|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9-3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hoto

 

[em06]; {1 ^0 g& ^% T5 M,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 22:25:2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8-31 23:14:28的发言:

行人太客气了!我们都是有着知青情结的兄弟姐妹,就要互相帮助,有事只管吩咐![em04][em01]

 

      京韵京情:   在那个网上怎么变头像的和用印章的那么少? 我还是不明白,你 在那用的是什么名字, 不知道往那里灌水。请用短信告之,谢。

[em01]
发表于 2007-9-4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北大荒千里行,已发到摄影版皇城一角的帖子里,希望各位指教.
发表于 2007-9-4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7-9-1 17:54:41的发言:

试试这个啊。《邮递员》

(按play可以开始玩儿较弱智的游戏,就算换换脑筋吧!不知老师是否认为能给个及格分?)

注:点右下角问号或左下角的音符-右键-返回即可停止。要觉得太闹了,我就把它删了。


     文革期间,有首“邮递员之歌”,开头是“乘东风,迎朝阳”,只顾的讲套话,脱离了实际情况。朝阳者,东方初升的太阳,教你如何再乘东风?有时,讲套话很荒谬。文革特产也。

发表于 2007-9-4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台秘笈:刚刚看到你贴的flash游戏,练了几把,也可以打到80分了。你学东西很快,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07-9-5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7-9-1 17:54:41的发言:

试试这个啊。《邮递员》

(按play可以开始玩儿较弱智的游戏,就算换换脑筋吧!不知老师是否认为能给个及格分?)

注:点右下角问号或左下角的音符-右键-返回即可停止。要觉得太闹了,我就把它删了。


 

       这是个可以玩的游戏,真好玩。加油!还有嘛。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7-9-5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9-4 13:01:05的发言:

 

      京韵京情:   在那个网上怎么变头像的和用印章的那么少? 我还是不明白,你 在那用的是什么名字, 不知道往那里灌水。请用短信告之,谢。

[em01]

行人,不好意思,我昨天上班没来这里,刚看到你的帖子。那个网上很多人都是退休后初次上网,还不会换头像,所以我在论坛事务里已发帖告知。用印章的方法也是我最近给他们下载的,其他的我在短信里告诉你。[em04][em01]
发表于 2007-9-5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9-5 10:35:27的发言:

行人,不好意思,我昨天上班没来这里,刚看到你的帖子。那个网上很多人都是退休后初次上网,还不会换头像,所以我在论坛事务里已发帖告知。用印章的方法也是我最近给他们下载的,其他的我在短信里告诉你。[em04][em01]

 

      京韵京情:多谢关照。

[em01]
发表于 2007-9-5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9-5 13:05:09的发言:

 

      京韵京情:多谢关照。

[em01]

行人姐不要客气!以后我们互相学习。另外我会告诉更多的知青朋友关心知青楼的,这里也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精心的维护好他,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7-9-6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ZT] 2006年10月17日《瞭望东方周刊》作者孙春龙

 

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故事

 

一个玩笑改变命运

高玉珍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回到北京。

30年前,落户陕西延安的2.8万名北京知识青年开始返城,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的高玉珍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回到家乡。高玉珍的愿望最终随着“肝癌晚期”的宣判而烟消云散。2006年9月19日,58岁的高玉珍在自己插队的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长墙村的家中与世长辞。

她的离去,使至今还留守延安的北京知青人数又减少了一个,变为320人。

高玉珍曾是毛泽东在首都接见的第一批红卫兵之一。

高玉珍的葬礼显得十分冷清。北京老家没有来人,五名前来送葬的留守知青被当作娘家人,受到最高礼节的迎接。这些“娘家人”送来的花圈的挽联上,将高玉珍称为战友。

接受再教育期间,这位刚烈女子的命运,因为一个玩笑而再次改变。

那是寒冬腊月的一个深夜,同宿舍的三名女知青让高玉珍去外面拿尿壶。光着身子的高玉珍刚出了门,便被恶作剧地关到了门外。随后,女知青们大喊抓贼,同院住着的男知青纷纷开门出来。慌乱之下,高玉珍跑出院门,钻进对面的院子里,院子里住的是贫协主席。

贫协主席家徒四壁,早年丧妻的他带着一个7岁的孩子。面对深夜闯进家门的高玉珍,善良的贫协主席急忙取来破棉被将她裹起来。

半年后,高玉珍怀孕了。县上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名将贫协主席五花大绑,初定20年刑期。批斗会那天,高玉珍跑到会场,解开绑在贫协主席身上的绳子,告诉政法组的人,“要判就连我一起判,是我先找的他。”

这件事情被汇报至中央,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高玉珍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位和当地人结婚的北京知青。

高玉珍的墓地位于黄陵县的桥山之下。桥山是渭北黄土高原向南延伸的一脉,《史记》中“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让这个地方名扬天下。

前来送葬的留守知青龚凤海泪流满面。37年前,龚凤海和高玉珍同乘一列火车来到延安,“我倒没觉得她可怜,只是她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里,没想到,她最终还是埋在了这里。”

 

龚庄村的真正主人

龚凤海插队的地方叫黄陵县侯庄公社龚庄村,让龚凤海感到稀奇的是,龚庄村并没有一名姓龚的,“看来我才是这个村的真正主人。”

一语成谶。

刚来时,队长发给他一条鞭子和30只羊。两年多后,羊群壮大到80多只。

1972年,龚凤海被招入位于黄陵县店头镇的某劳改农场工作,当过保管、看过大门、做过收发,但是始终没穿上制服。龚凤海曾要求开汽车,领导说汽车太贵重,出了事损失太大,结果派他去开拖拉机。

龚凤海认为,自己没被转干的原因是存在不正之风,“我绝不会做请客送礼的事情,不能惯他们的坏毛病。”

1979年4月,30岁的龚凤海因落实政策调回北京某公司当司机。然而仅仅一年后,由于生活上的不适应,他出人意料地要求调回黄陵原单位。1983年,35岁的龚凤海和一位当地人结婚,三年后离婚。

对于返京,龚凤海已不再想了,他没法面对自己的哥哥嫂嫂们,“就我目前的窘境,回去不是寒碜他们吗?哪里的黄土都埋人,何况我姓龚,龚庄村才注定是我最后的家园”

单身多年的龚凤海性格有些孩子气,同为留守知青的于广云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没事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边喝酒边抬杠。

龚凤海认为自己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让他感到烦的是,家门口的大街上,按摩院越来越多,他为此准备写一幅标语,“预防艾滋病,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假离婚事件

在留守知青里面,于广云的年龄最小,54岁,但看起来比其他人都要老许多,一口牙掉得所剩无几。于广云认为是酒喝多了的缘故。1986年,于广云进入店头酒厂工作。

于广云有一个绰号,猴儿。

1979年来插队时,于广云只有16岁。插队第一天吃饭时,给知青做饭的一位当地人看他最小,叫他“碎猴儿”,并且先给他盛了一碗饭。再给其他人盛饭时,窑顶的一块泥皮掉在了锅里。做饭的问大家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让‘碎猴儿’一个人吃吧。”

1998年,延安地区为照顾留守知青的生活,将他们统一调入事业单位,于广云因此被调到黄陵县图书馆。报到第一天,领导看他身体欠佳,让他回去休息,于广云便一直休息到现在。

于广云于1975年和当地人刘百琴结婚,婚后两人回过两次北京。于广云在北京有六个兄弟,但他回去从不住兄弟家里,而是住在昔日的知青哥们家。在自己的兄弟家里,于广云总感觉憋得慌,“连烟灰都不知道该往哪里弹。”

为了能调回北京工作,在1986年,于广云曾和老婆准备办理假离婚,他告诉老婆,等他回了北京,再想办法把她调去过。按当时的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知青的,可以同时调回北京工作,但一方是当地户口的,只接受知青本人的调动要求。

在于广云苦口婆心的劝导下,老婆终于同意了他的想法。但在办理手续时,有人对他老婆说,于广云这个说法不太可靠。老婆立即反悔。

提起那次未能如愿的假离婚事件,于广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回到北京,我们还是外地人

假离婚未遂后,于广云再也没有提过回北京的事。他觉得,北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北京是汽车,我们是架子车,架子车跟着汽车跑,非得散架了不可。”

几乎所有的留守知青都有同样的感受。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农光里的陈志曾回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回到黄陵县。北京的变化让陈志有些不太适应,“以前离家时,住的都是四合院,一出门,大婶大妈地叫,现在都住高楼大厦了,家家装了防盗门,邻居之间竟然都不认识。”

喝到微醉的时候,陈志显得有些悲伤,“其实我们这些留守的知青,谁不想回去呀?叶落归根,但我们是没有能力回去呀!”这句话让其他在座的知青唏嘘不已,顿时有人泪流满面。

陈志认为,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他们这一批人和北京的家人感情已经非常疏远,父母都不在世了,其他亲属对他们回京并不欢迎。

“父母不在了,就没有根了。”陈志认为,“所以,我们这一批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北京去工作重新扎根。等我们走不动的时候,可以到孩子家里养老。”

陈志28岁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已升任一家电脑公司的副经理,并且有了北京市户口。这一点让陈志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他的孙子一出生,就会是北京人。

 

人和人不能比

从钟振远的家里出来,留守知青张彦门直感叹“人和人不能比”,他至今还租住在别人家的窑洞里。9月17日,张彦门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每月的工资是669.82元。张彦门的工作是给一家公司看大门,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说退休了要好好在家休息;但在办完退休手续当天,公司打电话说愿意继续返聘他,张彦门想也没想又去上班了。

 

历史没有结束

龚凤海和于广云在一起就抬杠。龚凤海觉得,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还没有结束。于广云则说,早就结束了。他们经常为此争论不休,争论不休的时候两人就喝酒。喝多了,他们就一起唱那首让人斗志昂扬的歌,歌的名字叫《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山丹丹开花赛朝霞/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漫天的朝霞山坡上落/北京青年在延河畔上安下家/毛主席身边长成人/出发在天安门红旗下/接过革命的接力棒/红色土地上把根扎……

发表于 2007-9-6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如文章最后一个小标题所说:历史没有结束。

发表于 2007-9-7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重!
发表于 2007-9-7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知青到现在已是弱视群体了。

+ f/ B4 I! h7 V3 z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7 14:29:5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8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9-3 22:17:49的发言:


三哥怎么光是“哈”呀?图那?

发表于 2007-9-8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9-4 23:20:11的发言:
兰台秘笈:刚刚看到你贴的flash游戏,练了几把,也可以打到80分了。你学东西很快,继续努力!

谢谢听松大哥!怕是有点闹吧,能点击停的还真不多,本想让它赶紧翻页的,没想到又给粘到这页上了,各位大哥大姐很抱歉啦!就当换换脑筋,玩儿会儿弱智游戏吧!就是开始的声音有点闹人,想让它一开始不出声我也不知怎么弄。听松大哥有招吗?
发表于 2007-9-8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9-4 13:35:01的发言:
我的北大荒千里行,已发到摄影版皇城一角的帖子里,希望各位指教.

您的大作拜读过一些,立意很新颖,视角很松弛,很有意思!就是翻页太慢了,我没有耐心和时间看完全部,断续看过来恐怕还不到1/4吧。有什么办法快点吗?
发表于 2007-9-8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人大姐想学吗?我教你好不好?对不起听松大哥,班门弄斧啦!不过没关系,我还有好多问题要请教那。

最重要的是找到带有停止符号的再上传,不然太闹了,别人会反感的。一定要记住呦!

给你发yahoo邮箱里了。

1 Z" }6 m N.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8 13:03:0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9-8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怎么看不见我们的楼主了?[em04][em06]
 楼主| 发表于 2007-9-8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俺了吧?俺在为大家办个游戏俱乐部《电影接龙》,原来是打算安排在本楼里,后按照马达兄的建议转到楼外,另外起了一个炉灶,网管后来给转到倒数第二个版块的《卤煮火烧》中了。现在,在众位网友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盖起5层楼来了,欢迎大家到接龙俱乐部中来玩一把,没准你能在俱乐部里找到自我的新天地,你不会的将在玩中学会,你曾经梦想过的你将在玩中继续你的梦想,你在玩中会发现自己在充电、在提高、在不断进步。俺在俱乐部中等着你们大家的到来。祝大家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07-9-8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春龙的《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故事》,俺过去看过,今天再看,感觉不同,感到一种失落和被遗忘的心境,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黑龙江,以致全国未能按政策返回家园的知青还有多少,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俺们不得而知,但俺们要知道,要向政府呼吁,救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些知青们!要尽一切办法使他们脱贫致富,老有所养、所靠,这是俺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俺们下一代人应当尽得责任和义务,他们的父辈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俺的心里隐隐在作痛,何时才能有结果呢?!
发表于 2007-9-9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7-9-8 12:37:06的发言:

行人大姐想学吗?我教你好不好?对不起听松大哥,班门弄斧啦!不过没关系,我还有好多问题要请教那。

最重要的是找到带有停止符号的再上传,不然太闹了,别人会反感的。一定要记住呦!

给你发yahoo邮箱里了。


 

     兰台秘芨:   刚看到,    我要学习的.    就是常说的要苯了一点,   还要请多帮助.   谢谢了.

[em01][em01]
发表于 2007-9-9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7-9-8 12:37:06的发言:

行人大姐想学吗?我教你好不好?对不起听松大哥,班门弄斧啦!不过没关系,我还有好多问题要请教那。

最重要的是找到带有停止符号的再上传,不然太闹了,别人会反感的。一定要记住呦!

给你发yahoo邮箱里了。


 

      兰台秘芨:      邮箱里的看了半天,   不懂.要消化一下.

[em01]
发表于 2007-9-9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9-8 23:13:48的发言:
想俺了吧?俺在为大家办个游戏俱乐部《电影接龙》,原来是打算安排在本楼里,后按照马达兄的建议转到楼外,另外起了一个炉灶,网管后来给转到倒数第二个版块的《卤煮火烧》中了。现在,在众位网友的共同努力下,已经盖起5层楼来了,欢迎大家到接龙俱乐部中来玩一把,没准你能在俱乐部里找到自我的新天地,你不会的将在玩中学会,你曾经梦想过的你将在玩中继续你的梦想,你在玩中会发现自己在充电、在提高、在不断进步。俺在俱乐部中等着你们大家的到来。祝大家快乐!

 

       心灵之花:   终于忙完了.    这边还等着盖楼呐.   辛苦一些吧.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7-9-10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9-8 23:46:34的发言:
孙春龙的《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故事》,俺过去看过,今天再看,感觉不同,感到一种失落和被遗忘的心境,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黑龙江,以致全国未能按政策返回家园的知青还有多少,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俺们不得而知,但俺们要知道,要向政府呼吁,救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些知青们!要尽一切办法使他们脱贫致富,老有所养、所靠,这是俺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俺们下一代人应当尽得责任和义务,他们的父辈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俺的心里隐隐在作痛,何时才能有结果呢?!

前几年,有人拍过一个电视片,记述了延安留守知青的情况,景况凄惨,让人心寒。

发表于 2007-9-10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10 10:26:55的发言:

前几年,有人拍过一个电视片,记述了延安留守知青的情况,景况凄惨,让人心寒。

黑明的摄影集“走过青春”也记录了一群留守知青,不知大家看过没有。

我们县就有留守知青,有人看见过,冬天在铁路边扫煤渣,背回家烧火用。还有一位女知青,嫁给当地的一个赌徒,因为不堪虐待,几次逃跑,后来被打断腿。此人在北京没有亲友(文革期间属于黑五类,被遣返)。

发表于 2007-9-11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大家推荐一组歌曲,都是我们那时的儿歌、文革时、知青时的歌曲,希望能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

http://www.bjzqw.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2&ID=6003&page=1

发表于 2007-9-11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9-10 14:07:31的发言:

黑明的摄影集“走过青春”也记录了一群留守知青,不知大家看过没有。

我们县就有留守知青,有人看见过,冬天在铁路边扫煤渣,背回家烧火用。还有一位女知青,嫁给当地的一个赌徒,因为不堪虐待,几次逃跑,后来被打断腿。此人在北京没有亲友(文革期间属于黑五类,被遣返)。

老鸵鸟:你说的情况让我想起69年春节,在我们公社葛家屯插队的一个女同学嫁给了村里的一个青年,那个时候距我们到天镇县也才两个月。那个女同学是初二的,大概就是1951年前后出生的,算算也就18岁。一时引起轰动,后来陆续有一些结婚的,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我们村也有在当地结婚的,七、八十年代按当时的政策陆续都回到北京。很多人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才回北京的,由于受后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基础影响,生活大都比较艰难。我的同学张春明、覃仁冈夫妇就是如此,他们本来在天镇已经买了房,后来放弃了工作回到北京,覃仁冈护校毕业,原为医院护士,回京后当电车售票员,很无奈,也很苦闷,后来因病去世了。

发表于 2007-9-14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11 12:54:30的发言:

老鸵鸟:你说的情况让我想起69年春节,在我们公社葛家屯插队的一个女同学嫁给了村里的一个青年,那个时候距我们到天镇县也才两个月。那个女同学是初二的,大概就是1951年前后出生的,算算也就18岁。一时引起轰动,后来陆续有一些结婚的,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我们村也有在当地结婚的,七、八十年代按当时的政策陆续都回到北京。很多人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才回北京的,由于受后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基础影响,生活大都比较艰难。我的同学张春明、覃仁冈夫妇就是如此,他们本来在天镇已经买了房,后来放弃了工作回到北京,覃仁冈护校毕业,原为医院护士,回京后当电车售票员,很无奈,也很苦闷,后来因病去世了。

马达 :提起覃仁岗,我不得不再说几句。她回北京是县医院安排她到北京治病。在山西时,她已经被确诊。

回北京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以为肿瘤不会复发,于是找了一份工作,在东华门大街雷蒙服装店旁边的银行做临时工,任务是负责“门前三包”。后来,公交公司准备组建卫生室,她报名了。在例行体检时,发现 胸腔有很大的异物。再后来,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她的后事我参加了。她的骨灰是我陪着她的孩子们送到陵园安葬的。

发表于 2007-9-14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9-14 13:54:16的发言:

马达 :提起覃仁岗,我不得不再说几句。她回北京是县医院安排她到北京治病。在山西时,她已经被确诊。

回北京后,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以为肿瘤不会复发,于是找了一份工作,在东华门大街雷蒙服装店旁边的银行做临时工,任务是负责“门前三包”。后来,公交公司准备组建卫生室,她报名了。在例行体检时,发现 胸腔有很大的异物。再后来,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她的后事我参加了。她的骨灰是我陪着她的孩子们送到陵园安葬的。

这个话题很沉重。
发表于 2007-9-14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9-14 14:12:53的发言:

这个话题很沉重。

确实。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

有些回到北京的知青,生活也不尽如意。比如,也是你们城关公社的,好像是葛家屯的。原来分配在县里的科技局,娶的是一位四川老婆。放弃工作回北京后,生活艰苦之极,有一段时间,靠卖报纸为生,每天凌晨,到新街口电影院附近批报纸(好像是北京晨报之类),然后赶早到指定地点-德胜门汽车站去卖,每天如此。后来这位知青换了工作--万家乐热水器维修,每天骑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想来,北京的街巷在他看来,不会像我们眼中的北京。

还有一位,是我们前堡的。他是以落实政策的名义回北京的(他的父亲是原高教部副部长),在一家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下岗,他到“小红帽”当投递员。一天凌晨他去取报,在东城协和医院附近被一辆汽车撞倒,腿断了。事主因为无力支付医药费,中断了他的治疗。现在,他的伤腿一长一短,工作没了,在家里帮助老婆做家务。

在我们这些知青弟兄的眼中,北京市什么?意味着什么?家?故乡?理想破灭之地?断魂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5 10:02 , Processed in 1.210715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