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31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31 21:12:13的发言:
大胆的想法:应该开办一个知青博物馆,把这些资料都收集上来,然后再展出。毕竟这不但是我们知青的历史,也是共和国的历史。[em04]

此想法极好,本人举双手赞成,但国家是不会出面来干这件事,只能由民间人士出来办,而且只能由知青们来办,才能办得像那么回事,才能办成。需要人牵头,需要有钱支持。 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31 21:12:13的发言:
大胆的想法:应该开办一个知青博物馆,把这些资料都收集上来,然后再展出。毕竟这不但是我们知青的历史,也是共和国的历史。[em04]

有同感,确是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一代人把自己的青春搁在那了。
发表于 2007-8-1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大哥大姐的烤货,很多我也吃过。我没赶上上山下乡,不到16就进工厂了。我们是文革中第一届留京的学生。冬天围坐在炉子边,烤各种好吃的。我们还有一个发明:考核桃,好吃极了!开始是放在炉边烤,等不及了,就把核桃直接扔进炉子里,等核桃冒烟着了,再用夹子夹出来,手忙脚乱的,又好吃,又好玩儿。不过等师父一回来就要挨骂了:满屋子烟熏火燎呛着那。吃的时候可不觉得呛呀?[em07][em07][em07]
发表于 2007-8-1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台秘笈在2007-8-1 13:46:02的发言:
各位大哥大姐的烤货,很多我也吃过。我没赶上上山下乡,不到16就进工厂了。我们是文革中第一届留京的学生。冬天围坐在炉子边,烤各种好吃的。我们还有一个发明:考核桃,好吃极了!开始是放在炉边烤,等不及了,就把核桃直接扔进炉子里,等核桃冒烟着了,再用夹子夹出来,手忙脚乱的,又好吃,又好玩儿。不过等师父一回来就要挨骂了:满屋子烟熏火燎呛着那。吃的时候可不觉得呛呀?[em07][em07][em07]

     兰台秘笈:   好吃的多着呢.    在工厂的时候我们用一块铁板,上面放上黄豆,   下面用气焊枪烧烤,  ,又快又乡香,  一会就满屋子的豆香,    引的别的班组的都来要求吃豆. 

[em02]
发表于 2007-8-1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31 21:12:13的发言:
大胆的想法:应该开办一个知青博物馆,把这些资料都收集上来,然后再展出。毕竟这不但是我们知青的历史,也是共和国的历史。[em04]

     京韵京情:    大但的想法,   好创意.   知青博物馆,  靠自己.  [em02]
发表于 2007-8-1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8-1 17:06:31的发言:

     京韵京情:    大但的想法,   好创意.   知青博物馆,  靠自己.  [em02]

这次北京知青网网庆时会来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方便时和大家商量一下,看此事能否行得通。

引用一段他们的祝词:“虽然那段生活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了,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年龄层次和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和心态的人们,早已不愿再去回顾和品味它的豪迈与激情、艰辛与苦涩。但它,确实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历史。

 谁说往事如烟?你看,记忆就是这样在不屈地叩响着岁月之门,就像要把那段厚重历史的风雨历程,狠狠地夯实在心的堤坝上。
       

 我们都曾拥有一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风云,我们都被特殊时代的烈火焚烧过,锻造过。千万年后,人们在海滩、在洞穴、在废墟、在地层深处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化石或遗骨时,都会惊异于那上面烙印的酷峻而斑斓,为其中隐含的信息密码之丰富而深思。”


知青年代已经久远,可我们无法淡忘;知青现象已经终结,可我们常爱联想。知青是一部史诗,凄美凝重,婉转跌宕;知青是一种精神,百折不挠,任由风浪。白日放歌,笑续千般情结;《青春作证》,欣书百味沧桑。

 今天我们的相聚,早已超越了我们自身利益的狭隘视野,而是站在我们经历的山样沉重的苦难的废墟上,为历史,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毅然反思和不屈展望。

 我们深信:很快的,知青活动即将成为中国城市“中老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我们在天命之年,重新焕发我们久违了的青春!”

5 X" l: J+ w {4 _, _4 C# e
[此贴子已经被油油于2007-8-1 17:37:0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1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为什么出现重复???编辑了也不行!大家凑合看吧。[em04]
发表于 2007-8-1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8-1 17:32:59的发言:
不知为什么出现重复???编辑了也不行!大家凑合看吧。[em04]

帮您重新编辑了,您看还重复吗,有没有少句子.

发表于 2007-8-1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篷皮杜参观云冈石窟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3 10:36:43的发言:

老鸵鸟【那时候,政治问题非常敏感。有一次,好像是法国的蓬皮杜到山西,列车所经各处,全线戒严,恰巧那天有个宣家塔的知青晚上要搭火车回村,我送站,随行的还有我的一条大狗。结果被认为是“敌情”,县公安局长亲自带人查到村里,半夜把我叫到大队部,然我说明情况,并且处死我的狗。我先把狗放跑,然后到大队,与公安局的人大吵一通。天亮后,人和狗都分别平安回家了。】

致老鸵鸟:荒唐年代的荒唐事,现在想想,都是很难理喻。不过,你当年就敢与公安局长大吵一通,牛!

[em01][em02][em05][em04][em03][em07]


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篷皮杜参观云冈石窟
发表于 2007-8-1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8-1 17:25:01的发言:

这次北京知青网网庆时会来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方便时和大家商量一下,看此事能否行得通。

引用一段他们的祝词:“虽然那段生活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了,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年龄层次和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和心态的人们,早已不愿再去回顾和品味它的豪迈与激情、艰辛与苦涩。但它,确实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历史。

 谁说往事如烟?你看,记忆就是这样在不屈地叩响着岁月之门,就像要把那段厚重历史的风雨历程,狠狠地夯实在心的堤坝上。
       

 我们都曾拥有一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风云,我们都被特殊时代的烈火焚烧过,锻造过。千万年后,人们在海滩、在洞穴、在废墟、在地层深处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化石或遗骨时,都会惊异于那上面烙印的酷峻而斑斓,为其中隐含的信息密码之丰富而深思。”


知青年代已经久远,可我们无法淡忘;知青现象已经终结,可我们常爱联想。知青是一部史诗,凄美凝重,婉转跌宕;知青是一种精神,百折不挠,任由风浪。白日放歌,笑续千般情结;《青春作证》,欣书百味沧桑。

 今天我们的相聚,早已超越了我们自身利益的狭隘视野,而是站在我们经历的山样沉重的苦难的废墟上,为历史,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毅然反思和不屈展望。

 我们深信:很快的,知青活动即将成为中国城市“中老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我们在天命之年,重新焕发我们久违了的青春!”


在知青的很多回忆中确实有很多是回忆“我们久违了的青春”,通过回忆又焕发了青春

发表于 2007-8-1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过去,激励现在,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8-1 17:25:01的发言:

这次北京知青网网庆时会来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方便时和大家商量一下,看此事能否行得通。

引用一段他们的祝词:“虽然那段生活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了,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年龄层次和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和心态的人们,早已不愿再去回顾和品味它的豪迈与激情、艰辛与苦涩。但它,确实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历史。

 谁说往事如烟?你看,记忆就是这样在不屈地叩响着岁月之门,就像要把那段厚重历史的风雨历程,狠狠地夯实在心的堤坝上。
       

 我们都曾拥有一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风云,我们都被特殊时代的烈火焚烧过,锻造过。千万年后,人们在海滩、在洞穴、在废墟、在地层深处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化石或遗骨时,都会惊异于那上面烙印的酷峻而斑斓,为其中隐含的信息密码之丰富而深思。”


知青年代已经久远,可我们无法淡忘;知青现象已经终结,可我们常爱联想。知青是一部史诗,凄美凝重,婉转跌宕;知青是一种精神,百折不挠,任由风浪。白日放歌,笑续千般情结;《青春作证》,欣书百味沧桑。

 今天我们的相聚,早已超越了我们自身利益的狭隘视野,而是站在我们经历的山样沉重的苦难的废墟上,为历史,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毅然反思和不屈展望。

 我们深信:很快的,知青活动即将成为中国城市“中老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我们在天命之年,重新焕发我们久违了的青春!”


此篇文章写的着实沉重,文笔精湛,意义深远,俺支持大家的想法,集思广益,终成正果。要引导好,办成主流性展览,对下几代人都具有教育意义。

发表于 2007-8-2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8-1 17:46:40的发言:


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篷皮杜参观云冈石窟

马达:没错,就是这个法国佬给我惹的麻烦!那条大狗最后在我离开天镇时送给“县安办”的老刘了(一个承德人,记得么?)。

发表于 2007-8-2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8-1 17:25:01的发言:

这次北京知青网网庆时会来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方便时和大家商量一下,看此事能否行得通。

引用一段他们的祝词:“虽然那段生活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了,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年龄层次和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和心态的人们,早已不愿再去回顾和品味它的豪迈与激情、艰辛与苦涩。但它,确实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段难以忘却的纪念,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历史。

 谁说往事如烟?你看,记忆就是这样在不屈地叩响着岁月之门,就像要把那段厚重历史的风雨历程,狠狠地夯实在心的堤坝上。
       

 我们都曾拥有一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风云,我们都被特殊时代的烈火焚烧过,锻造过。千万年后,人们在海滩、在洞穴、在废墟、在地层深处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化石或遗骨时,都会惊异于那上面烙印的酷峻而斑斓,为其中隐含的信息密码之丰富而深思。”


知青年代已经久远,可我们无法淡忘;知青现象已经终结,可我们常爱联想。知青是一部史诗,凄美凝重,婉转跌宕;知青是一种精神,百折不挠,任由风浪。白日放歌,笑续千般情结;《青春作证》,欣书百味沧桑。

 今天我们的相聚,早已超越了我们自身利益的狭隘视野,而是站在我们经历的山样沉重的苦难的废墟上,为历史,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毅然反思和不屈展望。

 我们深信:很快的,知青活动即将成为中国城市“中老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我们在天命之年,重新焕发我们久违了的青春!”


是出自梁晓声或者张抗抗之笔?

发表于 2007-8-2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8-2 10:08:55的发言:

是出自梁晓声或者张抗抗之笔?

这就是知青们的心声,没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是不会写出来的。欢迎知青楼的战友参加北京知青网的网庆!说不定还能在那里找到你们过去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

发表于 2007-8-2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8-1 17:25:01的发言:

     

 我们都曾拥有一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风云,我们都被特殊时代的烈火焚烧过,锻造过。千万年后,人们在海滩、在洞穴、在废墟、在地层深处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的化石或遗骨时,都会惊异于那上面烙印的酷峻而斑斓,为其中隐含的信息密码之丰富而深思。”


知青年代已经久远,可我们无法淡忘;知青现象已经终结,可我们常爱联想。知青是一部史诗,凄美凝重,婉转跌宕;知青是一种精神,百折不挠,任由风浪。白日放歌,笑续千般情结;《青春作证》,欣书百味沧桑。

 

      说的好.这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人在历史上留下的一笔浓墨重彩.

[em01]
发表于 2007-8-2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8-2 7:49:11的发言:

马达:没错,就是这个法国佬给我惹的麻烦!那条大狗最后在我离开天镇时送给“县安办”的老刘了(一个承德人,记得么?)。

“县安办”的老刘记不得了。我一直记住的是我们公社的主任李振东、副主任王云,这两位都到我们村蹲过点,也经常到我们知青点来看看,聊聊天,也是一种亲民举动,前几年听说都已经去世了。记得村里一个灰巴掌(当地对坏人、二流子的称呼)欺负知青,将一个人的眼镜打掉还上去踩一脚,欺人太甚。正好王云在村里蹲点,知道这件事后当众将那个灰巴掌痛骂一顿,那个家伙灰溜溜地不敢吭声,也算为知青撑了腰。

发表于 2007-8-2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达:在知青网上找到一个你们那儿插队的同学,不知你认识吗?

 “我是新来的。1951年出生,北京七中老初二的。六八年去了山西天镇,七二年投亲去了南方,在嘉鱼县待了十九年,在那成了家,九一年全家回京。在湖北泵站当过工人,工会里做图书管理员,回京后在出版社办公室做过工资员、后做校对,现已退休。”

发表于 2007-8-3 0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妈妈也是51年,内蒙古建设兵团,2师12团,8连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历史是一条连续不断的长河,无论是自然发展史、还是社会发展史,绝不会被人为地断代理解,也不会由于个别人的主观意志来改变历史的本来面貌。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将成为俺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人们说的好,一部知青年代的发展史就是中国革命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的客观史实去妄谈什么个人的成长史,发展史。俺们这代人估计也得有上千万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俺们的子女已经像共和国的领导人一样换了几代人了,他们如何继承、延续和发展共和国的血脉和历史长河,是俺们这代人应当关注的希望所在,无论俺们所经历的年月是喜剧性的、还是悲剧性的,都应当由俺们这代人亲口说出来,动笔写出来,留给共和国,留给下一代。共勉。
9 O9 S# u* ?/ Z$ c5 H4 Y  {8 c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 5:57:0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们知青中在那段生活中有不少人摸过枪,尤其是在兵团生活的知青,有不少人在战备值班部队干过,在边境线上巡过逻,还有不少人见过老毛子(前苏联人)。大家平时经常要像正规军那样出操,打靶、练习投弹,练习俄语喊话(有谁还记得几句啊,说给大家听听),俺记得俺那个连里有一位牡丹江青年,是朝鲜族,他居然会四种语言,汉-鲜-日-俄,在当时自然就成了教员了,俺记得几句中文的意思,大致是: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这是中国的领土;滚回去!等等。俺所在的机炮排,有幸真枪真炮地实弹打过60迫击炮弹和40火箭弹,这在值班部队中是不多见的,记得俺们排曾经在团参谋长的指导下,练过无支架试射迫击炮的科目,就像电影里的小日本那样,用手支撑炮筒,用脚顶住炮尾,用眼目测距离,快速计算射击单元,争取首发命中。中俄幸亏没有大打起来,否则俺们真能成为一代英雄或烈士了。

当时,连队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在俺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团参谋长讲的俄日海战战例,强大的俄国海军北海舰队与日本海军遭遇了,日本海军舰队司令到俄军旗舰拜访,日军司令用手抹了一下俄军的炮筒,回到日军舰队,举着沾满黄油的白手套,告诉日军官兵,俄军懈怠了,他们连炮都不擦了,还能打胜仗吗?后来日军凭着高昂的战斗意志一鼓作气打败了骄横一时的俄国舰队。团参谋长讲得第二个战例是: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阵地上有两个被几乎打光了连队,一个连剩下一个副连长,另一个留下一个伤兵,在完成战场交接后下战场时,那位副连长哭哭啼啼地哀伤不己,而那个伤兵却高唱着志愿军战歌走下战场,后来据说总部嘉奖表彰了战士,给了副连长严厉的纪律处分。这两个战例说的都是一个事:士气!俺曾经讲给过自己孩子听,孩子似乎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5 C% k. i: N* G5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 6:47:1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3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仔细看看


请大家仔细看看,或许能发现自己的身影。
发表于 2007-8-3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仔细看看


请大家仔细看看、想想,或许能发现自己当年的身影。

发表于 2007-8-3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8-2 19:10:23的发言:

“县安办”的老刘记不得了。我一直记住的是我们公社的主任李振东、副主任王云,这两位都到我们村蹲过点,也经常到我们知青点来看看,聊聊天,也是一种亲民举动,前几年听说都已经去世了。记得村里一个灰巴掌(当地对坏人、二流子的称呼)欺负知青,将一个人的眼镜打掉还上去踩一脚,欺人太甚。正好王云在村里蹲点,知道这件事后当众将那个灰巴掌痛骂一顿,那个家伙灰溜溜地不敢吭声,也算为知青撑了腰。

李振东、王云我都认识。我连插队带工作,在天镇呆了十八年,熟人多了。

发表于 2007-8-3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8-3 16:17:33的发言:

李振东、王云我都认识。我连插队带工作,在天镇呆了十八年,熟人多了。

那个年头工作队特别多,记得有一次来了两个复原军人到我们队蹲点,他们好像是63军或是65军的,其中一个就住前堡火车站附近,叫狄振,有一次路过,还到他家去过。我们开玩笑,说是地震了。有时在田间地头,他常常用扁担、铁锨比划刺杀动作。老鸵鸟,你认识他吗?

发表于 2007-8-3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8-3 12:44:27的发言:


请大家仔细看看、想想,或许能发现自己当年的身影。

马达:是真的吗?1966年怎么能有那么好的彩照?

发表于 2007-8-3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8-3 11:49:00的发言:

请大家仔细看看,或许能发现自己的身影。

      马达:  照片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演出吧 .   仿佛看见当年在东北的田间地头的身影.   谢谢了.    年轻有朝气,   人人都有文艺才能. 这是你们山西的战友. 4 p* a4 N6 E/ c0 j/ G. k2 Y

 

[em01][em01]
发表于 2007-8-3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8-3 12:44:27的发言:


请大家仔细看看、想想,或许能发现自己当年的身影。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大家发现没有

后边是石雕古迹,好象有石兽,吼,那个圆形拄体石雕上很可能是刻的龙,最外边被四个大理石拄子围起来的是碑,被涂了大字报,最后边隐约看到是石人,石马的神道

$ {$ _2 E) A* @% K7 o* G; G B$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 22:42: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3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8-3 21:08:56的发言:

      马达:  照片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演出吧 .   仿佛看见当年在东北的田间地头的身影.   谢谢了.    年轻有朝气,   人人都有文艺才能. 这是你们山西的战友.
 

 

[em01][em01]

不象山西,我看好象云南,四川一带人,因为好多人带大围裙。

发表于 2007-8-3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8-3 21:45:30的发言: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大家发现没有

后边是石雕古迹,好象有石兽,吼,那个圆形拄体石雕上很可能是刻的龙,最外边被四个大理石拄子围起来的是碑,被涂了大字报,最后边隐约看到是石人,石马的神道

明显这是一处王陵,被单位或居民给侵占了

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年代的陵寝,油油能知道


听松大哥有点眼拙,我看那照片的背景是芦沟桥上的碑——芦沟晓月。文革期间,芦沟桥还是可以走车行人的。现在全保护起来了。[em01][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7:18 , Processed in 1.186836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