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大荒,抬木头既是一件苦差事,又是一件令人振奋的集体活动,一抱粗细的圆木,一般一个人就可以在垫肩上一扛就走,俺见过有不少矿上的人用腰支着,双手反扣着把圆木夹走的情景,长的、双人抱围的巨大木头,就要四人、六人或八人集体用卡钩,两两一对,同时下钩,同时起杠,有人借着步点发出悦耳动听的“号子”声,人们随着号子的节奏迈步,非常有意思!那号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自编自唱,好玩着呢!累是累,但大家心气很高。这种号子声,俺在集体夯地基时也听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大荒,知青们用肩膀扛的东西除了木头,就是粮食,俺们那个团以致四师大部分团队都是粮仓,每年从东牡铁路外运的粮食不计其数,俺多次和战友们用自己的肩膀把一袋袋粮食运上火车。记得有一次运大豆,要通过高高架起的木板上把大豆草包扛上去码垛散装,许多知青扛着沉重的草包,从木板桥上快步走过去,不时经常有人被脚下的洒下的豆子滑倒,从板子上摔倒地上,摔的鼻青脸肿的,俺虽说没有恐高症,但是在大太阳的照射下,也会中暑的,俺从板子上掉下去的次数虽然寥寥无几,但是给自己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原因,是俺的近视镜子被摔碎了,到了晚间连近的东西都看不清,几乎让俺精神上处于崩溃状态,好在指导员又托人到几十里地的密山县城帮俺买了一副,那时候也管不了合适不合适了,带上能看见人,脸上就自然高兴起来了,眼镜对于有近视的人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大荒,俺所在的煤矿也和所有兵团连队一样,知青们过着准军事的集体生活,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连里没有建立党支部,但有团支部,俺就是在煤矿里入的团,俺记得是69年的4月1日,那段时间里边界发生着中苏纠纷,连里除了常规的早请示、晚汇报、每周三课,一帮一、一对红,雷打不动外,还经常搞忆苦思甜,对于俺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知青来说,无疑是应当改造再改造,主管加客观,但是俺们非常单纯、幼稚,总是党指向哪就走向哪,领袖说啥就听啥。连里的干部总是以上级的口吻教训大家,尤其是指导员更是党的化身和代言人。听干部的话就是听党的话,这条危害知青、危害全国人民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邓小平出山拨乱反正的那一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大荒,俺走上了自己料理自己的独立生活之路,俺应当感谢那个时代给了自己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虽然当时大家都是十六七岁,大一点的也就是二十左右,一帮孩子能干什么呢?远离父母家人,怎么生活啊?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捉弄人,看似不行的事又都成了,长不大的孩子全长大了,倒是那些没有离开父母家庭的孩子们晚熟了很多。俺会缝衣做被子,这在众多知青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对于俺这个男子汉来说,确实是经过了洗礼和磨练,终成善果,以致后来结婚用被子、孩子上大学、出国的被子都是俺一针针做出来的,俺的感受太深了,俺们的孩子们太幸福了。
发表于 2007-7-29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9 6:48:31的发言:

北大荒的蛇到处可见,无论你走在草丛中,还是你想靠在土坯房的墙基下,还是炊事班的厨灶内,更有甚者你会突然在你的被窝里发现这些冷血性的不速之客。它们借宿在大自然给予的一切方便条件下,它们不去理会知青们的心情感受,我行我素,好像它们才是北大荒的主人,它们尽情享受着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味佳肴,它们有时在水中游戏得让人们想起了《白蛇传》中的小青。它们与知青狭路相逢时,并不总是蛇视眈眈,很可能含情脉脉,向人们传递着“信子”。倒是让知青们感到恐慌、恐惧,“一经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走路要扎紧裤腿,生怕小青钻进来;上个茅房,还要上看下瞧,左顾右盼,如临大敌;要说在知青里,只有来自江南水乡的上海、宁波知青了得,见了蛇儿就兴高采烈,人人上手就要抓几条,剥下花皮,取出粉红色的蛇肉,沾着醋或酱油就生吃下去,瞧得俺们老北京人只有钦佩欣赏的能耐,再没有胃口去品尝的福分了。蛇胆泡北大荒白酒据说可以治病,花蛇皮可以绷琴鼓。北大荒没有那种可以当“保育员”的蟒蛇,只有草蛇、水蛇和蝮蛇,蛇生的蛋可以吃,营养非常高,可惜太少了。在北大荒,俺没有见过“蛇吞象”,但见过蛇吞鼠、吞青蛙、吞小鸟,这几乎是蛇儿的本能,蛇儿似乎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心灵之花:   看了你的描述,  蛇的生命力真是强,  到处都有.  我们当地的满族老乡可是不吃蛇,   说是有灵性的,   跟黄大仙一样,  碰不得. 

        

[em01][em01]
发表于 2007-7-29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7-28 23:05:26的发言:
听妈妈说当时除了土豆没其他吃的

塞外纬度高,无霜期短,当年又没暖房种菜,到了冬天,没有蔬菜,只能与土豆、胡罗卜为伴,我们雁北,一般将胡萝卜、白萝卜腌制成咸菜,像东北一样,一口大缸,一瓢盐,几天功夫就腌制好了。其实就是一个咸味道。那个时候,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因为也有一个横向比较,老乡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自己的心态也就平衡了。

发表于 2007-7-29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9 8:37:23的发言:

在北大荒,俺所在的煤矿也和所有兵团连队一样,知青们过着准军事的集体生活,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连里没有建立党支部,但有团支部,俺就是在煤矿里入的团,俺记得是69年的4月1日,那段时间里边界发生着中苏纠纷,连里除了常规的早请示、晚汇报、每周三课,一帮一、一对红,雷打不动外,还经常搞忆苦思甜,对于俺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知青来说,无疑是应当改造再改造,主管加客观,但是俺们非常单纯、幼稚,总是党指向哪就走向哪,领袖说啥就听啥。连里的干部总是以上级的口吻教训大家,尤其是指导员更是党的化身和代言人。听干部的话就是听党的话,这条危害知青、危害全国人民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邓小平出山拨乱反正的那一年。

当年战备压倒一切,北大荒兵团还肩负屯垦戍边的重任,心灵之花当时如敢不听指导员的话,还会有好果子吗?拨乱反正,反思这一段的历史,使我们成熟起来。
发表于 2007-7-29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7-28 13:57:23的发言:

         马达;  看了对你们山西老乡的描述,  可见农村妇女生活的艰辛.  我们东北也是这样.  刚下乡女同学都怕挑水,  桶又大,  水井又深, 四丈深的井一口气都摇不上来,   换气的时候要使劲的按着,  否则就回把自己给打倒.  当时我们特别羡慕在辽河边上的同学,  他们不用挑水. 后来有机会去看了一次. 原来是因为水位高,  井就打在灶坑旁边,   用水的时候就用小桶现打,  省时省力.  但是冬天不能挖菜窖,  挖两锹就出水.看起来 ,各有利弊.

我村的知青老唐告诉我,80年代末,他曾经引进一个项目给村里,一个合资鞋厂的手工布鞋底外包,厂方提供工具(夹板、锥子)布料,纳一个鞋底给两元,妇女们冬天没有多少事情,在家里纳鞋底挣钱。北方的妇女习惯冬天在家里唠嗑,不干活,她们嫌工钱少,质量要求高(一双鞋底针孔有要求,还要求干净)没有多久就不干了。当然资本家要榨取剩余价值,工钱比较苛刻,这也是她们不愿意干的原因之一。

发表于 2007-7-29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9 8:49:56的发言:
在北大荒,俺走上了自己料理自己的独立生活之路,俺应当感谢那个时代给了自己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虽然当时大家都是十六七岁,大一点的也就是二十左右,一帮孩子能干什么呢?远离父母家人,怎么生活啊?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捉弄人,看似不行的事又都成了,长不大的孩子全长大了,倒是那些没有离开父母家庭的孩子们晚熟了很多。俺会缝衣做被子,这在众多知青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对于俺这个男子汉来说,确实是经过了洗礼和磨练,终成善果,以致后来结婚用被子、孩子上大学、出国的被子都是俺一针针做出来的,俺的感受太深了,俺们的孩子们太幸福了。

可能我们那时的辛苦孩子们不理解,他们现在为学业为工作也很辛苦,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比我们富裕了,可是相对精神的压力要比我们大。相信他们也会走好自己的路的。

发表于 2007-7-29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9 9:48:04的发言:

塞外纬度高,无霜期短,当年又没暖房种菜,到了冬天,没有蔬菜,只能与土豆、胡罗卜为伴,我们雁北,一般将胡萝卜、白萝卜腌制成咸菜,像东北一样,一口大缸,一瓢盐,几天功夫就腌制好了。其实就是一个咸味道。那个时候,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因为也有一个横向比较,老乡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自己的心态也就平衡了。

我们在陕西,冬天很少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老乡家都是在秋天把各种蔬菜腌成咸菜,印象最深的是生腌土豆:把土豆去皮后切成细丝,然后用盐和辣椒腌制,吃起来很爽口。我们是外来户没有过冬的经验,所以吃饭时很可怜,只能把大盐粒用擀面杖擀成面,洒在苞谷馇子饭上。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在吃饭的时候端着碗去老乡家“讨菜”,刚开始老乡看我们可怜都支援一点,以后时间长了,人家一看到我们过来,就家家关门闭户,听着“乒乓”的关门声我们心里很酸,也很无奈。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都要自保啊!
发表于 2007-7-29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9 8:20:19的发言:
在北大荒,知青们用肩膀扛的东西除了木头,就是粮食,俺们那个团以致四师大部分团队都是粮仓,每年从东牡铁路外运的粮食不计其数,俺多次和战友们用自己的肩膀把一袋袋粮食运上火车。记得有一次运大豆,要通过高高架起的木板上把大豆草包扛上去码垛散装,许多知青扛着沉重的草包,从木板桥上快步走过去,不时经常有人被脚下的洒下的豆子滑倒,从板子上摔倒地上,摔的鼻青脸肿的,俺虽说没有恐高症,但是在大太阳的照射下,也会中暑的,俺从板子上掉下去的次数虽然寥寥无几,但是给自己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原因,是俺的近视镜子被摔碎了,到了晚间连近的东西都看不清,几乎让俺精神上处于崩溃状态,好在指导员又托人到几十里地的密山县城帮俺买了一副,那时候也管不了合适不合适了,带上能看见人,脸上就自然高兴起来了,眼镜对于有近视的人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那种大麻包,如果是用麻线匝口,一袋大米是180斤,用穿针缝口,一麻袋200斤,上跳板,装粮垛,这些活都干过,没有卷扬机,仗着年纪轻,也撑过来了。后来,看到电影中表现丰收场景,卷扬机哗哗地转,粮食唰唰地流下,就想起当年扛麻包走跳板。

发表于 2007-7-29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29 17:22:51的发言:

我们在陕西,冬天很少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老乡家都是在秋天把各种蔬菜腌成咸菜,印象最深的是生腌土豆:把土豆去皮后切成细丝,然后用盐和辣椒腌制,吃起来很爽口。我们是外来户没有过冬的经验,所以吃饭时很可怜,只能把大盐粒用擀面杖擀成面,洒在苞谷馇子饭上。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在吃饭的时候端着碗去老乡家“讨菜”,刚开始老乡看我们可怜都支援一点,以后时间长了,人家一看到我们过来,就家家关门闭户,听着“乒乓”的关门声我们心里很酸,也很无奈。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都要自保啊!

有一年,我们从北京买了两桶番茄酱,大桶装,外贸处理品,两元一桶,现在想,肯定是过期的或外贸退回的,当年可没有这个意识, 适逢冬天,没有蔬菜,不管吃什么,土豆也好、玉米糊糊也好,都要加上一大勺子番茄酱,到现在留下病根,还是喜欢吃番茄酱。[em01][em07]
发表于 2007-7-29 1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天雪地中的东北兵团战士

冰天雪地中的东北兵团战士


网上见到这样一张照片,是哪个团的?

发表于 2007-7-29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29 17:22:51的发言:

我们在陕西,冬天很少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老乡家都是在秋天把各种蔬菜腌成咸菜,印象最深的是生腌土豆:把土豆去皮后切成细丝,然后用盐和辣椒腌制,吃起来很爽口。我们是外来户没有过冬的经验,所以吃饭时很可怜,只能把大盐粒用擀面杖擀成面,洒在苞谷馇子饭上。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在吃饭的时候端着碗去老乡家“讨菜”,刚开始老乡看我们可怜都支援一点,以后时间长了,人家一看到我们过来,就家家关门闭户,听着“乒乓”的关门声我们心里很酸,也很无奈。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都要自保啊!

    京韵京情: 同感.  我们在东北的冬天只有吃大酱,   没有油.   白水熬大白菜,   就大饼子(玉米面的).    到了春天没有白菜了,   只好化大盐粒水,  用在地里挖的野菜沾了吃.   有时老乡会送一碗自家的大酱来,   这时我们就算改善伙食了.: l( r1 F3 i7 F9 [9 g

    

[em01][em01]
发表于 2007-7-29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9 10:11:27的发言:

我村的知青老唐告诉我,80年代末,他曾经引进一个项目给村里,一个合资鞋厂的手工布鞋底外包,厂方提供工具(夹板、锥子)布料,纳一个鞋底给两元,妇女们冬天没有多少事情,在家里纳鞋底挣钱。北方的妇女习惯冬天在家里唠嗑,不干活,她们嫌工钱少,质量要求高(一双鞋底针孔有要求,还要求干净)没有多久就不干了。当然资本家要榨取剩余价值,工钱比较苛刻,这也是她们不愿意干的原因之一。

     马达:   你们村在80年代末有这样的活干,  真不错了. 我们那里满族老乡在冬天的时候也是不干活的.  妇女们在家唠嗑,   看牌.  跟民族习惯有关吧.  

 

[em01][em02][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9 17:49:55的发言:

那种大麻包,如果是用麻线匝口,一袋大米是180斤,用穿针缝口,一麻袋200斤,上跳板,装粮垛,这些活都干过,没有卷扬机,仗着年纪轻,也撑过来了。后来,看到电影中表现丰收场景,卷扬机哗哗地转,粮食唰唰地流下,就想起当年扛麻包走跳板。

关中富,富的粮食要将两个麻袋连起来装满,让骡马一驮,粮袋都要耷拉到地上,那是俺中国大地上见到的最大的粮袋。关中的农民没见过谁去要饭过日子,富的让川北的灾民钦佩,那年川北农民全扒着火车到关中来求援,当时中央要求各地组织好救灾工作,沿线企事业单位都分派的做大饼的工作。

发表于 2007-7-29 1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9 8:20:19的发
QUOTE:
 给自己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原因,是俺的近视镜子被摔碎了,到了晚间连近的东西都看不清,几乎让俺精神上处于崩溃状态,好在指导员又托人到几十里地的密山县城帮俺买了一副,那时候也管不了合适不合适了,带上能看见人,脸上就自然高兴起来了,眼镜对于有近视的人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心灵之花:   说的准确,  眼镜对于有近视的人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刚插队的时候,  怕老乡说,  也是没有带眼镜,不用说干活,  就是走路都不方便.   老乡看出来了说带吧, 要不就影响干活了.   现在想起来,   当时的胆子真小.  老乡真纯朴,好人. . Q' Z" r) W' i8 |/ @& V+ y

 

[em01][em02][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29 17:22:51的发言:

我们在陕西,冬天很少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老乡家都是在秋天把各种蔬菜腌成咸菜,印象最深的是生腌土豆:把土豆去皮后切成细丝,然后用盐和辣椒腌制,吃起来很爽口。我们是外来户没有过冬的经验,所以吃饭时很可怜,只能把大盐粒用擀面杖擀成面,洒在苞谷馇子饭上。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在吃饭的时候端着碗去老乡家“讨菜”,刚开始老乡看我们可怜都支援一点,以后时间长了,人家一看到我们过来,就家家关门闭户,听着“乒乓”的关门声我们心里很酸,也很无奈。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都要自保啊!

北大荒盛产土豆,记得俺们刚去时,还曾经为土豆的学名与连里的技术员和农业把式争过,他们叫真似地非叫“马铃薯”还引经据典地说俺们不懂科学。北大荒的土豆品种优化,个大,球茎肥硕,单株个数也多,几分地就可以收获上千斤,据说跟大豆一样还可以肥田,每年可以换茬耕作。土豆一般除了菜用一部分,大部分制成淀粉或是粉条,那时没有引进麦当劳和肯德基,没人知道炸土豆条好吃,否则东北人凭借着土豆就可以行商于天下了。

发表于 2007-7-29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7-24 15:04:44的发言:

马达这段描写真传神。记得老乡当时都是用一种黄色的草来擦锅盖,越擦越亮。除了马达描写的这些本事外,家庭妇女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带小孩。要一边烧火一边带着一个或几个拖鼻涕的小崽子。如果有哪个哭了,就从灶底下的草灰中掏出一个烤熟的山药蛋给孩子吃。

拷山药蛋,想起来了,秋天收粮后我曾经看过场院,夜晚很凉,和老乡一起,围着一个火堆烤火,有的时候会拿出一些山药蛋放到草灰中,一会儿就香气扑鼻,取出土豆,把灰拍拍、吹吹,剥皮就吃,有时吃的太急,烫的直跳。那个年代对物质追求标准也不高,烤个山药蛋也很知足了。

[em07][em07][em07][em14][em14]
发表于 2007-7-29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4 18:44:55的发言:

很有见地!不过俺认为目前还没有到展示未来的时候,俺觉得俺们现在还是处于开拓、吸收和回忆的阶段,当大多数知青聚集在一起时,俺们的话题和思路自然而然地要延伸到未来,不必着急!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应当说是俺们国家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保留了传统,还具有老一辈所不具备的新思路、新观念、这代人由于丰富经历使得他们会写出非常有质量的作品来,这些作品将来自于生活。不要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满功出细活。俺们要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知青们来作文章的主笔,用生活的体验来书写历史。说心里话,俺这辈子虽说够不上当个作家,但平生最不怵的就是写文章,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写出来,但是俺不着急,俺想看看更多的知青们是怎样度过那一段艰苦岁月的,是怎样面对生活的;俺想听听更多的知青和他们的孩子们的心声。水到自然成。

     我们知青在广阔天地生活,   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

 

[em01][em02][em03][em04]
发表于 2007-7-29 1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9 19:23:09的发言:

拷山药蛋,想起来了,秋天收粮后我曾经看过场院,夜晚很凉,和老乡一起,围着一个火堆烤火,有的时候会拿出一些山药蛋放到草灰中,一会儿就香气扑鼻,取出土豆,把灰拍拍、吹吹,剥皮就吃,有时吃的太急,烫的直跳。那个年代对物质追求标准也不高,烤个山药蛋也很知足了。

[em07][em07][em07][em14][em14]

      东北只有土豆,  冬天也是烤着吃的,  放在灶坑的小灰中也能烤熟.我们吃着好高兴.

 

[em01][em02][em03]
发表于 2007-7-29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7-29 19:39:14的发言:

      东北只有土豆,  冬天也是烤着吃的,  放在灶坑的小灰中也能烤熟.我们吃着好高兴.

 

[em01][em02][em03]

行人:我在东北时还烤过萝卜、玉米豆、地瓜,也是在灶坑的小灰里烤熟的。最高兴的时候还是秋天收获的日子,每天可以在地里找到剩下的黄豆夹、玉米棒子,拿回去都是一顿不错的零嘴儿。
发表于 2007-7-29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在8月4日举办北京知青网周年网庆活动的通知

今年的81,是北京知青网正式建立一周年的日子。北京知青网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犹如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在全国知青和北京知青们的共同努力帮助下,迅速而又茁壮地成长起来了。迄今为止,北京知青网己同全国二十多家兄弟知青网站建立了链接合作关系,北京知青网中的“北京知青论坛”栏目,会员已发展到六百多人,而且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知青战友们,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地加入到会员队伍行列中。北京知青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知名度也在强劲提高。北京知青网在“健康、文明、团结、严谨”的建站宗旨指导下,正在以其稳健的步伐,大步向新的发展阶段昂首迈进。

    为了庆贺这一喜庆的日子,北京知青网编委会决定,在今年84日隆重举办北京知青网周年网庆活动。

此次周年网庆活动的时间是:84(周六)下午三时 # A' v! B0 }6 b7 t

地点:北海宾馆(位于平安大道厂桥路口东侧五十米,路北)五楼多功能厅

活动内容:站长祝辞;市有关部门领导和全国兄弟知青网站代表贺辞;北京知青网向有关部门赠送锦旗;知青节目表演等;* }2 f. [6 w# Y8 {, c1 |: z

  会后,聚餐,照像合影。

    聚餐费用采取AA制,每人50$ C8 b o( @/ [7 Y) m; G5 q (每人可量力交费,如有困难者可免交费用)( B" l: k6 A1 q1 C$ g% C* @

本次网庆活动,采取自愿参加形式,同时,为将活动安排好,凡愿参加活动者,均可在本帖后跟帖报名,以便会议组统计登记;

在此,北京知青网热情欢迎知青战友们能够前来参加这次意义深远的网庆活动!4 h3 s0 l- B: L# o

 

 

联系电话:62061610   13611255052   于雪英 5 ]; ~9 |* r6 Y5 }) Y, b

88383468   13901009215   姜成武

老猪还没有在这个网注册。但我想参加。咱这里的哥们有去的吗?

发表于 2007-7-29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知青的聚会很令人向往,遗憾的是这次不能参加了,争取下次去。

[em01][em02][em03]

[em04][em05][em06]

[em07][em09][em08]

发表于 2007-7-29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知青是一家,目前已经有很多老北京网的知青网友加入北京知青网了,在此欢迎所有知青朋友以及热爱知青事业的朋友参加网庆。另外,北京知青网还在创业阶段,诚恳的希望知青战友们能添砖加瓦,出谋划策。共同创造我们的家园。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0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29 20:44:02的发言:

行人:我在东北时还烤过萝卜、玉米豆、地瓜,也是在灶坑的小灰里烤熟的。最高兴的时候还是秋天收获的日子,每天可以在地里找到剩下的黄豆夹、玉米棒子,拿回去都是一顿不错的零嘴儿。

在北大荒能放在火里熏靠的不光有土豆、玉米、红薯,还有老倭瓜,就是南瓜,当地人管它叫“面瓜”,满地都是,知青们干活前先从地里摘几个,放在瓦窑顶上,让热烘烘的窑火熏烤着,到收工时,再取出来,大家坐在一起一边聊一边吃,好不热闹!大家有一个约定,谁想先偷吃,一定要补一个倭瓜在里面。北大荒的老倭瓜每年可以收获很多,吃不完,连里就组织大家将倭瓜削成长片,挂在绳子上晾晒干了,放到第二年的开春时食用。炊事班里做的倭瓜粥相当的够水平,不论是北方人还是江浙人都说“好吃”,在饥荒的那个年月能吃上老倭瓜,那是人们的奢望之求,就是今天,天天吃,吃上一年也不会吃腻的,江南许多地方就是以南瓜为主要食粮的,红军的长征歌词也有记载,有谁能唱出来给大家听听。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0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雪夜归人,无论他是过路的,还是值夜班的,只要他们走进俺们的房子,就有人给他们倒上浓郁的山茶,端来可口的玉米饼子,想就着火炉子坐一会,也可以从炉中取出烤熟的倭瓜、土豆和苞米,吃到天亮,天下知青一家人,许多来矿里拉煤的知青们都喜欢到俺们的小屋里坐坐,无论他们是哪里来边疆的,来了就是客,上炕就是一家子,自然是要招待一番,小息的可以尝尝山里的干果(榛子、松子、栗子、倭瓜子等),过夜的可以吃一顿知青自己做的“山珍海味”,有烫热的白酒拌着腌花生豆,吃的浑身冒汗,满脸通红,那个过瘾,足足可以睡个通宵,临走还可以拿走几瓶水果罐头、猪肉罐头什么的,带给远方的同学们。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0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7-29 21:20:21的发言:
关于在8月4日举办北京知青网周年网庆活动的通知

今年的81,是北京知青网正式建立一周年的日子。北京知青网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犹如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在全国知青和北京知青们的共同努力帮助下,迅速而又茁壮地成长起来了。迄今为止,北京知青网己同全国二十多家兄弟知青网站建立了链接合作关系,北京知青网中的“北京知青论坛”栏目,会员已发展到六百多人,而且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知青战友们,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地加入到会员队伍行列中。北京知青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知名度也在强劲提高。北京知青网在“健康、文明、团结、严谨”的建站宗旨指导下,正在以其稳健的步伐,大步向新的发展阶段昂首迈进。

    为了庆贺这一喜庆的日子,北京知青网编委会决定,在今年84日隆重举办北京知青网周年网庆活动。

此次周年网庆活动的时间是:84(周六)下午三时
        

地点:北海宾馆(位于平安大道厂桥路口东侧五十米,路北)五楼多功能厅

活动内容:站长祝辞;市有关部门领导和全国兄弟知青网站代表贺辞;北京知青网向有关部门赠送锦旗;知青节目表演等;
          

  会后,聚餐,照像合影。

    聚餐费用采取AA制,每人50
            
(每人可量力交费,如有困难者可免交费用)
            

本次网庆活动,采取自愿参加形式,同时,为将活动安排好,凡愿参加活动者,均可在本帖后跟帖报名,以便会议组统计登记;

在此,北京知青网热情欢迎知青战友们能够前来参加这次意义深远的网庆活动!
              

 

 

 

联系电话:62061610   13611255052   于雪英
              

88383468   13901009215   姜成武

老猪还没有在这个网注册。但我想参加。咱这里的哥们有去的吗?

猪兄:不好意思,俺已于前些日子捷足先登了,俺去那里浏览了一圈,好像不如咱们这热闹,俺在《北京知青网》上也发了帖子,邀请大家来《老北京网》做客,来《知青楼》落户。俺在那里一个晚上灌水就从新手上路-知青娃-知青了,让俺一阵子兴奋。俺在那里又注册了一朵花,是俺五朵金花中的第三朵,能否盛开全靠众位园丁扶持和帮衬了。祝好!

发表于 2007-7-30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29 20:44:02的发言:

行人:我在东北时还烤过萝卜、玉米豆、地瓜,也是在灶坑的小灰里烤熟的。最高兴的时候还是秋天收获的日子,每天可以在地里找到剩下的黄豆夹、玉米棒子,拿回去都是一顿不错的零嘴儿。

     京韵京情:  我们查队的地方没有烤过罗卜,  味道一定不错.   至于吃零嘴是没有的,  黄豆,  玉米只能是在大地里烧烤,   不让拿回家.  每年大队都有看青的,  否则地里的粮食早就让老乡给搬家里去了.  春天的时候,  我们一面在地里播种,  一面在歇气的时候拢火烧种子, 什么玉米 ,黄豆.  花生等,  真香.  零嘴的贫乏.

 

[em06][em06]
发表于 2007-7-30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9 19:23:09的发言:

拷山药蛋,想起来了,秋天收粮后我曾经看过场院,夜晚很凉,和老乡一起,围着一个火堆烤火,有的时候会拿出一些山药蛋放到草灰中,一会儿就香气扑鼻,取出土豆,把灰拍拍、吹吹,剥皮就吃,有时吃的太急,烫的直跳。那个年代对物质追求标准也不高,烤个山药蛋也很知足了。

马达:还有在铁锨上烤黄豆,也吃过吧?我经常回山西,一到傍晚,闻到农民家里烧火的味道,就感到非常亲切,就好像又回到插队时代,真的很温馨,很难忘。

[em07][em07][em07][em14][em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7 05:10 , Processed in 1.189050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