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日子:您说您后来调到了团运输连,是在兴凯镇团部东北角的那个连吗?俺后来调到值班营步兵三连,驻地就在运输连的东面,还记得车库着火那件让俺至今难忘的事吗?俺们那个连平时以生产砖瓦等建材为主,整个生产基地就在团部北边的丘陵下面,战时就是守备东牡铁路以及团部的粮油仓库和弹药库。您的出现,让俺平生又多了几分回忆,随着心绪的展开,俺心里曾经梦呓过的往事将随笔而出,收不住了!请您一块回忆那些艰苦岁月里曾经走过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日子:好像俺们从团部出来,向北沿着公路回煤矿,中间要经过13连,那条公路一直往北能到宝清县,那里有一个珍宝岛烈士陵园,俺们许多战友都到那里祭奠过,您去过那吗?俺记忆中俺们团北部依托着完达山麓,除了工业连队和林业连队外,其余的农业连队、牧业连队、水利连队、工程连队等全分布在两条山脉所夹着山沟丘陵地带,那时各连所在地的地名大部分是以公里号码来标称的,有地名的在老东满地图上都有标定,没有的全是后来农垦部队开创的,俺们值班营的营部就座落在公路在一座山角呈130°拐弯处的河叉子里,那里地势平缓,视野开阔,适于屯兵,营部的机炮车辆全在那里。那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上游是一座水库,有一年水库抢险,调去了好多连队,坝上坝下全是兵团战士,人拉肩扛,俺记得许多年轻人担的土筐每边是2-3个,那个干劲现在很少见,当然干得多吃的也吃的多,一顿能吃十几个馒头的大有人在,人人都在参加劳动竞赛,争先恐后。虽说那个时代人们单纯幼稚,但人定胜天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俺们那代人是终身获益非浅,永生不能忘却。
! p5 f% V) I6 q' d5 g# E: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2 7:04:4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日子:俺印象里公路到俺们煤矿要在78公里处拐弯,走煤矿自己修的泥泞山道,高高低低、歪歪扭扭,晃晃悠悠七八里才能到矿上,那里已经是完达山腹地了,四面是山,不见平地,树木繁茂,物产丰富,地下矿产资源几乎可以与国家煤矿比美,翻过西梁子,可以到密山县煤矿那里有一条国防公路南到裴德镇,北边又进山了,那里有什么不得而知(据说那边山里有日本人留下的被服仓库)。俺曾经沿着煤矿山外的那条公路步行到团部,从中午走到晚上上灯的时候,走的多了,也不觉得有多远,和战友一边玩,一边走,有车就搭,没车就走,一路上风光无限,心情舒畅,在煤矿井下待久了,几乎分不出黑天白夜来,矿上三班倒,有时下中班矿井里除了矿灯照的地方有亮外,其他全是黑黝黝的煤炭,出了矿井,天已经漆黑一片,换下工作服,吃点东西,就结队沿着山坡小路下山回宿舍休息,只有公休日请假到团部的镇子里逛逛,买点供销合作社东西,看看同学和在卫生队就医的病号就折返回连队,那时能有机会到山外看看几乎成了自己和战友们的一点奢望之求了。每次回来还能为大家带点书信什么的,大家都很高兴。总之,每次看到回来的人,总有聊不完的家常话。
发表于 2007-7-22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1 21:57:52的发言:

老鸵鸟:其实答案有了,我忽略了这个帖子。我认识你村的这位知青,当时他的名字是“红星”。

马达:你记错了。那位革命人士的名字就是“红心”,可能是口误了,不过都挺革命的。

说起养猪,我还记得当年你们村有场小风波,好像是驻村部队改善伙食,杀猪,你们村的知青在旁边照相,被驻军领导以“泄露军事秘密”阻止,相机被扣。这就是当时的“军猪事件”。

另外,我前些时还联系到一位当年住你们村的北京兵。说起当年往事,也是感慨万分。

5 x8 F* \! T+ p( K0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2 8:00: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2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8 16:27:59的发言:

从语录、短发、服装、帽子,可以看出是哪个年代的,这其中有何典故,愿听古刹听松解说其详。

[em29][em28][em28]

马达学弟:我是网上偶然搜到的,介绍说是1967年北京到内蒙古插队的女知青,也就是文革后第一批知青,因此你的观察:语录、短发、服装、帽子,可以看出是文革时期的,不是后来大批下乡的知青,照片很有价值。我也只知道这些,希望您进一步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日子:俺在兵团可以说几乎没干过农活,对农业连队的战友生活一点也不清楚,只知道她们有的人是拖拉机手、康拜因手(联合收割机),穿着劳动布背带裤,脖子上扎着白毛巾,风风火火地驰骋在黑土地上,就像电影上演的一样,令人神往。后来俺们从农业连队来矿里拉媒的战友那儿了解到她们过的非常艰苦。大家虽然同在一个团,但来往非常少,有的至今也未见过面,俺在本楼开篇中追述过那些后来调去六师的战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日子:在您的印象中还记得咱们学校的韩老六(大名叫韩裕昌)吗?他跟俺一起分到煤矿,住在一起,在掘进一个班工作了一段时间,虽说文革中俺们是对立的两派,争得你死我活的,可是到了边疆俺们就像亲兄弟一样,密不可分,后来俺调到值班连队后,他留在了矿里,后来据说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再以后就失去了音信。您知道他的情况吗?
发表于 2007-7-22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2 8:26:33的发言:
难忘的日子:在您的印象中还记得咱们学校的韩老六(大名叫韩裕昌)吗?他跟俺一起分到煤矿,住在一起,在掘进一个班工作了一段时间,虽说文革中俺们是对立的两派,争得你死我活的,可是到了边疆俺们就像亲兄弟一样,密不可分,后来俺调到值班连队后,他留在了矿里,后来据说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再以后就失去了音信。您知道他的情况吗?

记得,你说的情况我也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后来的消息。

发表于 2007-7-22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7-22 7:55:43的发言:

马达:你记错了。那位革命人士的名字就是“红心”,可能是口误了,不过都挺革命的。

说起养猪,我还记得当年你们村有场小风波,好像是驻村部队改善伙食,杀猪,你们村的知青在旁边照相,被驻军领导以“泄露军事秘密”阻止,相机被扣。这就是当时的“军猪事件”。

另外,我前些时还联系到一位当年住你们村的北京兵。说起当年往事,也是感慨万分。


当年(1970年),我们村的知青老唐有一架“佐尔基”,是苏联产的照相机,惹了不少麻烦,有一年到火车站送人,照了几张照片,一个司机跳了下来,说,镜头对准车头照了几次,质问有何意图?后来公安还出面,将照相机扣留。几个月后才发还。那个时候正是中苏边境对峙紧张,京包线上常常可以看到坦克大炮频繁调动,我们村也驻扎了空十军的100MM高炮连,人们紧张的神经过敏,总以为特务就在身边,偏僻小地、苏联的照相机、火车站等等,都有可能引起怀疑。

老唐后来到美国读法律,拿了法学博士,现在定居美国。他翻译和写了几本书,如《最好的辩护》,前些年是很多法律院校的指定读物;《告那家伙》是他在美国当律师的经历。

o' k6 a+ x& {,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2 11:29:1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2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驻扎在我们村的是空10军的一个高炮连,那个北京兵是北大附中的李铁兵,后来当了连长。他羡慕我们知青的自由自在,我们羡慕他们的大米白面。由于伙食标准不同,体质有明显差异,连队邀请我们知青打篮球,在他们强势体能的冲击下,我们连半场都打不下来,比分更是惨不忍睹。[em01][em01][em02]

: w' B: ?3 n: o7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6 9:45: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2 11:25:52的发言:

当年(1970年),我们村的知青老唐有一架“佐尔基”,是苏联产的照相机,惹了不少麻烦,有一年到火车站送人,照了几张照片,一个司机跳了下来,说,镜头对准车头照了几次,质问有何意图?后来公安还出面,将照相机扣留。几个月后才发还。那个时候正是中苏边境对峙紧张,京包线上常常可以看到坦克大炮频繁调动,我们村也驻扎了空十军的100MM高炮连,人们紧张的神经过敏,总以为特务就在身边,偏僻小地、苏联的照相机、火车站等等,都有可能引起怀疑。

老唐后来到美国读法律,拿了法学博士,现在定居美国。他翻译和写了几本书,如《最好的辩护》,前些年是很多法律院校的指定读物;《告那家伙》是他在美国当律师的经历。


那个年代人们的阶级斗争观念、革命警惕性以及政治敏感度都非常强,随便一个什么事就会被人抓住,上纲上线,轻的要批评和自我批评,重的要停职反省,甚至要抓起来。但愿那个悲剧性的时代再也不要重演了。

发表于 2007-7-22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井儿胡同在2007-7-21 14:07:07的发言:

网上绝对没有这样的资源!大家还记得一篇优美的散文吗?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北京的秋天》那篇课文,至今还记得课文中的那一句:

湛蓝的天空里飞翔着一群白鸽,鸽哨在天空中回响。

非常遗憾,网上没有!!!

     井儿胡同:  谢谢了找来的歌词.    八大员写的多形象呀, 尤其是饲养员.     唤猪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发表于 2007-7-22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2 8:07:19的发言:
难忘的日子:俺在兵团可以说几乎没干过农活,对农业连队的战友生活一点也不清楚,只知道她们有的人是拖拉机手、康拜因手(联合收割机),穿着劳动布背带裤,脖子上扎着白毛巾,风风火火地驰骋在黑土地上,就像电影上演的一样,令人神往。后来俺们从农业连队来矿里拉媒的战友那儿了解到她们过的非常艰苦。大家虽然同在一个团,但来往非常少,有的至今也未见过面,俺在本楼开篇中追述过那些后来调去六师的战友。

在兵团,有个规律,女生是卖苦力的,男生实干技术活儿的,我从16连出来到了修路队,后来被抽调到四好连队工作组,随之走了几个工业连队,在建材站,当时叫工业几连我忘了,建材站是把火车运来的木头加工成“方子”也就是房上的大房墚,和“小板”。每根大梁有三十公分见方,5米长(大概),建材站里女生是扛大墚的,每次要扛2根,男生是开电锯的,也就是按按电钮。女生还有一个工作就是给电锯上水,挑水用的桶是那种很高得上边小口的大奶桶。两桶水怎么也要百十来斤。工业二连是糖厂,女生就是扛糖袋子,每袋是50斤,我们工作队的要是想说话有人听,就要跟他们一样能干,记得刚到建材站,我从小板开始扛起,2、3天后就开始扛大梁,第一天干下来肩膀肿得高高的,但是第二天照样把板子压上去, 而且是更高的一摞板,为的是第三天就能扛大梁。农业连队,大多数女生是在地里干活的,拖拉机往往是男生开。记得最苦的是割稻子,稻子风一刮就倒伏了,都趴在水田里,我们弯着腰,一把一把把它楼起来,再割下来,被水泡过的稻子杆软了,很难割下来,我们几乎是趴在地里吃力的割。但是也怪,那时大家都有一股精神,越是苦越努力,至少我在的三年自己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听到其他人叫苦,好像觉得这是正常的。

 

发表于 2007-7-23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2 11:25:52的发言:

当年(1970年),我们村的知青老唐有一架“佐尔基”,是苏联产的照相机,惹了不少麻烦,有一年到火车站送人,照了几张照片,一个司机跳了下来,说,镜头对准车头照了几次,质问有何意图?后来公安还出面,将照相机扣留。几个月后才发还。那个时候正是中苏边境对峙紧张,京包线上常常可以看到坦克大炮频繁调动,我们村也驻扎了空十军的100MM高炮连,人们紧张的神经过敏,总以为特务就在身边,偏僻小地、苏联的照相机、火车站等等,都有可能引起怀疑。

老唐后来到美国读法律,拿了法学博士,现在定居美国。他翻译和写了几本书,如《最好的辩护》,前些年是很多法律院校的指定读物;《告那家伙》是他在美国当律师的经历。

那时候,政治问题非常敏感。有一次,好像是法国的蓬皮杜到山西,列车所经各处,全线戒严,恰巧那天有个宣家塔的知青晚上要搭火车回村,我送站,随行的还有我的一条大狗。结果被认为是“敌情”,县公安局长亲自带人查到村里,半夜把我叫到大队部,然我说明情况,并且处死我的狗。我先把狗放跑,然后到大队,与公安局的人大吵一通。天亮后,人和狗都分别平安回家了。


发表于 2007-7-23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鸵鸟【那时候,政治问题非常敏感。有一次,好像是法国的蓬皮杜到山西,列车所经各处,全线戒严,恰巧那天有个宣家塔的知青晚上要搭火车回村,我送站,随行的还有我的一条大狗。结果被认为是“敌情”,县公安局长亲自带人查到村里,半夜把我叫到大队部,然我说明情况,并且处死我的狗。我先把狗放跑,然后到大队,与公安局的人大吵一通。天亮后,人和狗都分别平安回家了。】

致老鸵鸟:荒唐年代的荒唐事,现在想想,都是很难理喻。不过,你当年就敢与公安局长大吵一通,牛!

[em01][em02][em05][em04][em03][em07]
发表于 2007-7-23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3 10:36:43的发言:

老鸵鸟【那时候,政治问题非常敏感。有一次,好像是法国的蓬皮杜到山西,列车所经各处,全线戒严,恰巧那天有个宣家塔的知青晚上要搭火车回村,我送站,随行的还有我的一条大狗。结果被认为是“敌情”,县公安局长亲自带人查到村里,半夜把我叫到大队部,然我说明情况,并且处死我的狗。我先把狗放跑,然后到大队,与公安局的人大吵一通。天亮后,人和狗都分别平安回家了。】

致老鸵鸟:荒唐年代的荒唐事,现在想想,都是很难理喻。不过,你当年就敢与公安局长大吵一通,牛!

马达:还记得么?那时的公安局不是这个名字,叫“群众专政指挥部”,简称“县群专”。那个“县群专”的头头赵某,曾在我面前把一把驳壳枪拍在桌上威胁我,我讥笑他:前几天听说北京军事博物馆丢了东西,原来在你这里!此公大怒,无言。过了许久才说:早知道你这么“灰”(咱们那一带的土话,就是坏),我们就不该收你(指的是当初我要求去天镇插队,县里讨论过)!后来,我和此人成了不错的朋友。

            唉! 一回想起当时的生活,许许多多平时根本没有印象的事,都能脱口而出了。

[em01][em02][em05][em04][em03][em07]

[) g J. W9 z2 I1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09: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3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14 1:43:17的发言:

内蒙兵团建制简介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分校及原内蒙古(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华北农垦兵团大部一同并入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军区从下属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各级领导班子,率领数千名复员、转业军人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和锡林格勒盟等地接管国营农场,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规划为6个师的建制,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

    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当年,兵团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5万余人,全兵团在职人员达7万余人。1970年,又组建了2个师,15个团。按照原来的规划,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境内,四、五、六师设在内蒙古东部的锡林格勒盟境内;由于锡林格勒盟草原地区不适于发展农业和超量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兵团不得不将四师从锡林格勒盟迁到了巴彦淖尔盟,使“东三师、西四师”的格局变成了“东二师、西四师”的态势。1971年,内蒙古兵团已有41个团(包括2个工业团和4个相当于团级的工矿企业)职工为10.1万人,其中有知识青年7.55万人,复员转业军人和留厂职工2.57万人,现役军人近6千人,另有家属3.8万人,共计14.5万人。1972年,内蒙古兵团总人数为17万人,职工(包括知识青年)13万人。至1975年,内蒙古兵团下设农牧业团35个,厂矿企业单位34个,在职人员11万余人。
        

兵团总部: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化纤厂 呼和浩特市

  工程团 呼和浩特市

  发电厂 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化肥厂 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1师:师部驻巴盟磴口县

  1团 磴口县朝阳镇 原乌兰布和农场

  2团 磴口县红卫镇 原巴彦套海农场

  3团 磴口县卫国镇 原哈腾套海农场

  4团 磴口县戍边镇 原太阳庙林场

  5团 磴口县建国镇 原包尔套勒盖农场

  6团 磴口县反修镇 新建点 包尔套勒盖西

  7团 磴口县红旗镇 原纳林套海农场

2师:师部驻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11团 乌拉特前旗 原乌海劳改农场

  12团 乌拉特前旗新安镇 原乌海劳改农场

  13团 包头市西水泉 工业团 下属采石厂、阀门厂、拖修厂、风机厂、化工厂、无线电厂、浆粕厂、造纸厂、农药厂等

  14团 乌拉特前旗苏独仑 原苏独仑国营农场

  15团 五原县建丰 原建丰农场

  16团 中后旗牧羊海 原东方红种羊场

  17团 乌拉特前旗中滩 原中滩劳改农场

  18团 包头市万水泉 原共青农场

  19团 乌拉特前旗坝头 原乌梁素海水产局

  20团 杭锦旗独贵特拉 原独贵特拉公社、杭锦淖公社

  62团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 原苏独仑农场牧业队

3师 师部驻巴盟临河县

  21团 临河县军垦镇 原临河劳改农场

  22团 临河县屯垦镇 原狼山劳改农场

  23团 杭锦旗巴拉亥 原巴拉亥林场

  25团 杭锦旗扎尔格郎图 原改改召林场等

  26团 临河县石兰计 原石兰计公社

  糖厂 临河县

4师 师部驻伊盟海渤湾市

  8团 乌达市 乌达市属农场、林场等 原属1师

  24团 海渤湾市 原属3师

  34团 磴口县碱柜 原接受朝格乌拉牧场,后随师部西迁

  35团 苏尼特右旗塞汉塔拉 碱矿

  玻璃厂 海渤湾市

5师 师部驻锡盟西乌珠穆沁旗

  31团 西乌旗阿巴哈纳尔旗 原锡林格勒种畜场等 原属4师

  32团 西乌旗阿巴哈纳尔旗 原毛登牧场 原属4师

  41团 西乌旗高力罕 原高力罕牧场

  42团 西乌旗哈拉根台 原哈拉根台公社,后划归兵团直属

  43团 西乌旗宝日格斯台 原宝日格斯台牧场

  44团 西乌旗彦吉嘎庙 原罕乌拉公社

6师 师部驻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风

  51团 东乌旗红星镇 原哈拉盖图农场

  52团 东乌旗红边镇 原乌拉盖牧场

  53团 东乌旗红疆镇 原贺斯格乌拉牧场

  54团 东乌旗红光镇 原满都宝力格牧场

  55团 东乌旗红建镇 原宝格达山林场等

妈妈好象是2师12团8连的,在乌拉特前旗没错

妈妈那天还说,回家探亲的时候都是从火车的窗户那上车,都踩着椅背走

那边条件困苦,蔬菜只有土豆,妈妈至今还最爱吃土豆.

! l! ]2 Q; b/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3:17: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3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山西常说的一句话,“瞧你(揍你)这个‘灰巴掌’”,就是坏家伙的意思,老鸵鸟的回忆让我想起这句口头语。当年的“群专”,很厉害,是革命群众专政的简称,他不等同于公安局,又取代了公安的很多职能,那个时候公检法瘫痪,公安局的军管小组就可以判刑、法办。何谓无法无天?也不过如此。
发表于 2007-7-23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7-23 13:11:36的发言:

妈妈好象是2师12团8连的,在乌拉特前旗没错

妈妈那天还说,回家探亲的时候都是从火车的窗户那上车,都踩着椅背走

那边条件困苦,蔬菜只有土豆,妈妈至今还最爱吃土豆.


爱吃山药蛋,是当年知青的一个特征,和内蒙兵团不同,我们山西雁北人是拿山药蛋当饭吃,五斤顶一斤玉米,每人都要分几百斤,冬天存放在窖里,生了很多芽,要在北京早就喂猪了,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把芽一个个剔除,照样当饭吃。请知青的女儿油油发动当过知青的母亲到《知青楼》转转。

发表于 2007-7-23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问题,刚才就是一边给妈妈打电话,一边回的帖子

妈妈他们年初的时候还聚会来的

记得我参加过他们两次聚会

一次是在文化宫,好多好多人

一次是在专利局

看着妈妈他们那么情深,感觉真挺好的

妈妈说很多战友都在那边牺牲了,有的是在那边结婚了.

发表于 2007-7-23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总理逝世30周年祭(节选)

蔡方柏(前驻法国大使):

  总理忍着病痛冒雨陪同蓬皮杜

  1973年9月,周总理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接待了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这是中法关系史上法国总统第一次访华,也是当时西方国家大国元首第一次访华。在这种情况下,总理尽管身患癌症,还是坚持亲自主持接待工作,以非常顽强的毅力支撑病体去机场接,接回来之后是宴会和会谈,之后又全程陪同蓬皮杜到大同、杭州和上海参观。

  当时,总理病得很厉害,碰巧蓬皮杜也患了癌症。那天宴会结束后,晚上坐火车到大同去参观云冈石窟。总理说:“我还是第一次来参观云冈石窟,平常我都没有时间来,这还得感谢蓬皮杜总统选了这个地方参观,所以我才有机会来。”随后,周总理和蓬皮杜又从大同乘飞机到杭州,去看西湖。参观过程中,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是总理关心群众,非常愿意接触群众。当时蓬皮杜在看风景,而总理被好多群众围住了。大家围着他提了好多问题,总理都一一回答,总理还问大家“生活情况怎么样”、“你们单位的生产怎么样”等,感到很亲切。

  最后是到上海参观。当蓬皮杜要离开上海、乘专机回国的时候,到机场的路上就下起大雨来。在机场告别时,蓬皮杜西装革履,冒着大雨不打伞。警卫想给周总理打伞,总理不让。后面不少领导因此也纷纷把伞收起来了,当时是9月份,已经是秋天了。总理在病痛中依然非常注意外交礼节。这一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会谈和宴会过程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个有病的人,但他实际上是忍受很大痛苦来做这些事情的。

老鸵鸟:从上文可以确定,天镇公安局长对你拍驳克枪的时间是1973年9月,也可知专列经过的时候沿途防范之严密。你要庆幸,枪没有走火。

[em01][em01][em01][em07][em07]9 W7 D" h. }6 t/ r2 T' f, }6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16:43:0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一直想知道内蒙兵团是以放牧为主,还是以种农作物为主,俺的许多校友后来连锅端到了白城地区半农半牧,生活也是非常艰苦。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难忘的日子在2007-7-22 17:07:45的发言:

在兵团,有个规律,女生是卖苦力的,男生实干技术活儿的,我从16连出来到了修路队,后来被抽调到四好连队工作组,随之走了几个工业连队,在建材站,当时叫工业几连我忘了,建材站是把火车运来的木头加工成“方子”也就是房上的大房墚,和“小板”。每根大梁有三十公分见方,5米长(大概),建材站里女生是扛大墚的,每次要扛2根,男生是开电锯的,也就是按按电钮。女生还有一个工作就是给电锯上水,挑水用的桶是那种很高得上边小口的大奶桶。两桶水怎么也要百十来斤。工业二连是糖厂,女生就是扛糖袋子,每袋是50斤,我们工作队的要是想说话有人听,就要跟他们一样能干,记得刚到建材站,我从小板开始扛起,2、3天后就开始扛大梁,第一天干下来肩膀肿得高高的,但是第二天照样把板子压上去, 而且是更高的一摞板,为的是第三天就能扛大梁。农业连队,大多数女生是在地里干活的,拖拉机往往是男生开。记得最苦的是割稻子,稻子风一刮就倒伏了,都趴在水田里,我们弯着腰,一把一把把它楼起来,再割下来,被水泡过的稻子杆软了,很难割下来,我们几乎是趴在地里吃力的割。但是也怪,那时大家都有一股精神,越是苦越努力,至少我在的三年自己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听到其他人叫苦,好像觉得这是正常的。

 

难忘的日子:俺所在的煤矿是工业五连,如果糖厂是工业二连,那粮油厂、生产“完达山”牌奶粉的奶粉厂,还有生产“北大荒”白酒的厂各是几连?请告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日子:您还记得四好连队是哪四好吗?
发表于 2007-7-23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他们是战备连,边农边战备
发表于 2007-7-23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

1972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批示,内蒙古兵团决定从11月24日起将一师八团、玻璃厂和三师二十四团、维尼纶厂划归四师。调整后编制如下:

兵团总部: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兵团直属7594人。司令员何凤山,政委倪子文,副司令员康银寿、刘义荣,副政委李惠民、王前,参谋长庞德运,副参谋长张旭之、冀景华、李光前。

 一师:师部驻巴盟磴口县 (巴彦高勒)
 一师20601人,政委董书荣(后以张志明任师长、代政委、政委,以李祥珠为参谋长)。

 二师:师部驻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二师41132人,师长孟照贤,政委田益国,参谋长赵根喜。

三师 师部驻巴盟临河县
三师15763人,师长张绍喜,副政委王元惠,参谋长苏积刚。

四师 师部驻伊盟海渤湾市
四师9410人,师长王本固,政委张振华,参谋长徐通。

五师 师部驻锡盟西乌珠穆沁旗
五师15785人,师长李占魁,参谋长马延龄。

六师 师部驻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风(原乌拉盖农场)
六师10731人,师长崔永华,政委高汉杰。

.......................................................................................

57团 东乌旗五七镇 东乌旗与哲盟扎鲁特旗之间

发表于 2007-7-23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妈妈2师12团8连

发表于 2007-7-23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说说现在吗,或者是返城回来之后的那段经历。我们拥有的,我们不必觉得自豪,我们曾经有过奋斗,那也只是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给我们的动力。虽然到了这个年龄,无所谓什么成功,但是我依然觉得,之所以我们依然以知识青年自豪,那么,一是知识,一是青年,年龄可以老,但心态要端正,知识的更新,并不因年龄而设置分界线,而全在于自己的认识。乐知天命,并不是混吃等死。我还是希望,把对于未来的希望,也像对于写回忆文章的热情一样,也写一些得很有质量的作品,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的素质。
发表于 2007-7-23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是51年生人,69年去的内蒙,回来后在幼儿园工作.

发表于 2007-7-24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23 13:58:39的发言:

爱吃山药蛋,是当年知青的一个特征,和内蒙兵团不同,我们山西雁北人是拿山药蛋当饭吃,五斤顶一斤玉米,每人都要分几百斤,冬天存放在窖里,生了很多芽,要在北京早就喂猪了,那个时候粮食不够吃,把芽一个个剔除,照样当饭吃。请知青的女儿油油发动当过知青的母亲到《知青楼》转转。

其实,当地的山药蛋千真万确非常好吃,但是,吃山药蛋的传统却是无奈之举使然。我们下乡时,当地的人均口粮为毛粮(即未加工去壳的原粮)是280斤左右,副食基本没有,那是一个人一顿饭能吃一斤粮平常得很,可是没有粮食,只得在农活不多时,以土豆代替粮食。我见过我们村老乡冬天的晚饭,就是一大铁锅山药蛋加胡萝卜,煮熟,放到一个大瓦盆里,摆在炕桌上,全家人围着吃。土豆皮和胡萝卜皮撕下来扔回锅里,等全家人吃完,锅里再加些水热一下,喂猪。

在城里时,我们都知道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绝对不允许地主资产阶级复辟,让我们劳动人民“再受二遍苦,再遭二茬罪”。但是面对自己亲眼看到的情景,真的怀疑了,莫非这种生活就已经是幸福生活?还是那头茬苦还没受完?

那时我们一直弄不通,为什么已经当家作主十七年的贫下中农,依然贫?以致不能果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4 01:58 , Processed in 1.19356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