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17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井儿胡同在2007-7-17 22:18:19的发言:

离婚率=(同期离婚对数)÷(年度结婚对数)

2002年的统计北京离婚率高达50.90%


离婚率是这样算,明白了。我的概念中,统计数据应该是个体和整体的比,比如是社会整体的家庭数与离婚的家庭数的比。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统计,不如在民政局那里的要当年离婚、结婚数字来的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0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和平苑在2007-7-15 16:41:58的发言:
我们那的地都是山地,和北大荒的地完全不同,我从未见过一眼望不到边的景象。因为在坡上所以只能顺势而为。锄地时先从坡底开始,从东锄到西再从西锄到东,渐渐地锄到了坡上。

您那里的山地有什么特点吗?土质,物产以及耕作方式,请告知一二.

发表于 2007-7-18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院所简介, d( h3 O' N9 N- D% N/ A | / r# c f9 E- }; x9 ~ 院所新闻+ E) s, ^% g7 q! g | 医院通讯 p- m( ]! \/ G+ N h5 k1 L |- q; M: M9 q. S8 d 临床医疗 |0 B! z u H2 K' x! D2 Q2 D 医学研究7 g: U2 b! T6 q" T | ' m6 E) D5 s6 {1 {" r( D- I 医学教育' x+ o! v2 l# B" F) H | 3 \, L0 h" ?: K 国际交流0 i, e9 [/ H/ K, }( G | - @; `$ g+ f' L2 o7 D 党建工作/ x% R) R. V' s) _ | 2 R' P9 |3 d$ e. b6 i+ L6 {/ l 医院文化
0 T* Z3 p: t! \/ t
  # c+ L5 p3 ]9 _# i8 s 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洁白哈达献给首都神医
(院办 管九苹)

    “洁白草原哈达,献给北京神医”这是内蒙古牧民巴达拉呼在4月9日出院时,送给胸一病区陈克能主任的锦旗上的话。送锦旗的患者名叫巴达拉呼,是内蒙古东乌珠峰旗的蒙古族牧民。
    今年3月初,巴达拉呼在当地检查出患食管癌,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不能为其施行手术治疗,所以他找到了四十年前在他们牧区插队的北京知青,希望能到北京治疗。
在北京知青的帮助下,找到了当年也同样在内蒙古插队的我院党委书记李萍萍,李书记知道情况后立即与我院陈克能主任联系。陈主任看过病人和他带来的当地检查结果后,决定马上住院手术。为了给病人尽量节约时间及药费,陈主任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完成了必要检查后的第二天就为其实施了食管癌切除手术。术后,病人在陈主任及胸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下,恢复得非常顺利。
    为了表示感谢,在出院这一天,巴达拉呼用蒙古族牧民的最高礼节——献哈达,来表达他对李书记及陈主任的感激之情。他还告诉说,他在北京得到这么多的帮助和这么好的治疗,已在当地传为佳话。当地的牧民都知道北京有个热心的知青李萍萍和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陈医生。 

发表于 2007-7-18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心灵之花:李萍萍是你们班的,平时也有联系,何不请她到网上来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8 11:15:49的发言:
老三、心灵之花:李萍萍是你们班的,平时也有联系,何不请她到网上来看看?

马达兄:李萍萍非常忙,记得仅有的一次同学聚会,她没有坐很长时间,就匆匆离开了,她是一位事业型的学者,也是患者的亲人,知道她曾经是俺们知青中的一员佼佼者的,除了草原上的那些牧民外,就是俺们这些同学了。俺估计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上网来聊天,但俺们可以告诉她在网上有那么多的知青在关注着她。7 ~2 w$ d i3 x: x) G7 K-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8 12:58: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8 14: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4 21:45:59的发言:

 

 

 

 

 

今年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卅周年。' p7 P, {, Q7 I0 m- d

一九六八年底,一千多万在校的青年学生被一道最高指示发配到穷乡僻壤,开始了他们的知青生涯。其后连年照此执行,长达十年之间,散布在天南地北的知青已多达一千六百万。% g$ Z8 ^: N1 }

知青运动终结了。今日再来给它高唱挽歌也无济于事。诚然,它确实在特殊的年代以特殊的方式造就了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又将对中国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才是我们今日纪念知青运动卅周年的聚焦点。
 

[em05]

           "知识青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 人群庞大,"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的地方,几乎农村都有.功过不说, 经历过这个群体的人, 估计对那段往事都有着青春期一般的深刻回忆. 我们漫漫长大了.尽管不仅仅是经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更多的是它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岁月的经历, 这将是我们永久的财富. 8 {3 ]' }$ L. q% e- P/ W8 ?

    

[em09]
发表于 2007-7-18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7-18 14:43:43的发言:

           "知识青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 人群庞大,"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的地方,几乎农村都有.功过不说, 经历过这个群体的人, 估计对那段往事都有着青春期一般的深刻回忆. 我们漫漫长大了.尽管不仅仅是经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更多的是它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岁月的经历, 这将是我们永久的财富.
 

    

[em09]

    在我们这些老知青回忆蹉跎岁月的经历的同时, 还有一个名称是不能忘记的"已婚下乡知识青年". 记的我们公社好多初中的知青因当时条件艰苦,特别是女生,结婚后留在当地.返城时还是有不能走的.现在社生活好多了,也就不回来了.这个群体名称今天也许已经不存在了.
发表于 2007-7-18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行人在2007-7-18 14:43:43的发言:

           "知识青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产物, 人群庞大,"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的地方,几乎农村都有.功过不说, 经历过这个群体的人, 估计对那段往事都有着青春期一般的深刻回忆. 我们漫漫长大了.尽管不仅仅是经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更多的是它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岁月的经历, 这将是我们永久的财富.
 

    

[em09
的确,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也让我们受益终身.
发表于 2007-7-18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37℃在2007-7-17 22:19:27的发言: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的俗语可谓人所共知,后来有文人将此改成了 “八百里秦川雄风浩荡,三千万儿女高唱秦腔”,但一“吼”改一“唱”,味道就变了。我们的老乡是吼,发自肺腑,声嘶力竭,把郁闷、把贫困、把希望、把自己,全都寄托在吼之中。

吼秦腔中的一个吼字更能表现西北人的特点

发表于 2007-7-18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整整40年前北京女知青照片,有谁知道它的典故。

点评

[b不爱红装爱武装!个个挣当铁姑娘!你说对不对?]  发表于 2013-10-29 21:22
发表于 2007-7-18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初下乡时,当地的老乡不单会吼秦腔,还会唱情歌。我们第一次听到几个婆姨在大声唱着《芦笙恋歌》里的插曲时,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不但是歌曲本身就是被禁锢的,而且我们更惊讶在这交通不便,连电线都没有的山区,他们是怎么看到电影的?后来听说来了县上的电影放映队才揭开了这个谜。

原来在这里放映电影,是靠放映员像踏脚踏车一样的发电,一场电影下来,放映员很辛苦。在陕西的插友们都看过这样的电影吧?

发表于 2007-7-18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7-18 15:43:56的发言:

这是整整40年前北京女知青照片,有谁知道它的典故。

从语录、短发、服装、帽子,可以看出是哪个年代的,这其中有何典故,愿听古刹听松解说其详。

[em29][em28][em28]
发表于 2007-7-18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前两张是云南知青请愿,他们的行动结束了原来的知青政策,促成了大返城。这照片具有历史价值;第三张是2004年四川、云南举办知青艺术节的场面。

发表于 2007-7-18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8 16:44:38的发言:


       他们的行动结束了原来的知青政策,促成了大返城。这照片具有历史价值;第三张是2004年四川、云南举办知青艺术节的场面.

             马达: 感谢能提供图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什么时间结束的. 我是71年返城的,沈阳75年还有下乡的. 我们同学还有去当带对干部的.

发表于 2007-7-18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4 21:45:59的发言:

(转贴:在网上看到一篇讲述知青的文章,特转贴,供知青网友参阅。原文发表可能是1998年。)

 

知青血泪三十年 追述知青运动

 作者:蓝关雪
         

  华夏知青网

 

 

 

 

 

 

1976年,文革结束,但由于两个凡是的紧箍咒,很多决策还在继续执行,其中包括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然而,就在这时候,又一场酝酿已久的狂风暴雨在中国的大西南发生了。' d5 g' I: H/ x) N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的知青集中点之一。那里的知青主要来自上海、北京、成都、重庆和昆明。不幸的是,云南兵团生活之艰苦和政治之黑暗,要超过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海南岛几大生产建设兵团。当年文革中迫害知青的恶性案件,大部分都发生在云南。1973年,周恩来亲自过问和查处的河口事件,就是奸污和捆绑吊打知青的大案件,最后枪毙了云南兵团河口农场的一个团长,处分了几百名干部。1974年,几千名知青沿着滇西南的昆畹公路向昆明行进,徒步请愿,昆明与北京都为之震动,最后出动军队,实行逐个强行遣返。1978年,云南兵团又发生了橄榄坝事件,上千名知青抬着一个上海女知青的尸体游行示威,一百多部拖拉机包围了草菅人命的场部医院。示威的人群向西双版纳的首府景洪涌去,沿途农场地知青都加入抗议队伍。# j7 w5 l* U( \6 C, ?4 t# x

1978年底,云南兵团好几个农场地知青在橡胶林里秘密串联,再次发动请愿行动,大批知青向昆明进发,这次军队没有出动堵截,知青涌入昆明,沿街声泪俱下地演讲,最后升级成集体卧轨行动。连滞留于昆明火车站的旅客也一边倒地支持悲愤的卧轨知青。万分震惊的中共中央马上派出调查组,发现云南各农场长期缺油缺肉缺菜,女知青买不到卫生纸,妇科病十分普遍;农场领导的恶劣作风积重难返,知青自杀率为全国最高。在中央调查组到达的同时,景洪农场发起了大罢工,与老挝接壤的孟腊农场砍倒了几百棵橡胶树,当中央调查组抵达知青最多的孟定农场,他们下车伊始,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大约一千名知青黑压压地跪在场部公路上,齐声呼喊:我们要回家!此情此景,连调查组的几位女成员也流下了眼泪。 " |/ I( S/ E- m R9 r

中央仓促改变了决策,仅仅三个月之内,云南十几万知青就人去楼空。黑龙江、内蒙古、海南岛和全国众多知青点也随即跟进,长达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突然结束了。原来国家计委制定的1979年度的八十万知青下放计划,也被放弃了。回首当年,全国知青命运的改变,的确与云南知青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是分不开的。4 N* F2 ^' i: \* B. o2 p

知青运动终结了。今日再来给它高唱挽歌也无济于事。诚然,它确实在特殊的年代以特殊的方式造就了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又将对中国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才是我们今日纪念知青运动卅周年的聚焦点。
 

[em05]

[em05][em06][em07][em08][em09][em10][em11]
发表于 2007-7-18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之花,看了你的网站真高兴,看来你是四十团煤队的,我是修路队的,后来被并进了运输连,和平街中学的。你们连应该也有我们学校的。

那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发表于 2007-7-18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给你提个意见,一般的网站都是最新的帖子在最前边,而你的网站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不便于阅读,能不能调过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0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18 16:06:13的发言:

记得初下乡时,当地的老乡不单会吼秦腔,还会唱情歌。我们第一次听到几个婆姨在大声唱着《芦笙恋歌》里的插曲时,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不但是歌曲本身就是被禁锢的,而且我们更惊讶在这交通不便,连电线都没有的山区,他们是怎么看到电影的?后来听说来了县上的电影放映队才揭开了这个谜。

原来在这里放映电影,是靠放映员像踏脚踏车一样的发电,一场电影下来,放映员很辛苦。在陕西的插友们都看过这样的电影吧?

说到在农村看电影,原来在电影院放电影的大座机非常不适合偏远山区,边疆的老百姓看,后来听说文化部搞了一批小型电影放映机,非常适用于各个文工团巡回放映,用于放映的胶片也很窄.在北大荒,俺看到的新闻纪录片和当时可以放映的故事片几乎全是用此类放映机播放的,电源开始是人工手摇发电的,后来将轮式拖拉机开来,用拖拉机的牵引动力轴带动发电,电影放映的质量是随着电源的强弱而变化的.

发表于 2007-7-19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8.75MM放映机,国产的,轻便,适于下乡放映,专门为农村、偏远山区制造的,当年也是文革的成果之一。起初发电机是手摇的,几个人轮流摇,电压不稳,还累死人,后来有了柴油的,把人给解放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在陕南三线工厂附近农村经常看到农民自己的秦腔剧团在村里搭戏台演节目,几乎村村都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戏班子,有的村子至今还保留着古庙式的戏台,像南郑县的武候庙附近的那个村子场院头上就有一个。所谓像模像样就是必须有像样的锣鼓家什、戏服道具,能唱整场戏的班子。当时,俺们走出盆地,进了山区,以为那里与世隔绝,交通不便,地方上的文化一定非常贫乏、低俗,实际不然,许多山民的文化既传统又专业,俺记得在西乡县,见过一个类似四川刘文采地主庄园那类的土堡子,有上百户住在那里,村里自古推崇儒家仕途,无论是地主还是贫农,子女一律要上村里的公办学堂读书,历代都有人当朝为官,就是闯王经过这也要下马,徐海东的红十五军曾以此地为休整驻地,当地的开明绅士不仅在钱粮、弹药方面支援过红军,还有不少青年人加入红军北上抗日去了,那里有碑刻记述了那段事迹。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难忘的日子在2007-7-18 22:41:28的发言:

心灵之花,看了你的网站真高兴,看来你是四十团煤队的,我是修路队的,后来被并进了运输连,和平街中学的。你们连应该也有我们学校的。

那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俺们真是一个学校的,还可能是同一届的校友呢!您的发言真让俺高兴,俺自从离开了兵团,这么多年一直在寻觅着曾经在一起生活过的战友和校友。今天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非常欢迎您能回到《知青楼》这个大家庭来,大家又可以在一起回忆往事了!

4 B* @: r8 t" z* g!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0 0:56:5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9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6-21 11:57:56的发言:

俺妈妈去的内蒙古

欢迎内蒙知青的孩子油油经常来知青楼串门。

发表于 2007-7-19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9 17:15:28的发言:

欢迎内蒙知青的孩子油油经常来知青楼串门。

谢谢您,呵呵

一直想去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看看妈妈战斗过的地方

发表于 2007-7-19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3 23:31:44的发言:
我们第一年养了一只猪,取名柯西金,这是当年苏联总理的名字,老知青都应该知道这个人。每到喂猪的时候,就用俄文腔调喊柯西金,小猪形成条件反射,欢快地跑过来。老乡很奇怪,农家的猪是“罗罗罗~~~”,你们怎末叫个洋名字?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当年最突出政治的做法。;这只猪长得很好,年底的时候有120-130斤,请老乡杀猪,我们乡里的规矩,杀猪匠的工钱就猪下水,杀完猪后,老乡们高兴地提着下水去打平火。[em04][em05]

第二年养的猪叫尼克松,养了半年,这只猪病了,请兽医看过,打过类似青霉素一类的针,耳朵还放血,不管用,当时有40—50斤的样子,站不起来了,直往地上摔,老乡说治不好,杀了吧,于是没等它死,就杀了。后来老尼来访,我们想起了当年养的猪与他同名。

发表于 2007-7-19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9 17:46:15的发言:

第二年养的猪叫尼克松,养了半年,这只猪病了,请兽医看过,打过类似青霉素一类的针,耳朵还放血,不管用,当时有40—50斤的样子,站不起来了,直往地上摔,老乡说治不好,杀了吧,于是没等它死,就杀了。后来老尼来访,我们想起了当年养的猪与他同名。

[em01][em01][em01]40_50斤的猪肉也不好吃。我们养过一只很野性的猪,它能从猪圈里跳出来跑到兔子笼里开荤。都说猪笨,这只猪比猴子身手都敏捷,只要是鸡飞到猪圈里就别想活着出来。而且不吃猪食(多是谷糠和野菜之类),只吃粮食,所以也长得很慢,到过年了也不见长个,只好把它卖了。
发表于 2007-7-19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9 17:46:15的发言:

第二年养的猪叫尼克松,养了半年,这只猪病了,请兽医看过,打过类似青霉素一类的针,耳朵还放血,不管用,当时有40—50斤的样子,站不起来了,直往地上摔,老乡说治不好,杀了吧,于是没等它死,就杀了。后来老尼来访,我们想起了当年养的猪与他同名。

          猪在当年是老乡的银行, 能产钱.全身都是宝. 和一项技能.记得一次我们在场院休息的时候,一位老乡问我们来了这些日子, 骑过马, 骑过牛, 骑过驴, 万里哼哼呢?我们都不知道.老乡一指在场院里的老母猪.当时有一个同学就骑上去, 半米高,近4尺长的"老白太太"还就真驮着在院子里走,并不断的哼亨,那同学骑着还挺得意: "有新坐骑了".* o5 m7 }( H4 v3 T3 T. v; }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7-7-19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乡对养猪很重视,确实如行人说的是银行,每年的零花钱就从这里来。遇到猪瘟,死了猪,那可是家里的大事。我们到村里的时候,墙上还有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壁画,是村里的12年规划(忘了为什么是12年规划),其中有人口指标、养猪头数、粮食产量、教育、文化等等。到1970年的时候,是12年规划到期,除了人口超过增长指标,就是养猪达到指标,其余均差得很远。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到兵团去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曾经和校友去过北郊农场(又叫中越友好人民公社),方位大致在现在的立水桥以北一带,那里有一座种猪场,完全是靠饲料(主要是粮食,蔬菜,骨粉)喂养的,大的种猪上千斤一头,一个饲养员成天溜一头,吃食有定量,吃完就围着农场溜,按规定三斤粮食要换一斤肉,催膘催的可起劲了,每一趟猪舍里全养着数不清的白色来航鸡,鸡吃猪的残羹剩饭,下的大蛋如果饲养员没有及时拣走,就权当给种猪改善伙食了,每天猪场除了可以出栏各种标号的种猪,肉猪外,还出产大量的来航鸡和鸡蛋,丰富市场.据说当时种猪除了供应周边生产队农户外,主要是出口支援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现在随着北郊的城市建设,那个种猪场已经没有了.俺在那里生活,劳动了几个月后就登上的北去的列车.
发表于 2007-7-20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20 0:41:51的发言:
俺到兵团去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曾经和校友去过北郊农场(又叫中越友好人民公社),方位大致在现在的立水桥以北一带,那里有一座种猪场,完全是靠饲料(主要是粮食,蔬菜,骨粉)喂养的,大的种猪上千斤一头,一个饲养员成天溜一头,吃食有定量,吃完就围着农场溜,按规定三斤粮食要换一斤肉,催膘催的可起劲了,每一趟猪舍里全养着数不清的白色来航鸡,鸡吃猪的残羹剩饭,下的大蛋如果饲养员没有及时拣走,就权当给种猪改善伙食了,每天猪场除了可以出栏各种标号的种猪,肉猪外,还出产大量的来航鸡和鸡蛋,丰富市场.据说当时种猪除了供应周边生产队农户外,主要是出口支援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现在随着北郊的城市建设,那个种猪场已经没有了.俺在那里生活,劳动了几个月后就登上的北去的列车.

          有感心灵之花说的猪.  也说一个关于猪的趣文.   当时我们生产队的银行-"老白太太"是有4年育龄的白母猪, "身高马大"产量也是比较高的.  记得一次带着一窝猪崽在地里遛食, 猪崽碰到一条一尺多长的蛇,它看到过去就给吞了. 我们知青见了,  都说打开眼界. 可老乡讲: 为了小猪崽,"老白太太"一般都是战无不胜的.
发表于 2007-7-20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到陕西以后,发现猪的长相和北方的猪不一样,咱们这边的猪是短嘴巴,而陕西的猪嘴巴很长,不知什么原因?

[em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2:56 , Processed in 1.22675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