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15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7-14 23:52:44的发言:

在北大荒,每年俺们也要整连建制被团里指派到农业连队支援夏锄,北大荒的麦地之大是俺从来没见过的,一人两垄干了一响午还没干到地号的三分之一,人家农业把式早就到地头那边歇凉喝水去了,后来连里把午饭拉到地号中间,拿着纸喇叭叫着,谁干到饭车那谁先吃,有的小知青图快,不管质量,把个垄上的苗儿给铲掉了,把草儿全留下了,害得大家还得返

黑龙江的夏天天亮的很早,记得夏锄时早上三点就起床下地除草,那一垄地长的看不见头,我们这些人湾腰驼背的拼命干,连话都不敢说,可还是被落在后面,被戏称做是打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7-15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yaofeilu在2007-7-15 12:38:46的发言:

        没赶上插队,有时候觉得是一点儿缺憾(是不是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管怎么说,我很钦佩这个特殊的群体。发两张草原的图片,为您回忆过去的岁月作个引子。

 

水草肥美牛羊壮。


这个大轮子纯粹为装饰吗?

何日才能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发表于 2007-7-15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渡放牧和在牧区开垦种粮,导致草原沙化严重,草场严重退化。我看到一个帖子开玩笑说,北京人爱吃涮羊肉(导致)----牧民增加羊群数量----草场严重退化----土壤沙化-----羊的产量减少------羊肉价格与沙尘暴同步增加----袭击北京的市场和空气----民怨沸腾,连各驻华使馆也蠢蠢欲动(每天将报纸上关于空气质量的指数寄回国内申请污染补助)------中央政府出钱治理塞外的沙化土地、救济贫困牧民。最后的结果是:政府为爱吃涮羊肉的北京人买单。
( s0 v; k+ r) v: l.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5 17:20:3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部人在2007-7-15 13:07:42的发言:
黑龙江的夏天天亮的很早,记得夏锄时早上三点就起床下地除草,那一垄地长的看不见头,我们这些人湾腰驼背的拼命干,连话都不敢说,可还是被落在后面,被戏称做是打狼的.

没错!您说的真是那样,俺那时个子在知青中算比较高的,用的锄把也比较长,按理说铲地应当占点便宜,但是一天干下来也照样腰酸腿痛,生怕落在后面.

发表于 2007-7-15 1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卅周年.

对马达兄的转贴看后深有感慨,轰轰烈烈,一代人的青春就撒在那了;和着血,和着泪,和着汗,和着理想,和着对命运的抗争。

发表于 2007-7-15 15: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和平苑,四川民歌《背上背篼找情哥》很好听,边听边看,挺好!
发表于 2007-7-15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好社员”是我有生以来获得的第一项荣誉称号,当时的奖励是一条白羊肚手巾。哈哈!你们知道我是那的人了吧?请各位多关照。
发表于 2007-7-15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来当年老乡对我们知青特别好。我做过最对不起乡亲们的事:是有一天晚上偷瓜,光挑大的拿,无意中竞把生产队的种瓜给吃了.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内疚.
发表于 2007-7-15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当年挑水用的是木桶,很重.水源又很远,挑一次水得好几个人一块去.
发表于 2007-7-15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亮剑中那个旅长的原形是不是王震?可怜一代名将李云龙。

         致敬!

7 @" _, O; w; o*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5 16:33: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5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夏天的农活主要是锄地,只要是锄地就要唱歌,一人领唱其它人和.有一次干活时与邻村的对歌,我们赢了,他们杀了一只羊请我们全村的人喝了一次羊肉汤.
发表于 2007-7-15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的地都是山地,和北大荒的地完全不同,我从未见过一眼望不到边的景象。因为在坡上所以只能顺势而为。锄地时先从坡底开始,从东锄到西再从西锄到东,渐渐地锄到了坡上。, M, `1 d: u9 w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5 16:43:5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5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五好社员在2007-7-15 16:22:57的发言:
当年夏天的农活主要是锄地,只要是锄地就要唱歌,一人领唱其它人和.有一次干活时与邻村的对歌,我们赢了,他们杀了一只羊请我们全村的人喝了一次羊肉汤.

[em17][em17]是陕北人?豪爽!!!

在我的记忆中锄地是最苦的,尤其是锄谷子的时候,第一遍是用小锄,要蹲在地上除草、定苗,一天下来恨不得在趴地上。

请锄过谷子的报名,发表感想。

[em07][em12][em08][em15][em04]
发表于 2007-7-15 1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14 11:35:12的发言:

您说的这种做法好像是山西的“拨鱼”?刀削面是和的比较硬的面,然后用特制的刀来削。饸饹面我们在陕西有时也能吃到,是用荞麦面和其他杂粮做的。饸饹面也叫“屁股面”,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可能不多。饸饹面以面条筋道著名,想让面条筋道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反复用力揉面、压面。压面需用饸饹床子,名字叫床,其实是一根三尺多长,三寸见方的木头,中间挖一圆洞,装上有许多漏孔的漏子,再安上一根如同压水机一样的杠杆。将床架在开水锅上,把和好的面团放进漏子,厨师就用屁股坐在饸饹床子那根长长的杠杆上,利用自身的体重和全身力气,一下一下地压面,一条条饸饹面就自然落入锅内。因此,饸饹面也就得名为“屁股面”了。

[em04][em01]

我们下乡时也做过荞麦饸饹,做法和你说的一模一样。因为当时生产队种的荞麦不多,每户只能分到一点点,加上村里只有几个饸饹床子,要做的话还要到处去借,所以吃一次很不容易,感觉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吃起来香的不得了。现在吃饸饹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

发表于 2007-7-15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插队时,可能是因为有公社干部在我们大队蹲点,所以收工以后经常要政治学习,还常搞些阶级斗争新动向。因为地处山区,人烟稀少,消息闭塞,要在老乡家藏个人还是很容易的事,我们大队的一个生产队有个人家藏了一个山外人达一年之久,后来他们自己放松了警惕暴露了身份,大队召开批斗大会。因为当事人是女的,所以让我们女知青把她押上台,可是我们谁都有不去,把公社干部气得鼻子都歪了,没办法只好让当地比较激进的女青年去押人。到现在我也不知那户人家藏的是什么人。每日辛勤劳作已使我们对所谓的阶级敌人没有任何反映。知青们好不容易见一次面,大家都忙着问寒问暖,管不了那么多了。男知青可就不同了,他们不但押人,还给人家戴上用麻绳栓的大秤砣.当时感觉他们还是太狠了.
9 |/ M# m; \' M* k3 T,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5 17:56:4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5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西部人占据300楼!加油呵.[em17]

发表于 2007-7-15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5 17:09:23的发言:

[em17][em17]是陕北人?豪爽!!!

在我的记忆中锄地是最苦的,尤其是锄谷子的时候,第一遍是用小锄,要蹲在地上除草、定苗,一天下来恨不得在趴地上。

请锄过谷子的报名,发表感想。

[em07][em12][em08][em15][em04]

      马 达 :  说的对.锄谷子时候第一遍时候我们是在地上爬的, 用手锄. 刚开始不会锄,  就蹲着走一天下来腰酸腿痛累的不行, 后来老乡告诉我们就在地上坐着, 就省力多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谷子地里有蛇, 在以后铲地的时候, 我们女同学都要跟着会吸烟的老乡后面, 他们身上的烟味可以驱蛇,特别是那烟袋油子毒性特大.记得有一次一个老乡用草棍上的一点烟袋油子就让一条蛇当时就变硬, 死了.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7-7-15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五好社员的加入,希望知青楼人气越来越旺!
发表于 2007-7-15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和平苑在2007-7-15 18:03:57的发言:

祝贺西部人占据300楼!加油呵.[e

不好意思,无意中占据了300楼,大家共同加油吧![em07]
发表于 2007-7-15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仅以这三张介绍信来纪念我们那段时光。这三张介绍信分别是我姐姐、我、和我父亲当时用的。
发表于 2007-7-15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鸵鸟大哥,您真不愧为故宫博物院工作者的后代,能将这三封介绍信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佩服之至.
发表于 2007-7-15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平苑:慢慢来。我还有大串联时期的纪念品呢。可惜最近我家要搞工程,可能要有一段时间不方便,以后我会慢慢扫描出来,供大家一起来回味那段时光。

 

说出来你们也许不信,我当年去插队也是费了一番力气。我原来想随学校去东北兵团、去陕西延安,居然被“政审”PASS掉!后来我是找朋友去的山西,而且是先去山西,跟当地政府说定“接收”,再回北京补办的插队手续!我要是不去插队,就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对抗伟大领袖指示”,那样,我父亲在牛棚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我去了之后,学校随后就转来一大堆档案材料,我属于被监督改造对象。当时,我们村知青头头是原校革委会副主任,有个极富色彩的名字 ---“红心”。

这些事情,现在可以一笑了之,可当年我才十七岁,真够我一受的!

[em05]2 U# T1 G8 {: S8 t8 t4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5 22:53:1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15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珍贵的三张介绍信了,您是二中的?我当年也是凭着介绍信买的日用品,我的那个木箱上还印着“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可惜木箱已经没有了,留下的只有回忆。

发表于 2007-7-15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腔京韵:还有“北京慰问团”送的茶杯么?

发表于 2007-7-15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7-15 17:09:23的发言:

[em17][em17]是陕北人?豪爽!!!

在我的记忆中锄地是最苦的,尤其是锄谷子的时候,第一遍是用小锄,要蹲在地上除草、定苗,一天下来恨不得在趴地上。

请锄过谷子的报名,发表感想。

[em07][em12][em08][em15][em04]

我锄过谷子。那时头上顶着烈日,地面上热土烤着,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小锄,既要锄草、还要分清定哪根苗,要目测好距离,尽量留茁壮的好苗,汗珠叭嗒叭嗒的滴下来,真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没等到地头喘口气,人家带工的又开始往回锄了。从此深刻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em01]
发表于 2007-7-15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7-7-15 17:30:45的发言:

我们下乡时也做过荞麦饸饹,做法和你说的一模一样。因为当时生产队种的荞麦不多,每户只能分到一点点,加上村里只有几个饸饹床子,要做的话还要到处去借,所以吃一次很不容易,感觉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吃起来香的不得了。现在吃饸饹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

现在天天和过节一样,所以没那种感觉了。虽然物质极大的丰富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那时真挚了。[em09]
发表于 2007-7-15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7-15 22:55:22的发言:

京腔京韵:还有“北京慰问团”送的茶杯么?

我还没见到“北京慰问团”就离开陕北了,所以没有茶杯。[em06]
发表于 2007-7-15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内容摘自北京知青网中的《“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初期的知青文学(1969--1971)(上)》 文中节选

 知青亚社会的出现

 
        在“上山下乡”的初、中期(1968--1974),知青“上山下乡”大致分布在边疆、内地两大区域。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海南岛、云南等地的生产建设兵团,环绕在国家疆土四周;山西、陕西、江西、四川等地的插队知青群体地区则处于国家腹地,均处于国家最边远、偏僻和贫困的地区。
        兵团知青与插队知青在社会背景上有很大不同,兵团知青大多数是阶级成分比较单纯、“根红苗正”的学生,而插队知青多是不被生产建设兵团接收的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子女。两者在物质条件和政治、文化环境、社会形态各方面,也有着很大差别。兵团知青过集体生活,组织化程度很高,生活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具有相对确定的社会地位,很容易被主流社会吸收、融合。插队知识青年不同于兵团知青,其社会地位很成问题,长年衣食无着,既无法在农村扎根成为农民,又无法返回城市,他们像一群漂泊者,痛苦地在社会的边缘徘徊。这些差异使得两者形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知青群体,最终分化成社会化与亚社会化两种状态。
发表于 2007-7-16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那种无事在网上闲逛的人,无意间发现这里的东东尽管全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但也还有点意思,看过之后,有许多事情还是不明白,大概是年代太久远了吧!向老前辈们请教了。

五好社员老前辈:何谓社员?您是郭德纲的德云社的吗?也说相声?在陕北农村?您也够hummer的。另外,我们上学时只有三好学生,分别是学习好,身体好和劳动好,另外两好是什么?请教了。

大家都在议论锄谷子,不意思问一下,谷子是水稻吗?坐地上锄谷子,不是坐在水田里了吗?你们还穿雨衣种地吗?没去农村体验过,提的问题可能有点初级,打扰了。

你们说的山民们田间劳作唱山歌,隔山对唱就是阿宝的原生态吧?还是挺romantic的,真羡慕你们那个时代!

非常郑重其事的向各位老前辈们致敬了!

[em01][em02][em03][em04][em05][em06][em07][em08][em09][em10][em11][em12]
发表于 2007-7-16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15 23:32:03的发言:

现在天天和过节一样,所以没那种感觉了。虽然物质极大的丰富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那时真挚了。[em09]

深有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50 , Processed in 1.18656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