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中谁保护了故宫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高指标、浮夸风和瞎指挥为特征的“大跃进”,不仅给经济工作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浪费,也给故宫的利用和保护带来了危机。 在各行各业都搞“大革命,大革新,大放卫星”的氛围中,1958年10月13日,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提出了一个对故宫“进行革命性改造”的报告。报告对故宫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过去由于清规戒律的限制,不准动原状,不准用灯光,各次陈列迁就主要宫殿,分散零乱,多而不精,参观极不便利。而且对封建落后的陈迹不能大力铲除,保留得过多。房屋及环境的清除整理,阻力更大,至今未能脱出残败零乱的现状。库房虽然积极清除了一百多万件非文物,但尚远不彻底。”需要“坚决克服‘地广人稀,封建落后’的现状,根本改变故宫博物院的面貌”。 报告随后提出两个改革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将紫禁城内前后两部分划分为二,后半部分从乾清门后由故宫博物院办陈列,前半部分交园林局建设成为公园。这样博物院的陈列成一线,可以大大精干,在紫禁城东西后部开辟两个便门后,故宫可以四通八达,参观便利。” “第二个方案,是按第一方案多保留从太和门起三大殿及两庑中间主要宫殿,此外交园林局管理。这样主要的宫殿建筑还是作博物馆陈列,可照顾各方面的意见,参观亦便利。绿化部分大部交园林局,博物院更可集中精力办好博物馆事业。但这个方案工程比较大,三大殿两庑及乾清宫两庑要安装灯光,三大殿一带房屋都需油饰彩画。” 报告就有关布展内容提出:“根据周扬同志的指示,故宫博物院性质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博物馆,方针是古为今用。”同时设想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陈列展览贯彻宁精毋杂,陈列集中;清除封建落后的陈迹;口头讲解与文字说明开始大清理,清除封建落后的影响;多开一些东西交通便门,增辟休息地点;库房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处理非文物,拨出重复文物;对故宫的宫殿建筑拟大事清除,保留重要的主要建筑,以70%以上的面积园林化等等。【《关于故宫博物院进行革命性改造问题的请示报告》,1958年10月13日】无疑,这个报告是“大跃进”狂热时期的产物,和亩产万斤粮一样是所谓“思想大解放”、“放卫星”的结果,是头脑极度狂热的表现。那时不仅经济部门出现不顾客观现实、违背常识的笑话,文化、教育、科学界也不乏其例。在这种背景下,故宫这时提出“大革命”的改造方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在这种“跃进”的狂潮很快就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质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很快发觉“大跃进”中的错误。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4月连续召开多次中央会议,努力纠“左”。此时,中宣部对北京市文化局有关故宫的请示报告有了回音。1959年6月22日上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中宣部部长办公会议上说: “好事常常办成坏事,主观上想办好事,结果并不完全是这样。……故宫改革方案文件的精神要整个考虑一下。北京的城墙要拆,因为它影响几百万人的交通问题。但是,故宫是另外一种问题。”“我们对故宫应采取谨慎的方针,原状不应该轻易动,改了的还应恢复一部分。……故宫的性质,主要应该表现宫廷生活,附带可搞些古代文化艺术的陈列,以保持宫廷史迹。”“讲解说明要实事求是地讲清这些史迹即可,少说一些标语口号。”“关于房子改造问题,小房、小墙可以拆一些,但要谨慎。马路可以宽一些,这是为了消防的需要,不是为了机动车进去。故宫就是要封建落后,古色古香。搞绿化是需要的,如果辟为公园不好管理,绿化一下即可。故宫前半部,可以不交园林局,绿化由故宫统一搞。搞故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一个落后的地方,对观众进行教育,这就是古为今用,这点不适用于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故宫的方针,第一条是保持宫廷史迹,使人能详细地、具体地了解宫廷生活;第二条才是古代文化艺术的陈列。”【陆定一对故宫博物院改革方案的意见,1959年6月22日】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在此之前,6月19日,他请人向会议转述了自己的意见:“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性质,我认为宫廷史迹陈列仍是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有些陈列品应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有些陈设必须保持原状的,还是要保持原状,不要随便拆除。好让人民看看过去皇帝是怎样生活的,……划出一部分面积开辟公园是好的,但要注意与故宫相协调,尽量保持一些古典的民族的风格,不要弄得不三不四。”【周扬对故宫博物院性质的意见,1959年6月19日】 在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之后,特别是大的形势有所改观之后,故宫博物院党委又于1959年10月12日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冷静多了。报告称: “市委文化部并报市委: 根据中央宣传部会议指示精神及市委意见,我们对故宫博物院的方针任务问题拟定了一个方案(草案),现报请审查,是否有当,请示。” 方案明确: “紫禁城范围内的建筑必须加以保护,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面貌。修缮以复原为原则,保持原有风格。对于与建筑正体无关之后添的附加建筑物,如小墙小屋等,必要拆除时,也须采取慎重的态度。建筑周围的空隙地区除清除积土、平整地面等工作外,要在保持古典的、民族形式的、并与宫殿建筑相协调的原则下,进行园林风景的点缀,成为观众的休息场所。” “故宫是我国现存最辉煌、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是重要的历史建筑文物,因此故宫博物院对这座建筑物的保护维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故宫有九千间左右的宫殿,必须有计划的进行保护维修,现经勘查研究,将保护原则及范围拟议如下:(1)主要宫殿、配殿、庑殿、楼阁及城垣、河道、地面都完全保护它的完整和原有风格,进行维修时,在原来外观形式、结构作法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力求保持原制原样不予改变。(2)附属于主要殿座的小院群房,在原则上也都保存保护,只是在规划上与第一类建筑有先后缓急之分,这类建筑有的早已坍塌无从恢复的则不再恢复,但有的基础尚存,在历史上有恢复重建价值的考虑进行恢复,这种房屋不多,我们意见有景棋阁后一处小院需要恢复(珍妃幽禁时住过)。(3)在清代末年和辛亥革命后添建的小房厅、墙,基本上也可以保留。但对于那些建筑在下水道上或紧靠主要殿座,既无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对主要殿座有损害并影响排水和消防,这样的房子则考虑清理。” “故宫规模很大,建筑又多,全部修整工程拟根据‘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精神进行全面规划并拟出逐步实施方案。”【《故宫博物院的方针任务与方案(草案)》,1959年10月10日】 这个方针是实事求是的,是有远见的,很长时间故宫的利用和保护工作就是依此进行的,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就在“大跃进”前后,有人说是群众的要求,也有人说是根据某领导的意见,曾有过一个拆除故宫、改为中央政府办公楼的建议。少数规划人员参与其事,但他们也只是采取姑妄言之的应付态度,描绘了四种改建故宫的平面图和鸟瞰图:其第一方案是拆午门,在午门位置上建中央大楼,使天安门成为党中央入口之大门;第二方案是拆端门,在端门位置建中央大楼,把中南海党中央和国务院迁至市中心位置,党中央设三个主要门:天安门、东华门、西华门,中南海改变为群众性公园。第三方案是将故宫及天安门全拆,“彻底打碎封闭森严的封建艺术布局,代以开敞明朗活泼的气氛,使庄严美丽现代化的新型建筑,代替已经古老落后的帝王宫殿建筑”,以“五组建筑围绕在主体建筑周围布置,以象征‘工农商学兵’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第四方案更是彻底,要将故宫、中南海、南河沿以西民房全拆,“中心思想是把党中央和国务院办公用地放在城市中心部分,全部改建故宫,保留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入口”。【见《原北京市委设想改造故宫方案的照片》文字说明】 这些方案固然大胆,后果也很可怕,但却没有被人真正重视过。任务的布置没有正式的下达;只有传闻,没有具体的提议人;规划设计者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只是为了交差设计了几种明显实行不了的方案。方案出来后,据说交到北京市委一位领导那里,他看后哈哈一笑就把它扔到一边了,并没有报到中央或毛泽东那里。很少有人知道和重视过这些方案。 只是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些方案才又被从旮旯里搜了出来,被说成是彭真为刘少奇“修建宫殿”的阴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