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N* [$ G* Q) `4 Z% O
作者:张明明
9 r% W1 \$ S$ H$ e& B9 N3 a3 M3 F 小时候玩陀螺,边抽边唱:“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落三千!"为什么单盼棒子面降价?因为当时北京老百姓的日常主食,就是棒子面窝头。也就有了北京人的讽刺用语:"瞧你那窝头脑袋!"北京的饮食摊,尤其是摆在城门脸的饮食摊,卖窝头的不少,一长溜板凳上坐的都是卖苦力的穷哥们儿。俩窝头,一块名曰"棺材板"的老腌萝卜,一碗小米粥,一顿饭就打发了。
" ^" V( ^& t7 t$ R2 C 做窝头的粮食,叫杂和面,不光是玉米面(即棒子面)还有小米面和黄豆面,杂和面先要用开水烫熟,再一个大拇指在里,九个指头朝外,一决运动捏成中间空、头尖底大的塔形,上笼蒸熟,所以窝头又名"黄金塔"或戏称"里一外九"。
" M; x1 k) m' a# I 据说庚子事变,西太后落荒而逃,走到昌平,饿极了吃了一块乡民的窝头,之后念念不忘。回到北京点着要吃窝头,太监就用栗子面掺玉米面捏成拇指大的小窝头。如今北海仿膳卖的即是,徒有其形而已。从前,窝头是贫苦的象征;现在吃惯了精米精面了,都想念那甜丝丝的窝头,可窝头比白面馒头还贵,整调了一个儿。
" K# \: o7 K& s' d x3 g: v% b) Z! r3 {
(虫子:记得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这么一句,“粮店还卖棒子面儿不卖?卖啊!有棒子面儿就行”。从一个小小的棒子面儿窝头上,充分体现出了老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