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沉默半生原是英雄 淞沪抗战中显神威 http://news.tom.com 2007年05月10日 14时46分 北京晚报
6 N% W- t" n) b1 V5 w; ]% D4 Q 昨天下午,在东直门北小街北官房2号楼的一间居室内,传出了阵阵悠扬的口琴声,90岁高龄的王文川老人正在吹奏当年淞沪抗战时四行孤军营中的流行歌曲。今年3月,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寻找“四行八百壮士”的活动中,王文川老人被证实是目前在北京地区寻找到的惟一一位“八百壮士”,而“八百壮士”在全国目前也只找到了3位幸存者。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老人家时,老人正在看儿女刚为他刻录好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之行”的光碟。坐在轮椅上的王文川老人精神矍铄,看到儿女替自己在团长谢晋元的墓前献花的镜头时,老人忍不住掩面哭泣。 老人的儿子王家宾说,父亲参加“四行保卫战”的这段历史,他们也直到今年2月母亲临终前才略有所闻,并看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父亲穿着国民党军服的老照片。曾在“文革”中遭难的父亲此前从不向他们提起自己的经历。直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馆长亲自到老人家中来求证时,老人才提起往事。 “那是1937年10月,我们4个连在四行仓库奋战了4天4夜,掩护大部队撤退,饿了就吃仓库里的存粮,渴了就喝机枪里的冷却水……”虽然王文川老人因半身不遂已在轮椅上瘫痪了37年,但提起当年的那场战斗,老人的记忆和语言却尤为清晰。他清楚地告诉记者,他的部队编号是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四连,并且很自豪地说自己作为重机枪手,把持着连里惟一一挺重机枪与日军作战,当年他只有19岁。提起死去的战友,老人显得异常激动,忍不住掏出手绢频频拭泪。 老人的女儿王秀英说,自从上海淞沪纪念馆向老人颁发了证书后,老人就常流着泪提起往事。“以前他一直把秘密埋在心里,现在他终于可以说出来了,还有人惦记着他、敬重他,想听他说故事,他就特别的高兴。”清明前后,王文川老人特意让儿女到上海谢晋元团长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他说:“你们要好好替我看看谢团长啊!”为此,儿女们特意到上海为父亲录制了淞沪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和谢晋元墓的影像。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沈馆长告诉记者,他们在上海谢晋元团长儿子家中保留的花名册和谢晋元团长的日记中找到了王文川的名字和点滴记录。“老人对于当初那段历史讲述得很清晰,而且在谢团长的日记中提到他很爱摄影,还找到一张后来他在租界生活时吹口琴的照片。”沈馆长说,真没想到还能在北京找到“八百壮士”,此前他们曾在上海和重庆找到了两位。 王秀英说,1948年父亲调到北京后与母亲结婚,此后一直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父亲平时沉默寡言,很严厉,俨然一派军人作风,脾气也不是特别好。”但在儿女们眼中,父亲却非常可爱。“他爱吃西餐,每天早上都得喝牛奶、吃面包抹果酱;还特别爱干净,兜里总揣着小镜子,时不时就掏出来照照。”儿女们说,父亲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英雄,可是后人的尊敬还是让他心里获得了一份满足感。现在父亲一心想养好身体,准备8月份去上海参加淞沪抗战70周年的纪念,希望能见到另外两位在同一个战壕战斗过的老战友,并亲自到谢晋元团长的墓前献上一束花,了却自己今生的最后一个心愿。姜晶晶文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