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上海,80年代初移居美国,1999年回国,后受聘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10月因‘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提出辞职。 历史记忆:一个无法在洋设计笔下找回的自己 国外的建筑设计确实占据优势,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塔,奥运场馆等,单从图纸和模型上看,非常好,非常超前。 清华大学最近也有大手笔,请美国公司设计了美术学院新大楼,请瑞士公司设计了清华大学美术馆,设计过程中征得德国,美国,日本,瑞士,还有中国本土,总共六个方案。 清华园九十年前建成时,部分大楼也是请国外设计的,有法国风格,德国风格,这个背景,决定了今日清华国际竞标的作法,就清华园历史看,很合理,清华根本就是美国人组建的。 而大剧院,中央电视台至今仍有争议,但这种争论的意义似乎不大,事实不太可能改变,我们拿不出自己的好方案,光是批评,没有用。 但北京市整体面貌已经毁了,被整容了,面目全非了,由古典皇城,变为现代城市,即使再多一两个夸张,极端的建筑,也不会使北京的大景观发生多大变化。 例如三峡,在历史,自然景观与开发利用的深刻矛盾中,一定是无条件让位与发展,你拦不住,从孙中山那代人就非要干这件事,国外要挣钱,不会可惜你的江山被糟蹋,中国现在成了西方建筑师任意践踏的试验场。中央电视台那样的超前建筑,他在他本国很难通过。 年久失修:失修的居住文化,在中国,是什么造成“年久失修”?谁花钱?房子是谁的?民居住宅,几经易主,谁有财力和权利修缮老房子? 生育失控,人口暴增,住都没地方住,还提维修?这些真正的原因,都不提了,只说它陈旧了,无用了。 于是人为造成老房子持续破损,破败,大家乱住,反正不是自己的房子,直到破烂得不成样子,于是拆毁! 四合院不是因为旧,而是因为五十多年没有人真正占有它们,爱护它们。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无情抛弃。 中国式现代建筑的前提是对环境的破坏,过去是人走进自然,现在是先毁掉自然,然后再造一个第二自然,一个人工自然,过去的建筑,是一个从伦理到享受的整体的自给自足的系统,其中充满创造和想象力。“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壮丁胖丫头”,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是整套文化,整套享受,早已失传了。 你到郭沫若,宋庆龄故居看看,那才是真正的四合院,持续维修,草木繁盛,亭台馆榭,今天用来作纪念馆,可是多少同样的院子,因为主人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社会地位,全拆毁了,糟蹋了,一年拆毁六百条胡同,欧洲人看了,吓傻了。 至于开发商,他在乎的哪里是开发,他只想赚钱。 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化意味着自己的扩张,是对自己的主体的确定,然后受别人影响,现在的作法正好相反,先放弃自己,然后任由别人来装扮自己,把自己变成别人,不论是景观还是文化,这是先进么?这根本是个后进的思路。 殖民者当年为什么在中国盖他们的花园洋房,他在异国,在遥远的东方,他都牢牢记住要确认自己,住在自己母国的传统建筑中。 悲哀的是,当最后一代老居民过世后,年轻一代轻易放弃历史感,全盘接受美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就是美国化,而开发商和政府所做的,就是加快这个趋势,这是一个极其主动的被动过程,或者说,一种基于被动的主动,称之为“自我殖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