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65|回复: 8

你们这样没有版权意识和原创精神,是没有希望的!!!http://www.oldbeijing.net/A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4-15 0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贴心情
你们这样没有版权意识和原创精神,是没有希望的!!!

http://www.oldbeijing.net/Article/200605/9177.shtml

远去的太平湖

远去的太平湖

作者:佚名 来源:京报网 更新:2006-5-11 20:14:27 【字体:# N7 {3 B0 n) Q( z

你们为什么不给作者署名???

原来北京日报的网页上是有署名的!!!!

你们这样没有版权意识和原创精神,是没有希望的!!!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4-15 0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jd.com.cn/pwjc/shy/200605/t20060508_27474.htm

我要是能找到作者名字我能不写吗,您看看这是原始页面。如您知道作者是谁请告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paper.bjd.com.cn/rb/20060508/200605/t20060508_27275.htm

 

http://epaper.bjd.com.cn/rb/20060508/200605/t20060508_27275.htm

有网址,自己看!!!!!

 
  
远去的太平湖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6-05-08 09:42    网络编辑 :$ {3 f7 n# a/ a' [ 张健        
 
 
■祁建
 
 


旧京小贩在贩卖风筝
  

白云观旧照
  

现存的西便门城墙RJ195
  

老地图上的太平湖    

 

  最近赋闲在家,和父亲聊起了他童年的太平湖的记忆,每到动情之处,他都有些落泪。时光远去,湖消失了,王府沧海变迁,胡同被高楼代替……也许今天我们再去复兴门里的太平湖,已经是物逝人非了。《京师坊巷志稿》中说:“太平湖,城隅积潦潴为湖,由角楼北水关入护城河”。
  答应父亲,初春时节,我踏上寻找我家最早的居住地之旅。从西便门的路口拐过去,从后来重建的西便门角楼转过去,二环路边的东侧是许多大厦和写字楼,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路口向东进去,进去之后发现了“太平湖东里”的牌子,现在只有这条胡同保留着“太平湖”的名字。
  在胡同两侧,一些汽车停在两边。东边,是一个丁字路口,一家小卖部的屋檐上挂着红灯笼。墙上是居委会在水泥黑板上写的东西,提醒着居民各种注意事项。
  丁字路口胡同再往南拐,是月台胡同,有个依存的像老式的门楼被砌到了大墙里。从丁字路口往北,是一些至今还在这里的人家。有的门前有槐树,有的门前停着车……一家稍微大一点的饭馆,在胡同中间,里面的服务员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家很古老的小门前,我正要拍照片,里面走出来一个老人家。他和我闲聊起来,他是50年代来到这里的,一直住在这里。他住在这里的时候,还见过太平湖。太平湖当时就在现在二环路边的位置。他说这里也要搬迁了,在这里住习惯了,不想搬到远处。
  丁字路口东面是奋斗小学,就是以前的太平湖小学。继续往南就是父亲一直说的“七爷府”(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还有老念叨的鲍家街……父亲说当时“七爷府”边有一条小河,在“七爷府”西面有一个小桥,水从桥下缓缓流过,风景很美……
  两个太平湖
  北京历史上有两处太平湖,均在西城区。一处在积水潭北侧,它原来与积水潭是一个相连一体的自然水面,由永定河故道冲刷而成,曾是京城重要的水道之一。清代后期水面缩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湖泊。文化大革命初起时,老舍先生自沉于此湖中,曾引起轰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修建环城地铁时,此湖被填平,改建成了地铁车辆段。
  另一处太平湖在今天北京市复兴门立交桥东南侧,原是护城河畔的一片湿洼地。这里是父亲一直牵挂的太平湖。
  太平湖,一处由植物、峰峦、绕湖寺院组成的幽绝风景,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之间,一座豪奢的森严的黄色建筑物,仿佛一大块熠熠发光的玛瑙,在世俗的眺望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清代冒鹤亭《太清遗事诗》云:“太平湖畔太平街,南谷春深葬夜来。人是倾城姓倾国,丁香花发一低徊。”
  清朝末年“世居京师,习闻琐事”的满族人震钧在他著述的《天咫偶闻》一书中写道:太平湖,在内城西南隅角楼下,太平街极西也。平流十倾,地疑兴庆之宫;高柳数章,人误曲江之苑。当夕阳衔堞,水影涵楼,上下都作胭脂色,尤令过者留连不能去。其北即醇王府,已改为祠,园亭尚无恙……
  由这段描述可见太平湖,原是一处风景绝佳之地。
  曹雪芹和太平湖
  据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与他的好友敦敏在太平湖畔的“槐园”多次聚会,还在冬天结了冰的湖上放过自制的风筝。
  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三年腊月二十四,曹雪芹在北京宣武门里的太平湖冰面上,曾兴致勃勃地为朋辈表演放风筝,他那“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的放飞技术,使在场的观赏者乍惊乍喜,赞叹不已。
  曹雪芹不仅精通风筝的扎糊、绘制工艺,而且还是放风筝的高手。雪芹的好友敦敏曾作有《瓶湖懋斋记盛》一文,文中写到敦敏、董邦达等观看雪芹亲自在宣武门里结了冰的太平湖上放风筝的情景。雪芹不仅看得出风向,还预测其日下午有风,而他起放风筝技巧之高,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异。敦敏这样描述他的技艺:“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曹雪芹在北京城内清王室的宗亲、雪芹朋友敦敏家中度过的一个春节。乾隆二十三年(1758)腊月二十在家中举行了一个辞旧迎新的盛会。应邀出席盛会的有一位当朝政府高官,浙江富阳籍人士,时任吏部侍郎董邦达。其余几位,过叔平,是一位书法水平很高的老医生;敦惠,是先跟董邦达学画,后跟曹雪芹学风筝的敦敏的一位堂弟;端隽,一介武夫;再就是特邀嘉宾曹雪芹和于叔度。
  这一天,董邦达初会曹雪芹,与之论画,品尝了雪芹的烹饪手艺,观赏了雪芹的风筝作品,并一块儿来到结了冰的太平湖上观看曹雪芹放风筝的表演,赞佩之至。当曹雪芹判断下午有风,下午果然来了风的预测应验时,董公对雪芹说:“杜少陵赠曹将军霸有诗句,‘试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坷缠其身’,真令人嗟叹也!”他当场为《南鹞北鸢考工志》题签,并答允回府后给它写一篇序。过了几天,即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正月,朝廷命官董邦达,降尊纡贵,为功名身份绝无的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作了一篇五六百字的序。其结尾曰:“愿以为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于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必传也。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为寻访曹雪芹遗踪,曾与其兄周祜昌同往太平湖一带,在《北斗京华》一书中记下了“文革”前夕太平湖的景况:估量一下,这里该是太平湖尽南端的一个小水角,树下还设有公园式的靠背木条椅。沉思良久,猛一抬头,见靠南边偏西一点儿,就是那奇美无比的角楼——九梁十八柱,非此不能足以形容……1974年、1975年之间,因增订拙著《红楼梦新证》时,约着编辑、摄影师重访太平湖公园,取景为插图增色。到达之后我傻眼了,壮伟的城墙、奇美的角楼,一概无有,高柳幽池已变为一片荒土,形如沙漠……
  七爷府
  醇亲王府位于太平湖东里,俗称“七爷府”,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清宣宗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于清道光三十年被封为醇郡王,清同治十一年晋醇亲王,先后授都统、御前大臣、管神机营。同治十三年其次子载湉继嗣为光绪皇帝。清光绪元年慈禧命王爵世袭罔替,赐食亲王双俸。
  醇亲王府在清顺治年间曾是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之孙喀尔楚浑贝勒的宅邸,清乾隆年间改为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府邸。王府东起今鲍家街及太平湖东里,西至原太平湖西岸及西城墙,南起今太平湖东里,北至东帽头条。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和西部花园。载湉嗣位后,王府成为“潜龙邸”。
  后来,醇亲王府的前半部改建为醇贤亲王祠,后半部仍为潜龙邸。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葬于河北易县崇陵。而在公元十九世纪前期,这里是声名显赫的道光侄子绘贝勒奕绘的私家别墅,时称荣亲王府。
  民国期间这里是民国大学校舍,抗战时民国大学南迁改为民大附中。日本侵华时期,还做过生物实验厂等。1950年改为私立新中中学,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第三十四中学使用。中路银安殿被拆除建礼堂,花园部分改为操场,中路狮子院、启门内神殿、遗念殿及东西配殿、东路北部四进院落、西路三进房屋、王府南北和东部部分府墙仍保存完好,有文物建筑5661平方米。
  美国人阿灵顿的《古都旧景》里说,“王府后面的高墙里的角落是当地的小神城隍庙,两侧有许多还愿的匾额和黄色布条,它肯定是个特别有用的庙”。不知道这个城隍庙在今天什么位置,或者是拆毁了吧?
  由于是“潜龙府”,所以金碧辉煌之气派,不亚于故宫,仅仅是没有故宫的规模,比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雍和宫还美还大。但1976年唐山地震后,特别是1977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招生以来,中央音乐学院以房屋破旧、人员增加等种种理由拆旧建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好好的一座醇亲王府,已经荡然无存了,一点点原来的东西都找不到了,有的只是些杂乱的,貌似现代化。
  到白云观喝热粥
  父亲的记忆中,那时我们家住在离太平湖很近的村子里,离七爷府(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很近。村子里的老街坊大多是旗人,都是世代在这里生活的老住户。那时还没有复兴门,还没有今天的长安街,复兴门立交桥左右的位置有一个被炮火轰塌的城墙豁口,老百姓进城为了省事,都从豁口跳来跳去。
  每天清晨,小时候的父亲跟着我奶奶都是拿着碗从这个豁口去白云观领粥。白云观就是复兴门外现在著名的这个白云观,那时白云观有个舍粥的粥厂,为穷苦的老百姓,每天发放免费的粥。清晨,穿过这个如山洞的豁口,总能够听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傻子一边走,一边喊“穿大洞,到白云观喝热粥”。那个傻子唱这句的时候,总把“白云观”念成“博云观”,让小时候的父亲一直以为那里叫“博云观”。
  白云观放的粥有时也有米饭,每个人一份,放粥的道士,根据人数来发……
  在现在复兴门里面的、现在的长话大楼的位置,还有一个卧佛寺,寺内有一尊卧佛,据说是唐朝贞观二十二年修建的,康熙四年和乾隆三十二年都重修过,小时候父亲去的时候,还在庙的门口见过一个石碑记载这些史实,庙里有20多个和尚……这里也是天天给穷苦的老百姓舍粥,高粱米的、小米的……每天舍粥的种类也不一样,有的时候比如过节什么的,还要每个人给一个馒头,点着红点。这个卧佛寺我查阅了许多资料都无法和父亲的记忆相对应,后来还是在一张老的地图上的复兴门附近看到了这个名字。
  花园和水井
  在太平湖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父亲小时候叫它“张家花园”,花园里假山、亭子、鲜花……很多,是孩子的乐园,孩子从墙洞穿进去,到里面跑与跳。
  一天,孩子们在花园里发现晒了很多的白薯干。他们随手抓了几把,装在裤兜里,一边吃一边回家。孩子们一到家,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吃的白薯干,就问哪里来的?孩子说是在张家花园里拣的。村子里的大人,都拿着口袋跑去了,一时间,人山人海,把花园那里晒的白薯干一抢而空。在那饥饿是最大问题的年代,白薯干是怎么样美丽的食物啊?
  太平湖南面有个自来水厂,里面的水池子的水很深,有时候里面的机器发出的声音,让父亲那拨孩子很恐惧,大人们也经常嘱咐他们别淘气,谁掉进那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今天再次来到附近的时候,发现这里还有自来水公司,不知道和解放前的自来水厂有什么关系?
  父亲和他的一个哥哥出去打水,一个很老的井,村子里吃水基本用那个井,哥儿两个拽上来水,发现水桶里有一条红色的鲤鱼,全村的人都跑来看,一个附近的住户跑出来拦住父亲说,这鱼是他们家在水井里养的鱼,全村的人都笑了,哪有在水井里养鱼的?父亲看那个人很执拗,就说,“我把鱼放回水井里,你看怎么样?是你的你再打上来?”说完把鱼放回了水井里。鱼一跃,就回到了井里,没有了踪影。那个人随后,就开始捞水井里的鱼,结果怎么也没有再见到那条红鲤鱼。
  在太平湖的一个拉洋车的街坊家养了一只大狗,父亲和小伙伴玩的正起劲的时候,大狗跑出来,把父亲咬了。在宏达中学教书的爷爷跑回来,送我父亲去西单附近的医院。那是父亲第一次手术和第一次住医院。那个拉车的街坊很害怕,因为他也很贫困,一个人拉车要养活一家的人,爷爷原谅他了,没要他赔医药费。拉车的街坊十分感谢,表示每天早晨免费拉父亲去医院上药来报答……父亲每次讲到这里的时候,都十分想念那些已经在记忆中远去的老街坊。一次那个街坊拉车,洋车坏在了一条胡同,父亲那时年纪小,只听他们说“洋车坏在了拐不成弯巷了”,今天我查阅老地图,也许那条胡同应该叫“槐抱椿巷”。记忆就是这样渐渐被有些模糊的思绪搅动。
  一年春节的时候,我父亲跑到西单看灯会。结果那里发生了人员拥挤的踩踏,踩伤踩死了很多人……爷爷奶奶闻讯赶紧跑去找他,怕他被踩着。结果人一拥挤的时候,父亲被挤进了一家店铺,店铺老板一看是一个孩子被拥挤进来,也没埋怨过多,让他先在店铺里玩会儿,人少了,才送父亲从后门的胡同出去,虚惊一场。
  枣树和橘子
  当时的太平湖附近住一家德国人,德国人自己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很多枣树,他的枣树结的枣很大很甜,很惹孩子们青睐。德国人喜欢用这些枣来造酒,酒很香,据说卖的价格很贵。
  德国人养着一只大狼狗,狼狗站在大门口看他家的枣树。小孩子们就是爱惹这条狗,爱吃这里的枣。
  枣熟了的时候,孩子们专找那些树枝伸到院子外的枣树,找到机会摘走很多枣……等狼狗发现的时候,向他们汪汪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出很远,拣起砖头,扔过去,砸的狼狗拽着铁链子猛叫,德国人站在楼上,用生硬的中国话喊“你们要干什么?让你们总统开条子,枣随便吃。”孩子们嬉笑着“开条子,谁给我们开?”
  附近还有几家日本人,也是住的四合院。他们过节的时候,爱在大门口挂着橘子,父亲这些中国孩子,就盯准了那些橘子,找一根竹竿,把橘子转脸就摘走。日本人走出门,发现大门口的橘子没了,再挂一个。这些孩子就再摘,反复几次,让这些日本人,气的不得了。一次,父亲这些孩子出去玩,跑进了一个日本人的院子,发现在院子里放着一个日本孩子的玩具。孩子拽起玩具,就往大门外跑,玩具是一个小车,4个轱辘,车上有2个兔子,车一跑起来,就“哒哒哒……”响,2个兔子一上一下,很好玩。这些孩子一看这个玩具响,就害怕了,出来一个大人,就骂“八哥呀路”……孩子们一看,有日本人发现了他们,抱起这个玩具小车就跑,把还没来得及追的日本人甩在身后。孩子们,玩这个玩具,高兴了好些日子。
  父亲他们这拨孩子,总爱和村里的日本孩子“斗”。一天,父亲嚼着黄瓜,正好对面来了一个日本孩子,他嚼了一嘴,在那个日本孩子正要过去的时候,猛地喷了日本孩子一脸……日本孩子,这通追他,围着附近的“自来水厂”连续跑了好几圈。直到日本孩子不追了为止。
  一天村子里来了好多日本兵,吓坏了人们,还以为日本兵是给那些日本孩子“报仇”的呢?结果日本人见了拉洋车的就抓,原来一个拉洋车的把一个日本军官拉到了太平湖边,给捆上了,堵上嘴。把衣服也扒光,扔到杂草丛里。日本兵四处找那个爱国的洋车夫,洋车夫没找到,砸了好多洋车夫的洋车,好多洋车夫没了养家的家伙事儿。
  我爷爷在附近的宏达中学教书,有一天,也被日本人抓走了。原来是有一批枪支被学校的老师藏起来,他们把那批枪支秘密运到了城外的抗日游击队。日本军队审了他们好多天,最终一无所获。爷爷在快解放前病逝了,一家老小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奶奶身上。奶奶白天给人家洗衣服,晚上给人家做缝纫,来养活一家老小。于是把祖上留下的各种东西开始变卖,来维持生计。各种瓷器、古玩、佛龛……都是那时卖出去来维持生计的。有一块父亲至今还记忆深刻的表,是那时卖出去的,是祖上进北京的时候,被顺治赏赐,传了几代到这代人手里的。表是金壳、金针、金链子,表上面是金字,能够看出日月星辰……后来连续几天没有吃的东西,看着几个孩子挨饿,奶奶带着孩子们来到市场上,一个书生打扮的人,看看,问多少钱?奶奶说20块大洋,那人没还价,给了钱,迅速消失在人海。
  村子转眼化为灰烬
  父亲小时候的记忆,还有一段就是太平湖突然来了许多日本兵,强令整个村子限期搬走,日本兵在太平湖附近拉上铁丝网,修建工事……太平湖整个村子大约100余户,在几天内拖家带口地把能够搬的东西往外搬,眼看着家园被圈进了铁丝网。世代居住的四合院转眼化为灰烬,村子里的老百姓流着眼泪,往外走。
  日本人在太平湖挖起沟壑,拉起铁丝网,大狼狗虎目圆睁……奶奶拉着几个孩子,不情愿地离开了太平湖。后来搬到复兴门北面的西养马营附近的四眼井住下。
  父亲解放后住到别的地方,先后住过崇文区、海淀区等地方,太平湖的记忆就如他梦中的故乡,始终魂牵梦萦。后来政治运动“下放”到东北将近30年,一直到90年代初才回到北京。而这时候,太平湖已经面目全非。
  父亲记忆中,60年代槐抱椿树庵、水月庵、五道庙等寺庙尚有遗迹可寻。还有袁家花园、营房街、西草厂、前、后老菜街、西太平街、南闹市口、回回营、鲍家街……
  美丽的太平湖就这样随着历史变迁湮灭无痕了。
  

 
  
  
   
 
 
 字体显示:( n$ H9 K% Y7 o/ C/ v) d ! l+ Z2 @9 A6 q [, } 打  印 # \+ \4 ^4 W4 m, Y 关闭窗口

 

 

[em01][em06]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paper.bjd.com.cn/rb/20060508/200605/t20060508_27275.htm

选文章,请找报纸的最原始的网页,这是基本常识吧??

发表于 2007-4-15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兵马司,我已经和掌柜联系了,因为当时转发的网址没有署名,不排除我们的网络编辑没看见的可能,总之是误会,掌柜虫子等有编辑权限的人目前都在外面,因为今天有胡同拍记活动,已经说好了,晚上回去就及时给您更改过来,署上您的名,在此,对于我们工作的失误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于 2007-4-16 0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别瞎嚷嚷,这的人为老北京的文化作贡献都是不徒名利的,不就是没属你名吗,至于吗!告诉你说就是属名了,大家伙也不知道你是谁!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旗人吃老米在2007-4-16 2:30:33的发言:

楼主别瞎嚷嚷,这的人为老北京的文化作贡献都是不徒名利的,不就是没属你名吗,至于吗!告诉你说就是属名了,大家伙也不知道你是谁!

署名和“名利”有关系吗?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署名,这是宪法和版权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力!!知识产权对每个公民的原创作品的保护!!

对是私自引用其他人作品的,没有官司是没事,一打准赢!

 你知道不知道有什么用??现在有的人连父母都不知道,谁能够拿他怎么着?

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别人也没有必要尊重他!不尊重别人的劳动,起码连人的资格都没有!!

发表于 2007-4-16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兵马司同志,网站主页已经及时进行了修改,署了您的名,请查阅,别的不想多说了,这的网友呢,就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才走到一起的,掌柜的创办网站近7年了,因为是公益网站,可谓步履维艰,要和媒体打交道,要和政府打交道,应酬一大堆,还要担负网站的各方面管理工作,论坛的管理工作,版主的协调工作,日理万机,出现点差错在所难免,转帖文章,也是为了能让网友们及时分享好的文章,您的这篇就非常不错,我要向您说明的是,绝对不是有意不署您的名,我相信这确实是一场误会,希望我们双方能相互理解,加强沟通,老北京网需要您这样的有实力的网友,网站呢,也为您和其他所有网友提供了非常不错的平台,供大伙交流,分享,这是多么不错的合作契机,希望今后您那还能有更多的文章与大伙分享.

这里网友说话都比较直,没别的意思,还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多多理解和原谅.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旗人吃老米在2007-4-16 2:30:33的发言:

楼主别瞎嚷嚷,这的人为老北京的文化作贡献都是不徒名利的,不就是没属你名吗,至于吗!告诉你说就是属名了,大家伙也不知道你是谁!

对北京文化的支持,转载没什么啊。

是对某些人的言论不正确,需要指正,哈哈。

本来都有共同兴趣,也没什么隔阂,

对某些人的言论不恭维。如果某人“名利”干脆做其他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6:54 , Processed in 1.17699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