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门当户墩

【半亩遗韵 黄米今朝】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4-6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哥哥,什么是四点三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4-6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文革的名词,问问真正当过红卫兵的人。就知道了。

护食是美德,什么叫卵翼,什么叫,架起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什么叫,物以类聚,什么叫高山流水,什么叫大树底下好乘凉,什么叫好汉护三村,豪猪肥五邻(后一句是自纂的)

[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em35]
发表于 2007-4-6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点“记录-原创摄影版 (摄影艺术专区)”的黄米胡同的感觉

 来点“记录-原创摄影版 (摄影艺术专区)”的黄米胡同的感觉[upload=jpg]UploadFile/2007-4/20074615343266631.jpg[/upload]








发表于 2007-4-6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门当户墩)【半亩遗韵 黄米今朝】


发表于 2007-4-6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碰见虫子,谈及一个问题。是四合院文化,还是胡同文化。

我自己认为:四合院是点,而胡同是串联起这些点的经纬,从一个角度讲,四合院与胡同是一个整体,但是有区别。我认为四合院只是一个单元,必须由胡同串联结合起来。从物质存在的空间讲,胡同是虚的,四合院是实的。但是从文化生存的角度讲,胡同这个物理空间才是最富于老北京文化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

四合院里的人和物,只能是:几个人,一家人,几辈人,但是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家族文化。而社会的最小单元,就合现在一样,是居委会,是街道办事处,也就是历史的坊或者演化的街巷,胡同。这样的组合,才能够形成邻里,街坊,才能形成大众认可的世俗文化。

我没有机会多找一些书。来验证自己的看法,但是,我是不同意用四合院文化来代指北京文化,当然,北京文化有皇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那一部分,应该是胡同文化。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引申出,拍记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可以拍四合院,但是拍胡同决不是仅仅拍四合院。拍京城文化,除了宫庙园碑,要说是北京文化,还是在看的见,摸不着的胡同这个特定空间之中。所谓“场”我想就是这个意思。

再固执一点。我把胡同的拍摄,分为风物和风情两部分。我两头不耽误。各有侧重。不可替代。

以上也算是文字的拍记心得吧。只不过只是自己的强词夺理之见。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6: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墩的正面终于显现出来了,我就等着冬天过去了,煤用完的时候去拍呢。自行车我可以挪开,那掩盖了门墩的蜂窝煤我可是搬不走呀。

老猪还真上去拍鸟瞰图了,我的独家视角被斑竹也抢去了。

这两张花卉的在哪拍的?建筑看起很新呀,不是5、7、9号院里的吧?是进了单位的院子里拍的?

有了老猪的艺术摄影,这个帖子放这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6 D4 e* k8 r$ u t# F/ z+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16:36:1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6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

门当户墩兄写得好!摄影更好!表现了老胡同的悠然韵味和文化积淀,佩服!

9 y1 Q u8 p- {5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16:46: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4-6 0:28:24的发言:
曾经有过一位西方摄影师进入过半亩园花园内拍照,拍摄了不少珍贵半亩园花园老照片,大家谁有兴趣可以预约时间到位于北苑家园斑马工作室资料库查阅.

早就盼着这一天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屋及乌在2007-4-6 10:38:10的发言:

没有墩儿的文字和研究,这些图谁看着都不会很在意,不会惊叹,

真的吗?为了能拍到完全沐浴在阳光中的门墩,我可是跑了好几趟呀,就是这个美丽的大门墩点燃了我探究下去的热情,看来我的照片没让爱屋姐惊叹,是我的修行不够呀!

发表于 2007-4-6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4-6 14:52:23的发言:

问问真正当过红卫兵的人。就知道了。

朱老师的记忆力过人!都四十年前的事了.

发表于 2007-4-7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门当户墩在2007-4-6 17:58:10的发言:

真的吗?为了能拍到完全沐浴在阳光中的门墩,我可是跑了好几趟呀,就是这个美丽的大门墩点燃了我探究下去的热情,看来我的照片没让爱屋姐惊叹,是我的修行不够呀!

哈哈哈,那倒不是,上次看见你的煤球系列的这个门墩,俺就寻思呢,俺咋没见如此美丽的大家伙呢,正想着等俺请你吃糖葫芦的时候私下悄悄问你呢,嘿嘿.......

还有就是那张黄米胡同做旧的照片,俺当作桌面很久,很多人都问呢.......俺跟他们说这是俺姐们儿大作,添油加醋的吹一阵,他们都一步三回头的走了,呵呵......

发表于 2007-4-7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那门墩,砖雕都雕刻的那么细致那园子就更不用说了,只可惜没了。

墩儿 好文章 好照片

[em17][em17][em17][em17][em17]
发表于 2007-4-8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墩真是精致,不过就是花纹太过繁缛,线条密且杂乱,象块儿萨其马似的,呵呵

不过,图片拍的还是不错的,错在门墩,不在图片。

; L9 Q" g% k) G; Z$ q6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8 0:31:3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沧海一声笑在2007-4-8 0:09:01的发言:

门墩真是精致,不过就是花纹太过繁缛,线条密且杂乱,象块儿萨其马似的,呵呵

不过,图片拍的还是不错的,错在门墩,不在图片。

[em06][em06][em06][em19][em19][em19]
发表于 2007-4-8 2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应该支持,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都去了那几次了,最近的片子资料估计差不多,那就送墩一张九十年代的照片吧,大约94-97年之间的,片子效果不好,象是老片子,其实是当时黑白卷拍的彩印机洗的,也没保存太好。而且就这一张。当时没好好做细工作真是遗憾。


发表于 2007-4-9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喜欢这篇文章,还有照片,可以看得出墩儿的认真。
发表于 2007-4-10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好几个小学同学住那里

尤其是9号院,我就认识2家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9号院有一家有个18、9岁的孩子,牵着一条很大的狗,和他也聊了几句,不知是不是楼上的同学。还有不知你认不认识二层小楼上住的人家,我那次打算上去,被楼上的一只象喜乐蒂的大犬给吓出来了,差点从楼梯上掉下来,呵呵,看来不是谁家的门都可以随便进的呀!

发表于 2007-4-15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麟庆家世代喜爱藏书,经史子集约有八万五千多卷,所以改建半亩园时在园中最后叠石为山,建亭、过桥,仿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建藏书斋,题名“琅寰妙境”,楹联为“万卷藏书宜子弟,一家终日在楼台”。二百年来,麟庆的后人一直谨遵祖训,世守书香。”

敬佩。

发表于 2007-6-16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没发现你这么有文采,越来越发现你的文章比相片更出色,继续努力,出个集子.
发表于 2007-8-22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考证的真是细致!帖子图文并茂,编的很好!
还真是一座精巧的园林,看那“梅花百禄”的砖雕,鹿身上还真有梅花呢。
岁月沧桑,物是人非,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再,只能任人去回想了!
但愿能继续保护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找帖子,暂时顶一下,不好意思。

发表于 2008-6-28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要有大作面世了——静等。
发表于 2008-7-1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拍有记,学习的典范!拜读。[em17]
发表于 2008-7-1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门当户墩在2007-4-4 20:36:12的发言:

【后记】拍摄黄米胡同的时候和很多住户聊天,慢慢地就熟识了,他们对我很热情,主动地给我介绍院子的历史,有个女工还借凳子给我爬高拍砖雕,当我拍下来后给她看,她惊讶得不得了,住了几十年了,没看清原来自己家的戗檐上的砖雕是小猴子和蜜蜂窝。我的拍摄给住户带来了快乐,这让我也欣慰无比!当我邀请她在门口拍照时,她爽快地带着最心爱的葫芦丝吹起了悠扬的乐曲,那个自豪和愉悦劲儿深深感染了我。

     好惭愧,京生京长几十年, 竟不知"半亩园", 与这位女工差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17 18:51 , Processed in 1.18746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