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门当户墩

【半亩遗韵 黄米今朝】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4-5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4-5 18:42:07的发言:

我同意加精。

 主要是在这个板块,被别人加了精,容易引起误会,一是作者认为我有异意,一是,自己不够严谨工作,使得好的帖子,没有及时加精。

其实这都是过虑,说出来,就过去了。至于油油,又把好帖子想拉走,我可不同意。我一直以为,在这里,图片的衡量标准,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图文并茂。所以还是放在这里吧。

我知道今天天气不好,但是我还是去了,而且收获颇丰,再次感谢墩。

希望这样的文章图片,会给原创摄影版,带来一种图文并茂的风尚。

[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

好帖子当然都眼馋啦,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4-5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加的精,因为觉得非常好,当时着急有事要出去,就没来得及写理由,至于由谁来加,我当初也是考虑有人提议加精了,老猪同志又不能24小时值班,所以就先加了.
* b& W" a2 P# _4 r) q6 Q&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20:46:5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5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平说来:

这么好的以文字为主的贴子,放在“文化研究版”是最合适的了。

严重支持加精,这样的贴子加精,我看不要理由,有目共睹,齐声说好!

大手笔的好贴,佩服!

老猪老师,您的版块很有福气,祝愿!

 

[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
发表于 2007-4-5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说这个贴属于“以文字为主”,是因为这个贴子没有了文字,就不是要加精的好贴了。而很多摄影作品的贴子,可以不要文字,却可以是加精地好贴。

这是补充。

发表于 2007-4-5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7-4-5 21:36:13的发言:

公平说来:

这么好的以文字为主的贴子,放在“文化研究版”是最合适的了。

严重支持加精,这样的贴子加精,我看不要理由,有目共睹,齐声说好!

大手笔的好贴,佩服!

老猪老师,您的版块很有福气,祝愿!

 

[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em24]

和油油想一块了,上周六下午去国家大剧院了,可惜未见到您,遗憾......

发表于 2007-4-5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到了墩儿酝酿已久的作品,仔仔细细读了两遍,玩味意境,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说得痛快,与墩儿的文字相得益彰,其间的探索热情与独特视角实在令人敬佩。

圆雕的门墩儿,戗檐上的太师少师、梅花百禄、挂印封候的砖雕太精美了,尤其那只捅马蜂窝的小猴子,让人久久回味。“忽闻邻家放鸽,盘旋起舞,而风韵尾铃,清扬殊声”,多美妙的意境,深藏在老院子的砖砖瓦瓦之中,也许,时间不久,就仅能藏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了。

珍藏,学习。

[em01]
发表于 2007-4-5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墩儿比起来,我们也忒慵懒不堪了。

继续等待下一个研究成果。

吃著碗里,看著锅里呀!

*****************************

油油,上周六就在大剧院周边呐!

发表于 2007-4-5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BTW:黄米胡同东西向的那一段是否就是原来的弓弦胡同,由于美术馆而截断,归并为黄米胡同了。

一个小问题:《东华图志》中实测的总平面图与乾隆京城全图对比看,格局基本对不上,没法清晰地找出半亩园的位置,实在让我疑惑,是因为乾隆时半亩园易主,荒落散乱了,还是麟庆接手后重修增添屋宇改变了格局?乾隆图上标注的牛排子胡同与今天的实际情况也不太符合。

 

 


[em01]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12月16日的作业 -3
发表于 2007-4-5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engken在2007-4-5 22:07:15的发言:

跟墩儿比起来,我们也忒慵懒不堪了。

继续等待下一个研究成果。

吃著碗里,看著锅里呀!

*****************************

油油,上周六就在大剧院周边呐!

不过我到的有点晚,我是4点左右到的,6点半离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见过这张图,您能把美术馆的位置先标出个轮廓吗?黄米胡同的入口位置应该不错和现在的位置一样的,就是让美术馆给截住了,向西拐了个弯,不通。牛排子胡同其实我也不知道在那,是借用的资料描写,实在汗颜。弓弦胡同应该就是现在美术馆的位置吧。我看民国时期的老地图只标了弓弦胡同、黄米胡同、亮果厂胡同,其他的也没标很清楚。住户倒是说过牛排子胡同,不过没认真问,看来还的调研。

文章我已修改,谢谢铃音兄指出的问题。

8 [$ z; I- J# w; a$ B;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5 23:20: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风间铃音在2007-4-5 21:50:06的发言:

终于看到了墩儿酝酿已久的作品,仔仔细细读了两遍,玩味意境,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说得痛快,与墩儿的文字相得益彰,其间的探索热情与独特视角实在令人敬佩。

圆雕的门墩儿,戗檐上的太师少师、梅花百禄、挂印封候的砖雕太精美了,尤其那只捅马蜂窝的小猴子,让人久久回味。“忽闻邻家放鸽,盘旋起舞,而风韵尾铃,清扬殊声”,多美妙的意境,深藏在老院子的砖砖瓦瓦之中,也许,时间不久,就仅能藏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了。

珍藏,学习。

[em01]

铃音兄的留言让我欣慰无比,《闲情偶记》和《鸿雪因缘图记》是这次写文章搜集资料最大的收获,一直不读古文的我被书中的描写感动得一塌糊涂,怎么这么好的文字我现在才看到呢?非常感谢铃音兄的慷慨相助,在医院吊瓶子的时候依然被《鸿雪因缘图记》描写的意境所感染。

文章是苦苦写了3天完成的,又给朋友看修改了一会,我不会写散文类的文字,原来只写过论文。这次想着怎么能写得有内容又可唤起人们对胡同的感情真是费了不少的脑筋,现在有了铃音兄这么好的知音,觉得花的工夫没有白费。我一天都等着铃音兄的留言,现在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4 d, R4 n2 s%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17:08:1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4-5 18:42:07的发言:

我知道今天天气不好,但是我还是去了,而且收获颇丰,再次感谢墩。

收获多可得交作业,不是说斑竹就可以闷儿着好东西了,等着您充实这个贴子呢!

发表于 2007-4-5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好文字好照片!!

辛苦辛苦。

[em10][em10]
发表于 2007-4-6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门当户墩在2007-4-5 22:38:47的发言:

我没见过这张图,您能把美术馆的位置先标出个轮廓吗?黄米胡同的入口位置应该不错和现在的位置一样的,就是让美术馆给截住了,向西拐了个弯,不通。牛排子胡同其实我也不知道在那,是借用的资料描写,实在汗颜。弓弦胡同应该就是现在美术馆的位置吧。我看民国时期的老地图只标了弓弦胡同、黄米胡同、亮果厂胡同,其他的也没标很清楚。住户倒是说过牛排子胡同,不过没认真问,看来还的调研。

       我又对着这几张图相了十分钟面,发现了一些端倪,并把美术馆的位置标上了。

       似乎美术馆占用了弓弦胡同中段以及黄米胡同的南段,而原来半亩园的大门开在牛排子胡同北端里,这样东路的正房有些就对上了,不知我看得对不对,墩儿要是感兴趣可以一起参详参详,我觉得挺有趣,也算你研究的一个补充吧,呵呵。

 


发表于 2007-4-6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门当户墩在2007-4-5 23:00:42的发言:

文章是苦苦写了3天完成的,又给朋友看修改了一会,我不会写散文类的文字,原来只会写论文。这次想着怎么能写得有内容又可唤起人们对胡同的感情真是费了不少的脑筋,现在有了铃音兄这么好的知音,觉得花的工夫没有白费。我一天都等着铃音兄的留言,现在我可以睡个好觉了。


墩儿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呀,又有论文的功底,呵呵。等到看到墩儿的半亩园的行摄成果,我也可以睡个好觉啦。

[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亩园如果带花园的话应该比标的椭圆形位置还要大一些吧,我再看看。
发表于 2007-4-6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亩园看就看花园,很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园是好呀,没有了只能看老照片和《鸿雪因缘图记》里的画了!
发表于 2007-4-6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4-6 0:09:16的发言:
半亩园看就看花园,很经典!

是啊,如果能完整保存下来该多好呀,笠翁手笔,见亭意境,不可多得。现在只剩几块假山石了吧。

发表于 2007-4-6 0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有过一位西方摄影师进入过半亩园花园内拍照,拍摄了不少珍贵半亩园花园老照片,大家谁有兴趣可以预约时间到位于北苑家园斑马工作室资料库查阅.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也没有了,看见鸟瞰图里的U形大楼了吧,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建一个好点的楼也好呀,占了这么好的园林!

想问问谁知道这个楼和东二路四合院的使用单位是哪呀?我在门口没让进去,也不写单位名称,看来是个不寻常的地方。

东二路四合院里有垂花门,正房也修缮了,看着很新,前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来。

1 d$ X5 a- |0 B*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0:33: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6 0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门当户墩在2007-4-6 0:31:43的发言:

什么也没有了,看见鸟瞰图里的U形大楼了吧,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建一个好点的楼也好呀,占了这么好的园林!

想问问谁知道这个楼和东二路四合院的使用单位是哪呀?我在门口没让进去,也不写单位名称,看来是个不寻常的地方。

东二路四合院里有垂花门,正房也修缮了,看着很新,前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来。


千万别胡闯,这个楼很不寻常!

发表于 2007-4-6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俺这个土老帽儿在老北京网看到的最好的帖子!!

应该放在文化研究版,没有墩儿的文字和研究,这些图谁看着都不会很在意,不会惊叹,之前墩儿的煤球系列不是有那个门墩的图了么?后面的文字解说,真正开始掀开尘封的历史掌故了,否则,老猪也不会急急跑去!我建议放在文化研究版!

发表于 2007-4-6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个4,3派。

放在这里,也是学习,交流。放在别处,要看发稿者自己意愿

我的版块,我肯定回帖交流,别的版块,我就浏览和学习了。

 

[em12][em12][em12][em12][em12][em12][em12]
发表于 2007-4-6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屋及乌在2007-4-6 10:38:10的发言:

这是俺这个土老帽儿在老北京网看到的最好的帖子!!

应该放在文化研究版,没有墩儿的文字和研究,这些图谁看着都不会很在意,不会惊叹,之前墩儿的煤球系列不是有那个门墩的图了么?后面的文字解说,真正开始掀开尘封的历史掌故了,否则,老猪也不会急急跑去!我建议放在文化研究版!

呵呵,我也这么想的,因为摄影版里不一定会有那么多人在意这些文字,也许更多的是在意摄影的技巧。我们看的是墩儿的文字,照片只是起辅助的作用而已,墩儿写了这么多文字不也是想让大家看吗,否则拍几张作品不就完了?我想放在“文化研究”会有更多的人看,但是,像朱老师说的那样,到底放哪,要看作者的意愿,我们的只是建议,只是参考意见。

不过好帖子,大家都想抢,可无论怎么抢,它也依然是墩儿自己的财富,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抢也抢不走,所以形式的东西,放哪都好,好帖子在哪都发光。

& ]9 ~. w7 Q- ~9 ~2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10:57:2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6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着放哪都好。只看文史的一看题目估计也会看。好文大家共享![em01][em01]
发表于 2007-4-6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有分量.

相册不错,有意思(可以裁掉LOGO[em07])

发表于 2007-4-6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一不小心,把写了的文字给删了。中午无事,接着话题山砍。

看来,挪帖的意思,不是一个人。我也谈谈自己的理解。

纪实摄影。不等同于其他摄影题材的摄影,所以,仅懂得摄影技巧是不能搞好纪实摄影的。反过来说。纪实摄影也不仅是在简单的谈什么摄影技术或者摄影技巧,这一点,多看点摄影类的图书,会有答案的。

文字与摄影,并不是一种上下级关系,甚至也可以说不是一种并进的关系。以前讲,比翼齐飞,图文并茂,那时是上个世纪所造成的局限,稍有点一年极的文化就会写字了,而会使照相机,基本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电脑语汇--读图时代可,而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字编辑,不愿意看到图像语汇,已经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采用的思想,文化,感情的最简捷,最富时代感的第6种交流工具(语言,图画,文字,音乐,舞蹈----图象)所以扼杀,以至阻挠,这些现象和认识都是习惯于文字思维人的惰性所驱使的。

最直接的例子,为什么很多不使用电脑的,曾经风光过的人士,被时代所抛弃,其实道理是一样。就如同现在,在网上,不会驾御图象语汇进行更高更快思维的人士,肯定会被时代节奏所抛弃一样,他们也仍在力图把人们的思维方式,还仅限于文字思维,若有什么点滴进步,都会象九斤老太一样。指三道四。

我来这里,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先做到,图文并茂,比翼齐飞。然后再在图片(不是图象)水平已经到了一定水准之后,把文字的烦琐,奥晦,婉转,虚无,用图象的形式来表达。这时,图片与图象,图像与文字,才能算是有了更恰当的位置,以至能达到,与我相交往的朋友,对于这种秩序感的认知,了解,接受和参与。

说句心里话。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北京网的几个相关摄影的版块,总有不协调的音符,使得不能形成最有机的组合,看来,有些认识,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对于摄影文化的认识。

本不应提到某个网站,我到那里看了看,没有专项的的摄影版块,甚至还有无图版块的设置,因为这种主导思想,所以图片的质量,就不再评述了。他车可鉴。我们不要决然的把拍记与原创版块,从认识上就有意剥离。而是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让拍记队的的摄影技术尽快提高;让原创版的文字记录和表述能力达到纪实摄影的应有水平,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新的重组与合力。

话说到这。不用掖着藏着,执那种意见的几位发言者,我认为咱们是关系到了这,我才畅所欲言的。只是对于某种认识上的差异,进行的探讨。墩的片子,或者说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不仅就文章论文章。而是引起更多对于网站,摄影,摄影文化的思索和探讨,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一个网站,好的风气很重要。昨天,和虫子谈了,的确,网站很松散,这是网站本身所决定的,我不喜欢潜水,也不喜欢只说一两个字的回帖,哪么您在骂娘,如果言之有物,我也会择用甄别,但最不喜欢,有话不说的人,那么话憋在肚子里,会生病的。

等着不同意见的见解。

发表于 2007-4-6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想说的说了,那是建议而已

好帖子放在哪里都一样

都是财富

谁也抢不走

至于挪不挪,我觉得维持现状也很好!

发表于 2007-4-6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4-6 10:49:48的发言:

又一个4,3派。

放在这里,也是学习,交流。放在别处,要看发稿者自己意愿

我的版块,我肯定回帖交流,别的版块,我就浏览和学习了。

[em12][em12][em12][em12][em12][em12][em12]

典型的护食!!!

[em07][em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9 04:59 , Processed in 1.17600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