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去谈留住兵部洼已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准备单纯地写写我眼中的兵部洼。 兵部洼胡同和石碑胡同南北相接,连通了西长安街和前门西大街,在他们的东边,紧贴着就是国家大剧院的工地,再往东是人民大会堂西侧路。兵部洼我只来过两次,却走过不下二十个来回,这是因为东旧帘子、东新帘子、前细瓦厂,西交民巷、东中,东松树等等这些东西向的胡同入口通通在兵部洼胡同上。我不是历史学家和专业的北京民俗学者,我对兵部洼的来历和历史并不了解,似乎是因为明朝的兵部在此,地形又是洼地,所以叫做兵部洼。后来兵部迁至东交民巷,兵部洼这地名就一直沿袭下来。然而现在的兵部洼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市井气息。大概由于连接着大时雍坊的众多胡同,兵部洼成了这一带胡同中最繁华的地方,路边尽是简陋的铺面房和地摊,从包子馅饼羊头肉,到背心裤衩松紧带,家长里短需要的,基本都有卖。胡同大爷熟练的买了十个热气腾腾的白菜馅儿大包子,两个蒙古王小口杯,两根顶花带刺的大黄瓜和一截儿蒜肠,拎着坐到西交民巷转角楼对面,和修车铺门口另外的老哥儿吃起来。我在胡同穿行拍摄,自然绕不过这热闹的兵部洼。6毛钱来个椒盐火烧,5毛钱来个白菜馅饼,体验着兵部洼里的小快乐。 除了热闹,现在的兵部洼实在别无可言,甚至没有一户足以称道的好宅门。兵部洼61号曾是煤厂老板的宅子,大门上刻着对联还算值得一看,兵部洼与西交民巷交汇的路口西南角是著名的转角楼,结构很奇怪,像四分之一个圆柱立在那里,它是兵部洼73号,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兵部洼和石碑胡同单号门牌几乎都在这次的拆改公告里面(单号靠西,双号靠东),兵部洼双号也将同批拆去。事实上,石碑胡同早已没有双号,兵部洼转角楼以北也早没了双号,只余下双号门前的一溜儿槐树,标记着兵部洼曾经的宽度。不久的将来,它们也会被请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笔直宽敞的柏油大马路,替代石碑胡同和兵部洼,去连接新北京的西长安街和前门西大街。 我固执地认为兵部洼这名字带着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新开辟的大街,恐怕不会叫兵部洼大街,因为通俗浅显地向老外解释何为兵部何为洼,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猜想这新街的名字是国家大剧院西路。老街坊告诉我,兵部洼现在下面还有两层,一层暗渠一层河,还埋着桥,就在转角楼前面。我听到转角楼就走了神,心里默想,转角楼门牌若是西交民巷的就好了,为什么偏偏是兵部洼73号呢?然后又想到包头章胡同精美的“转弯抹角”一夜之间被砸得粉碎。如果真的要拆转角楼,那西交民巷的味道也就消散殆尽了吧。 兵部洼即将消失在北京的版图上,它不是第一条消失的胡同,也不是最后一个,它再普通再简陋不过,可北京原本就是由千千万万这样的胡同街巷组成的…… 很对不起,这个帖子没有兵部洼的照片,因为那里的市井气息太过鲜活,我只用了DV来记录,我拍照的技术暂时还无法形容那一份生动。
即将消失的兵部洼73号,位于兵部洼和西交民巷交界处西南角 结构奇特的转角楼
路政工人正在转角楼前门测绘丈量 不久,将在此开辟新的马路 请留意路口正中悬着的灯
拍摄角度:兵部洼北向南,看即将消失的转角楼 大姑娘小媳妇,晒太阳的老大爷,自行车,鸟笼子 有没有感受到闲逸的胡同生活呢
兵部洼61号,曾经的煤厂老板的宅院,门朝东 门板上有对联
图中灰框部分,为国家大剧院规划和配套用地 兵部洼和石碑胡同将变成宽敞的大蛋西路 * ?# L4 q$ v( c# k0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6 13:16: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