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77|回复: 6

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第48讲——《天安门史话》笔记整理稿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2-26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第48讲——《天安门史话》笔记整理稿

《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之48讲:王玉石——《天安门史话》

王玉石老师曾经出过两本关于天安门的书,第一本有近7万字,第二本有13万字,第二本叫《天安门史话》。

王老师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他对天安门的研究,纯粹出于兴趣,出自对天安门的一种向往。他小的时候,觉得天安门十分神秘,上大学时就注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后来,86~87年时候,应北京的某负责历史文献资料整理的办公室之邀,他做了一个关于天安门的选题,本来以为天安门的资料应该很多比较好找,谁知道到图书馆一查才发现,都没有。有关天安门本身的建筑、文化,在天安门发生的历史事件等都属于一号机密,只有具备特殊身份的人才得看。当时最详细的书是《天安门史话》,也不过3万多字。本有点打退堂鼓,可到了89年,正赶上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庆,很多资料解密了,资料一出来,他的第一本书也成形了。

那么该讲座,就探讨一下,从历史上,一直到现在,天安门的影响为何如此大,它的作用又在哪儿?6 E0 u' O5 |% y4 k* H

一、历史上的天安门* L( |" x0 ]) u4 h

在明清两代,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明代叫承天门。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在皇城正门外又有几道门,正门的正南方有大明门(清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东边有长安左门,西边有长安右门。这几个门跟天安门就寒酸多了。首先从照片可以看道1912年的中华门,整个气势无法与天安门相比。地安门没有城台,它只是个殿阁式的城楼,西安、东安两门也是这样。此外,西安门外又建了三座门(乾隆二十五年,在长安左右门外又建砖石琉璃门各一座,辟三方门,称为东三座门、西三座门。现在很多文章中说长安左右门俗称东西三座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天安门北边有端门。其实,这些门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规的门,它们其实是罩门。

在古代建筑法式上,非常重视正门的建设,就连老百姓的家居也是如此。就皇宫来说则更是如此,如前门,那是北京城的正门,在北京建设中属于国门。正阳门有42米高,天安门是33.87米,午门有37米高。(从高度上亦可看出)正阳门为国门,天安门是皇城正门,午门是宫城正门。

天安门在建筑形式和特点上都集中体现了都城建筑艺术的思想。 % O5 J8 x% ~3 k9 ~" e3 l! f- \

天安门建设从明代京城建设开始。北京城从1415年始建,皇城四门是在1417年始建的,距今有近600年的历史了。明代叫承天门,后面是端门,完全仿照南京紫禁城的形制。

在明代京城建设之前是元大都的宫城。因为每一朝代灭掉前朝后,总要把前朝的建筑尤其是皇宫完全摧毁,意为克前朝,所以元大都的宫城基本上都被摧毁了。不过清军入关后却是全部沿用明朝的宫殿,没有什么克前朝的举动 ! E# e& X. C; K- T1 E) S

明朝的四大门是在1420年建成的,当时的承天门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是三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后来1457年,木牌坊被雷击焚毁。1465年成化元年,宪宗甫登基,就重建承天门,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一次重建,改成了宽九间、进深五间、有城台的宫殿式的城楼。但是具体这次重建的城楼是什么样子,却没有图片留下来。

承天门第二次被毁是在李自成进北京时。李自成在北京呆了没几天,就被清军赶跑了,这时天安门已经被焚毁。后来有说是李焚的,有说是清军焚的,又有说是雷击。这成了一个谜不过,顺治入关后,天安门只剩城台没了城楼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这样,从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天安门算起,现在的天安门应该距离我们有350年。

1987年,在市房修一公司木材厂中发现60年代初修缮天安门时的一块木匾,这是匾应该是清代的。该匾四周是莲花云边,上面刻“天安之门”四个字。用了三种文字。中间是满文,左为蒙文,右为汉文篆书“天安之门”(补自《燕都说故》)。另外,从钉眼仍能看出,该匾还曾有刻满汉两种文字的时候。后来又在该匾上发现了有比较大的“安”字的书写模式,而且从字的安排空间看是三个字的安排方式。这说明,从清代开始,这个匾就一直挂着,几个时期里经过一些细微地改变,但都没有换底版。

这种勤俭节约的风格甚至影响了后来的民国。后来民国在改皇城前门——大清门为中华门时,也曾想换汤不换药,用原来这块匾,单把字改掉。可是这块匾却是石制的,字无法抹掉,于是就翻个个儿,想把字写到背面。可是一翻过来,却发现背面写的是“大明门”。原来,当年清朝的统治者在改大明门为大清门的时候,就是把原来大明门的匾翻过来直接镌上“大清门”三个字,——原来大家都想偷工减料,想到一块去了 $ W0 q% P9 z' X i4 R' r

顺治八年以后,天安门没有进行大的改换。1970年,政府以落架大修的方式(即全部拆掉,拆时把砖瓦编上号,重起时用完好的砖瓦按号码一个一个装上,若有坏的再改换),完全保持了外观。但是却有人说,70年修后,天安门变高了。经过调查以后,的确高了83公分,拆前天安门是33.87米,修后变成了34.7米。但实际上83公分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古建公司又说,据古代砖木结构的建筑会有下沉的现象来测算,恢复的高度其实并未加高 . i* B) W% Z* k6 l' v/ |

二、从历史到现在——天安门为何如此重要

明清时代的天安门,是否如现在一样的重要?与建国后天安门的地位相比较,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明清时代天安门的风格是神秘威严,体现了皇权的重要,因为其后面是宫城,也就是说后面是权力重心。

建国后,天安门这个建筑之所以重要是为了体现天安门广场。而广场上,人民大会堂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民议事的地方,也就是说天安门的前面是权力重心。

所以,天安门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它对权力重心的表达。而它的历史性质的变化,其实质就是“权力重心的位移”。 0 |# B) a( T, I1 Z+ M, N" a7 D) g) ?

其实天安门作为门的作用并不大。“门”在字典上的解释就是:在房屋居室周围由围墙或篱笆圈起来供人出入的孔道。从历史文献记载上来看,天安门作为正门其实是经常关闭的,并不开放。只有在皇帝登基、祭天、祭地、祁谷,或者皇帝出征、送大将出征时,由皇帝亲率从天安门出宫。殿试中榜的进士也可出天安门正门。而女性中,只有皇后一人走过正门。在明代,英宗的母亲到社稷坛祭祖,曾经就到底走哪个门发生过争执。大臣们开会争论不休,有的说即使是皇帝的母亲也不能破坏家法,不能走天安门正门。但后来太后不顾议论与反对仍然走了正门,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清朝的慈禧执政四十年,一直对不能走(天安门)正门耿耿于怀。有时候,同治皇帝跟她吵架的时候,唯一能吵得过她的就是“朕走过天安门,额娘可走过么”,把慈禧恨得牙痒。

另外,从官僚制度来讲,天安门的存在又是皇权、极权思想的体现。大臣日常在千步廊办公,东边是文职机关,即所谓“五府六部”,西部是五军都督府,三法司说到三法司,大家都知道长安右门又称“虎门”,是押死刑犯赴刑场的地方。其实,在封建时代,对于死刑相当慎重,须由皇帝勾决。审判一年搞两慈,一次秋审,一次勾决。皇帝勾决的意思是不草菅人命,其实也就是做个样子

在明清两代,天安门后是皇宫,显示了皇威,天安门前是北京城正门,显示了国威,同时体现了恩威并施的思想。

入了民国,天安门仍然有巨大影响,可以说左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五四运动、首都各界革命运动、五卅、三一八、一二九学生运动、反蒋、反饥饿反内战等等政治运动,几乎都在天安门前有所体现。不但在天安门广场有,有时亦在太和殿、午门前。1926年声援五卅,6月25日是运动的高峰,这天在天安门广场集结的人群曾达到过30万人,当时广场上搭五个讲台,东西南北中,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都发表了声讨演讲。但也有人怀疑过30万这个数字,说天安门在没改之前是T形广场,当时容量乃是20万人,不可能容下那么多。这里面就有两种可能了,一是这数字是流动数字,二是说这个数字带上了在广场前后参加活动的群众。

天安门广场之所以群众游行的主场地,这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 处于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1912年清帝退位以后,民国时期长安左、右门被打通,百姓可以随意来往,这样就提供了一个机会的场所,一个不属于哪一家所有的广场。

2 作为一个古代的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封建社会的象征。天安门毕竟表现的是旧制度旧礼教的影响,从1924年溥仪被逐出故宫后,每次搞运动都表现的是对旧政权的愤怒。

3 西华门是当时北洋政府所在地,那里军兵林立,靠近不易。不过天安门却没有人管,所以在离政府最近的地方搞运动,影响力大。

所以,在天安门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它是历史过渡的体现,它是自由的空间。但是,从国外的报纸可以看出,天安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当时的影响远没有现在大。国外报道这些运动时,总说“在皇宫前又发生了集会”,从不提“在天安门前”如何如何。真正使天安门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是从1949年开国大典开始。从这一年起,揭开了天安门历史新的一页,性质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时选择开国大典主会场时研究了许多方案。其实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不止一次。解放军在广场举行过庆祝仪式叶剑英在广场上做了题为〈建设人民北平新时期〉的讲话,在城楼上发了三封电报,一封给毛主席,一封给朱德,一封给全国人民,表明北平已和平解放,已是人民的北平。毛主席这时在西柏坡,他在3月25日进京,然后北京人民政府、华北军区开始讨论建都地点。有人提建议说6月初就举办开国大典。毛主席说,咱们这是进京赶考,咱们不要学李自成,当皇帝那么快。李干事倒快,进京没5天就登基,刘邦还准备了2个月呢。共产党最后为登基准备了4个月。整个开国大典由周恩来组织,阅兵式由朱德担任总指挥。

9月21~30日,政协举行第一次会议,研究建国的重大事项,比如纪年,国徽国旗国歌等。而天安门做为大典主会场是何时定下的呢?其实7月份此事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筹委会拿出了两项方案,一项是在西苑机场,一项就是在天安门广场。

这两项方案各有所长。在西苑的好处有二,一是这里曾经在迎接毛主席来北京时举行过阅兵式,有经验;二是由于担心国民党残余势力的骚扰,该处比较有利于群众疏散。在天安门广场的好处就是有气势。

后来报周恩来审批,当时政协会还没开完,不过周说以天安门为好。传阅刘少奇,刘划了个圈儿,传阅朱德、毛泽东,两人都没有回应。于是就这样定下来在天安门广场举办开国大典仪式。

这在北京可是个大事件。北京立刻召开了第一届政协会议,主旨就是“服务开国大典,整理天安门”。当时的天安门可真该整理了,到处都是破损的,城楼上长草有一人多搞,还有恨多垃圾。北京市政府动员各界开展“亘古未有之大扫除”,对天安门进行彻底清理。对于城楼上面体现“浓重封建色彩”的装饰,如何进行“装修改造”,使之和国体相适应,政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当时文工团里有两个在西部中国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反战日本人,这两人在美术上颇有造诣,于是由他俩进行整体设计。这俩人当时一个40岁,一个30岁,99年还来过北京呢。设计出来的图纸是:天安门正中挂毛主席像,两边标语牌,城楼上挂灯笼,插国旗。中国西部民俗喜好挂灯笼,标语呢,又隐含了传统文化对联的意思。这样,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思路得到了体现,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肯定

930日下午6点,毛主席带领委员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101日下午3点,天安门城楼上,两边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的横幅,中间的主席像带小帽,城楼上,两侧各有四面红旗。毛主席登上了城楼,发布了“向江南进军令”,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典活动分为三个仪程,第一部分是典礼,第二是阅兵式,第三是群众游行活动。这三大仪程,也成了后来进行一切相关活动的基本仪式。

另外,我们大家知道现在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可在当时立旗杆时都费了好大的劲。本来设计的是33 .5米,要超过天安门,意为比旧制度更高。后来因为找的旗杆是四根水管,粗细对接,可是接到头处,发现没有更细的了,上报中央,中央说就它吧,于是就成了开锅大典时的22.5米。后来1991年改用了首钢的无缝钢管,高为32.6米。! j" E. J6 W l, D, z5 b1 v

从这一天开始,天安门城楼就更为世界人民所共知了。但这一天还只是其形象为人所知,其真正意义还在后来的建设中才体现出来。

三、建国后天安门广场的建设与沧桑 * n& Q8 F; f7 m

1958年建人民大会堂、历史革命博物馆等建筑开始,天安门广场真正表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前移。

一是大规模的修整改造。扩建前,西边本有个很窄的通道,长有650米,非常狭窄。后来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出现之后,天安门才改造扩建成现在的雏形。不过当时东南部还没有建完,直到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完成后,广场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广场。这样,西部有人民大会堂,东部有历史博物馆,这种布局也吸取了传统的东西,传统文化上讲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左祭祖,右祭土地。广场上也是左历史博物馆,纪念祖先;右边大会堂,左右人民社稷。

从开国大典后,天安门就作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以后几乎每年的五一、十一就要举行大大小小的、规模不一的纪念活动。若以庆典活动做专题来讲,也十分有趣。不过这里,我们重点讲一讲毛主席与天安门广场的关系。

毛主席与天安门广场的关系:

包括北京人对天安门都感到很神秘,大家都觉得好象毛主席就住在天安门上。毛主席一共登过多少次天安门城楼,一说是45次登楼,一说是46次。多出来的那一次,其实是7月7日,为庆祝七七事变,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毛主席最频繁的登楼还是在文革中。文革中给全国红卫兵的看法是“到天安门就能看到毛主席”,当时有几百万的红卫兵见过毛主席。据资料记载,当时为庆祝文革大会,早晨毛主席五点起床,在林彪、周恩来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一次北师大女子附属中学的宋彬彬给毛主席戴“红卫兵”袖章,毛问之“你叫啥名儿啊”,他(她)答:“叫宋彬彬”,主席说“太文弱,要武嘛”,于是这个宋彬彬后来就改名为“宋要武”。

毛主席在此阶段前后共有10次登上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数目都能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据记载,毛主席8月18日第一次登天安门,8月31日又接见50万红卫兵,9月15日,接见100万;10月1日,接见150万;10月18日,接见60万;11月3日,接见200万;11月25日,接见60万;11月26日,接见了180万红卫兵。

毛主席最后一次登天安门是在71年的5月1日,那天参加群众晚会。当时毛主席坐东边,林彪应该坐西边。可是林彪却没有到。周恩来去找他,林彪坐了一会就走了,毛主席就跟没看见似的,一句话都没有说。这至少说明了这个时候毛主席对林彪的叛变已有所察觉。果然9月13日,就发生了林彪叛逃事件。从此后,主席再也没有登过天安门了。这些都是解密后才获知的资料。

后来的国家一号机密说,当时毛主席身边的柱子,其实已经空了10米,非常危险。工作人员很担心,又不敢说。1966年后倒是有人去报告,可是大家都没人管(搞革命呢),直到69年文革狂风过了之后,送中央才引起了重视。这就引来了1970年的落架大修。可是当时古楠木已经很不好找了,于是从加拿大运木材,其材质质地跟楠木很相近。可是这种木材风干很不容易,换柱子后,1984年重修,发现柱子底下渗水,柱子腐朽的很快。于是又换柱,不过这次只是个别支梁换掉,而不是落架大换。

70年重修的时候也非常有趣。有人问起天安门城楼上的部件怎么处理。因为古代皇家建筑部件上的装饰以龙为主,比如枋心的双龙和玺就是彩绘的最高级别。可是这在文革的时候可是四旧啊,于是就换成大丽花和玺。瓦当、勾头上的画,还有脊兽等都是四旧。于是周总理想了个折中的方案,说大件不动,小件就改掉。所以,瓦当上的画就成了葵花的样子,仙人走兽换成了延安宝塔虽然现在都改回了原样,但如果现在大家再上城楼,会发现还有小部件是葵花图案。

四、天安门城楼及广场的建筑艺术

据说康有为见光绪,到天安门的时候给吓傻了。本来么,人康有为进大清门后,有500多米的千步廊,感觉很压抑。等到了天安门前,见其如此高大,不禁肃然起敬。等到了端门,又感觉十分单调,空气收敛很快,过了端门,眼前又一开阔空间,就看到了午门。午门比天安门还要高大。从御路进入,太和门做的非常高大、飘逸。等过了太和门见到广阔无比的太和殿广场,和三层丹墀上的太和殿大殿,本来在天安门前还能挺得住的他,再也支持不住,扑通一声,就跪在了皇帝御案之前。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以天安门为核心,从中华门到太和门,总共1700米的距离,有了三个高峰,第一是天安门,第二是午门,第三是太和殿。可以看出,古代建筑的作用,是起一种震慑的用处,让人不得不对皇权肃然起敬。

解放后对天安门的建设就不一样了。不是随意建设,处处体现民主、人民性。天安门广场总占地44万平方米,其中的建筑很有讲究。天安门广场的建筑都高于天安门,但此门仍然显得十分雄伟。建筑学家们纷纷就此发表文章,说这种建筑布局方式采用了传统的高远建筑等比法。整个广场以纪念碑为中心,其虽高大,但视觉上没有妨碍整体性。天安门距离纪念碑有435米,天安门的高度是33.87米,纪念碑有37.94米,天安门高度与距离比是1:12.9,纪念碑高度与距离之比是1:11.5。纪念碑与历史博物馆的距离是500米,高度比是1:12.5。这说明什么意义呢?据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来看,高度和距离比在1:10左右为最佳,所以广场上虽然有很多建筑物,却并没有往中间挤的感觉,很舒展。整个天安门城楼及其广场不失为宏伟的建筑,不失为祖国心脏的象征。天安门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第一名,被外国报刊评为“中国最好的名片”,确实是实至名归。

五、听众问答 ! y% {" ]" Y1 ^3 P

1、问:现在都在体现民本思想,那么城楼上的像还有没有必要保留?

答:80年代,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就此事问邓小平,邓小平回答:“永远不会”。

2、问:端门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答:没有什么作用,只有陪衬的作用,它的建筑参照了南京紫禁城的形式。它的作用就是天安门的影子门。你会看到这两者的建筑形式完全一样。不过现在的天安门的地面是石板的地面,但在古代不是这样。若想看古代的天安门,就看端门

3、问:您提到的那块写“大清门”的匾,现在在哪儿?

答:在博物馆。具体是哪家博物馆我也不知道。原说在首都博物馆。

4、问:金水桥的事情?

答:金水桥只有中间的御路桥板雕龙,望柱为蟠龙望柱,其它则雕荷花望柱。

5、问:天安门城楼的电梯何时修的?

答:开国大典时按了个土电梯,当时跟毛主席说,主席没反应,直接溜达着就上去了。70年的时候,把土电梯换城了奥迪斯牌的电梯。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2-26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那次大修其实就是拆了重新建,而且还修高了10米!彩绘也不对,还画蛇添足的加了电梯!
发表于 2007-2-26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33.7,现在34.7

对吧,老板

发表于 2007-2-26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2-26 11:50:28的发言:

原来是33.7,现在34.7

对吧,老板

然也!

发表于 2007-2-26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2-26 11:49:37的发言:
七十年代那次大修其实就是拆了重新建,而且还修高了10米!彩绘也不对,还画蛇添足的加了电梯!

不是10米吧?

发表于 2007-2-26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gg在2007-2-26 12:50:46的发言:

不是10米吧?

是1米~打错了~[em04]
发表于 2007-2-26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9 15:00 , Processed in 1.15078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