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尸体是如何保存的 1976年9月9日,这天中午,广播电台反复播放“下午3时有重要广播”的消息,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上。下午3点整,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同时在哀乐声中沉痛宣告: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患病后经过多方精心治疗,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震惊了!伟人长逝,巨星陨落。消息传来,似晴天霹雳,全国上下,顿成悲痛的海洋。人们的心理难以承受这一事实。事情还得从头天晚上说起。 1976年9月8日晚,华国锋正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答谢宴会,欢迎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第二殿下访华。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毛泽东病危的消息。华国锋没等宴会结束,迅速赶回了中南海。他走进毛泽东卧室,看到主席已经停止了呼吸。华国锋立即在中南海住地202室召开政治局会议,紧急磋商治丧事宜。会上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主席的后事;二是主席的尸体如何处理;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保护主席尸体,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 9月9日凌晨4时左右,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中南海北门,在一排灰房前停下。车上走下两个人,一个是卫生部长刘湘屏,一个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副博士。一下车,刘湘屏匆匆地大步走在前面,徐静紧随其后。穿过走廊,走进一个房间。室内的空气似乎是凝滞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早已等候在那里。他看到刘湘屏、徐静二人进来,迅速站起来,语调低沉地问:“你是徐静同志吧?”徐静回答:“我是。” 汪东兴哽咽着,停了一下接着说:“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泽东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尸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徐静是50年代留苏研究生,曾获副博士学位,在医学上有较深的造诣,在中国医科院负责形态学教研室工作。昨天晚上,她是被刘湘屏派人从百万庄一带的抗震棚里紧急找来的。刚才来的一路上,她还在猜测部里紧急找她的原因,现在,她明白了。她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汪东兴又问徐静:“你有什么要求吗?” 徐静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思索了一下,才提出三个要求:第一,需要回院和同行专家们共同研究方案;第二,看看毛泽东尸体;第三,需要一点时间,准备必要的器械、药品。汪东兴点头首肯。出了中南海,刘湘屏和徐静直奔医科院。徐静向党委书记杨纯进行了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研究决定,徐静牵头负责此事,张炳常和陈克铨参加,组成三人小组。张炳常是解剖教研室副主任。这些天,他正随同临床医生带领学生在位于平谷的医科院定点医疗和教改处边搞教改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到通知,他立即赶回报到。陈克铨是个年轻人,年仅38岁,也是形态教研室的副主任。9时左右,三人碰面,共同商定了尸体初期防腐的方案。10时,徐静、张炳常、陈克铨携带药品、器械准时赶到中南海。解放军305医院院长李志绥在门口等着他们,随后领他们去见华国锋。主席卧室旁边一间大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华国锋正在主持召开会议。徐静他们进来后,原来讨论的话题停了下来。汪东兴让他们坐下,并提议徐静谈一谈尸体保护的方案。徐静曾在苏联读过三年研究生,对列宁的尸体保存稍有一点耳闻。但具体细节是苏联国家机密,从不对外公布,因此也不得而知。此时此刻,她谈了自己的方案、效果和实施的办法,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地做了扼要的回答。华国锋说:“长期保护好毛泽东尸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方案批准了,下一步关键是实施。徐静三人小组首先把主席的卫生间进行彻底的清洁打扫和消毒,作为工作场地。临时找来的尸体台被摆放在房间的中央,便于在四周操作。三人顾不得吃饭,就急促地对毛泽东尸体实施防腐处理。 首先要摆正尸体的姿势。手臂怎么摆?是下垂,还是像列宁那样摆在胸前?经请示领导,按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下垂。三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张炳常是搞人体解剖学的,平时处理尸体的机会多,技术熟练;陈克铨年轻,动作灵活,手巧;徐静是从事组织学的,平时很少和尸体打交道,但她大胆心细。三人紧密配合,边做边商量。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顺利完成了全过程。尸体长期保存,需要注入大量的防腐液。但是,大剂量注射防腐液后产生的肿胀现象何时消退,徐静心里没底,张炳常说24小时即可消退。果然,在24小时以后有明显消退,到11日清晨尸体从中南海向人民大会堂转移时,已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事后证实,大剂量注入防腐剂是正确的,否则后患无穷。做完防腐处理后,一直到10日深夜,他们三人一直守候在尸体旁,仔细地观察着尸体的细微变化。为长期保存做好原始记录。10日下午,他们重新量了主席尸体的尺寸。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很快赶制出中山装,一套厚一点的深灰色,一套薄一点的浅灰色。经中央领导同志审定,给主席穿了浅灰色的那一套。理发师小周为主席重新梳理好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为主席做了细致的化妆整容。 从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泽东尸体移进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在这里举行群众吊唁、瞻仰活动。按照尸体保护的要求,大厅内所有能够使用的风冷设备全部启动,温度降得很低,使得人穿着大衣还觉得冷,即使如此,对尸体保护来说还不够低。这样下去,不仅使得来吊唁的老同志无法忍受,而且人们带来的热气还会使室内温度升高,对尸体保护不利。领导和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制作一个有机玻璃棺罩,使尸体与环境隔离,棺内局部降温。专家们提出,不但要降温,还要隔氧。这些工作全部于9月11日凌晨完成。9月11日上午10时,吊唁活动正式开始。吊唁活动的第一天,棺罩未来得及罩上,毛泽东尸体是敞放的。大厅的温度保持在15℃以下。但是,川流不息的瞻仰人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散热体,室内温度居高不下。这天的哀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当场演奏,铜管乐器中喷出的都是热气,同时,大厅里的灯光很强,也散发着热量。专家们经过研究,建议撤除乐队的现场演奏,改为播放哀乐,并控制灯光总量,主要保证主席尸体顶上的那盏灯,并加盖有机玻璃棺罩。吊唁活动持续到17日,首都先后有30多万人来到人民大会堂,吊唁伟大领袖、瞻仰遗容,寄托自己的哀思。从人民大会堂的吊唁活动结束,到毛泽东纪念堂建成,这中间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尸体放在哪里?怎样继续进行保护?18日追忆悼大会结束,中央决定将毛泽东尸体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 9月20日凌晨3时50分,毛泽东尸体由华国锋、汪东兴等护送离开人民大会堂,顺利地转移到“769”保护室。尸体移来第二天,即被浸泡于药液中。药液的配方,是根据解剖、组织和病理学专家们平时在医学院校里处理尸体和标本保存的成功经验,以及马王堆古尸出土后的处理和保存经验而配制的。尸体移入“769”之后,卫生保护组全体成员集中到北京二里沟新疆驻京办事处的一幢楼房里。二里沟的工作基本上是吴阶平同志在主持,组织各专业人员讨论,论证尸体长期保存的方案。边提方案,边做实验。湖南医学院王鹏程教授介绍长沙马王堆女尸的研究成果,十分被重视。专家们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终于提出了一种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气态与液态相结合的方法。暴露的部分在气态中,隐蔽的部分在液态中;瞻仰的时间在气态中,非瞻仰的时间在液态中;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大保护时在液态中。此外,还采取了物理的、光学的综合保护措施。20多年来,这些自动化的仪器仪表运行稳定、可靠,尸体保护所要求的参数一直正常。 " Y$ b! n$ k/ I
[此贴子已经被weiwei于2007-2-23 10:23: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