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旧都在2007-5-11 14:20:00的发言: 东四,老北京人叫它“东四牌楼”,与候老的相声一样,问你到什么地方?即称“东四牌楼”。小时候,经常到东四牌楼玩,四个口,立着四个牌楼,当时没有多少汽车,东四南、北大街有“铛铛铛”穿过,即民国时期留下的有轨电车,围着东四、东单、西单、西四、交道口、北新桥双向转圈。每天都有工人用小铲清理轨道里面的土和杂物。电车的座位全是木板的,当年座着也就很美了。东四牌楼的西边是猪市大街,从前是土路,北边有一些商铺,南边大部份是空场,早上杀猪卖肉的多、后来也有杀羊的。东四牌楼的东边是朝内大街,北边是现在的药店,大街直对着朝阳门,门里南侧有个班房,是看城门的。当时门洞有两扇大门,旁边还有顶门杠,门洞上方有个“千斤闸”,小时候,一走到下面就想起“岳飞传”里力顶“千斤闸”的故事。1958年,开始拆城楼了。朝内大街中间也就是原朝内菜市场的位置,原来是空场,叫“小市”,以卖蛐蛐的为多,1958年建起了菜市场。路北是头条,从对着菜市场的口进去,不远是个寺院,后来建文化部、外交部给拆了,头条胡同也没了,剩下二条了,二条往头条的夹道也没了。东四北大街商店比较多,如马大人胡同东口有个寿衣铺,老板的儿子和我是小学同学。寿衣铺边上是卖烟的,大前门是老牌子了;隆福寺边上的书店原来是稠布店,对面原来的百货公司也是稠布店。东四南大街路西是现在的清真寺,旁边是稠布店。总之,四牌楼口以稠布店为主。小时候,站在药店的位置可以看见西山。大概1956年以前吧,还有蒙古人牵着骆驼队走过东四牌楼...很是怀念儿时的生活,现在虽然住上了“楼”,但没有“人味”,没有“生活情趣”,“楼”与“楼”充满了隔阂和“呆傻”。这就是一些人设计的“现代化”吧!
) p' ^6 V: i* w$ T! h 9 T6 M# ?9 @$ {4 V0 f+ t7 P6 S3 Z
9 V+ R3 k2 f9 X$ J
朝内大街当时只有文化部,即那座灰楼(楼后即朝内大街203号——文化部宿舍,本系统的都简称为“203”),西边的黄楼带围墙的原来是中国科技情报所,后来此两座建筑均被外交部所占。 x$ `! l. [1 `7 B! L; V
我小时候(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家搬走之前)还是有东四头条的,只不过和二条一样,都是半截的,只有三条可以一直通到朝内北小街。 9 H0 e1 U, y+ u9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