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39|回复: 0

京西风格各异过街楼( 转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2-14 14: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过街楼从北京城区逐渐消失的时候,门头沟的山沟沟里却藏着十余座形制不同、风格各异的过街楼,其中琉璃渠过街楼还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惟一的过街楼。记者昨天从门头沟文委获悉,最具特色的圈门过街楼是过去我国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现如今在北京城区已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令人欣慰的是,位于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山区,目前仍深藏着十余座风格独特、形制不同的过街楼。

  过街楼是由城门、城关的建筑形式演变而成,均横跨在街巷、山涧、隘口处。其结构呈城台状,下辟?洞,平台上置殿堂,一般为双层,故谓之楼。过街楼大多建在交通要道、行人必经之路上,位置重要,目标明显,引人注目。它的基本功能为:一、标志性建筑。表明过此楼即进入某某村寨或某某地点,且距离很远就能看到它,识别它。二、保障安全。有些过街楼设置大门,夜间和紧要时刻可关闭,起到城关的作用。三、参拜神灵。有的过街楼上的殿堂供奉神像,人们从下走过,就等于参拜了神灵,犹如从居庸关过街塔下走过。四、装点景致。风格各异的过街楼散落在深山各处,规模形制均不相同,起到美化作用。


  据考证,现存京西山区的十余座过街楼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万佛堂过街楼,保存最好、装饰最华丽的当属琉璃渠过街楼,现状最残破、已摇摇欲坠的是仰山娘娘顶过街楼,距市中心最近的要数圈门过街楼。兹分别介绍如下:


  1、万佛堂过街楼


  万佛堂村位于永定镇冯村的西南,因古有万佛堂寺而得名,现今寺已成遗址,仅存虎皮石墙、残碑和柱石。


  万佛堂过街楼过去位于万佛堂村的东口,而现今则在村西口外,原因很简单:该村原在山上,十分不便,后整村迁出深山,以致过街楼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过街楼坐西朝东,巨石砌就,高大宏伟,其北依山势建石墙,其南临涧,构成封闭式关城。其高6米余,进深5米,?洞由大青石砌就,高3米,宽2米余。?洞正上方石匾题字:“誓永不分爨,万历四年(1576年)建造”,共11个字,楷体。这段题字反映了明代纯朴山民的心愿,“爨”即是“灶”,发誓永远不分家。过街楼原来安有大木门,夜间关闭,以保障村庄安全。


  万佛堂过街楼现保存尚好,略有残破,可惜大门及城关上的房屋已不存。


  2、阳坡园过街楼


  阳坡园过街楼建于清代,地址潭柘寺镇阳坡园村东。据介绍,该村村外有巨石,状似元宝,故原名元宝园。后因村址位于阳坡之上,改名阳坡园。


  过街楼坐北朝南,就地取材,山石砌就。城台通高5.45米,宽4.64米,?洞高3.5米,宽2.5米,下铺板石,为进村的重要通道。由于建在山道上,故此过街楼南低北高,略呈倾斜状。城台上建女儿墙,墙下砌凸出的腰线,再下为方形泄水孔。出过街楼,有土路通往古刹潭柘寺。


  阳坡园过街楼城台上无建筑,为单层式。此过街楼保存完好。


  3、军庄过街楼


  军庄过街楼位于军庄镇军庄村的南口,建于清代。军庄,顾名思义,因古代在此设军营、派兵驻守而得名,足见此处的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军庄至迟在明代已成村,村中有古迹隆恩寺、秀峰寺等,村北曾发现战国墓葬。


  过街楼坐北朝南,城台由青石、砖和卵石砌筑。通高6米,宽6.3米,进深5米余,?洞高4米,宽3米余,?洞上方砌有“军庄村”3个大字。楼上为3开间砖石房一座,现为村办公用房,保护较好。


  军庄过街楼是京西山区保存较好的过街楼,现为区级文保单位。


  4、石厂村过街楼


  石厂村过街楼位于永定镇石厂村东口,建于明代。该村附近盛产石板和石料,据记载,北京城内皇史?、昌平的十三陵等建筑,均使用此山石料。当年采石人员吃住在现场,而钦差督理则在村中设衙署,指挥管理,石厂村名由此而来。


  过街楼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由巨大青石板料搭建,高6.4米,宽10米,进深6米,门洞由3块规整的青石建成方框式,门额题刻:“万历庚辰岁石厂东栅栏孟秋盖造”。整个建筑坚固朴实,形式独特。


  据介绍,石厂早年在东西村口处都安设有过街楼,白天开门,夜间关闭,由士兵值宿,故又称东栅栏、西栅栏。西栅栏早年被毁,东栅栏(过街楼)成为明代采石业的历史见证。


  5、圈门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龙泉镇门头口村东,横跨在一条宽阔的泄水沟上,该沟又称门头沟,这也是门头沟区名的由来。圈门之名即来源于此过街楼,其始建年代不详,仅从碑文获知,清代有晋商出资重修。


  过街楼坐西朝东,上建殿堂3间,硬山大脊黄琉璃瓦顶,大殿面阔11.6米,进深9米余,殿前有抱厦1间,裙墙皆为黄绿琉璃。下部为城台状?洞,据了解,过去共4个?洞,均为砖石混砌,建筑精良,解放后由于年久失修和妨碍交通等原因被拆除2个,另1个被压在房基下,目前仅存1个,?洞完好,其高4.5米,宽4.7米,进深11.24米。据沟旁现存残碑记载,圈门为往来之要道,旧有关圣帝君、文昌大帝、药王神祠。说明平台上之大殿为文昌阁和关帝庙,北殿为药王祠堂,为过经商贾祈求身体安康、财源兴旺之所在。


  过街楼东侧有大戏楼、窑神庙,构成一组与煤业习俗密切相关的文物古建。


  圈门地处京西要冲,周边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自元代以来所产煤炭均供给京城。这里既是产煤中心,又是西进深山、东下平原的必经之地,是门头沟最繁华的地区。昔日的过街楼下运煤的驼队络绎不绝,悠悠驼铃声回荡在山谷间,而如今只有这座过街楼成为历史的见证。


  圈门过街楼现为区级文保单位,损坏严重,可喜的是,据门头沟区文委主任刘义全介绍,这座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将于年内开工修缮。


  6.桑峪过街楼


  桑峪过街楼位于军响镇桑峪村口,为清代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据记载,该村元代已成村,因周边多桑树而得名,明代曾称桑峪社村。


  过街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高6.5米,宽11.6米,券洞高5米余,宽4.6米。券洞上方嵌石额,前额题“紫芝”、后额题“凝瑞”,城台四周建有女儿墙。城台上建有殿堂,共3间,门窗皆无,其顶部已改建成灰瓦顶。


  桑峪过街楼是门头沟区较大的一座过街楼,现保存完好。


  7.平原村过街楼


  平原村过街楼位于潭柘寺镇平原村,建于清代。该村明代成村,因地处一块较大的平原上而得名。清代曾一度改称太平庄,据传康熙帝去潭柘寺过此村曾赞叹“这里真是太平呵。”


  过街楼坐北朝南,主要由山石砌筑,现为单层建筑。城台高6米余,宽4.6米,券洞高3米余,宽2米,台面为平顶,原建筑无存。过街楼现状尚好。


  8.琉璃渠过街楼


  琉璃渠过街楼位于龙泉镇琉璃渠村东口,俗称灯阁,亦称三官阁,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元代时这里即设琉璃窑,明代置琉璃局,清代又迁北京城内的琉璃窑于此。后由于修水渠至此,解放后改村名为琉璃渠。


  过街楼下部为城台状,砖石砌筑,高5米余,宽7米,台面为虎皮石墙。门洞青砖发券,高3.5米,宽3米,进深约10米。城台券洞上方东额匾题:“带河”,西额匾题:“砺山”,皆琉璃烧制而成,是众多过街楼中唯一的琉璃额匾。东面城台两侧青石镌刻“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楷体字。城台上设殿堂3间,东向,为硬山琉璃瓦顶建筑。正脊两端为卷龙吻,造像生动,正脊间有兽8只。中间是一象驮宝瓶,寓意“太平有象”。脊内外侧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悬琉璃匾额,西为“三官阁”,东为“文星高照”。前后栏墙由六角形几何图纹“龟背锦”琉璃面砖装修,其琉璃制品皆为本地烧造。


  前些年过街楼旁曾出土石碑,碑文记述:“神京西五十里许,有琉璃局者,以烧琉璃著名也。由王朝景、赵邦庆等首倡集局民共议,众人踊跃称善,捐资鸠工。庇材垒石为台,构木为门,下辟洞门便行人也,不数月厥工。阁之上,东向供奉文昌、三官,足以消除灾祸也。”此碑撰文者为山西太原府榆次县儒学生员郝信。


  旧时附近村民每至岁时节令都要来此致祭三官大帝,而每到元宵佳节,过街楼上则遍悬各式花灯,光彩照人。


  琉璃渠过街楼是北京地区古老琉璃烧造业的实物展示,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1990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9.天桥浮过街楼


  天桥浮过街楼位于龙泉镇天桥浮村东头,横跨在著名的西山大道(亦称玉河古道)上,从圈门西行4公里可到达。


  过街楼为砖石砌就,城台上建筑已损坏无存,券洞仍完好。券洞由12块青石拱砌组成,其东面的石梁上刻有“天桥浮”3个大字,券洞外耸立白灰墙影壁。门洞高2米,宽3米,进深5米。


  据记载,过街楼城台殿堂原供奉药王和关帝。由于这里地处京西古道,经西可达峰口庵、王平口,明清以来,一直是繁忙的运输线,过往商旅,为祈求身体安康、财源茂盛,常常上楼朝拜。


  过街楼北侧为三义庙遗址。该庙建于明代,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当年正殿、配殿、禅房齐备,可惜现在已成残垣断壁、荒草凄凄。


  1947年底,这里曾发生著名的“天桥浮战斗”。为配合解放军攻打南口,牵制驻守门头沟的国民党军队,我北岳军分区独立团在此激战一夜,歼敌130余人,胜利完成任务。至今,这里仍残存多座碉堡、暗堡,村东立有在此战牺牲的烈士纪念碑。


  10.梁庄台上村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清水镇梁庄台上村口。该村明代成村,以姓氏得名梁家庄,解放后分为台上、台下两村。


  过街楼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由山石、砖灰砌筑。高5米余,宽4米余,券洞高3.2米,宽2.3米,砖石发券。城台砌女墙,台上建有敞轩式建筑,东面额书“梁庄台上村”5个大字。


  过街楼总体保存完好。


  11.仰岭娘娘顶过街楼


  过街楼地处妙峰山镇陈家庄村北的山上,这里地势险要,是南道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穿过门洞即进入山里。


  据《妙峰山琐记》载:仰岭“山巅有瓮门,东向,镌‘孟常岭云聚寺’6字,短碣一,字多磨灭。”过街楼横跨在仰岭山口处,高5米,宽3米余,券洞高2米余,宽1米余,从两侧沿石磴可至城台。城台上建有阁楼,供奉三官大帝。现在阁楼已十分残破,供像早已荡然无存,门额上镌刻的字也已脱落。阁楼为木结构,高1.6米,宽2米,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坍的危险。券洞由砖石砌就,尚完好。站在这里西望,妙峰山娘娘庙殿宇如寸,隐约于烟树之间。


  据记载,明清以来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为妙峰山娘娘庙开庙期间。届时,香客如云、甲于天下。其中走南道的香客都要经过此过街楼,这样在朝拜老娘娘之前,先参拜三官大帝。同时过街楼还题写有文字,告诫香客“诸恶莫作”,劝人行善,积德才有好报,神灵可保佑。


  仰岭娘娘顶过街楼是京西地区现存最残破的过街楼,随时都有倒坍的危险,建议能尽早予以修整。


  12.火村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斋堂镇火村的村口,现存完好。据记载,该村明代已成村,附近灵岳寺香火兴盛时,该村为过往香客歇脚用斋饭之地,称“火爨村”,后简称火村至今。这里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先后烧毁该村7次。


  过街楼为二层,建筑灵巧朴实,是规模较小的一座。券洞高2米余,宽2米,石板甬道从下通过。城台为砖石结构,其上建有房屋,进深1间。整个过街楼掩映在绿荫之间,成为火村的门面,体现了乡村文化的底蕴。


  13.十字道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永定镇十字道村西口,主体建筑仍存,多有损坏。据记载,该村明已成村,由于地处通往京城的要道,是东西南北往来的交叉道,故名。


  过街楼为土石垒砌,为单层,通高4米余,宽6米,券洞高3米、宽2.3米,券洞墙上装有安装大门的石轴孔。早年券洞安有大木门,解放前这里设卡查验过往行人,鱼肉百姓。抗战时期,日冠亦曾在此盘据,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十字道阻击战”,重创国民党军。亦足见十字道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据记载,十字道过街楼建于清代,城关额题:“十字道关”4字尚存完好。


  由于这里地处煤矿采空区,现该村已迁至山下冯村。


  14.西板桥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大台办事处原西板桥村。该村辽代时已成村,后分为东、西板桥两村,由于地处煤矿采空区,全村已搬迁。


  过街楼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山石砌就,城关现为单层,高4米,宽6.4米,券洞高2.9米,宽2.9米,原城台上建筑无存,北侧有石阶可通往城台。城台旁有古槐一棵,枝叶繁茂。其西面尚存石砌影壁,东墙题“紫气东来”,西墙题:“西园翰墨”,已残缺。


  15.小龙门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清水镇小龙门村。该村明代已成村,因地形似龙门而得名。由于地处要道,原有正城一道,过门一座,水门一座,现残存墩台。


  过街楼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坐东朝西,山石砌筑。城关为单层,高4.5米,宽4.8米,进深2米,券洞高3米、宽2.4米。该过街楼与众不同的是券洞内壁绘有壁画。左侧绘有菊花、寺庙、山水,为水墨画;右侧画一碑,四框环绕蔓草,框内楷书:“……当修官门以铺村口……大众捐己之私也,所有合村花费开列于左……大清光绪九年三月。”


  过街楼现存完好。出过街楼西行即是河北涿鹿县。


  16.燕家台过街楼


  过街楼位于清水镇燕家台村口。该村元代已成村,原名二龙台,明初村民听说被选为皇陵,不愿搬迁,而改村名为“晏驾台”,后依谐音改今名。


  过街楼建筑敦厚朴实,城台上建敞亭,较为简单。城台高4米余,宽8米,券洞高3米,宽2米余。券洞上方镌“燕家台”楷书3字。


  燕家台过街楼现存完好。其附近近年曾出土商代贝币,说明3000年前这里即有人类活动。


  此外,在清水镇黄塔村、斋堂镇马栏村等地也有过街楼。黄塔村过街楼建于清代,砖石结构,券洞高3米,侧壁上存一青石匾,题:“宣统元年”4字。另在雁翅镇淤白村东北山坳处,原有建于清代的过街楼,山石砌筑,城台上殿堂供奉观音菩萨。近年因修路而被拆毁。


  结束语:过街楼这种风格独特的建筑,除历尽风雨自然损坏外,大多数被人为拆毁无存,因此现存过街楼越发凸现其历史价值。京西门头沟区现存十余座过街楼时代跨越明、清、民国,其遗存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北京市之首。希望它们能得到妥善保护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9 15:08 , Processed in 1.12140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