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
4 H; E: Z1 A/ j! Y! H/ U5 @ 侃与老北京的相声不同,话语的喻体往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自然界里的生物,而是政治术语。所以北京流传民间的政治笑话也最多。多年前《北京晚报》曾刊登讽刺公款吃喝的顺口溜:“广东菜不但干部爱吃,群众也爱吃。广东菜最容易吃,真正吃好就不容易了。要把广东菜当作新观念来吃,……”这明显是套用某人语气。. \: o6 I1 H: v: F. t; m
& L/ o% I4 }" d$ |+ T) ~5 k# `
有侃便有听,两者相辅相成,从“侃大山”可以看出北京人普遍的政治热情。政治是北京生活的盐,哪儿都少不了它。最最突出的是王朔的小说。难以想象,若没有“人民群众”、“阶级敌人”、“反动标语”、“忆苦思甜”之类的反讽和隐喻,王朔的名字是否也会那么响亮。
( q' b' ]" T! u4 b) u) @
* f' _& W7 Y# V; e V* @/ P 侃在北京绝对是一种能力,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曾几何时,京城媒体上频频亮相的剧目都是侃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剧里剧外都侃的演员,哪怕丑,也星光灿烂。
1 T- u% f! n) [8 t9 b) U' k: Q- t; F; z6 C6 L7 L
有一个段子:“幽默骗取好感,宏观把握人生,痛说革命家史,单刀直取目标。”这写的是情场上的高手。一时间,北京到处是口若悬河、笑料迭出的文学青年。
6 K5 O+ o9 j: g
5 f/ o8 Y4 }8 n0 {哥们儿 7 P. s) u( R1 \$ T4 n, ]7 U9 Q
与北京人交朋友挺好,见面就熟,一两杯酒下肚,就是哥们儿。北京人的热情南方人无法比。一旦熟了,遇事托人一般不会打回票,且最好连谢也别说了,否则哥们儿会说你见外,咱哥们儿谁跟谁呀!但有时事情就是出在哥们儿那里。有一次到北京去出差,快除夕了火车票难买,就去找一位哥们儿。刚说完来意,哥们儿就爽快地说“没问题,明天什么时候给大姐送去?”托人已是麻烦人家,怎么还好意思让人送?最后说定下午一点去拿。第二天下午我准时到达,哥们儿连影儿都没有。过了半个时辰,哥们儿来了,见面叫大姐,满脸的歉意,连声对不起:“大姐您看,我一整天想着您的事儿,可我那办事儿的哥们儿正好不在。瞧我这事儿给办的。这样吧,您急不急,不急,明儿我还有一哥们儿,他跟我特铁,我去托他,一定办到。”见我很急,他又说:“这样吧,我立马陪您到火车站去等退票。”还有什么可说的,哥们儿是兄弟,总不能计较吧。这哥们儿! u& M9 f9 w9 \
) I8 G+ A& L9 t/ p* @( K( k1 v
宰 9 m. R) f" ^6 Y% L7 C! W7 D" I
北京话中也有从上海借鉴的词儿。上海的“斩”,到了北京就变成了“宰”。尽管描述的对象及表意差不多,但心理表情却大不相同。前者是“剁”,有难以愈合的隐痛。宰,有没成事却成仁的爽快利落。5 t5 q: f- f" L0 G9 U
$ u1 L4 P1 @5 U7 d! s; i
京腔
7 u% W9 J* l; F3 h 以上海人的视角来看,北京的美是多方面的,歌儿里唱的天安门,画儿里描的万里长城,明信片儿上夹的香山红叶,老舍念叨的鸽子老人,林语堂写的孩子和女人。上海人喜欢北京,会赞叹故宫的宏伟,长安街的通阔,会迷上大栅栏儿和琉璃厂,会惊喜地发现很早很早的清晨,居然还有骡马拉的大车儿从屋外得得儿走过。北京两字仿佛用浓墨凝固在心上,怎么也晕不开,是颜体隶书的历史,是遥远故乡般的梦。但当耳边响起字正腔圆的京腔,又感觉到北京是活生生的,像是一个被长期留在母亲身边的兄弟,虽然与自己一样在长个儿,但总掩饰不了撒娇般的源自内心的傲气。几多地域文化行为语言情感历史在里头,京腔,便不只是普通话意义上的北京话,它爽直而迂回,傲慢而谦恭,世俗而雅训,好听着呐!
/ ~2 x, Q$ G' A; `% W' K& p/ ~
拔份儿
4 Q2 o' B! {7 k9 C5 y
) r& ] s/ p2 Q; L4 P6 H 京腔“拔份儿”是出风头的意思。但与上海人的扎台型又不是完全对等。爱拔份儿的要的不是得人一瞥的面子,而是鹤立鸡群的效果。
" W" P* E4 _* L& Z+ | [1 H: ], m; t: U% y3 {- _" w2 W) j0 D2 [# Q- d
报上载花巨款住总统套房要黑鱼子酱但只吃蛋清而丢了鱼子的,只能产生在北京,要吃二十万元一桌酒席与广东人斗富的,也只能是北京人,比之这样的气派和产生的轰动效果,上海报上载的个体户“掼分”(扔钱)比富,就显得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 c) O/ |0 ]* t- i* l# g# f
; J2 f$ N/ G8 i0 u+ Z: q 有一回与京城的朋友一起吃饭,说起买轿车,上海人还只是个梦,觉得买辆桑车才十万,牌照价倒要五分之一,不合算。没想到席间一哥们儿说:“开桑塔那,跌份儿,至少也该是奥迪。”虽然他来的时候开的是“城市猎人”。3 o0 o% w) \% J& H( X" d, s
, {: B5 U0 s- p, e 值得拔份儿的除了金钱,还有地位。大学里有位女同学开口“我们院儿里”,起初还以为她家住某某学院或科学院宿舍,后来发现不对。 d. Y) d4 J$ J2 z( E0 a
% G8 D0 D. Y s& w5 h; q+ S 原来北京人的大院儿是一个很神秘的住所,说起大院儿,感觉就像说上海的康平路市委机关,住院儿里,就暗示着自己是高干子弟。有一次她入党,宣读自己的经历,大家知道,她父亲是个处级干部,这下连神秘都没有了。% Q2 i! m6 I4 d; F( }6 L: ]+ n" {5 H: r
4 s Q, Z9 m7 J6 s) `+ w& w+ C; b
练 : s7 H- a) Y: w, G. g; N- b$ i/ R
这是京腔里最形声兼备的话语。是干的意思,可意境要比干丰富得多。早先在天桥卖艺叫“练把式”,改革开放初期摆地摊做小买卖叫“练摊儿”,两人因小事争得不可开交而动手,旁观者会说“哟,开练了嗨!”“干”的是大事,“练”属小打小闹。但有一天,忽然发现“练”无处不在。有一朋友多日不见,突然在路上碰到了,问他:“最近在忙些啥?”对方会满不在乎地回答:“练了一家公司,做了几笔生意。得空还练了一本随笔,下月出。”这感觉很像荒诞派的小说里说在某某州埋了一只缸。将“练”这个词提升,要的就是这个感觉:轻描淡写,将一切都看成非正式的,消解了“干”的功利目的,化平凡为高贵。可仔细一想,修辞上的不相称所造成的空缺,正好让人填上惊叹。这种很审美的功利,换一个说法———叫玩世不恭。
: [4 G5 w t! c- h8 V3 z& u[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3 12:31: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