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31|回复: 12

[转帖]先农坛非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部分速游记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5-3-21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农坛非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部分速游记 J; E, ~. B/ Q& u: y 时间:2005年3月19日( m: A0 a# q& h" j$ V 参加人:赫连晏 永宁老哥 老牛 & ?8 v' o( H! H0 q0 ~文字整理 :赫连晏 # _" G) C0 S( S. ?' p9 k图片整理:老牛

- c; ^9 p7 Q4 G

说明:1 涉及坛墙均指内坛墙 + |& P3 z1 k" u' x: A 2 “?” 为电脑字库没有的生僻字无法显示,所以用问号代替 , S1 U; i8 s3 X8 }1 { 3 照片为考察资料类图片4 \/ D) u( C1 g" b3 {. j) L 4 地图中淡黄色为图片及录区 d8 k$ E) O" p. t 5 红色线条为我们考察的路线 * @3 {9 i9 [1 ^' _6 b+ J6 m9 c" ^ 6 考察图选自1916年北京地图

: }# D4 y+ ^; X4 o: [9 s

声明:转载请标注来源 北京文化网

g4 \5 a1 c0 W' j u7 }/ ~5 J1 K' t0 D6 T \6 f% \4 ^+ V$ X# g9 t5 G" W+ B

9 J! G/ X* |# W' X- Q: J: e- @; g" E

图注:考察图选自1916年北京地图

5 N8 c/ X P V* H* n' j;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1 12:39:09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1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乘坐15路在南纬路下车后

乘坐15路在南纬路下车后,从西边最近的那个十字路口向南看,就可以看到以北京城的中轴线为对称轴的、与天坛遥对的先农坛的北门。 6 m( m/ J0 \8 _- A3 l% w8 L# D这座巨大的拥有三个门洞的红墙碧瓦的建筑就是先农坛内坛的“北天门”,上面的横匾写着“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 [3 p* V" _: B6 \' W7 x9 e: D有的人可能误以为古建馆就是先农坛,其实,古建馆供游人参观的区域仅包括了先农坛内坛中部的一部分,内坛的周边区域以及整个外坛部分均不在其范围内。 ; [: Q4 _# V" ^ U 鉴于先农坛在古建馆区域内的部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研究,图片等资料较翔实,而其他部分图片等资料则较少,永宁胡同、老牛与我在这个周六的下午用了近两个小时的短暂时间对其中的部分区域进行了粗略的考察。. O2 T! d, W5 P* n4 T ( I$ I1 r& `5 Y! _0 S- z; p7 o$ \3 t$ P; k 0 z2 M! y0 [0 [1 o* x8 n图注:北望宰牲所(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 N- R0 n$ e1 w ) v0 V1 s" V6 M5 o9 L3 x! L/ a, @! K3 e& s$ N7 ? * @; g. w# N8 ~9 s! y- b* l4 E - \8 F+ n$ `2 w$ Y& J# q 2 d, z9 _" k4 S7 z" O3 ^5 P) ?* i/ y图注:观耕台; | ?; R6 q" X 2 r' [, d- b' E* s; n o 4 t0 B. A2 |# K: A , }& V4 @& \/ R - ~8 M9 g) a, c# W. ] 9 X6 G8 j9 i) f9 N& l图注:先农坛内的部分石座 / W/ T! l7 O: z- ?- [, k9 H- K" s# Y/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1 18:59: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3-21 1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农坛内坛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

先农坛内坛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 / g0 `' c$ g- ` 北天门作为古建馆的门脸,曾得到过很好的修缮,是四座门中最完好的一座,也是我们这次参观的起点。0 j0 w6 m0 Y5 Y* d 从北天门内向西,可以看到的内坛坛墙的北边成了一条小胡同(南纬路南巷)的后墙,南边则可分为几个段落:最东段是学校的学生自行车停车场,墙砖虽然有些残旧,但基本仍然存在,因为这里前几年还有一些房子,近一段时间才被拆除,露出了坛墙的墙砖;向西隔着学校的一道栅栏门,挨着学校内的操场和一些教室,墙砖已无,露出夯土层,为保障安全,校方在土墙南侧与之平行地修了一堵墙,将土墙拦在其中,我们无法接近。 8 [+ ] s, l% X' v6 S$ E0 S" g M) D3 K' W4 w ( Q- h6 R5 e3 |) u0 D( h; }8 g4 {# f 1 D" m. A+ G0 x) y6 x( b$ L# u ' V- _. t9 K+ K8 J+ j* f6 Y图注:夹墙中的北坛墙- \" m& [ K5 h l* @" y, T ; A. a- P1 }2 M* y% @. `! K; Z4 N9 g1 b/ i! |3 V ) D. A; o0 p$ C 图注:北坛墙,远处为北天门 9 c2 K! `! s( a* C0 ^6 Z2 }/ K* Y+ O* N/ g. c0 h 7 q8 T! J" Y+ z4 Q+ A) n . z; o5 Z* F6 o4 \+ @- P7 |9 w t 图注:坛墙上会生长杨树吗? 3 J! X: b0 q6 E9 S$ h# }% V; H 2 [$ v, D; W&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1 12:44:3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3-21 1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乃何处?在做什么?

操场西侧是内坛的部分西坛墙,墙砖已无,仅裸露着黄色的夯土层,墙上的木质檐已大部分缺失,可直接拍摄。8 f' z( b2 o" U6 W- A* p$ P3 b/ ^ 操场南侧,与操场一墙之隔的是古建馆的一个院落,里面的一个建筑(神厨中的“宰牲亭”有着据说在全国独一份儿的重檐悬山顶,而且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从古建馆内部参观时通向它的唯一的院门被锁住了,买了票看不到,我们登上教学楼的四层,从教室里向下拍摄,倒看得一清二楚。角度实在是不错,只可惜空气质量糟糕了些,看上去雾蒙蒙的。

! D4 M" a8 t) p- E+ @2 W7 q. y

9 v3 Y8 K8 O$ p. l* S0 Y. p& T 2 H, [9 ?* B+ M x6 E 8 [0 V2 ^. A# k" k 重檐悬山顶 : k' `! ]# G) s8 a) G) n! w/ S8 W, V1 n5 G7 l # L6 {: I2 `; y( s5 J3 B: T & }7 G1 E& o+ [0 z+ u1 E9 j8 I% L图注:仅裸露着黄色夯土层的西坛墙北段 ' M+ B- r$ b2 u0 m" W- F7 L

' k; f, f( D- t8 r8 F;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1 12:45:1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3-21 1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天门

返回北天门,沿笔直的甬道向南走(北天门的东侧的坛墙,也被周围的建筑包在其中,这次未来得及踏查)。甬道西侧是古建馆,要票;东侧是神仓,被某古建研究单位占用,我曾几次带人来这里拍照,但里面的人显然不喜欢人打扰,每次我一探头,就把大门关上,这次更是开都没开,只能从门缝里看到里面部分建筑的狭长的影子。* s9 }3 J# d Y0 I9 V# M 继续向南行,我凭借证件通过了门岗,栅栏门内的东侧是学校区,可以看到作为操场东墙的表面砖石留存尚好的内坛墙,还可以看到积满灰尘但保存也算完好的东天门。+ X4 S: d7 e3 C9 w% `5 \* y- G5 l 如果开了门,从这个东天门出去,可以看到它的正东侧是一个大操场(可能算先农坛体育场的一部分),操场北侧就是从来没见开过门的庆成宫。今天是周末,这个门平时都很少一开,今天也没有开。; \3 P5 O0 P. K1 u1 v 9 O" d8 b/ K8 c! j3 _ $ @0 u) C( d+ V! Q5 b, p / \+ W, n) F7 Y/ X; N! g 东天门
 楼主| 发表于 2005-3-21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天门、西天门

甬道在观耕台的南侧向西折了不到一百米后,继续向南伸展,一直通向南天门。在观耕台(古建馆部分)正南方,用一条马路和两道金属栏与其隔开的是已成为篮球场(学校部分)的著名的“一亩三分地”。; A# g" \. k/ }' e; X8 S; x" L6 A 从这条马路一直向西,可达内坛的西坛门。这是内坛的四座门中最破旧的一座,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都不曾开过了。去年暑假期间我带永宁胡同和DJ来这里时,这里正在施工,可以看到门东侧堆积着大量的明显为从古建筑上拆卸下来的木料,许多木头上的彩绘还清晰可见。而今天来,这里在与西坛墙相隔了十余米距离的地方又筑起了一道墙,唯一的门上有一把锁,我们只能从门缝里看到那堆斑驳的木料和那个许久无人光顾的西坛门。 : Y. r0 {( T' }* Q+ c* i 西坛门南侧的坛墙部分与其它建筑相接,可直接看到的独立部分的砖石等保存较好,墙檐风化较厉害。 ! m2 [% N: e2 N$ W2 a. A/ I# A需要提一下的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内坛的南、北天门不是正对着的,南天门正对着的是古建馆内的中心建筑群最南边的建筑(拜殿)的大门。- _8 |' | R" W I9 k1 `) N& q 南天门久疏修整,顶上不但杂草丛生,还长出了几棵茁壮的小树。三个门洞里,中、西侧的门为原装,可清楚地看到门钉的构造(一根钉子将一个鼓鼓的木壳钉在门上,颇像门钉肉饼),东侧门则新近改为金属大门。 0 t5 J5 M; |" M u+ @. I/ t7 L; c4 j 南天门东侧的坛墙成为学校与一居民楼的分隔线,虽年月已久,有些地方的局部有部分残破,但原汁原味儿的感觉很浓。 y/ r0 C& k" S: A1 E1 c" M* A+ R$ h 西侧的坛墙因曾盖过一些平房建筑,表面的保护参差不齐,某些段落的墙上的檐也已缺失。5 b0 T- c2 T/ f4 R $ p3 y/ s7 B& j; r3 t+ N & G; Z1 Y7 F6 ?1 o) G3 T # @, r$ _. J5 l2 `8 ? . W& B. }2 F8 ]5 m d+ U7 g南天门. q- o. }& ^" |( f 7 O! O: E4 m! @ Z 5 c8 I0 @# X* S! a . e) W, y) w9 S' z0 X 南天门西端南坛墙' J) x/ D) R2 ^& L " v7 Y" C( \8 _1 A. R( a* h! a" k% Q9 X& Y! q- s% O. B 8 \) e- g7 f# t( Y& \; H( l: P 6 M, j2 @; P7 `3 q 西南拐角的坛墙 2 w, T6 k9 w9 k7 \* |- v1 N" V: y2 F0 j: n0 c/ s& R 4 V* |' n* ?9 n2 p8 t/ _ . G F$ T2 r* z. H2 F2 m% h! D7 J7 ^% j0 L; X: ~/ n2 D$ m" l 西坛墙南段,远处为西天门
 楼主| 发表于 2005-3-21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发现

出了南天门,有学校的南部执勤岗哨。出岗哨后,一直向南行,约二百米的地方,有一座绿琉璃瓦顶红墙的小型门,从该门再往南走约二百米便是南二环了,因此我们推测:这座门可能是先农坛外坛的南坛门。 . e/ h& j& ~2 \, Z8 F) |2 a1 G 就在内、外南坛门之间的路的东西两侧的两个单位中,我们各发现了一些显然为先农坛旧物的遗迹。1 M/ n' _: ^1 f, W 西侧一单位的空场上有一对石质棂星门,东边的一座保存较好,西边的一座缺失了一个云头状的东西。我们先是在该空场的西南部的角落里发现了这个云头的一部分,随即在整个空场上发现了大量的状如旧式台阶的大块条石,有的散落在地上,有的被用做装饰与分隔。+ I2 ]( i, @- P6 [ |5 v 东侧另一单位的空场上有相连的三座棂星门(中间一座高,两边两座矮),据保安说该门的北侧还曾经有过一个一模一样的,只是后来不知何处去了,该门东南侧还有一个形似焚帛炉的琉璃瓦顶小建筑。因为此单位的门卫严禁我们进入,只能在外面向里遥望了一会儿。 + o/ \) A& L9 U8 D* V* X 回去后,关于外坛的那些遗物,我们各查了一些资料。 8 R# W5 T: K# g5 o 老牛查的结果是:南天门外的是云坛,分左右两个,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那两个单位的所在地。建国后,荒废。我们见到的巨石是坛座。(察看1916年、1937年、1945年、1950年北京地图) # D3 G5 a3 T( E/ H9 e8 L 我查的结果是:' ^0 z# s, X* i 《燕都丛考》,北京古籍出版社,陈宗蕃编著,1991年10月版,P158: 4 O# I8 z) \- u6 O6 X" Z“神祇坛,顺治初年建,亦曰天祇坛,在先农坛内垣外之东南。正南三门,缭以重垣。东为天神坛,制方,南向。一成,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上九级。坛北设青石龛四,镂以云龙,各高九尺二寸五分,祀云雨风雷之神。壝((wei)三声)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壝正南三门六柱,东西北各一门二柱,柱及楣门或(前面的两个字在书中合为一个字,半包围结构)皆白石,扉皆朱棂。西为地祇(字念“纸”)坛,制方,北向。一成,广十丈,纵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级。坛南设青白石龛五:内镂山形者三,祭五岳五镇五山(启运山、天柱山、隆业山、昌瑞山、永宁山)之祇,镂水形者二。龛下四围凿池,祭则贮水,祭四海、四渎之祇。各高八尺二寸。坛东从位石龛山水形各一,祭祀京畿名山大川之祇。西从位石龛山水形各一,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祇,各高七尺六寸。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土遗(前面的两个字在书中合为一个字,左右结构)正北三门方[六]柱,东西南各一门二柱,柱及楣门或(前面的两个字在书中合为一个字,半包围结构)皆白石。” / `# ^- U( e; H" K 这些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猜想祇祇那些遗物的确是这里的原物,而那些石龛则已挪到古建馆拜殿南部保存。但它们更具体的位置、用途、形制以及外坛坛墙与坛门的准确位置都是我们此行未能解决的问题,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对其深入了解的机会。 * H! V4 Z, B% `* @, ?$ z 5 u1 N4 m& e9 o \: G# h ' Q8 u+ F, P7 p% a" `8 U5 Q( J; F 0 k) N+ j6 i! q; r' e 图注: 西边的祭坛,棂星门原位保存较好: ~+ h5 j9 d) g4 z) ]) P' _ 7 c( N3 S# v5 E( @. q7 `, c / Z' y( K5 S' E" M6 ?5 S' ?6 Y& ^/ T. s6 L ; k+ U X( x. F) Y: b 图注:坛内的巨石,老牛分析是坛座 |7 j2 G, @8 Z$ q2 R+ ~& h$ t6 o 8 u6 C. Q7 k1 e ! y* C" W9 C2 b* | ! V3 X* w" L$ ` ( R! @% |4 G. R6 Z L2 ~图注:东边的祭坛,南棂星门原位保存较好,据说北棂星门已被砸毁!请注意远处建筑可能是焚炉之类的建筑# v t% \# ^ G; ?0 s M 7 f4 H/ @! r0 u% h / U& W2 r. s: E1 r) r: d/ Z) H : w! p9 \, }* d* Z/ V7 q7 v/ Z ; d3 }7 I4 f! Y! j$ U3 k5 h. r图注:东西二坛的外坛墙南门(应该是三座) 3 t, w2 X1 ?2 F% [ B! [ 2 t7 k# \; y: o! h% F4 N' A 4 y& _# r% k$ L, g- q. D * s% |+ y' ~+ N1 Y 0 [/ F1 m" f% A* m+ A图注:乾隆年间的京城原图中的此二坛局部图,1750年绘制1 M: e. u' _5 {0 D, ]" v8 \

0 {1 M/ V* L* j$ ](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1 19:27:5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3-22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喜欢老牛同志这种风格的帖子,图文并茂,有叙有议,而且有结论,有推论,叫每个看过的人有个琢磨劲儿,我有时爱走马观花,哈哈,还得向老黄牛学习啊!

问一句,老牛同志,您是黄牛,还是水牛?还是什么牛,哈哈,开个玩笑.

期待您的下一篇作品.

发表于 2005-3-22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差一点儿把我家也照进去了,在这座皇家祭坛里面生活了六年。觉得老牛师傅那张“仅裸露着黄色夯土层的西坛墙北段”位置选得真好!在分校区那一年,有时会爬上那面墙。北天门内侧,原来是一大片平房。拆了之后那片地方,一直用于存车,也没怎么修理。那棵树的墙应该是从外面顶进来,把墙生给顶开的。

: C. G+ I2 q2 ]1 p* O" d

发表于 2005-3-23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神坛是雩坛,现在是印刷厂
发表于 2005-3-23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一张照片是从北向南照的。

这里是先农坛西侧外坛入口,原来坐北朝南,面对城墙。现在已面对南二环路,里面有东西两座小坛,过去都十分精致,东侧的确实名叫雩坛,内有十分精致的四座汉白玉牌坊,中间为坛,坛的东南有一座焚表的小殿,在天坛还能见到这样的建筑。

不知为什么精致的雩坛没人重视,再往后就要在历史中尘消了。

北京解放前有个长城印刷厂,曾为党的地下电台做掩护,原在菜市口铁门胡同,后改为北京印刷四厂、北京胶印二厂,雩坛是在文革前后分配给他们的,可能与出红宝书有关,这个企业至今未迁。并与香港合资,成立了利丰雅高长城印刷公司。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中央的上访部门,现在每天门庭若市。

发表于 2005-4-7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原来是88中学的,再我们操场的正南方也有一个古建筑,不知道是作什么用的,想想快8年没去学校看看了
发表于 2005-4-21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2 01:26 , Processed in 1.20944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