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胡同影像

胡同影像及背后的表达(新片随时上传……)[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5


深红的宅门和绿色的藤蔓在小雨中更加饱和,打弯的小巷古朴而安静,那张跳动的小伞是胡同的活力。(2006夏摄于豆角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0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感觉的一组片子,解说也好,学习!
发表于 2007-1-18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美的享受!那些画面配上文字,顿时增添了诗意。
发表于 2007-1-18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张让我们看到了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美,更神的是几乎同一位置都点缀着点睛的人物,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配的解说更始阐述了作者的拳拳之心,大为感动,尤其喜爱这几句:
可爱的丝瓜撞到我的头,让我看到可爱的葫芦;可爱的葫芦撞到我的灵感,让我的镜头看到这片可爱的绿荫”比诗还打动人。9 m5 K6 P3 ] T# y%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8 14:04: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门当户墩在2007-1-18 14:03:50的发言:


这两张让我们看到了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美,更神的是几乎同一位置都点缀着点睛的人物,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配的解说更始阐述了作者的拳拳之心,大为感动,尤其喜爱这几句:
可爱的丝瓜撞到我的头,让我看到可爱的葫芦;可爱的葫芦撞到我的灵感,让我的镜头看到这片可爱的绿荫”比诗还打动人。

呵呵,被门当户墩看出来啦!很喜欢这个地方,所以夏天拍了这个角落,下雪后就奔着它去了,果然是另一番美好的景像!于是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构图拍了两张不同的照片.

整体上说,我在拍胡同时更喜欢这种打着弯的感觉,如果打弯处有个院落就更好.这种胡同的感觉很安静,很从容.但体现安静并不用空巷的方式,而是故意等待合适的人出现,等到人物到达镜头中理想的位置时按下快门.拍这种巷子时,我也不喜欢人物在画面中过于打眼,只是把人作为附属,画龙点睛.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6


红色的路牌下是弧形的晾衣绳及晾晒的外套、衬衫、长裤、短裤以及内裤。这就是胡同生活.但胡同被整治了,这种鲜活的场景也即将逝去。也许从这里搬出的居民会住进高楼大厦,但我相信,他们会永远记住这样的场景.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7


老街、老屋、老树、老门楼,是一坛陈酿,讲述历史,沉淀文化;绿叶、绿草和闪动的小红背心,是跳动的音符,展现活力,诠释生机。  2006年夏摄于福祥胡同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8


胡同折射的是历史,但它沉淀的是历史的文化,而不是历史的腐朽,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而不是枯燥的、窒息的。甚至,胡同里的浪漫,已经成为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经典色调。后海,就是这样五彩的浪漫之所。(2006年冬于后海)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39


门墩是宅子永远的门神,守护着院落,也守候着历史、记录着变迁。(2006冬摄于铁营胡同)

2 Q: I6 l$ B2 M. x&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0 15:33:2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22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象美,文字也美。
发表于 2007-1-22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胡同影像、支持老猪建议、喝点弄点为了拍点。
发表于 2007-1-25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日子口,大夜里跑烟袋斜街溜达了一小圈,感觉和南城的风格大有不同啊。各有各的味儿吧。

可惜了,我住大院长大的。

发表于 2007-1-25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狗子在2007-1-25 17:22:28的发言:

前日子口,大夜里跑烟袋斜街溜达了一小圈,感觉和南城的风格大有不同啊。各有各的味儿吧。

可惜了,我住大院长大的。

请教:南城哪个地方的味儿足一些呢??

发表于 2007-1-27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2020022在2007-1-25 17:48:13的发言:

请教:南城哪个地方的味儿足一些呢??

南城好地方很多啊,大栅栏、校场口、法源寺周边、大吉片、琉璃厂。。。。。有哪位知道大吉片这几天的具体情况?今年要拆了,得抓紧再去拍点
发表于 2007-1-29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您的博客。片子300多张,似乎觉得不过瘾。觉得您几年的创作,还没有整理完似的。

脉络很清晰。文字说明也有味!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1-29 9:39:52的发言:

我看了您的博客。片子300多张,似乎觉得不过瘾。觉得您几年的创作,还没有整理完似的。

脉络很清晰。文字说明也有味!

是啊老猪,片子很多,没数过,怎么着也得个几千张吧,整理完还要上传完,那可得个功夫!慢慢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40


冬季,深遂的蓝天,从夹道内看白塔寺的塔顶,安静而有历史感.(2006冬摄于白塔寺东夹道)

B& e v0 x: o# q1 N&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0 15:33:4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41


白塔寺东夹道的一个小支巷,面临着拆迁,老人成为生活的主角.(2006冬摄于白塔寺东夹道)
# A j( W4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0 15:34:0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31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片子!

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又一处胡同面临拆迁。

历史被人们遗忘,文化还能保留多久?(2006冬摄于新街口头条)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此图,有网友在我博客上提到胡同文化与玛雅文明的问题。我以为极是。
   借此给大家讲讲拍摄现场的感受:
   这堵墙所在的胡同很窄小,拍照时即使尽可能后退,即使用上广角,也难以拍全这堵墙、墙上的拆字、墙前的自行车、墙上方的瓦当和茅草。为了交待更多图片信息,我举着相机爬上墙对面的公厕墙上,于是才有了这张图片。
   由于拍摄站位“引人注目”,有几个市民过来“观看”,其中一个可能就是“这堵砖墙后的居者”,嚷嚷着:“拍什么拍,有什么好拍的,都烂成这个样子了!”
   听到这番话,我很心酸。尽管我很体谅其在旧院落生活的不便。但我从中感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历史文化的漠视。连院中的居民都不珍惜这个小院的历史,那么如何让政府去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更何况,政府有关部门还要考虑政绩问题、形象问题、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等。
   胡同文化和玛雅文明还不是一码事,我老婆专门研究玛雅文明,所以我也略知一二。玛雅的消失确如网友所说,在一夜间消失,留下的只是建筑的残骸。而胡同更是一种静态的文化演变,无论是元\明\清的发展,还是到近代受到西方色彩的影响,它都体现了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最关键的是,这些发展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胡同是一种特殊建筑格局下的生活方式。
   但现在,政府像破四旧一样,把古老的胡同一条条杀掉了,还美其名曰保留几片“胡同文化保护区”!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整体的胡同格局已被破坏掉了,胡同里的生活味道也越来越淡。
   胡同文化,正像是一只温水里的青蛙,一天天地走向死亡。
   可笑的是,我在首都博物馆的老北京展馆里看到了几个仿造的四合院门楼。哈哈哈,我不得不大笑某些人的弱智了,我们拆掉身边的文化,再做成仿制品放到博物馆里,这就是文化保护?!
   呜-呼-哀-哉。。。。。。
发表于 2007-2-3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对影象,我们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根本问题还是缺乏群众基础,什么时候,这种事能变成一场全民族的,自发自觉的行动,那咱们的任务才算完成,可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的大多数国民,还象鲁迅先生<药>里的描写一样,那样的麻木.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7-2-3 16:06:45的发言:
你说的对影象,我们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根本问题还是缺乏群众基础,什么时候,这种事能变成一场全民族的,自发自觉的行动,那咱们的任务才算完成,可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的大多数国民,还象鲁迅先生<药>里的描写一样,那样的麻木.

所以我说问题很严重,如果民间都没有声音去保护这些文化,指望政府的自觉,那是不可能的!!

发表于 2007-2-4 0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车夫清楚点好么?还是动态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萧萧在2007-2-4 2:01:04的发言:
车夫清楚点好么?还是动态好?

车夫?

发表于 2007-2-5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宗”的提法很关键,我也再想:人气是个“场”这种效应,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几百年的沉积积淀,浓缩洗礼。所以所谓的拆迁重建,为什么不拆13陵,不拆雍和宫呢?

感谢您的发言,这样对了解您的摄影作品,有了本质的认识!!

发表于 2007-2-8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喜欢您,正经人拍的正经片!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3


厚重的城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厚重的红色渲染着厚重的文化。(2006年冬摄于南池子)
发表于 2007-2-8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影、构图、颜色具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4 09:18 , Processed in 1.20488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