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开始今天的旅行吧! 今天是2007年1月20日,事隔一周,今天我们又如期来到了颐和园. 早上10点,油油和油油亲爱的妈妈准时到达东宫门,我们今天主要去三个地方,东堤,谐趣园和西堤的耕织图. 今天的天气也不是很好,而且早上特别冷,天气也很阴,油油和油油的妈妈都冻成了红鼻子,而且鼻涕狂流,不过这样也丝毫没有减退我们的热情. 哈哈,今天在补拍"青芝岫"的时候,油油发现自己第一次的时候漏拍了两块最重要的乾隆御笔"玉英"和"莲秀"现在就马上补上吧! "莲秀"
"玉英" 上次居然都没看见,被师父说了一顿,咳,师父就是师父啊,老姜就是辣. 嘿嘿,早上天气真的不好,加上油油的技术也不好,全是灰蒙蒙的,偶也不会后期处理,菜鸟一只,同志们实在对不起大家的眼睛和脑子了. 我们把东堤的昆仑石和西堤的一起拿出来看吧,据我师父讲,全北京的昆仑石也只有5,6块而已,我只知道颐和园有两块,北海旁边的图书馆有一块,南苑貌似有一块,达园有一块,其他的大家就问斑马老师吧. 东堤的昆仑石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用整块巨石雕造,高9.87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正面刻"万寿山昆明湖"六大字,背面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均为乾隆帝手笔。碑饰图案精美,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碑文记述了扩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经过。
西堤耕织图的昆仑石 耕织图石碑是清漪园的遗物。原来在清漪园玉带桥西北建有一组耕织图建筑,有织染局(包括蚕局、络丝局、染局、蚕户房等),还种桑养蚕,建有蚕神庙。在延赏斋、玉河斋的廊壁嵌着耕织石刻,有水稻耕图21幅,蚕桑织图24幅,所以乾隆帝在此地立了耕织图石碑。它与昆明湖东岸的铜牛暗喻“牛郎织女”之意。乾隆二十年(1755年)高宗《耕织图》诗:“玉带桥西耕织图,织云耕雨学东吴。水天气象略加彼,衣食根源每勤吾。稻正分秧蚕吐丝,耕忙亦复织忙时。汉家歌笑昆明上,牛女徒成点景为。” 耕织图石碑原在颐和园内西部,光绪十七年(1891年)圈筑颐和园围墙时将其圈于园外。
说拍东堤的时候我就生气,有个老太太一个劲的在昆仑石的护拦上蹭腿,我不知道她是腿痒痒还是在锻炼身体,貌似更像蹭痒痒,有这么锻炼身体的吗,我足足等了有15分钟,冻死我了,她还老看我,貌似成心的.我一气之下给她暴光了,居然没拍到正脸,大家看看吧,护拦上明明写着"保护文物,爱护栏杆"结果居然形同虚设,那些晨练的老人也太会找地方了. 可恶的老太太,脚还踩着文物
可恶的老太太正蹭痒痒呢
"保护文物,爱护栏杆"的提示牌 看过昆仑石,接下来映入眼帘的便是铜牛了.铜牛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1755年,乾隆皇帝在扩展了昆明湖后,沿用大禹治水的故事铸造了这只铜牛,放在东堤上用来镇服水患,并在牛背上用篆文铸就了一篇“金牛铭“记述此事。 铜牛
铜牛尾巴,据说被人砍断过
铜牛背上的铭文
看过铜牛前放就是廓如亭了.廓如亭又名八方亭,坐落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占地130多平方米,其面积之阔体积之宏,为同类建筑中所罕见。乾隆年间,皇帝经常在此举行诗文酒会。 廓如亭 亭成八角形,所以亭内有八块扁额,如下:
廓如亭旁边就是著名的十七孔桥了.
十七孔桥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为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
十七孔桥
过了十七孔桥便是南胡岛,忽然想起来慈禧检阅水师的涵虚堂忘记拍了. 南湖岛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南部,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南湖岛是按照跨国古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传统模工修造,象征神话中的蓬莱幻景。 岛上松柏翁郁,叠石林立,楼阁隐约如画,胜似仙宫。 南湖岛占地1万余平方来。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岛北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的主体建筑。原为三层望蟾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清光绪时(1875-1908)改建为单层,慈禧曾在此观看北洋水师学堂演习。龙王庙,清乾隆前称龙王堂,常作宫中祈雨之所,后称广润灵丽词。慈禧由水路入园时均先在祠前码头下船,进人祠内烧香。
拍完龙王庙我就撤到乐寿堂去补拍"青芝岫"了,把南湖岛上的涵虚堂给忘记了,你说白痴不白痴,呵呵
下面该介绍的就是谐趣园了. 9 ]+ I) y& B* l: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 9:07: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