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团城上的古松柏[组图] ——名松“遮荫候”、“白袍将军”及名柏“承光柏” “遮荫候” 团城是镶嵌在古典皇家园林北海和中南海之间的一颗绿色明珠,因在它上面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古松古柏,可谓是一座“空中花园”。而且团城还是在北京地区古树被封官最多的地方,其古树的官名都是清乾隆皇帝所封。
在团城上的承光殿东侧,巍然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油松,其青翠的绿冠高达20多米,鳞斑的粗干周长达3.18米。它是金代种植的,距今已八百多年(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北京的“古油松之最”)它的特点是,其巨冠如伞,遮荫浓郁。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有一年盛夏,天气十分炎热,乾隆登上团城游玩。因承光殿内又闷又热,酷暑难当,宫人们就摆案于殿外这棵古松的巨冠浓荫下。这时正巧清风徐来,乾隆顿觉凉爽,暑热全消,他望着太液池内,绿荷蔽水,粉花朵朵,十分高兴。就效仿秦始皇游泰山时,因避雨而封“五大夫松”的故事,御封团城上的这棵古松为“遮荫候”。由于它受到皇帝的御封,所以身价倍增,成为京城名松。从此以后,乾隆经常来到“遮荫候”的浓荫下,观赏北海和中南海美丽的湖光山色。又相传在给这棵古松封候以后,也是在一年的炎热夏天,乾隆乘龙船下江南去巡视,在他的头顶上方,总有一块绿云挡住太阳,为他遮荫。人们觉得这块绿云的形状很像京城里团城上的名松“遮荫候”,而此时“遮荫候”的生长势正弱。等乾隆回到京城,它又恢复了原状。从此,“遮荫候”随乾隆爷下江南的故事就在京城传开了。
在团城的西侧墙里,过去有一棵名松,它的主干弯曲后向北海湖面探去,犹如蛟龙探海,姿态极为优美,乾隆封它为“探海侯”。遗憾的是后来死掉了。在1980年春,园林工人又在原址补栽了一棵松树,并通过人工整型,让它的主干弯曲后,仍探视北海。“白袍将军” 在承光殿东侧的前后,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它们亦是金代所植,距今已八百多年。尤其是殿前的一棵,它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周长达5.1米。人们在北海前门的大街上,远远就可以看到它银白色的雄姿。这两棵白皮松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并写有《古栝行》,诗云:“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注:我国古人称白皮松为“栝子松”,现在已没有这种叫法)。
在团城上古柏很多,尤其是殿前西侧的一棵,它明显的高大于周围众柏,犹如“鹤立鸡群”。其高达20米,干周长达5.2米,亦为金代遗物,人称“承光柏”。据《日下旧闻考》载:“殿前古桧一株,为金代遗物。苍劲妖矫,似有神物呵护之”。
团城上的古松古柏,虽然已八百多年,而且还是生长在高台的大砖缝隙中,但却一直是生机勃勃,苍翠青葱。而北京以及全国各地的古树名木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它们的生长势却在减弱,有的甚至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后经园林科技人员的调查研究发现,原来我们的先人在修建团城时,就为保护树木而做了精心安排。在铺设地面的大砖时,所用的大砖是倒梯形大砖,上宽下窄。这样大砖地面下边就形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通道,既透气又渗水,很有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我们古人保护树木的方法,使今天的园林科技人员都为至佩服。也使人们找到了古树名木生长势弱的原因之一,是因游人过多的践踏及其它原因,使古树周围的土地板结,不透气渗水所致。这样,在北京和全国都展开了古树复壮的工作,采取铺设透气砖、地下挖坑埋条、安装保护栏杆等措施。使古树名木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今天,我们能够在团城上看到我国古建奇葩承光殿以及珍贵文物“渎山大玉海”、“白玉佛”等,还有“活的文物”古松古柏,怎能不更加怀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1954年要修建北海大桥和门前的大街时,为了把大街取直,有的专家主张把团城拆除。是周总理亲自冒着酷暑炎热,几次登城察看,又多次和交通、文物、园林等部门的专家交换意见。最后他做出决定,要保留团城,把中南海的围墙南移。这样既方便了交通,又保护了文物。 | |
0 X1 H: B2 W" o4 u[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 3:07: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