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8-2-17 9:18:14的发言:楼上的:知道北京城建城是那哪一年?那年的官吏所记载的庙会就是!老百姓的庙会是没有记载的! 楼下的:为什么说,“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 今日早上特问祖父关于庙会一事,老人家翻箱倒柜找了些书,教导我: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 而在唐宋时,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北京最早的庙会记载,当为辽代“上已”春游。《辽史·禅俗志》载:“三月三日为上已,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这与清代蟠桃宫春场情形相似。 金代庙宇,今有庙会者为土地庙与白云观。元时土地庙名老君堂,白云观名长春宫。明代之后,改为今名。当时香火或盛,已有庙会。元代北京的其他庙宇,至今犹存并有庙会者,为护国寺,东岳庙,九天宫,十八狱及都城隍庙。《元史·礼志》:“城隍庙,至元五年建于上都,七年,大都路建庙,封神曰佑圣王”。此城隍庙,因是帝王封神与祭祀而有香会,是可推知的。 谨代表祖父与我私人观点,不知对否。 A:民间谚语,大气运动,气象规律吧。 Q:八宝面茶里都有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