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濠的前身,是元大都时代的金水河。元初,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引昌平白浮泉水,经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高梁河由和义门(明、清时的西直门)北水关入城进积水潭的同时,又在高梁河以南开辟了一条河道,引玉泉山水由和义门南水关入城,经今西直门内柳巷一线,南折流入大都城。古时按“五行”说法,西方属“金”,此河由西方引来,所以叫“金水河”。 进入明朝,因金水河上游断流,河道逐渐演变成排水沟,名称也改叫了“大明濠”(“明”是明沟、露天之意,不是“明朝”之意)。 大明濠由北向南蜿蜒十余公里,濠上曾建桥35座,连接着两岸街道、胡同的交通。大明濠沿线留下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有些地名沿用至今。老北京时代,为确保雨季排水通畅,每年开春,还要派人给大明濠挖泥清淤,所挖淤泥,堆积两岸,臭气熏天,人称“臭半城”。 因明、清所遗皇城阻隔市区交通,正在陆续拆除,遂利用拆除皇城所得之砖,砌筑大明濠暗沟 大明濠作为纵贯京城内城西部的排水干渠,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当时“京城市政公所”提出《筹划改筑大明濠》方案,说“大明濠系明沟……为西城一带各暗沟之总汇。年久失修,已多淤积,而邻近居民复任意倾入垃圾、秽水等物,以致逐段堵塞。且沟墙崩圮,行人车马时虑倾踬……拟定全段改筑暗沟,上修马路。”改筑工程于1921年开工。恰逢此前后,北京当局因明、清所遗皇城阻隔市区交通,正在陆续拆除(只留天安门周边皇城未拆),遂利用拆除皇城所得之砖,砌筑大明濠暗沟。这种砖,尺寸小于建筑城墙之大城砖,故有“二城砖”之称。 这次因为修路而挖出的皇城城砖数量巨大,保存完好,对研究明清皇城城砖及北京市区内的水利系统都是一个好的实物左证。 大明濠挖出的皇城城砖:
地安门一带的皇城城砖: 5 E2 M3 F8 H5 d% R" C5 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1 23:10: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