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30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eiwei: 刚从天津回来看到你的拜年很高兴,你好像是我们的小弟弟,照片中有我.我应该还存有这张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1-30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30 1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照片扫描像素再高点就清楚了,这样不能放大,有些人认不清。
发表于 2009-1-30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1-29 2:11:00的发言:
w7 T, |' b& G- `

6 Q9 _+ z9 ^! q. p% N& w

谢谢beiwei学长的鼓励和建议,以后就按你的意见,把回忆出来一些童年往事加上时间和小标题写出来,便于查找。其实当年(65~67年)我还嫩着呢,才8~10岁左右,对附小发生的事情我只有印象轮廓,具体细节还要靠大家补充。这样才能把那一段的机院附小历史很真实地展现出来,给那些感兴趣的老学长们提供一些资料。

3 Q" y9 U" j1 ^. M0 `6 I

---beiwei学长,打我记事到上大学(70年代后期),北京居民一直是每月每人一两芝麻酱的限量供应,那东东多年来实属紧俏商品,当年你们芝麻酱一定吃的很过瘾吧。。。。

发表于 2009-1-30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女生还有王淑苹
发表于 2009-1-30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63届的
发表于 2009-1-30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63届女生还有王淑苹
发表于 2009-1-30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陈爱莲
发表于 2009-1-30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还有王晓峰 但又是不是转走了
发表于 2009-1-30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慢步:一排右一南平,一排中象吴小洲,二排左一象邓,一排左二象国育.
发表于 2009-1-30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63届毕业的
发表于 2009-1-31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记得我们在校园门口东侧每人种了棵树

发表于 2009-1-31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1-30 22:56:00的发言:
8 c6 d7 U9 q8 \ r

 

2 z& E2 c* M2 g+ A7 w* C

哈哈哈,这是哪年的相片,我只认识胡老师。

% @- ~- H' h1 e6 i" {* G

老三:你那个相机照的李萍萍的照片一定很清楚吧,贴一张来看看。

发表于 2009-1-28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R {, W' [: q/ A+ v Y7 v+ i$ M+ C

[em77]革命后代你太太太太太太有才了……呵呵。

发表于 2009-1-28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laojy学长说的郭老师不对,她是郑尧老师。
发表于 2009-1-29 0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09-1-28 10:25:00的发言:
% q! f* } M- t1 O! M; p

我是63届的,今天偶然进入,没想到有这么多帖的回忆,你们说的很多人和事儿对我都不陌生.

" K) a8 `5 q# a3 p* `" p: _

各位记忆力的顽强和照片久留使我惊叹.给老同学们拜个

晚年.
4 N) m5 ]; q7 D5 F+ ^! L3 g

也给你拜年!

' _; ^# x+ k r8 P. m

 

7 X$ D5 o V: h# U

很多人都是偶然跑来的。看看63届当年的毕业合影,不知道有没有你呀?

3 Y. v/ C8 A( L9 k( o

 

" [+ R* V) @" u

请看105页照片中几位63届的。有你认识的吗?

发表于 2009-1-29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1-28 22:30:00的发言:
laojy学长说的郭老师不对,她是郑尧老师。
% L0 D8 o+ S% M# b5 L* c

 

3 p4 b; O3 R0 g- J, V& Y

我觉得这位是教音乐的郭老师


发表于 2009-1-29 0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机院附小印象之一是兄弟姐妹在校同读,弟妹可得到兄长的呵护.如:张公育,张国育.张三育.彭和平.彭卫平

2 _5 h. g; {! K

(父彭淦汽车局局长文革中自尽).吴小洲及哥,景东海.景星海.吴卓.吴小荣及妹.杨晓毅.杨晓刚及妹,章小维.章小春,

5 g4 E7 w/ d# I' j6 [ {; @

董亚东及妹(董是我班一号强人,山西插队时与人打斗身亡).  印象中邓济生身体单薄,班里常受气.本人目击其被班同

7 Z B% _; @) O4 o- m. H6 }; C

学从转伞上甩出,这可能与邓在文革初奋勇倔起不无关系.吴卓比较清高,是我们班好几位男生的眼中情敌,其故事这里

! Y' Z6 s3 K$ d, [. @

免谈.63年中考我班数学满分者好象近20名,作文考题(一次考试)被郑尧老师押中,为此胡.郑两位春风得意.一班王群考

% {- ?) z. h* d. T

上4中祘是奘元,我班上重点的有近10人.  太晚了想哪儿说哪儿.

发表于 2009-1-29 0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1-28 11:12:00的发言:
  / I3 d5 O# Q7 K

机院附小食堂的伙食质量是没得说,饭香味儿正,而且我记得没怎么吃过粗粮(像窝头,玉米面发糕,棒子面粥。。。)。那是不是附小食堂从哪儿拿到粮油补贴了?文革开始时,班里的住校生陆陆续续都转走了,高年级情况也是一样。自从66届学生毕业后,学校住校生数量急剧减少,学生来源基本就是机院子弟。没有住校生的支撑,附小食堂的功能基本丧失,也就是面向小学教师卖个馒头,包子什么的。文革中红卫兵搞大串联,附小食堂还做过接待站,有红卫兵在里面打地铺。那时附小食堂是否还向红卫兵供应饭菜?记不清楚了。。。。。不过我曾经看见他们很麻溜儿地把库房里几桶芝麻酱分吃得干干净净,。。,最后大概实在是没人光顾,不知何时(可能在67年底或68年初),附小食堂大门终于关闭。门窗都被木条钉死,大厅里堆放着破桌椅板凳,灶房烟囱再也没有冒出过青烟。而附小食堂的大师傅们最后则转到机院教工食堂工作。。。唉,让人怀念的机院附小食堂。。。。。之所以这么留念它,是因为从附小食堂一下伙回家,就开始每月吃定量粗粮,而且一吃,就吃了十几年。

. v7 M0 n( a$ l" ~' J2 W* o

没有了住校生,11号宿舍楼也空了,那些负责管理住校生生活起居的阿姨们和工友们则面临“失业”问题,还真忘记当时学校是怎样安排他们的工作, 反正宿舍楼没专人管了。记得我和几个一块儿玩的小哥们儿想亲身体验住集体宿舍的滋味, 于是撬开一间房子,每人从家里搬来被褥, 就那么住上了, 很简单的哟。 到了晚上大家都很兴奋,不过基本就是瞎吵吵,乱捣蛋,谁也不好好睡觉,结果没折腾两天全都被家长拽回家了。我还记得当时机院里一位大哥大级人物---陈家喜在11号宿舍楼三层住了一间房,里面放了一台天津产“北京”牌14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他还养了许多鸽子,品种有点子,两头乌,铁翅乌,紫环,。。。每当天空碧蓝,云白风暖时,陈大哥的宝贝就冲上天空展翅自由飞翔,阵阵鸽哨声萦绕着小学操场上空,。。。。我等众小厮则翘首仰脖,欣赏着鸽子的表演,无忧无虑地消磨着童年美好的时光。。。。

" ]6 C( L0 q$ V4 O2 q0 Q" O& m8 ~

 

4 U; n' G" S6 y! ?2 H f

你说的附小食堂的芝麻酱和那位陈学长这两段,我有印象。。。你的记忆力真不错,写得也生动。加油!

' Z% L1 J; F- v( L& B

 

& B0 R: J; p8 U/ p6 a/ Y

不过,芝麻酱应该并没有被串联学生享用完毕。串联结束后,在66年底,67年初至少还有一桶,被你所说的66届一干人马(包括我)在所谓“复课闹革命”时享用了一些。但那桶芝麻酱的终结者是谁,何时、怎样终结的,就不得而知了。

- ]$ c6 {" X A' `3 b m: x

 

+ ]2 Z1 w M4 n( P. N% e3 I

那位陈学长很有意思,很不寻常。文革之前他早就小学毕业了,他应该是62届,“老高一”的吧。文革开始后,不知为什么,他没坚持在自己的中学里去战斗(逍遥派?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却回到附小,和一帮比他小得多的同学(66届的),在宿舍楼里占山为王,“参加”机院的文革。其实就是折腾。

, h) v7 o; [) y9 M# d* `

 

2 ?0 B% F6 A) X* {& u6 f/ g4 Z

我猜测,那台电视可能是咱们附小的公产。文革前,电视是放在教学楼的二楼或者三楼的某个房间,学生看电视的时间要按年级分配。一周时间,从周一到周五,六个年级的同学,每个年级的同学每周可以看一个晚上,也许有两个年级的共看一个晚上。

0 b: M7 A1 @! q. l

 

" n B8 `" V# Y+ K1 x

 

0 I+ L' ~4 n2 a2 J

另外,建议水小子把每次写的一段故事加个顺序号和写作日期,便于查找阅读。能加个小标题更好。以后可以把所有的文字整合到一个文件,用电子邮件传给校友们欣赏。

/ f, e' d1 Q0 t n

 

% t8 s) M2 n& J% [1 Q

发表于 2009-1-28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老师前几年已去世,我们深深地怀念她。

发表于 2009-1-29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beiwei.水小子:文革期间,学校人走楼空,只剩极少高年级学生在校,大多都加入首都红代会机院东方红公社,大多老师阿姨都在红旗公社,平时爱戴的老师.阿姨却成了对立,为了拉拢我们,要为我们在食堂重新开火,{那时吃饭在大学食堂},有次偶然发现食堂伙房里有几缸芝麻酱,可过了麻酱瘾啦,没少享用,那台十四寸的电子管电视机是放在教学楼二楼拐角内侧那间屋里,因是拐角,这间教室只有一个窗户,没看过几次电视
发表于 2009-1-29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体育,我还想起一个同学,是六四届毕业的田哲夫。他和我上同一个大学,他也是校田径队的,且为主力。有一次,国家田径队来我校表演和示范训练,田哲夫代表学校出场与国家女队的一个运动员比赛跳高(业余的没法和国家队男的比),结果田哲夫跳了一米七几,获得胜利。我认为田哲夫的身体这么棒,与机院附小的体育教学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发表于 2009-1-29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1-29 15:37:00的发言:
漫步学妹,看到laojy 学长春节期间在论坛中频频与我们相会,非常高兴,同时也常常想到听松学长,请学妹转达我们的致意,并请告之听松学长的近况。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J/ N1 P" a* p1 |( e

听松大哥不知道为什么老不见来,我只知道他的邮箱,我想他如果上网一定会来这里看看的,所以就不必发邮件了。

发表于 2009-1-30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09-1-29 1:56:00的发言:
! U% |: g6 Z. y* L1 f

对机院附小印象之一是兄弟姐妹在校同读,弟妹可得到兄长的呵护.如:张公育,张国育.张三育.彭和平.彭卫平

, K2 V8 d0 }# k$ `# w3 J$ L: V

吴小洲及哥,景东海.景星海.吴卓.吴小荣及妹.杨晓毅.杨晓刚及妹,章小维.章小春,

4 M- W5 R5 i. K! N1 H7 h

董亚东及妹.  印象中邓济生身体单薄,班里常受气.本人目击其被班同

3 e% H. O7 d- o- @9 H2 ~

学从转伞上甩出,这可能与邓在文革初奋勇倔起不无关系.

; u8 q3 @# t' \* v

失去的记忆:你上面提到的好几个人都在下面的照片中,看看你还能认出来吗?除了南平都是63届一班的。

发表于 2009-1-30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29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与beiwei老弟:

: O h7 y9 R& p0 ~2 s& A

        谢谢你们的指正。真不好意思,看来我的记忆出了毛病。不过我的印象中,郭老师好象 不带眼镜,是短发烫发。《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她教我们的。是不是我的记忆又在那里出了问题。

发表于 2009-1-29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1-29 1:45:00的发言:
! r2 x+ c6 ^2 x' [) `; `3 }

 

, ? D9 t3 M+ r$ {% K$ h

我觉得这位是教音乐的郭老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音乐-郭老师.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m5 _3 ?0 g+ |7 w) q8 d

 

6 v0 i4 P4 `9 \2 V: j: S

  她就是我们的音乐老师,看来机院附小的同学,至少十几年来都是由郭老师把我们领入音乐的殿堂。[em113]

发表于 2009-1-29 15: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1-29 2:11:00的发言: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1-29 2:11:00   # x7 S9 k: l4 H7 S/ `& \+ O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2009-1-28 11:12:00的发言:
 

* y# D3 K% I0 i) A1 U% i7 ^

机院附小食堂的伙食质量是没得说,饭香味儿正,而且我记得没怎么吃过粗粮(像窝头,玉米面发糕,棒子面粥。。。)。那是不是附小食堂从哪儿拿到粮油补贴了?文革开始时,班里的住校生陆陆续续都转走了,高年级情况也是一样。自从66届学生毕业后,学校住校生数量急剧减少,学生来源基本就是机院子弟。没有住校生的支撑,附小食堂的功能基本丧失,也就是面向小学教师卖个馒头,包子什么的。文革中红卫兵搞大串联,附小食堂还做过接待站,有红卫兵在里面打地铺。那时附小食堂是否还向红卫兵供应饭菜?记不清楚了。。。。。不过我曾经看见他们很麻溜儿地把库房里几桶芝麻酱分吃得干干净净,。。,最后大概实在是没人光顾,不知何时(可能在67年底或68年初),附小食堂大门终于关闭。门窗都被木条钉死,大厅里堆放着破桌椅板凳,灶房烟囱再也没有冒出过青烟。而附小食堂的大师傅们最后则转到机院教工食堂工作。。。唉,让人怀念的机院附小食堂。。。。。之所以这么留念它,是因为从附小食堂一下伙回家,就开始每月吃定量粗粮,而且一吃,就吃了十几年。

2 g6 Y8 Y2 _2 d" }8 W9 v

没有了住校生,11号宿舍楼也空了,那些负责管理住校生生活起居的阿姨们和工友们则面临“失业”问题,还真忘记当时学校是怎样安排他们的工作, 反正宿舍楼没专人管了。记得我和几个一块儿玩的小哥们儿想亲身体验住集体宿舍的滋味, 于是撬开一间房子,每人从家里搬来被褥, 就那么住上了, 很简单的哟。 到了晚上大家都很兴奋,不过基本就是瞎吵吵,乱捣蛋,谁也不好好睡觉,结果没折腾两天全都被家长拽回家了。我还记得当时机院里一位大哥大级人物---陈家喜在11号宿舍楼三层住了一间房,里面放了一台天津产“北京”牌14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他还养了许多鸽子,品种有点子,两头乌,铁翅乌,紫环,。。。每当天空碧蓝,云白风暖时,陈大哥的宝贝就冲上天空展翅自由飞翔,阵阵鸽哨声萦绕着小学操场上空,。。。。我等众小厮则翘首仰脖,欣赏着鸽子的表演,无忧无虑地消磨着童年美好的时光。。。。

+ @% ~% C4 f% A; B

 

0 ?+ j3 U. ?- k5 F. `; z9 ^

你说的附小食堂的芝麻酱和那位陈学长这两段,我有印象。。。你的记忆力真不错,写得也生动。加油!

5 v. d: b( [5 p! Q9 W7 S+ \

 

- V2 l' f& a# E" j! g) O

不过,芝麻酱应该并没有被串联学生享用完毕。串联结束后,在66年底,67年初至少还有一桶,被你所说的66届一干人马(包括我)在所谓“复课闹革命”时享用了一些。但那桶芝麻酱的终结者是谁,何时、怎样终结的,就不得而知了。

* f0 C5 Y- A5 i9 C

 

: Y5 H# @4 P% F4 Q8 M* J

那位陈学长很有意思,很不寻常。文革之前他早就小学毕业了,他应该是“老高一”的吧。文革开始后,不知为什么,他没坚持在自己的中学里去战斗(逍遥派?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却回到附小,和一帮比他小得多的同学(66届的),在宿舍楼里占山为王,“参加”机院的文革。其实就是折腾。

7 g9 G; C$ e: V0 m4 U

 

; F3 f& C9 |( d" ^* p' F) y/ T' ?8 n

我猜测,那台电视可能是咱们附小的公产。文革前是放在教学楼的二楼或者三楼的某个房间,学生看电视的时间要按年级分配。一周时间,从周一到周五,六个年级的同学,每个年级的同学每周可以看一个晚上,也许有两个年级的共看一个晚上。

$ N4 E& ]) K l- i6 L

 

8 H( O/ |& T& u) Z* f' _* L% `! S

 

- L( l; {' P0 i

另外,建议水小子把每次写的一段故事加个顺序号和写作日期,便于查找阅读。能加个小标题更好。以后可以把所有的文字整合到一个文件,用电子邮件传给校友们欣赏。

% j Q* F% w1 p b; F# I r* K

 




9 }1 q4 Q5 w. U$ x6 e. l' @# b: s d0 k0 I. w. G, r' ?* x2 z! V8 W; E- s& o& D2 G0 J

: P; H# a, U' y' B) ~( [( n: n

# h) T5 k- t; g1 r5 s

      从bei wei 、水小子的回忆中,得知小学临近终结时的悽惨境况,他们俩位用很强的记忆力和飞扬的文采,也就是有校友称之为太太有才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曾经让我们感到幸福欢乐的儿童乐园遭受了怎样的刼难,逐渐走向衰落。让人最现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特别是“文革”时期,政治对儿童和教育的伤害。我儿时在这个学校上学时,虽然不是住校生,但是我却在学校食堂吃了一年多的饭,饭菜可口,那时餐具都是食堂的,不需要个人带餐具。食堂的师傅和阿姨和蔼可亲,对我们的照顾周到备至。那时食堂是靠近学校南围墙的一溜儿平房,(所说的围墙实际是竹篱笆)。我虽然没有住校,但是我经常去学生宿舍楼看我们班的同学。宿舍内的环境被阿姨们收拾得整齐干净。一人一个带有围栏的木床。学校的各项设备也是当时最好的。我们当时确实是掉到福窝了。什么是幸福,那时就认为这就是幸福。一个让我们享受幸福童年的地方,也是让我们难忘的地方,最后遭受到那样的令人悲伤的结局,那些为师生服务多年的师傅阿姨离开朝夕相处的师生各奔东西,他们最后的归宿也让忧心。这样的局面让人不堪忍受。也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是在留恋那修正主义“贵族学校”的日子。难道让孩子们忍饥挨饿生活在一个破败不堪的环境里,不能受到良好教育才是社会主义的学校吗?非也,邓小平说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些把国家和人民搞穷的,让人过瞎折腾的苦日子的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场梦过去了,我们有幸迎来了盛世,我想我们的后代可能不会再遇到附小那种遭遇了。

8 W7 F4 e e% n: }2 w7 V# ?( U

 

发表于 2009-1-29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学妹,看到laojy 学长春节期间在论坛中频频与我们相会,非常高兴,同时也常常想到听松学长,请学妹转达我们的致意,并请告之听松学长的近况。[em104]
发表于 2009-1-29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8-12-18 12:13:00的发言:
% G+ D6 d" R% M7 F$ _9 q) [

变色龙说的那张照片上的是马路,我也是听金老师说的。另外再贴2张照片,看看有没有认识他们的。

; n& j; ]( ?+ d- A) P' j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101049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o9 @; I$ O# D* L# p1 R3 ?


 

& N: H9 {; V8 `# @) }+ Q% w9 V$ W

 

0 O# L( \# M4 |0 _) U

由左到右:马恒、赵维明、李申申(老短)、冬原。

6 ~7 t9 a6 z8 y0 e; h7 c

 

+ K, M/ V0 Q: K& B# E; J


 

' c( }7 }9 V- i3 B, 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2 10:20 , Processed in 1.17298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