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8-12-30 18:28:00的发言:
1 n( d" u0 B" h; _, i4 d没有想到济生老兄下巴右边的伤疤是张小明所为,人已去矣,无法考证了,北海老四只好顶这个雷了。 0 H6 Y# |2 {, F. M o2 U8 r1 c( o
不劳“马达兄”另做考证,“胡涂人”关于张和邓的那件事千真万确,那时我也在校。我虽不在现场,但很了解,而且此二人为家兄之同届校友,我与此二人都算熟识,因此也有资格旁证一二。 * i% I4 y& W. P8 g" k* W
8 ]1 {6 c' V% Z7 m! _ `9 a ?1、张与邓游戏出事故时的那个游戏设备应该叫做“转亭”比较准确,而非“转伞”。“转伞”另有所指,另有模样。转亭位置在操场东侧正中,为金属制,其中心为一转轴,附带一圈座位,座位外侧是一圈垂直排列的若干金属棍,外形就像一个亭子。玩时就在座位上用脚蹬地,则转亭就可转动。得便时可以画一草图示意。
! f1 m, i9 D& N$ a- b/ c
1 s4 T6 a& s$ }( {2、两人当时都是12、13岁的孩子,皆不懂事!邓将自己置于险地而不觉,可谓无畏;而张给玩伴带去厄运而不顾,可谓无知。 . J% w: [) C, y2 s) h0 f+ `
7 z0 w; R3 x" E' U- h$ I$ j6 A
是时也,张(好像应该是“小明”?)蹬地运力,驱动“转亭”飞旋,还呵呵狂笑不止;而邓则双手抓握,在巨大的离心力下,身体被甩起来,与地面几成90度角!也许这是张乘邓不备,突然启动加速,而邓来不及跳下;也许是邓较劲,否则邓何不早早地跳下去?试想,在此状态下,一个孩子能坚持多久呢?说时迟,那时快,邓呼地一声就平飞出去,平拍在地,将下巴摔裂,侥幸活命! G1 W6 z6 a" t v* d0 t! w
我看,那样的情况下,除了有训练的人如体操选手和杂技演员等飞出去后才能站得住。 $ K/ o3 E! I) _0 E8 k) T
9 s# Z" S5 k9 ?0 W, X1 k" a$ u张是否因此而被处分就不记得了。多年前,邓来我家一趟,谈起许多往事,但我不好同他提起这件事。。。
0 y5 M* \6 T% y0 W$ @. J : [4 d/ v6 z% S1 k
3、关于此二人的其它一些逸事
: s4 `$ V+ c7 t
% ?% e4 ~- ~5 b# J; J) h* g**** ; q7 ^: c' A+ T
先说张。66年底或67年初某日,张曾返校一趟。那时正在所谓“复课闹革命”,我在校园厮混,因此正好同张巧遇。 我记得当时看到两着黄军装的“大个儿”(那时小孩儿对比自己高大的大孩子的通称)一前一后,晃着膀子,骑车沿教学楼东侧小路由南向北飞驰而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嘿嘿。。
& o3 _/ n) w- O' \& Y! O ; e/ i- r4 n- N3 P9 Y' O! _
两人行到宿舍楼门前却并不下车,而是围着宿舍楼南门外东侧的一砖砌乒乓球台绕了半周,找准位置,啪的一下,一脚重重地踏在台面上做支撑,另一脚仍放在脚蹬上。当时孩子们骑车,不是简单地偏腿下车,而是那样将车停住,可以认为是表示比较“狂”的“范儿”。这时候我认出张,张也认出我来,即互相招呼。张同我交谈几句,问及家兄近况和学校情况。之后,张在教学楼里转了转,显然意有所图(我知道)。。。。。。然后就离开了。 + K- O Q1 Z% k
我印象中,当时张着高腰军靴,黄军装(也许是呢制军装,在那个时代均为某种标志,表明非等闲之辈),佩红底黑字红卫兵袖章(红底黑字,而不是红底黄字,在某一特定时期,也有特定意义),面色黝黑,鹰视虎步,宽肩阔背,骑大链套自行车,解数纯熟,顾盼自雄而俨然玩主。同来的一个伙伴,年岁相仿,身材略低,装束类似,面无表情而始终沉默。 : O3 `0 L+ |* s9 I! f
5 p9 I1 { |2 l7 m那时,我在张面前不过算是一个低年级的小豆包啦!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感觉很多孩子是大个儿,我同他们在体格上难以匹敌,有仰视之感。而我长成之后,那些昔日的大个儿在我眼中却变成了小个子或者矮胖子。 9 X* x( c, C/ J) h
/ k. M# G5 u$ u8 E$ \9 C8 D- s2 a
不料斯人已渺,呜呼哀哉!当时我还不知道有“北海XX”或者“中组部XX”之称,但后来有耳闻。从我见他最后一次的情形看,该传闻与称谓应不虚。 无论如何,“都付笑谈中”啦!' x# f* j8 k& H8 ]! C& M0 }
******
: J. W( j) M% Q5 ?7 Z" U- {- Y ' Y# |/ m0 e% @4 D2 ^5 G' ^
再说邓。邓与家兄同班,小学六年遂成莫逆。邓放学后常来我家玩儿,因此我家人均熟悉他!那时家父还经常同邓开玩笑,有时候还虎着脸逗他,弄得邓很紧张。。。。。 # f& _9 ?- h2 T4 K* d1 Z
大约与上述我同张偶遇的同时,邓闻名于百万庄,以勇著称。按小学雅号,人称“。。。。”。关于邓,有类似王山的“天字系列”小说中的故事。那一代那一片的人可能都有耳闻,此处就不展开了。。。。
0 ^1 P5 W9 |; c4 \+ q + @! N* H/ h& T2 c. m+ i+ P
4、一点闲话 7 K' }5 M) R7 s
按现在的安全意识,当时的校园中无论是设备还是生活设施,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我班同学就曾有失足坠入宿舍楼东侧化粪池的事,也有从宿舍楼三层窗台坠下的事。前者在粪井中沉浮数次,幸被捞出,无大碍;后者侥幸未死,但断臂断腿,绑了石膏。最后是否有后遗症,不得而知。两意外发生时,我均在现场。落粪坑者的坠下和沉浮场面,落楼者在空中和着地的全过程,我都目睹。我何其幸,没有出现类似意外,而那两位同学何其不幸,做了前车之鉴。
# a8 y9 k& D4 X2 P. I
( P* }; u+ J6 V8 |我想,今天的小学校可能就不敢安装那种浪木了吧!但无论如何,那些体育设备还是锻炼出了一届届的健康毕业生。。。。。
* B9 R9 V& X2 Z: p3 _& C 8 c8 p" }: f( Y+ S
. F s5 O% t! n9 }7 j记得在学校期间,我也曾有过至少两次比较大的意外。。。。。一次是校园内挖沟,可能是同地下管道施工有关,到处沟壑纵横,有些沟上架着窄木,不到5厘米宽。男同学喜欢冒险,常在上面走。我也走,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次雨后,窄木很滑,我踩上去一用力,就飞跌下去,毫无控制。结果,我几乎摔晕,头未破,但鼻血横流,幸亏沟不深。后来在卫生所处理一下就没事了。
( K7 D1 L& B1 W- G0 p还有一次是在机院大操场。那时差不多是在1963到1965左右,正在全民皆兵,操场上有两个“伏虎”(直径有一人多高的大圆环,为锻炼器械)。我见过大人的训练,知道如何玩,但不知道它的厉害。我上去一转,立刻就摔了出去,立刻就岔了气,立刻感觉要窒息了,缓了半天才缓过来。。。。。属于自愈。
3 q9 Y# N# Z4 @1 N% @
}% d6 p. J$ i- Q3 D男孩子在那个年龄期,多有些莽撞,有些傻,因此出意外的几率很大。而女孩子天生秀气文静,玩个跳皮筋,抓拐,不会有问题。。。。据说按照统计,生男的几率比生女要略高一些;又据说女孩儿的生命力比男孩儿要强一些(其实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如此吧)。结合这些情况看,大自然的安排真是造化神奇啊。。。。。。哈哈哈哈。。
! c" m% d ?- Q# C& [+ v5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