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8-12-30 18:28:00的发言:% w/ Z+ g7 X8 E$ f: p& B
没有想到济生老兄下巴右边的伤疤是张小明所为,人已去矣,无法考证了,北海老四只好顶这个雷了。 " a) Y* c0 U3 {1 U& V
不劳“马达兄”另做考证,“胡涂人”关于张和邓的那件事千真万确,那时我也在校。我虽不在现场,但很了解,而且此二人为家兄之同届校友,我与此二人都算熟识,因此也有资格旁证一二。
4 v: w; i4 \: i" C* W' [* O5 N8 L 6 P6 T# [# X6 [; B3 G, g6 P# Q
1、张与邓游戏出事故时的那个游戏设备应该叫做“转亭”比较准确,而非“转伞”。“转伞”另有所指,另有模样。转亭位置在操场东侧正中,为金属制,其中心为一转轴,附带一圈座位,座位外侧是一圈垂直排列的若干金属棍,外形就像一个亭子。玩时就在座位上用脚蹬地,则转亭就可转动。得便时可以画一草图示意。
3 b' r$ u* y' s
- {: L( `% y8 t$ u" a4 c. n2、两人当时都是12、13岁的孩子,皆不懂事!邓将自己置于险地而不觉,可谓无畏;而张给玩伴带去厄运而不顾,可谓无知。 ! h; X8 S* N/ E4 T, F4 u: H1 A0 w+ h
& k5 `) x+ u+ y8 R1 O" x6 r7 ~ m) V是时也,张(好像应该是“小明”?)蹬地运力,驱动“转亭”飞旋,还呵呵狂笑不止;而邓则双手抓握,在巨大的离心力下,身体被甩起来,与地面几成90度角!也许这是张乘邓不备,突然启动加速,而邓来不及跳下;也许是邓较劲,否则邓何不早早地跳下去?试想,在此状态下,一个孩子能坚持多久呢?说时迟,那时快,邓呼地一声就平飞出去,平拍在地,将下巴摔裂,侥幸活命!
- S1 w: ]+ ^7 x. E( t# }: _" {我看,那样的情况下,除了有训练的人如体操选手和杂技演员等飞出去后才能站得住。 ; w( S! v6 u8 z F
+ l& p' q2 }6 M* H- \张是否因此而被处分就不记得了。多年前,邓来我家一趟,谈起许多往事,但我不好同他提起这件事。。。
' h* |$ d6 J$ O, J/ ? + q8 z2 g4 B8 r: U
3、关于此二人的其它一些逸事
) b, R7 h/ f* Z7 A O# K+ K, N! [0 ?% X+ D: X% r
**** 5 k( @8 q) Z* l( a/ ~% Q
先说张。66年底或67年初某日,张曾返校一趟。那时正在所谓“复课闹革命”,我在校园厮混,因此正好同张巧遇。 我记得当时看到两着黄军装的“大个儿”(那时小孩儿对比自己高大的大孩子的通称)一前一后,晃着膀子,骑车沿教学楼东侧小路由南向北飞驰而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嘿嘿。。 8 e# r" n9 E+ t. m7 G+ e0 a8 {4 R
& c# T4 k" S6 o$ k1 Y L* `6 m两人行到宿舍楼门前却并不下车,而是围着宿舍楼南门外东侧的一砖砌乒乓球台绕了半周,找准位置,啪的一下,一脚重重地踏在台面上做支撑,另一脚仍放在脚蹬上。当时孩子们骑车,不是简单地偏腿下车,而是那样将车停住,可以认为是表示比较“狂”的“范儿”。这时候我认出张,张也认出我来,即互相招呼。张同我交谈几句,问及家兄近况和学校情况。之后,张在教学楼里转了转,显然意有所图(我知道)。。。。。。然后就离开了。
- L: h' ?5 b: z0 }8 |我印象中,当时张着高腰军靴,黄军装(也许是呢制军装,在那个时代均为某种标志,表明非等闲之辈),佩红底黑字红卫兵袖章(红底黑字,而不是红底黄字,在某一特定时期,也有特定意义),面色黝黑,鹰视虎步,宽肩阔背,骑大链套自行车,解数纯熟,顾盼自雄而俨然玩主。同来的一个伙伴,年岁相仿,身材略低,装束类似,面无表情而始终沉默。
) {0 X! H5 x; G
9 U8 G9 W8 d" d1 u3 w那时,我在张面前不过算是一个低年级的小豆包啦!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感觉很多孩子是大个儿,我同他们在体格上难以匹敌,有仰视之感。而我长成之后,那些昔日的大个儿在我眼中却变成了小个子或者矮胖子。 % e! `5 h- Z/ E n" l7 T/ L5 U
% k; W$ {# X- B8 ?9 o
不料斯人已渺,呜呼哀哉!当时我还不知道有“北海XX”或者“中组部XX”之称,但后来有耳闻。从我见他最后一次的情形看,该传闻与称谓应不虚。 无论如何,“都付笑谈中”啦!( X# }2 y4 A P. `( s
****** 0 E' F" b3 D$ h0 |7 ]& {
0 {1 n& L4 U1 L
再说邓。邓与家兄同班,小学六年遂成莫逆。邓放学后常来我家玩儿,因此我家人均熟悉他!那时家父还经常同邓开玩笑,有时候还虎着脸逗他,弄得邓很紧张。。。。。
) w/ L/ F1 I, l7 s6 c; _2 }( T大约与上述我同张偶遇的同时,邓闻名于百万庄,以勇著称。按小学雅号,人称“。。。。”。关于邓,有类似王山的“天字系列”小说中的故事。那一代那一片的人可能都有耳闻,此处就不展开了。。。。 + Q# c6 I j- L1 x1 E0 Y# ~' T
. B0 Q$ Y! G7 n( d4、一点闲话
) j p9 X1 A# o" j按现在的安全意识,当时的校园中无论是设备还是生活设施,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我班同学就曾有失足坠入宿舍楼东侧化粪池的事,也有从宿舍楼三层窗台坠下的事。前者在粪井中沉浮数次,幸被捞出,无大碍;后者侥幸未死,但断臂断腿,绑了石膏。最后是否有后遗症,不得而知。两意外发生时,我均在现场。落粪坑者的坠下和沉浮场面,落楼者在空中和着地的全过程,我都目睹。我何其幸,没有出现类似意外,而那两位同学何其不幸,做了前车之鉴。 # `6 [" S/ n9 M& E% N
9 t# H: w# {+ @7 v我想,今天的小学校可能就不敢安装那种浪木了吧!但无论如何,那些体育设备还是锻炼出了一届届的健康毕业生。。。。。 " F5 L8 r9 w1 Z
\' Y+ e$ t- y& R; {0 n
" ^" U7 ~" h/ X5 Q5 C' j7 |! s记得在学校期间,我也曾有过至少两次比较大的意外。。。。。一次是校园内挖沟,可能是同地下管道施工有关,到处沟壑纵横,有些沟上架着窄木,不到5厘米宽。男同学喜欢冒险,常在上面走。我也走,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次雨后,窄木很滑,我踩上去一用力,就飞跌下去,毫无控制。结果,我几乎摔晕,头未破,但鼻血横流,幸亏沟不深。后来在卫生所处理一下就没事了。
1 ]8 v: \+ o& s0 b! h* T5 n还有一次是在机院大操场。那时差不多是在1963到1965左右,正在全民皆兵,操场上有两个“伏虎”(直径有一人多高的大圆环,为锻炼器械)。我见过大人的训练,知道如何玩,但不知道它的厉害。我上去一转,立刻就摔了出去,立刻就岔了气,立刻感觉要窒息了,缓了半天才缓过来。。。。。属于自愈。 " u( P U8 B( O6 t3 n* [% U, Z! l
! J( H9 h c, K9 j! N' Z3 b男孩子在那个年龄期,多有些莽撞,有些傻,因此出意外的几率很大。而女孩子天生秀气文静,玩个跳皮筋,抓拐,不会有问题。。。。据说按照统计,生男的几率比生女要略高一些;又据说女孩儿的生命力比男孩儿要强一些(其实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如此吧)。结合这些情况看,大自然的安排真是造化神奇啊。。。。。。哈哈哈哈。。
6 s( I9 D& _) R/ _+ c2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