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鸽”栖落何处 《林海雪原》——一部史诗般的小说,曾经激励、影响了几代人。杨子荣、少剑波、白茹……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曾让多少人铭心刻骨,魂牵梦绕。然而,这些无人不晓的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吗?少剑波、白茹是否真的如人所愿成了生活中的伴侣?这些为共和国做出贡献的人们今在何方?他们生活得幸福吗?我作为沈阳军区第201医院的工作人员,一次在医院的院史馆得知,小说《林海雪原》中的那位战风雪、跨骏马、人称“小白鸽”的军中女杰,竟和自己工作的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白鸽”生活中的原型叫刘波,曾在201医院的前身牡丹江军区医院工作过,小说的作者曲波,曾三次在这所医院住院疗伤。我望着院史馆那些陈旧变黄的照片,心中涌动着对先辈的崇敬和向往,炽热探求的渴望油然而生。 时间荏苒,笔者寻找“小白鸽”的念头与日俱增,寻踪探访的心情急切而强烈。据悉,曲波2002年因病去世,刘波现生活在北京,根据时间推断,刘波应过了花甲之年。 公元2004年冬季,我坐上了驶向北京的列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才找到了刘波的电话号码。在那个夜晚我终于接通了与刘波的电话,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跳,屏住呼吸倾听,听筒中传来清晰亲切的声音。我告诉她我是从辽阳市201医院来的,表明想拜访的愿望,刘波听说是老单位的同志后,表示欢迎,并告诉我居住的地址。我随后打车来到刘波老人家里。
曲波临终前的“五点意见”
悠远岁月的年轮显露在刘波老人身上。她年过八旬,身体健康,思维清晰,深邃的眸子里显示出安详与慈爱。来到刘波老人家里,老人两室一厅的寓所简单朴素,唯有书架上密布的书籍,墙上挂着的书画让人感到文化氛围的力量。老人十分健谈,说自己曾经多次拒绝媒体采访,当然原单位的同志就不同了,今天可以多说说。她略加回忆一下说:“咱们医院历史很久,是1946年由牡丹江的几个医院——满赤医院、满铁医院还有谢家沟医院合并组成的牡丹江军区医院。1948年辽沈战役中,我们医院调往辽宁阜新新邱,改为第十二野战医院,1950年医院迁到辽宁辽阳市,改为第201医院。我是1947年调到牡丹江军区医院任教导员兼副院长。当时牡丹江军区编四个团,一团二团是山东胶东部队开进东北作战的,曲波是二团副政委,团里当时没有团长、政委,曲波负责团里的工作。我和曲波是山东黄县老乡,都是抗日时期的小八路,抗战时期两人彼此熟悉。1946年,曲波由于肠道疾病住院治疗,共同的战斗经历,特殊的医院环境使我们结下深深的情意,这一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我与曲波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的第二天,曲波就去参加剿匪战斗。”当我问起小说《林海雪原》的创作过程时,刘波老人说:“曲波亲身经历并指挥了林海雪原剿匪战斗,惊险激烈的战斗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素材,当小说初稿写完前三章有15万字时,他感到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可牺牲的并肩战友的英勇事迹激励他坚持写下去。一天夜里,当曲波写到杨子荣牺牲的章节,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潸然泪下,把我叫醒说,他写到杨子荣牺牲就写不下去了……所以小说《林海雪原》开篇就写到,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以表达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在齐齐哈尔写的,写后半部分他已调到北京。经过一年半业余时间的艰苦创作,他终于写完了小说《林海雪原》,完成了他多年的夙愿。”当我问到传奇式的人物杨子荣时,刘波老人说:“杨子荣确有其人,他是山东胶东半岛人,1945年参军在曲波所在的部队,一直打到东北。杨子荣是二团的侦察排长,不是电视剧编成的司令员伙夫。他是在活捉匪首‘座山雕’以后的战斗中牺牲的。”刘波老人说,“一身功勋的杨子荣没能看到剿匪的最后胜利,这使活着的战友们永生痛惜。”我就前一段时间关于改编的电视剧《林海雪原》沸沸扬扬的争论,剧中对杨子荣英雄形象的诋毁和否定,询问老人的看法。刘波老人说;“2002年3月曲波病重,话剧团的同志来病房看望他,说总政想把小说《林海雪原》改编成20集电视剧,征求他的意见。曲波听后神志突然清醒,要护士把他扶起来,说出五点意见:一、由总政拍摄是我多年的愿望。二、改编20集可以,太长了不好,太短恐怕也不行。三、不要只演打打杀杀,要着重反映当年战争形势下人物的深度。四、不要用我书中的人物代号和具体部队。五、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可以按照电视剧的特点和现代形势,给改编人员创作自由。曲波说完疲倦的躺下了,两个多月后他就离开了人间。”刘波老人说:“至于这部电视剧的改编,他们离开原著,加上了一些不应有的人物和情节,我是不能认同的。”她说:“《林海雪原》中的英雄人物,无论怎么改编,都反映了改编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自身水平的局限性。而这些都已与小说《林海雪原》没什么关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