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8-4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真水无香在2010-8-2 20:11:00的发言:

       发一张图,看看大家是否记得。这图是根据现在卫星版地图,让孩子帮忙稍作修改完成的。恢复了已拆除的几座楼,标上了楼号。小学操场就是把地图上的转了90度。所标位置可能稍有偏差,大家可以修正。58年机院成立前,图的左上部为干校,右上部为管校,主干道以南为机校。58年合并为机械学院
       
       院内的老楼越拆越多,以后将更会是面目全非,但愿我们儿时的乐园永远不要从记忆中抹去。   
& }3 _: x1 _2 }- Y- ?7 C1 ^

真水无香、善若水真是有心人、热心人。一位不惜气力带着孩子恢复机院及附小的平面图,一位不厌其详地诠释。为了什么,都是一个心愿:让大家把北京机院及其附小两座已经在地图上消失多年的学校,永远留在记忆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8-4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10-8-1 22:27:00的发言:
2 s4 y- q/ p$ H- q3 }

今天去日坛公园,拜谒革命先烈马骏烈士墓。回想当年附小组织过几次为马骏烈士扫墓,一晃儿已是46年前的事了。

& e: E6 |" G1 Y' V; o" d2 k/ L0 G

现在的马骏烈士墓前增加了烈士的头像雕塑,与原来的墓碑形成一整体。


* U" k0 m9 L8 Z+ y `' F# l7 Y

 

! {5 h7 W6 Z1 y- f, h0 u

 

7 y- a7 a! d4 m' D' ^

借善若水拜谒马骏烈士墓,再重温一下烈士的功勋。

( R9 M# e+ t% M$ I$ x7 s/ s9 {

 

) a! ~; T$ X; z" A% P! _$ K0 F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b6 w3 |8 w3 `+ S8 W6 `7 b

 

( f4 j+ T5 m- N8 ?6 Z. F6 ]* E

马骏
(1895年9月12日-1928年2月15日),字逾泉,号天安,中国吉林省吉安市(今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回族,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 a7 r9 {# o# J" r; P. n! F

马1912年入吉林一中,191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9年,马参加五四运动,当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兼执行部长。8月,马骏发动天津当地穆斯林和学生,前往北平天安门进行示威,抗议山东镇守使马良擅杀当地回民领袖马云亭,一度被捕,后在周恩来等人的营救下被释放。

_0 n! X5 y( @& n4 V1 M8 {: |" F

1919年9月16日,马骏随同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人一同发起成立觉悟社。11月10日,马骏当选为全国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当年年底马骏回到天津,领导开展抵制日本商品的运动,次年1月再次入狱,7月18日方才被释放。

; I2 V/ n3 M1 v0 @6 h4 G' h0 G! h

1922年,马骏受命前往哈尔滨等地秘密开展活动,负责在东北发展中共组织。1924年,马骏组织吉林各界开展声援五卅运动的活动,遭到通缉,其父马喜贵遇难。在此情况下,马骏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留学期间曾负责中山大学的中共党务组织。

' h" K, D5 T7 U# |

1927年,马骏奉调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12月3日被捕。次年2月15日被张作霖下令杀害。

) J) N0 @. a: x( P% O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8-5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小子:照片怎么样?我还在同学家看见过你们全家在游泳池的合影呢。

2 D% s7 d% y, I% C

  当年我们女孩为了节约2分钱买来的分分秒秒,在家里就换好游泳衣早早等在游泳池门口,那个滋味是终身难忘。[em225]

% P2 M( }& D. g' }% m6 j0 j( C) l+ ]' t

  现在我们几个同学时不时的还到理工大游泳池去游泳,虽然不是当年的游泳池,但还能找回点感觉的,方方每次回国探亲也要到这里来游游泳,机院的孩子对游泳池们感情还是蛮深的。

' P3 u1 O; ]) Y' H

  再发一张陕机院游泳池的照片,很奇怪怎么没有看见你?

YvQGqtq4.jpg
发表于 2010-8-5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大姐,你手里真有不少珍贵藏品啊。这两张照片真让人想起过去的经历,已逝去的老师,离别多年的同学及老友。

# G. ~( V5 u" u/ E& A: k$ K

下面那张照片里没我,可能当时去参加集训没能赶上,可惜没能和大家一起留个影。

发表于 2010-8-5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是档案室找来的,还有的是别人保存的。你要吗?我发到你邮箱?
发表于 2010-8-5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有登录论坛,连自己的密码都忘记了。

% k2 ^7 a7 q1 `

看到漫步贴的那张游泳池的照片,真是感到亲切。

) B S' \1 L# [1 o+ Q% T4 q

我小时候腿、脚经常抽筋,同班的同学都可以到深水区游泳,只有我老在浅水区。

; \' R9 X6 c. R) n

 

发表于 2010-8-4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0-8-4 16:33:00的发言:
* T- C! Z& C |% W i6 v/ A' W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见到了“列宁同志”,拍了些照片,发上来请大家看看。

" B4 t. }; E& e& t- _6 J* R0 J$ b

 

+ d, Y& l/ W! d/ Q

拍摄于2010-7-20 莫斯科红场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a0408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Z8 J. X/ L- N2 O' w- U: x

这是蜡像?还是找了一位演员?不管怎么说,还是“让列宁同志先走!”呵呵,难忘的“列宁在1918”。

1 D2 w% `- P9 `/ a$ ?. c

另外,少先队的模式是中国从苏联引进的,还是苏联从中国引进的?我不清楚啊。看看那个戴红领巾小女孩儿的敬礼姿势,和我们小时行队礼的姿势一模一样。

发表于 2010-8-4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10-8-4 21:29:00的发言:
0 K) w# m- v; d8 n- V

少先队的模式是中国从苏联引进的,还是苏联从中国引进的?我不清楚啊。看看那个戴红领巾小女孩儿的敬礼姿势,和我们小时行队礼的姿势一模一样。

4 X$ ]' S7 C9 ~3 Z

你真逗,可能是你岁数小不知道这些问题,少先队的模式是中国从苏联引进的,中苏友好向老大哥学习,行礼的姿势也完全接受苏联的姿势,但是有不同点,就是红领巾的扎法不同,我们的轧法有点像扎领带一样,扣子的方向是横着的,而苏联的扎法像系一个死扣一样,扣子的方向是竖着的。

6 S- f7 z, s) \" q. ~6 s

另外说一个我在加拿大碰到的有关红领巾有趣的事:一个很小就被父母带到加拿大的孩子跟我说,中国的孩子都带红领带,他居然把红领巾说成了红领带!?哈哈!

发表于 2010-8-4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今天下午,我将此帖错放在“寻找老街坊”。发现贴错后,就在这里重贴了一次,同时请版主帮忙删除那张错贴地方的帖子(那里的帖子是主贴,自己没权利删)。

: H8 F& j. u+ ]) m; g1 j8 c. C. I

 

. e! C+ ^6 B- B; z

不料版主把这里的帖子也一并删了。只好在这里重贴一次。

0 }, c! E- N2 k1 H3 c

 

! U% w. r4 l; K5 Q1 [2 B+ G

“两水”(西水车和水小子)都评论了,原帖却没了,呵呵。

: K" d$ x) f! H, y) c) s, w

 

# l: E' D6 N8 w; K, o

 

0 s4 u8 @; S* V8 P

原帖:

, X( R" [; x' Z' | m1 m% S

 

0 M! c" \8 z5 Z. d. I# S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见到了“列宁同志”,拍了些照片,发上来请大家看看。

) r% Z& j* l' R4 O+ g

 

T3 ~" n8 \. ?3 K2 F

拍摄于2010-7-20 莫斯科红场边

decJYiUl.jpg
IcaGnQFF.jpg
发表于 2010-8-5 0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8-4 22:01:00的发言:
3 a% |- E$ G+ p' Q: L3 J& ?, P1 y

你真逗,可能是你岁数小不知道这些问题,少先队的模式是中国从苏联引进的,中苏友好向老大哥学习,行礼的姿势也完全接受苏联的姿势,但是有不同点,就是红领巾的扎法不同,我们的轧法有点像扎领带一样,扣子的方向是横着的,而苏联的扎法像系一个死扣一样,扣子的方向是竖着的。

. Z/ J* V2 t; L q5 h

另外说一个我在加拿大碰到的有关黑龙江有趣的事:一个很小就被父母带到加拿大的孩子跟我说,中国的孩子都带红领带,他居然把红领巾说成了红领带!?哈哈!

. v" L c3 b8 b. e5 o" f/ z

根据历史的发展,以前也是那样猜想的,只是不敢肯定。这回落实清楚了,谢谢西水学长。

" x% e5 u, c9 L9 T' Y8 U* Z+ {

仔细看看那位苏联小姑娘红领巾的扎法,有点像陕北庄稼汉的头巾扎法,确实和我们的扎法不一样。

发表于 2010-8-5 0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C) \9 F4 a/ N8 v) W4 k! g3 y

(35) 机院游泳池


1 i: Z0 {2 L6 p, f( I

         曾经去过许多游泳池游泳,但脑海里印象最深还是机院游泳池,因为在那里存有我许多童年美好的片段。

6 f9 z4 _5 Q: |) y

 

. ?- t4 [( ~" y/ Z3 p$ G

         前面提到过,我是在楼上老邻居陈家大哥的带领下,去工体游泳池第一次从陆地奔入水中,体验水中玩耍乐趣。那一次游泳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老是睁着大眼儿期待着陈家大哥再带我去工体游泳,可是这个机会再也没有等到。

7 i, [1 e/ o5 o5 F, E

 

" G5 s) v5 `; p

         一日,忽听到前方传来好消息---机械学院决定在院内要建造一座标准游泳池 !听到这个消息可把我高兴死了,天天盼着游泳池建好,自己能去游泳。

( u; P, G4 v& K* f

 

0 v- G- y1 {5 _$ r& [$ _

         修建游泳池的地点选在机院卫生所前面,学院里好像组织过教工义务劳动挖土。我父亲曾经带我到工地上看过那里的劳动场面,不记得当时工地上是否彩旗纷飞,只记得人们脸上挂着笑容非常卖力的干活。据说小庄那一带过去是京郊坟地,所以施工中地下常常挖出装人体尸骨的坛子,里面的东西看上去白咕啦嚓挺瘆人的,我就亲眼看到了一截骨头棒子。。。。

) q! V4 @7 ], Z

 

; u1 Z T; F" ~2 D

        机院游泳池竣工了!可我真忘了那是哪一年了。应该是65年吧?

, _" W/ Q4 V2 e4 s: i7 ]

 

6 o6 I" @* H2 s

        这是一座南北走向,宽25米长50米的游泳池,有深、浅两个泳区,池岸上用砂石预制板铺地,起跳出发台在深水区那一头,水泥凸台绕池一周,池壁用形状不规则的坚硬岩石砌成,水泥溜缝,好像没有用瓷砖,游泳池整体看上去虽不显得华丽,却给人一种很敦实的感觉。深水井座落在不远处的一个大松树旁边,为游泳池提供水源。从水泵接出来的黑色橡胶管有20多公分粗,喷出来的井水直砸池底,水花飞溅。井水水质清凉干净,刚放出来的水的温度大概在15°C,应该属于一流的井水吧。

, A$ x' K' Z2 a# e: v

 

: N" z- y9 N% d" @

       这游泳池一建成,和机院大礼堂一样,就成为机院内公共场所耀眼的亮点。夏天一到,游泳池就成了机院教职工、大学生、和院家属子弟集中活动的场所。

' K. y8 r( A3 V+ q, S

 

+ z& u% W( ^1 J

       我们那一拨岁数相差不大的孩子不知撞了什么运,个个都属于水耗子型的,一开始进池子都是扒着边儿游,没游多少场,摸石头,打水仗,跳“冰棍儿”,水下潜泳,把救生圈当扎猛子的道具,。。一个个的在水里玩的上钻下跳,如鱼得水。 当时的门票2分一场,可以游俩小时。平时一天只开午场12:00-2:00,周日则开连场。为了不浪费2分钱所支付的分分秒秒,我们经常不吃午饭,提前十分钟到门口等候,没遮没挡,傻了吧唧的干晒着。最让人难受的是有时没掌握好准确信息,当一路颠簸,大汗淋漓地赶到游泳池,一抬头,小黑板儿上的一行字直劈的人透不过气来:-----“今日换水, 暂停开放”。

& o: `6 N3 j; r9 Q1 Z

 

6 S2 k7 c0 O. J% U/ _7 D5 s r4 k

       那时辰,人小不知道什么是累,一场游2小时不过瘾,一到周日就游连场。4小时玩下来,肚子饿的咕咕乱叫。回家的路上,皮皮蹋蹋,无精打采,头顶泳裤,一方面遮阳,一方面晒游泳裤。路过合作社时,兜里有零钱就进去买个果丹皮,糖豆儿什么的。回到家里,在桌子逮着啥,就吃啥,什么窝头蘸白糖,馒头蘸芝麻酱,米饭拌酱油,拍黄瓜,生西红柿,。。等等,真正做到了游泳好,胃口就好,吃饭焖儿闷儿香。

+ G( k8 N6 D2 z; ~; Z/ l- w6 K$ {

 

% y; o2 t1 q) G2 w' v n$ g

      当时负责管理游泳池的是机院体育教研室的老师,还请来几位在校大学生做服务工作,其中有一位姓李的大学生,四方脸,戴黑框眼镜,身体挺结实的,我们称他“大个儿李”。“大个儿李”工作态度极其认真负责。每当我们入场后,急匆匆换上游泳裤,冲出更衣室,迎面必看到“大个儿李”头戴宽边儿大草帽,手提一个洋铁皮扩大声筒,两腿叉直了站在消毒水池外,两眼直勾勾的盯着我们。在这种眼光下,只好先顺从地跑到自来水龙头下冲个冷水浴,然后浑身打着颤,带着一身鸡皮疙瘩跳入水中。。。“大个儿李”的另一项任务是维持池内水面秩序。凡是有打水仗的地方,那个洋铁皮扩声筒立刻会指向那里,接着空中就回荡着“大个儿李”的训斥声“不要打啦,再打就把你们。。。”。他的吆喝很有效,不过水面上经常是摁了葫芦起了瓢,闹得扩大声筒不停地变换方向。呵呵,“大个儿李”,辛苦了您那。

/ ]! Q- Q4 t4 P# i" c- F4 x

 

3 n6 Q8 Y, ?+ l- @) [' v

      深水区经常有人玩助跑跳水。后来我们这一拨孩子也去玩“燕式跳水”。我记得一位住在26号楼的大姐很喜欢跳这个姿势。最有特色的是这位大姐每次从水底下一冒出水面,总是习惯顺势一甩头,甩出的水珠再落在水面上就形成一个以她为中心的圆圈,挺造型的。另外,每当这位大姐出场时,周围就会聚集不少大学生围观。是喽,那年月在室外有这健与美的免费表演,谁不伸直了脖子看啊。

' m- a/ }' ]. ?

 

7 A9 G! A7 G; M2 d( H

      我父母看我喜欢游泳,就和体育教研室胡老师沟通了一下,希望允许我在上午10点游泳池没人时来锻炼,并得到他的一些指导。这事一没请客,二没送礼,胡老师就答应了。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大个儿李”疑惑眼光的注视下,跳入清澈的水中畅游起来。。。哇,一人占据一个大游泳池,那个感觉舒服啊,就甭提了。

: ]5 x1 U& ^2 E5 M, a

 

+ v8 s! j# z% m% X

      记得有一天,我按胡老师的要求,正在无拘无束地畅游着,忽然从水中看到另一个身影在游动。我上岸后仔细一看,原来是那位我们称之为“游泳队长”的大学生。“游泳队长”看起来象南方人,大眼睛,长得眉清目秀,皮肤较白,浑身的肌肉很匀称。这位“游泳队长” 技术全面,水性极好,人趴在水面上,双臂很轻松地挥动,节奏虽不快,划水效果却极佳,只看他人“噌,噌”地往前窜。我在岸边选了个正对着他的来去路线的位置坐下来,以便仔细观看他的动作,体会其中要领。

, x9 u* @/ Q1 L; Z

 

! \; o+ M* @) ~; s7 t

      “哗,哗,。。”“游泳队长”交替轻挥两臂,采用自由式向我游了过来。他快到岸边了,看着水流中的气泡打着旋儿,沿着他的身体舒展地流向后方,我睁大了眼睛想好好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游的。。。,就在他离岸边还有约一米时,突然我眼前一片白浪翻腾,朦胧中感觉空中一双腿向我甩了过来,接着就听“啪。。。”一声,水花四溅。待我摸去脸上的水花,睁开眼睛定睛一看,嘿嘿,这“游泳队长”已经掉过身体,又顺着来路游回去了。我当时心里这个纳闷啊,他水里怎么甩了一下腿,人就改变方向了呢?

$ s" v' X3 m, T3 J

      “哗,哗,。。。 队长同志依然交替轻挥两臂,向我游了过来, 但这回采用了仰泳姿势。快到岸边了,我睁大了眼睛想看看他仰泳是不是也能甩腿变方向。就在他的手快触摸到池壁时,突然身体来了一个侧旋,浪花起处,双腿空中又那么一晃,“啪”,。。一声水响,头脚就互变了个位置 ,紧接着双脚一蹬 ,“唰。。。”人影在水下又向来路奔了回去。哎呦嘿,这回看得比较真着, 那动作是真真地漂亮,不愧为游泳队长。

( L2 l. Z) \& u' }" G

 

, p6 [4 W9 @6 D, ~5 I0 v1 d

       后来被告知,队长的那几个动作,就是游泳项目中自由泳和仰泳转身技术 。

" }. @8 p% A& H8 y( n& w; c; K

       这后来为了掌握游泳转身技术,我可没少呛水。最犯傻的是只看了“游泳队长”两种姿势的转身,就以为其他两种姿势也可以玩转身,结果有一次在游蛙泳和蝶泳的时候,玩转身被人当场指正 。呵呵。。。。想想当时,就觉得傻得可爱。  


" M8 { o+ q4 z. g0 x# U

       唉。。。,现在游泳池早也变成停车场,深水井亦早已被填平,留下的只是忘不却得回忆片段了。

发表于 2010-8-5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7-31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10-7-26 22:24:00的发言:
/ {9 c, e, `6 n

人民日报社为建新的新闻中心,已经全部拆除,连大门也荡然无存了。您保存的那张前辈们在新建成的1号楼前合影照片,真的成了永久的纪念!

0 X$ G0 c& h! t6 b) d! d* U5 @

     母校作为一个实体早己不复存在了。原机院的大门因它曾挂有母校的牌子,还因母校的学子们曾从这个大门进出,完成人生的进程,为了留住对母校的记忆和怀念,不少老师员工校友都曾在这里留影,见到这座大门会勾起大家的记忆,想起许多故事。如今这座大门也荡然无存了。虽然经历过母校拆除的冲击,但是对与母校有关,牵动老师校友的现存的原机院的建筑被拆迁仍然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

1 j# L& K& E% W$ g

 

' ^( Q, ~4 ]! E0 |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j' h1 q7 h* e( C1 e

 

' J; }2 ?. _3 H- a$ P: J/ f

ejQtUn9B.jpg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M. c5 b7 B) O* \& f( T( j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7-30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自《学习时报》的文章“为什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段: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要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着力在以下两个问题上解放思想。
一是要破除高度集权、排斥民主的传统观念。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最主要的是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早就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9页)应当看到,我们的政治体制受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很深的。共产国际时期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思想,渗透到制度和机制中,形成为政治生活的习惯,需要结合历史,作深入的剖析。我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很长,在政治上突出地表现为“官本位”,根深蒂固,对此,我们更要努力清除。
二是要破除把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一概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传统观念。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要善于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经济领域,有些东西,如计划和市场,是手段和方法,本身没有阶级性,也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在政治领域,也是这样。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些东西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次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设秘密写票处这样的细节,都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成果,都体现了思想的解放。过去长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把人类创造的这些政治文明成果,一概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而加以排斥。这种“左”的思想,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障碍,仍然是我们推进思想解放的课题。
发表于 2010-7-31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10-7-30 22:03:00的发言:
转帖自《学习时报》的文章“为什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段:

$ @6 H/ n! ~3 ]. Q

 

1 t1 _# _0 x; Q6 b+ s' E! J! X

 

5 B# J9 x( t5 V3 a0 z

   现在对政治体制需要改革好像没有太多的异议。关键是具体怎样改,实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

发表于 2010-7-31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真水无香在2010-7-30 18:22:00的发言:

 
        那时东南方向确实有高大烟囱,那里除了机校食堂外还有冬季供暖锅炉房,旁边是机校浴池,实习工厂, 锅炉房什么时间拆的不记得了,只记得好像是
60年代后改为热电厂供暖,热力管线向西北穿过呼家楼到使馆区,现在我不知道了。
       
        机院早年建设场景照片中右边线中间三层楼就是20号楼,最早叫机校学生宿舍丙楼,15号楼叫丁楼,附小成立前机校小学学生少,就在丁楼上课,校长姓许,女儿是附小61届学生。20号楼南边尖顶大房子曾是学生区的商店,卖日用品和纸张本册等,记得五几年我在那里买过牙膏。
- a6 o* X: O3 A2 v% T4 w; u

     看来经过善若水、真水无香回忆,说不定那张照片还真可能是在大烟囱上照的,或是施工时在大烟囱的脚手架上照的。真水无香记忆力还是不错的。所说的附小成立前的机校小学,最初是在大教学楼上课,只有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四个班级,刚建校我从甘水桥小学转来就上四年级,班主任是于志纯老师。上五年级时,因该校没有五年级,就到慈寺小学。真水无香所说的丁楼是哪个楼,是不是以后机校子弟小学又换了上课的地方。机校子弟小学的校长是姓许,个子不高稍微胖些。我对他印象比较深的是有次他代那个老师上课,给我们讲曹操的故事,来说明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故事是说曹操带兵打仗,当时麦子熟了,曹操要求将士不得踩踏麦子,违者要杀头。结果曹操的坐骑受到惊吓,跑入麦田,踏坏一大片麦子。曹操割下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

( `) i/ J8 _; i6 E/ i6 P

 

发表于 2010-7-31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0-7-31 22:28:00的发言:
: {5 x& h1 _% `$ R* ]+ Y2 J

  现在对政治体制需要改革好像没有太多的异议。关键是具体怎样改,实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

9 o: j% V& D& ?1 _ r

再转帖自《学习时报》的文章“为什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节选:

/ S$ Q# p9 p/ O, \: Z- @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只能有重点地推进。党中央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这是正确的改革决策。

8 b8 ~9 r6 Y# R: K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 C% t$ u; S4 Z" C3 C/ u& [. W0 h K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内容不同,各有特点,但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的,有共通之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借鉴。比如,改革要制定目标模式,要有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要求和方案;改革要渐进式推进、又要将渐进与突进相交替;改革要大胆地试验,又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改革可选择某些地区进行试验,先行一步,起窗口作用,等等。

发表于 2010-8-1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说过我曾经到少年时代呆过的后海一片几个地方去怀怀旧。当时照片没找到,今天找到了。这些照片大约是在1987年或1988年照的。

! y( G' I+ J: j0 y8 t( K

 

$ m0 [! }2 `7 k( G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2 J# Q# z% Y! m+ ` D4 U

刚到北京我们一家就住在鼓楼附近,我常到鼓楼周围去玩记得鼓楼一带当时是个市场,印象是卖小食品的比较多。不过当年住的地方转了一圈找不到,与记忆中对不住号。当时到上三年级的甘水桥小学院内转了一圈。还找到了当看年的教室,当事者迷,就没有想到应该在这个学校照相留念,什么原因?说不清。

. s/ t/ J( | S+ n

 

, B$ Y. |: f" }% j5 P0 n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4 T1 k! g( \( X; J

好像醇亲王府东边是卫生部占了,西半部为宋庆龄故居,当年好像是全为一机部办公所用,北京机校筹建处也在这个院内办公。父亲在这里可能上了一年多的班,这个卫生部的大门应该是当年曾随父亲进出的大

0 T% M9 l9 h* x" i) f6 O

 

9 l& E- S. U( Y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8 ]3 X9 l4 n. U! Q4 N

在宋庆龄故居还是能找到儿时的记忆的,我在甘水桥上学时曾患重病,在家养了两个多月,一机部卫生所就在这个院内水池南面的假山上,父亲隔一段时间要带我到卫生所去,看完病有时我就在水池边、长廊内转圈。

U1 o3 C r2 T3 s( t

 

$ j; N9 y0 w' [5 ^/ f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4 U" @7 k% A7 v: H5 I

在后海边所照的照片,看不出是在那里照的,背景没有特点。我家从鼓楼搬到后海南岸的小新开路胡同后,我上学放学都要围着后海转上半圈,后海西边有座小桥,当年桥边有个小人书摊,有时放学就在这里看几本。

* K9 }, c/ n" _- [5 b( u

 

3 h2 H5 v+ E0 \2 B! p7 t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J% F# J# Q" M# V1 v

当年我家就住在这个大门的院内,本来想照个大门全貌,可是胡同太窄,相机的广角又不行。进到院内想找找当年我家住的地方,这个院是典型的北京两进四合院,我们家住在前院的正屋,院子宽宽敞敞的。可是这次进去一看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院内盖满了小棚小屋。没法照。出院时一位带着孙子的大娘问我找谁,我说起过去曾在这里住过。本来想与大娘一起在大门口照一张,大娘不愿意,拉着孙子要走,这不就照成这个模样了。这个胡同的西口当年有一位驼背老大爷摆个小摊,有糖果,小饼干,小玩具之类,不过最受院内小孩欢迎的还是印小图画的画片,回家一小张一小张剪下来。玩的时候把每一张反扣在地上,在画片旁边用手用力拍,把别人画片拍翻过来,这张画片就属于你的了。

4 B# H1 E) L% h

 

1 V, h4 @/ o- I

WbtyScxX.jpg

1 [% M8 {5 Z& }* m' m( b( }- e& f' W

从小新开路胡同到德胜门有一段距离,当年我与院内小伙伴,曾经几次结伴到德胜门去玩,对这座城门还是比较熟悉的。有一次,我与伙伴还试图爬上箭楼,叫人给撵了下来。有一天母亲带我上街,我就领着母亲来到德胜门来看看北京的城墙。

发表于 2010-8-1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见到幅会动的图画,挺好,传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 g. S+ q4 B1 Y2 Z

 

7 s0 N* l# s+ j. K9 L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o% Y: ^/ i5 P. `5 P! x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u: \) H% n' H6 q5 Q* c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0 p1 B# Y$ d3 C: V! z! B; ]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J8 @( k, D$ e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 F0 R4 a; ~9 l7 u8 I4 u2 |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8-1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laojy学长的转帖妙趣横生啊!

9 j& t( f+ q( s! T+ i$ k! j

 

: ^5 J' S/ ~) |. g' ~% @3 \5 W6 t

今天去日坛公园,拜谒革命先烈马骏烈士墓。回想当年附小组织过几次为马骏烈士扫墓,一晃儿已是46年前的事了。

) s, }" s7 [: R+ p9 R( L

现在的马骏烈士墓前增加了烈士的头像雕塑,与原来的墓碑形成一整体。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8-2 0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鞠大哥还记得这些景色

$ {( {% h; ^! B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 W: L( J4 L8 |

MSODGTEq.jpg
Kpis5osL.jpg
4GnPqOgG.jpg
epMU1ZVa.jpg

( M+ z8 e" c' d, R4 k

XICzo8h7.jpg

发表于 2010-8-2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退休以后我常到什刹海遛弯,什刹海和我印象中的大不一样了。80年代末我曾经在那里工作,参与编写“什刹海志”,那时什刹海给我的印象是:北京城一环绿色的宝石项链,西海、后海、前海绿波荡漾,“京华胜地”,美不胜收!远离城市喧嚣,文人墨客隐居其中;环湖绿树掩荫,居民沿湖清静悠闲生活;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自然景观,都包含着丰富、浓郁的老北京文化内涵。90年代末为了解决什刹海水系富氧化(绿藻泛滥)问题,曾在北京市科委立项,专门治理污染,还其清澈水体。舟楫泛湖,每只船上有琵琶、扬琴、笛箫等丝竹音乐,后门桥、望海楼静静的矗立着,游人交口称赞。什刹海始建于元代,是南北漕运的终点码头,明清两朝又建了不少寺庙、贵族府邸。我真以什刹海的历史文化与美丽风光感到自豪。

" d4 w, ] r6 L0 K7 x# H

自从开发了酒吧街,环湖各式各样的酒吧鳞次栉比,游客摩肩接踵,一片喧闹。什刹海的韵味由“一杯清茶,变成了一杯咖啡,一杯伏特加。。。”。

: B* e, f& x3 Y. g' I( d

联想到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德国的莱茵河两岸的建筑风貌、环境保护的很好,这标志性的河流都是城市的名片,经久不衰。相比之下什刹海多少有些变味。

( Q5 C$ Y$ ~# R4 y' l. v

  希望子孙后代还能看到一个浓郁中华历史文化的什刹海。

/ |- @0 P- k3 _- d8 l4 H' h

 

发表于 2010-8-2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一张图,看看大家是否记得。这图是根据现在卫星版地图,让孩子帮忙稍作修改完成的。恢复了已拆除的几座楼,标上了楼号。小学操场就是把地图上的转了90度。所标位置可能稍有偏差,大家可以修正。58年机院成立前,图的左上部为干校,右上部为管校,主干道以南为机校。58年合并为机械学院
       
       院内的老楼越拆越多,以后将更会是面目全非,但愿我们儿时的乐园永远不要从记忆中抹去。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8-2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水无香学姐的图标注的很正确。

7 m- b9 B/ b5 v' P

您标注的南大门应该再向南延伸到朝阳路,马路的斜对面就是经济学院啦。

% r, U d+ _% h) K

西大门一直向东的路,延伸到17号楼的东北边,到东头向北是13排平房区。

5 ?' t/ v% J h, d, o

平房的东侧是工程处的库房及车间。

1 s7 z2 A4 p" |; D, P/ D

17号楼北面,9号楼(管校)操场东侧,有机院的印刷车间和几排体育器材室。而与17 号楼北面隔马路是原来的高炉(炼铁炉),后搬到实习工厂的东南角,这里建成电器方面的试验车间了,还修建了一座小四合院。

- ?; D v+ e/ q6 e- z$ C

合作社西面(背后)和25号楼南北建有果园,修建游泳池时占用了25号楼东南侧的大部分果园。

9 G0 D5 c r8 ]$ l- G

24号楼的西南角有一座小西门,估计是机校的一座门,那里有一排几间平房当传达室,后来改成体育器材室。现在我同学住在那里。

! Z5 ]; q; _- _9 K2 I& ~, P2 y

20号楼南侧与大礼堂交界处是机院的澡堂子,上小学时到70年代末还在使用。

6 j6 D" G' k, t/ c

8号楼与9号楼北面有机院的北门,尽管那座门很小。小时候从北门出去到河边摸河蚌和捉青蛙,河上有几座白色的木桥。

, g) G6 u$ p1 Z1 ^& }

5号楼北侧80年代初建了新1楼,紧挨东侧又建了新2楼,6号楼北建了一排平房。机械部设计总院也在7号楼北侧建了职工住宅新7楼。

* h: R; S/ _3 n

松树林的东西两侧各有通往一食堂的小路,东侧靠小学楼外有几座篮球场。松树林北侧也有一排平房,70年代街道在那里办玉石加工厂了。

2 e' f" t% R3 K+ U" T- _

21号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排平房,西侧的是大学生的举重房,东侧的是体育器材室。

x3 X8 h( W* w$ e. y

9号楼东南面的平房(好像是两排),也是体育器材室,其中有大学生摩托队的摩托车库。

5 u8 `5 c0 c. J4 u

17号楼南侧有几排平房圈成的院子,那里是机院的幼儿园,我们一批发小59年7月从那里毕业进入机院附小上学。

: H. h! f- E( P

三食堂北侧是后来的机院电工车间,现为阶梯教室,我们在胡世坚等老师的召集、筹备下,于2009年4月11日在此成功的举办了一机部职工子弟小学\机院附小的师生联谊会。

; |, c- G( k; g, ~$ m" H

 

发表于 2010-8-9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 R: }- o3 h& K. }5 L5 c

 

7 ^! t. u7 t2 u2 G

      在北戴河游玩时发现一个可看的地方介绍校友,来时可看看。

发表于 2010-8-9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久哽于喉的话

- D/ u7 ]. D j: G/ N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顺应时势潮流的发展,对于我们这师生两代不算年轻的成熟年龄的人来说,关注国家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职责。

3 v4 D8 J7 _! U2 ]* ^) v

   说真话、讲正义,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我们论坛的话题不仅需要宽松、友爱的氛围,也需要有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话题。也需要有世界范围内(当然包括中国)求真、求善、求美的话题。凡是有利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我们都要伸张正义!

9 ?* }) y6 m' |; O' m* c$ M

   改革势在必行,一切有利于国家人民利益的改革都是势不可阻挡的,当然,也必然会遭到一小撮为歹者的拼死阻拦,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势利益,他们是会不惜余力的抵制改革,这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结症所在。对于这些人来说,改革就是一场革命!他们其实都是一群肥己、损公、害民的蛀虫,是阻挡时代车轮前行的螳螂!不谴责他们,还谴责谁?!

6 d" F2 f7 _; f2 A' _

   这就是我为什么对西水车、失去的记忆、老叟和鞠衍行等人褒奖、敬重的原因。

发表于 2010-8-9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10-8-9 16:56:00的发言:
9 f, Z4 b9 m9 J h" G8 R6 |

看到西水车有关政改的话题也来聊几句。今天政改已比二十多年前难多了,已经形成做大的利益集团使政改很难推进。不能指望会有大的举措。

( C% R9 B- u5 M: @0 ^) i" N

现在情况更加复杂,不光有做大的利益集团,还有左、右思潮的干扰,例如出现的为文革翻案,否认改革30年的成绩,倒退回计划经济时代的呼声。改革艰难,也不是没有重蹈苏联覆辙的可能,可能我说的过于严重了。

发表于 2010-8-9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10-8-9 21:14:00的发言:
9 Y- ^4 u' Y. K, D( Z

   说说久哽于喉的话

' y% D: n: }3 j2 ~

胡老师“位卑不敢忘国”,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发表于 2010-8-10 0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laojy 学长:照片拍的不好,等我整理挑几张发给大家看,怕您笑话了。

. ?: h( e b+ q# w; E

胡老师:谢谢您的鼓励。您又将去美国了,听大夫说老年人长时间坐飞机和倒时差对身体伤害 很大,您多保重。

# D0 h- U+ O9 m$ a) o, `. K5 @

 西水学长:政改话题太累,您有兴趣我转些文章来探讨。

发表于 2010-8-9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未见到老叟与失去的记忆两位带来的靓照与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真知灼见让人高兴在酷暑似火的夏天,一位去北戴河,一位去北欧好凉爽啊。老叟发来北戴河的照片,这几个地方还真没去过。失去的记忆能否来几张北欧的照片让大家观赏观赏。北欧几个国家风景、环境、社会还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4 03:04 , Processed in 1.38134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