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7-21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人坐在骆驼背上,行走在沙漠中好多天了,寂寞的人唱起了歌谣,冥冥中好象骆驼与人是相通的,只见那骆驼泪流不止,那是相伴而行中,驱散寂寞的共鸣吧。

: l9 w2 x) x3 V' c1 ?

       无论这篇文章是否真实,人与动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是人与动物的家园,就应该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和人类相伴的动物,让它们有始有终,尽量不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0-7-23 9:18:00的发言:
, W3 _' i5 [& e/ k% u* `( b

        虽然可能是有惊无险,但我们得此讯息还是很震惊,心有余悸。望胡老师善自珍重,望在京的校友弟子多多关照胡老师,拜托,拜托!

3 z" o% v( O, g+ s# A" Z0 I% S7 W

      请各位放心,先后有好几位学姐、学长拜望了胡老师,胡老师现在好着呢,不幸中的万幸!我在本月中旬也去拜望了胡老师和潘叔叔,有幸结识了胡老师的儿子。考虑到网络太直白了,照片就不发了。总之,敬请我校师生珍重!珍重!再珍重!!您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心愿!!!

发表于 2010-7-23 14: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由飞翔在2010-7-22 23:31:00的发言:
/ ~4 |; n$ x& J8 N+ \2 M3 S+ l

 

* J2 k% X# p9 u( d/ b

值得一提的是,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胡ersonName>老师从西安回来后发生了一次意外,很危险,差点伤及性命,让我们很是不安。这次能来参加我班的活动,更是让我们感激万分,在此希望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胡">胡ersonName>老师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也希望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全体">全体ersonName>老师多多保重身体。

0 Y4 [0 p6 f9 B8 j& G

谢谢老天有眼关照好人,感谢命运之神的眷顾,恐怕也得感激老师校友经常为胡老师祈福。这次才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希望胡老师今后不但要注意锻炼身体保证健康,年纪大了,事事处处都要注意安全。您是大家心目中的“国宝”,不能有任何闪失。这个比喻不太合适,可一时又找不到更合适的比喻。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7-23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此刻,我看到鞠老学长和阳光之客学长的头像还亮着,就好象咱仨坐在离退休活动中心,大眼瞪小眼,呵呵.....  您别误会,俺离退休还得10年呢。

- l, S6 @, `) b% i ]

 

' a1 p# E' ]# G/ D9 t5 S

    补充:自由飞翔学姐也上线了,问您好!

) F! e Y" z, u' s- H* l

    

发表于 2010-7-25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7-25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学习时报》李海青、赵玉洁的文章

             改革攻坚应树立动态辩证的稳定思维
  改革所要求的稳定并不是没有任何细枝末节的矛盾与冲突,而是基本制度框架与基本社会秩序方面的稳定,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不是局部或部分的,而是总体的与全局的。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始终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改革与发展当然需要稳定的环境,历史上这方面我们也有深刻的教训,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使得当代的改革者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追求稳定的政治心理。但是,近些年来,这种对风险的规避、对社会动荡和不安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阻碍了政治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矛盾与问题不论大小往往一概被视为必须予以消除的不稳定因素,稳定问题似乎被泛化了。正如有的社会学家所言,在这种传统的稳定思维之下,“稳定似乎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凡是可能影响稳定的事情都要暂停;社会中哪怕鸡毛蒜皮的冲突和矛盾都要上升到影响稳定和安定团结的高度;在党和政府工作中,影响稳定成了无法担当的政治责任,在一般民众那里,稳定成为一种无需论证的话语。”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管理者对于出现的问题不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将解决方式制度化,而是要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相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只是受到压制,所以矛盾与问题实际上在不断积累。管理者总是力图消灭矛盾,对任何问题都倾向于采取压与控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容易将人民群众视为问题的制造者或潜在制造者而处处提防,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成了需要对付的政治客体,而管理者与群众目的指向的不同必然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与矛盾的积聚。由于维稳已经成为一种即时性的政治责任,所以政府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往往无暇也无心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去建构制度化的矛盾解决机制,而只想在自己的任期之内最好别出现任何问题。各种具体的问题可能一时不会再出现,但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却还依旧存在。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有的上访久拖不决、频繁发生。
  由于强调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很少采取攻坚战、打硬仗的方式,而是由易到难、渐进推行,因为对既有体制的任何稍大改变都可能意味着新的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发展的非均衡与核心关键处的改革迟滞,这种过度求稳、谨小慎微的做法往往会在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之际丧失改革机遇。非均衡状况的存在与核心关键处的改革迟滞使得一些人或组织凭借自身的体制优势,借助于制度转换所存在的问题获得了大量不正当的收益,或者说太多、太大的自由。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所得者必有所失者,资源占有的不均衡使得一些人的自由成为任意,而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则因缺少基本的资源条件而受到限制。在稳定的秩序下,公民的自由潜能往往得不到充分释放,而现存的自由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又呈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尤其是当稳定成为一种政治任务时,本来正常的利益表达往往被防堵,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发展契机的利益矛盾往往被人为压制而无法得到有效及时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秩序包含危机,稳定消解自由。
  过分追求稳定还将进一步固化已经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必须要调整,调整就会涉及到利益的冲突与博弈,而这必然造成对现有社会格局与秩序的触动。然而,在维稳的思维定势下,该采取的措施或者未能采取,或者出台滞后,这使得一些应该改革的东西推迟改革或没有改革,应该突破的东西没有突破或很少突破,社会结构中的不规范因素迟迟得不到控制,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迟迟得不到调整。渐进性变革如果总是依循僵化稳定思维的话恐怕不会形成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根本性冲击。进而言之,在这种僵化稳定思维下所实行的任何改革措施,其效果都有被现有不合理社会结构侵蚀与抵消的可能。任何力度缺乏的举措当实行于现有之结构时都可能会有泥牛入海之虞。实际上,现在的改革是不进则退,如果改革不能有力度地继续向前推进,不仅新的改革举措难有实效,原有的改革成果也会被侵蚀。在这个意义上,改革的成果守是守不住的,改革想原地踏步都不可能,既得利益群体要扩大自己的利益,而普通公众与弱势者也会想办法争取更大的利益。对于任何真正的改革而言,形式上的止步不前实际上意味着原有成果的迅速分割与损耗。改革要想成功,只有深入推进这一条路。
  在这样一个亟需突破也极有可能突破的关键期与攻坚阶段,必须调整、改变原有的片面稳定思维,把握时机,积极推进改革。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所要求的稳定并不是没有任何细枝末节的矛盾与冲突,而是基本制度框架与基本社会秩序方面的稳定;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不是局部或部分的,而是总体的与全局的。认为社会一切领域与任何部分都应取消矛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矛盾的存在是任何事物与过程的正常态,和谐与稳定并不否认矛盾,而是以承认矛盾为前提的,稳定的和谐实质上是最有利于发展的矛盾状态,是矛盾双方的最佳状态。如果对各种非对抗性矛盾不积极解决,各种非对抗性矛盾就有可能累积与发展为对抗性矛盾。在这个意义上,各种问题与矛盾的出现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适度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是社会保持活力的关键,也是政府提高治理能力、构筑长效解决机制的良好契机,因为问题暴露越早,解决起来就越主动。就此而言,稳定与矛盾并不是水与火的关系,关键是要构筑解决矛盾问题的长效稳定机制。
  对稳定风险的过分考虑已经阻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与变革,这种对待政治风险的态度似可反思,树立科学、理性的风险意识与辩证、动态的稳定思维已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上,渐进性改革本身要不断推进也不能就稳定讲稳定,而应是渐进中有跃迁,稳定中有突破。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冲突与矛盾只要无碍于总体的稳定,改革者就应该勇于面对并积极解决,如此,方能实现长久的、动态的、有活力的稳定。换言之,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关键期内,政治改革的推动者应形成稳定问题的新思维,拿出足够的勇气来应对困难和挑战,否则,将可能白白丧失大好的政治发展战略机遇。

! ~: @! N5 t: X1 d, ^/ h9 G

 

+ Z C7 x+ i) E2 n. b# a9 e

 

) t1 Z- P# l- ~6 V0 {

当年邓小平不顾年高,再次去南方促进改革,打破了一度几乎停滞的局面。今天没有这样一位人物出现了,我们期待着能够打破局面的改革带头人创造未来。 

发表于 2010-7-24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阳光之客发的儿时照片,想起我也有的几幅儿时在北京的照片,应该从箱底翻出来晒晒。今天费了好大劲总算找到了。

# c( Z9 E1 ~- B8 q. v8 ]

 

' w# ?3 X- m. L: `. ^1 F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Y' y" b, x7 k/ M; K* T/ X; Q. F( o

 

: b a, \( ^, R p8 D$ P6 {

这幅照片应该是我在北京的第一张照片。当时父亲在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也就是现在宋庆龄故居内北京机校(即后来的机院)筹建处上班。我们家先在鼓楼附近居住,后来又搬到后海北岸的小新开路胡同一个四合院居住。我在甘水桥小学上三年级。与我同照的是同院的一位好朋友,他没在后来的一机部子弟小学上学。我是1952年冬天随父母从沈阳来北京,当时沈阳与北京的学制不一样,我在沈阳刚结束小学二年级的学习,来北京应该上三年级第一学期,而在北京当时三年级已经是第二学期。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再上一次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要么是越过三年级上学期直接上三年级第二学期。父亲选择了后者,因为从外地转学过来,又是新学期开始,所以入学就要接受考试,父亲就利用晚上给我加班补习三年级的课程。先是报考新欣小学(校名记得不太准)还不错,我考上了。准备入学才知道这所学校是个私营小学,父亲说不能上这个学校。于是又报考了甘水桥小学,又考上了。这样我实际是跳了一学期,来上三年级下学期。父亲对我表现很满意。后来听说从东北地区来北京上学的都遇到同样问题,不少人都是选择了再重上一学期。后来在80年代我曾经重游醇亲王府、鼓楼、甘水桥小学、小新开路胡同还照有照片,原打算一并晒晒,但照片一时还没找到。

5 s# @" Z" v- H% R4 f/ W' U4 u

 

9 a4 q/ i& q# P. j

  SAkt0aUV.jpg

: z: D" \+ M, L0 Y

这张照片是在机校我们所住的家属楼,我家的窗前照的。前面的花是我的朋友亓桂林(他与我同届在母校上学)的父亲所种。当年我弟弟还小不会走,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抱弟弟,带妹妹。我没有当时老师留有家庭作业的印象,作业都在学校就完成了。有时太想玩了,回家时轻轻开门,然后又轻轻跑出去,逃避带弟弟妹妹的义务。当时就没有想到干脆放学先不回家,玩够了再回家。

/ ?( j" w t# I' k. l

 

, k! h8 b, P6 s) H

 

W" A" s' l7 S: m( V+ A0 z

kltN6vVy.jpg
这是随父亲与他的机校基建科的同事们利用星期天到西山游玩时照的。我是当时这群人中唯一的家属,现在想想为什么大家都不带家人同游呢。唯有我这位当科长的父亲搞了特殊把我带了来,当时游了卧佛寺、碧云寺,好像还上了山。其中有一位不是基建科的,但也是机校的人员(在这张照片中后排的一位)当时画了不少风景画,我印象曾经代过我们班一次图画课。名字不知道。这张照片是在那个地方照的,我说不明白了。原照片尺寸太小,不太清晰。

tgb9G2gi.jpg
发表于 2010-7-22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你——阳光之客                                

# [' Q0 `+ s- M: Z

      阳光之客再次出现,让我非常惊喜。你小时候是一个很低调、内向的孩子,从不张扬。但是你是一个聪慧,很具感恩情节的人。你的文章写得很感人,有情有义,你的各篇回忆录可以作证。还希望你排除顾虑和困难,把你的文章再现于论坛之中,让大家和你分享你儿时的欢乐和幸福,我们等待着欣赏你的美文。

i, L' B! j2 Z3 U% O/ `8 A

   另外,此次你在论坛中发表的三张儿时照片,让我非常喜欢。尤其经过细心的鞠衍行学友将三张照片放大后,让我们大家都能看得更清楚……,小时候你们的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而且,我在小演员演出的照片中,还找到了儿时的你;也看到了儿时的吴卓,还想起了他拉手风琴的样子,也联想起了吴卓的小弟弟吴小荣儿时的样子,吴小荣09年4.11师生联谊会那天本来是打算来参加大会的,可惜当天他的血压高没能来,非常可惜啊!

- S5 e" r$ @; q( b$ P' R5 l

   总之,希望你和海内外学友们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多写文章,为附小的绿色家园添砖加瓦,辛勤地贡献你的力量,我们期盼着。

发表于 2010-7-22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阳光之客在2010-7-22 17:06:00的发言:
这是1962年春节,在甘家口8号院乙楼院内拍摄的,前排左为吴卓。
1 n9 a% L3 o$ q

8 ^, R: _; P, G! [$ w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s. ], B0 I) }8 ]

 

V0 {+ c! i4 a

gCMml9d1.jpg

, k- a* B) ?) g- ^

 

- J f1 _$ ^2 I- }( q

 

% u6 m! ?5 ?8 M+ X8 y( e0 z9 }

z8X9d1VV.jpg

) i. u# f1 g! S" ?2 W4 z

 

7 n: t4 |' a" L& u, d0 V& `* l2 ?! f

热烈欢阳光之客校友又出面了,而且送来几幅宝贵的照片,让人倍感亲切。原照片较小放大后看得更清晰些,看到照片就想起你所写的回忆,庆祝65元旦你在胡老师指导下排演相声,内容很逗乐,而且还安排为压轴大剧,只可惜当时会场较乱,声音糟杂,影响了演出效果,留下遗憾。能否再发些照片上四人现在的合影或其他照片。作一比较,会让人更加感慨万端。

( j# e6 i8 w" \% u


& n2 T" J9 u- A: y2 [


 

发表于 2010-7-22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一张1960年6月1日的相片,这是六一儿童节,一机部甘家口8号院幼儿园的小演员在计委礼堂演出后的合影,演出纪念品是每个小演员一块手绢、一包糖果。这在六0年困难时期已相当不错了。相片中几个孩子几个月后考入机院附小。
发表于 2010-7-23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鞠大哥的指导和对相片的编排,这样看起来好多了。四人照中只有吴卓是校友,另有校友朱小旋的哥哥和我哥哥。
发表于 2010-7-23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由飞翔在2010-7-22 23:31:00的发言:
- ]* g) @( s }/ y, r- u

 

3 D5 t1 X4 o) c9 `) j \

老鞠大哥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了,谢谢为我们做的动感相册

b! e9 M1 {: g$ S: x, ~

哈哈,手拙,手拙,让自由飞翔见笑了。自由飞翔在学校是个好学生,是个小“领导”,深得同学拥戴,老师喜爱。现在仍是校友活动的热心组织者。我们都有幸有个好母校教出这么多好学生,有幸有这么多好同学、好校友现在仍然热心为大家服务。母校是福地,老师校友是“福圈”。圈内都是有福人。

发表于 2010-7-22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10-7-19 23:45:00的发言:
9 E% m6 ^! a0 ^/ P

送给67届相聚的校友们,希望有更多的校友相聚。所用照片都是善若水所摄。

0 x" | b2 z- k: ~% p" ^" w& F

 

0 G& Y( J; q4 c% o3 Y, U0 |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5 a3 {% I) H0 k6 K8 n4 \- T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z2 I. |4 @. r' _ http://www.56.com/deux23_99977226.swf

+ h- D: A$ G1 C; J# \& ~

 

( Z. M$ r% O$ k- D# [

老鞠大哥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了,谢谢为我们做的动感相册。

4 }, l) V, K8 R# W

7月11日,为迎接又一位40多年没见、从美国回来的同学,我班部分同学小聚了一次。大家见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最重要的是班主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任胡" w:st="on">任胡ersonName>老师也亲自来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ersonName productid="胡" w:st="on">胡ersonName>老师从西安回来后发生了一次意外,很危险,差点伤及性命,让我们很是不安。这次能来参加我班的活动,更是让我们感激万分,在此希望ersonName productid="胡" w:st="on">胡ersonName>老师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也希望ersonName productid="全体" w:st="on">全体ersonName>老师多多保重身体。

发表于 2010-7-23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由飞翔在2010-7-22 23:31:00的发言:
$ {, n( M# c& |0 o \4 Q2 Z

 

( p; v- d6 I% T/ K$ J! j

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胡" w:st="on">胡ersonName>老师从西安回来后发生了一次意外,很危险,差点伤及性命,让我们很是不安。这次能来参加我班的活动,更是让我们感激万分,在此希望ersonName productid="胡" w:st="on">胡ersonName>老师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也希望ersonName productid="全体" w:st="on">全体ersonName>老师多多保重身体。

# J+ U/ E! F$ \) j! l

        虽然可能是有惊无险,但我们得此讯息还是很震惊,心有余悸。望胡老师善自珍重,望在京的校友弟子多多关照胡老师,拜托,拜托!

发表于 2010-7-23 0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由飞翔在2010-7-22 23:31:00的发言:
' a ]8 G0 V5 k# m, { ?( ]

值得一提的是,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胡" w:st="on">胡ersonName>老师从西安回来后发生了一次意外,很危险,差点伤及性命,让我们很是不安。这次能来参加我班的活动,更是让我们感激万分,在此希望ersonName productid="胡" w:st="on">胡ersonName>老师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也希望ersonName productid="全体" w:st="on">全体ersonName>老师多多保重身体。

. H4 R9 e3 t4 v: K8 o3 K: ]( S! y1 {

胡老师:千万注意!千万注意!多多保重。

发表于 2010-7-20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发一篇玲写的《告诉你们一件有趣的事 * W s) H0 ]/ ? u3 ~( b+ \

     

* n! C x9 X- k

       

/ K& q! d E9 O* \

        我家养了两只狗,是母女俩,平时它俩挺好的,同出同入,有啥好吃的‘狗妈’还知道让给‘女儿’吃,可最近关系紧张了,谁看谁都黑眼。

4 w; t% ?/ a ]

      原来前几天‘狗妈’生了一窝小狗共七只,两天后夜里两只狗打得不可开交,早起一看‘狗女儿’揽着一只小黑狗蜷缩在箱子下边,‘狗妈’蹲坐一旁‘狗视耽耽’嘴里不停的叫着,刘说小狗偷了老狗的孩子,老狗不干了,我说那就给老狗送回去吧,于是刘拿了一块肉把‘狗女儿’引出去了,老狗趁机把小狗叼回自己窝里,‘狗女儿’回来一看小狗不见了顿时急眼了,咆哮着去找它‘娘’,怎奈老狗守在窝边,不让它靠近,在以后的两天里,它俩的‘战争’不断,老狗始终不给它女儿机会,小狗竟然把它‘娘’的头皮咬下一点,一日我们回来刚一开门,小狗就跑到刘跟前嘴里哼哼着似乎说着什么,眼睛流露出非常复杂的表情 ,是哀怨,是无奈,又是渴求,刘说它是让我给它找孩子,我调侃的说你给它讲讲道理吧,刘对着小狗说‘又不是你生的孩子,人家是你妈生的,你带着不得饿死它啊 ,再说你妈也不给啊 ,我可没法给你找回来。’我忽然明白了,难道真是它生的要不然它怎么这么死乞白赖不依不饶的,我说你把它们都引走,我数数,于是两只狗都被引出门,我拿小棍扒拉着共9只 果然是有人家‘狗女儿’生的,我把其中两只个小的拿出来放回‘狗女儿’窝里,‘狗女儿’立刻把它的孩子拥到怀里,再也不让老狗靠近了,这几天老狗经常到它女儿的地盘挑衅伺机抢孩子,‘狗女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没让它‘娘’得逞,你看,‘狗女儿’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和自己母亲反目,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4 {6 Y+ A6 r' ]2 }- T

   唉,真不知这‘娘俩’啥时才能和解。再说了9只小狗往哪交代啊,又没人要,愁人。

' ^3 s, f5 M* k c3 f# ]3 @

 

" }8 z9 |; _% A- Q0 a% v

         现在两只狗母女俩和好如初了。

3 q& K! I: @5 s# O m0 W; y0 L7 H

 

. W. R9 @6 [* o7 h; ^

 

* A' L* {, d( P, u

有趣!如在读新童话寓言故事!拟人化的狗故事,以致读起来常常忘记故事的主人公不是我们的同类!

发表于 2010-7-20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7-19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送给67届相聚的校友们,希望有更多的校友相聚。所用照片都是善若水所摄。

! P1 {+ ?/ G7 {, R O s# }& ]4 J

 

$ K2 V4 U1 B( s

发表于 2010-7-19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水无香的到来,在母校网坛带来了一波师生、校友、同学纷纷赶来相认、相聚回忆师生同学情谊的热浪,真是令人高兴,可喜可贺。事实再次印证了一个消失了的小学师生情感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有力地说明了现在人们并不是重利不重义。

- }% W) ?" i/ a# x' S

 


L3VM9u38.gif
发表于 2010-7-18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水无香学姐:杨默荣好像就住在报社对面的那片楼里,我再帮你问问,另外戴纯本我也可以帮你打听打听。
发表于 2010-7-19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10-7-16 20:03:00的发言:
  3 n( M; E$ |0 M6 P$ G

我说——我说fficeffice" />

: ~8 d8 s& D! O# D f( V

谨以拙文献给校友消暑

$ ~2 @3 C# R& b! a) l' \1 U

 

& Q" _. Y7 ], R) F( T

                                  大 连 散 记

* h" }0 U6 ~' |3 V$ P* X8 L% Q

 

$ B# p4 C) u, m# N

      一日黄昏,和同学散步于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校园之外,不远处野草丛生。我们顺着曲径缓缓而行。只见前方似有一堵石墙,挡住去路。走近细观,上面竟然有字——是人名,是墓碑。其大意是,志愿军伤病员某某(五人),从朝鲜送回国医治,抢救无效,不治而亡,特此立碑,以志纪念。我们看着墓碑上的名字,却又不知是谁。他们不如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杨根思那样有名,可能不算烈士,但是也和英雄烈士一样为国捐躯了。如今竟埋没在这荒土野草之中,也许就连家人也不知道,不知有没有人祭奠。此情此景,令人感慨,没有人设计安排,我们在墓碑前肃立默哀,过了好一会才怅然离去。

/ H# t5 B% K' N* A/ m: C

读了上面这段内容,心中不好受。在被人遗忘的野草丛中的志愿军烈士墓前,虫弟与同学肃立默哀,能让这些烈士的在天之灵不再感到孤寂,看到还有人对他们表示敬意和哀悼,他们会为此得到些许安慰。庆幸墓碑还在,庆幸墓碑上的名字还在,要不还真会被人当作无主的野坟而永远被人遗忘。这些志愿军的伤病员不治而亡,他们应该作为烈士永远纪念。转录一些资料有兴趣可以看看。

5 ]- x$ C; I4 n n% E

 

" `- ?9 W, ?4 |4 S% C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s* S: S# Z' ?
J; x( y& a; z! D! z: x, O : c. n9 p! [. m' P- `# ^+ G" m( s0 I1 g B0 V# O4 ` T; |" `9 q: n& O
- f) B# W* q! ~% X) ?: Y9 r3 V5 a

志愿军烈士咋多出三万?

# I' m- {6 s# v* f$ r7 B0 }
- a* N8 s: X9 x9 \- U' i
}. |' M" ~% ~; R: `, {; b
; q- Z# }( o9 p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姜巍 时间:2010-07-04

8 U$ H8 r& p# v9 X* q

 

6 t# ?+ o6 y+ N3 _* Y7 L
9 P. t# F6 @7 {+ M- ? 0 E9 k" r& E% u+ z- \' F/ w X1 J' c" h$ O- S$ H3 g6 Y6 l4 O3 x! K
; P" t" q; p) a5 B

本报记者专访军史专家,国防大学少将徐焰
文/本报记者 刘爱军
  

2 n, ^/ U, `& m, j6 O/ G$ a- i

     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对于那场早已远去的战争,人们在不断探求历史真相的同时,又不断增加新的疑问:我人民志愿军到底牺牲了多少人,那场战争该不该打,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对此,近日,本报记者电话专访了本报的老朋友,国防大学教授、少将徐焰,请他来澄清一些重要的史实。

# r( U" M- Q/ A. w2 R. f

 

( _# f8 a! U( ]/ \! n' ?3 d

     1三万多抗美援朝烈士是怎么多出来的?
 

/ d6 f4 M6 X4 b9 t4 h

     凡是战争都是要死人的, 在6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到底有多少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在朝鲜战场,这个数字曾经众说不一,而且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徐焰说:“朝鲜停战时,‘联合国军司令部’宣布共杀伤中国军队92万人,这其中死亡为30万、伤60多万人,连同北朝鲜军队在内则共杀伤对方军人142万到150万人,又称联合国军的伤亡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大约有46万人,其中包括美军14万人、韩国军队30万人和1万多其他国家部队,他们就把这一数字当成炫耀的资本。后来一些境内外别有用心者出于丑化新中国政权的需要也编造出夸张离奇的中国参战死亡数,比参战者美国公布的数字还高得多,这些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让人嗤之以鼻而不值一驳。”

' E* S+ a9 h$ h( u# a! K) r3 o

     改革开放后国内历史资料大量解密,上世纪80年代初曾公布志愿军有36万人伤亡,不过这个数字只是纯减员数字(即不可重返前线者的总计)。根据卫生勤务部统计,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损失数是:战斗和事故亡11.8万人,负伤38.3万人,患病后送45.5万人;失踪2.56万人。另据后方医院统计,伤员有2.16万人不治身亡,患病者有1.32万人病死。按以上数字,战后统计志愿军总计有14.8万人牺牲。
   

2 X+ ^, S4 \7 w/ r1 P* T2 d8 c

     徐焰说:“14.8万,这是当年中央军委公布的志愿军烈士的数字,但是几年后这个数字又发生了变化。”他说,上世纪90年代丹东建立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时,汇集了全国各省市民政部门上报的牺牲人员数,因有抚恤金发放名册而精确到每个人,得出的烈士总数为171669人。十几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又陆续增报了一些抗美援朝烈士,至今纪念馆的统计已增长至18.3万人。
 

( T: r& ]7 ~4 P" c0 i5 `

      从14.8万到18.3万,为什么会多出3万多志愿军烈士呢?
 

4 F! ]; w: n8 w

      徐焰说:“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志愿军失踪的2.56万人员中有2.13万人被美军宣布为战俘,还有4000多名下落不明者很明显就是死亡;二是60万民工入朝支前时也有牺牲,他们未列入志愿军损失统计,却被民政部门列为抗美援朝烈士抚恤;三是一些志愿军伤病员在战时或停战初期复员回乡后因伤病复发去世,后来经家属要求也被民政部门算作抗美援朝烈士,而这些死者因已退伍未再列入军队统计。”

0 A# W( [3 x! D

      2阵亡军人数不断增加是各国普遍现象
 

$ o/ _/ D1 d2 h4 X1 l. _5 U

      多年来一直研究朝鲜战争历史的徐焰少将说:“参战各方的军人阵亡数牵涉到国内众多家庭和舆论反应,也反映出战果,因而战争期间各参战国往往会少报或不报伤亡数。到了战争结束后,因涉及到对国内民众解释及优抚、补偿等问题,负责任的参战国政府对己方伤亡尤其是死亡一般又要反复计算核实,经常又会出现大量补报增报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参战国战争伤亡人数统计中非常普遍。”徐焰举例说,1995年美国官方在华盛顿修建了朝鲜战争死亡者纪念墙,将每个死者姓名都刻上。美国各州民政部门上报的名单相加后,竟得出了5.42万人的数字,这比战时军方统计的死者多出2万多人。当时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便表示惊讶,随后经分析解释说,多出的数字包括战区事故、车祸等非战斗死亡2835人,还有“战区外死亡”17672人。这个“战区外”的概念很含糊,据解释包括朝鲜战争时期美军在其他地区担负相关任务的死亡军人,还有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死亡的复员伤病军人。由于美军抚恤金很高,一些遗属便把与朝鲜战争有关联的死亡军人都算在内,并得到民政部门承认,最终是钱的问题使死者统计数字大增。
 

8 L) l1 ~4 F# z* J x! _& n; F; C

     徐焰说:“在国内也有类似牵涉到抚恤金的问题,以前,在困难时期,我们国家民政部门对烈士的资格审查特别严,很多在抗美援朝战场负伤返乡的军人回家后不久就因伤去世了,在当时他们并不被算是烈士,但是后来,这些军人的家属不断提出追认烈士的要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又把这些军人算做烈士。抚恤金以前是每个月20元钱,现在涨到几百元,这笔钱烈士的遗孀可以一直享受到离世。”

4 I U& g% {5 |4 A

      3当年连金门都打不了,凭什么打台湾?

5 C- ?1 t! J# ~+ E) I# V! T- m" X! [

    在史学界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当年的抗美援朝,耽误了解放军解放台湾。徐焰说这是一种非常不正确的观点。“在世界最强的美国海空军控制台湾海峡后,连渡海进攻金门都感困难的解放军就没有可能解放台湾,当时面对朝鲜、中国台湾、越南这三个可选择的战略反击方向,中共中央认为只有在朝鲜战场较量对新中国最有利。后来周恩来在志愿军干部大会上对此也分析说‘现在我们想一想三个战场,大家会懂,不论从哪条来说,如果在越南作战,更不要说是在沿海岛屿的作战了,那就比这里困难得多了’。按当年的总结,选择出兵朝鲜反击美国侵略,对中国有三个最有利——最有利于发挥陆军优势、最有利于后勤供给、最有利于得到苏联支援。历史证明,新中国派兵入朝反击美国的侵略,正体现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则,陆军部队充分发挥了自身之长击敌之短,造成了美国官方和舆论也承认的‘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 G' V# _2 `; o$ o

     徐焰认为,1900年时2万八国联军能长驱直入北京无人能挡,1950年几十万“十六国联军”在靠近中国边境时便被打得丢盔弃甲而逃,中国在世界上军事强国的地位恰由这一仗奠定,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就此得到恢复,从而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心理支撑点。
 

# P c; ?. T' g6 ?

     徐焰说:“1992年我曾经到美国军事院校和战略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和讲学,我见到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军人,他们都赞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美军军史界也承认从那时起,美国政府真正把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

* R& O+ u6 k' w/ B

      4击败世界头号强国,抗美援朝受益大
 

# r" x4 h4 v, ?+ o$ J: i

      徐焰说:“在历史上衡量一场战争的胜负得失,主要是看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三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打成平局,从三八线开始又基本回到原起点停战。中国进行的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外战争最辉煌的胜利。”抗美援朝是从鸭绿江边开始的,最终取得了将世界头号强国击退500公里并挽救了邻邦的胜利。虽然战争期间中国牺牲了18万军人,付出了62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战费,这只占同期全国国民产值的3%,与敌手相比代价却小得多。战争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高纪录,苏联为中国站在第一线做出的最大回报则是‘156项’重点工程援建,从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从军事上看,这一仗打出了几百公里的安全缓冲区,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今天我们回顾抗美援朝,还会深感当年毛泽东分析的正确,那就是‘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 o0 ^) \/ d' {! N( h# c

徐焰小传:
 

; y2 d: Y% T1 d4 i4 P

     徐焰,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少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又是全军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徐焰将军著作《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曾获全军科研一等奖,《最后的秋日》和《80个共产党员的故事》获解放军图书奖。多部专著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出版,如《抗日战争史录》、《金门之战》等。
   

* H, x1 x$ M7 S6 x2 z

     徐焰将军曾在大连读过中学,多年来一直关心本报发展,曾多次为本报撰写军史文章,在大连读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 k/ k9 X4 A5 A' B2 l. x0 f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发表于 2010-7-19 1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水无香:你说的孙保佩是我的姐姐,杨沫荣是我家楼上的杨大姐,刘允贤是我家隔壁的刘三姐她们现在都在北京。
发表于 2010-7-19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笑盈盈在2010-7-19 13:40:00的发言:
        真水无香:你说的孙保佩是我的姐姐,杨沫荣是我家楼上的杨大姐,刘允贤是我家隔壁的刘三姐她们现在都在北京。
& X% E+ r5 [4 g( m

我也将董、王、程、刘几位妹妹的电话告知真水无香学姐,没想到还有笑盈盈的大姐与真水无香学姐也是同学。祝愿她尽快联系上同学们!

发表于 2010-7-18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欢迎真水无香学姐的到来!您提供的名单中,有两位是我班同学的姐姐啊。

$ c" [: U% K# J: t% x, c- b. s& n

开启记忆的闸门,为大家“奉献”点在附小的趣事吧!

+ q% n/ k0 B* }! B- ^! N# W7 p! w+ ?

盼介绍一下楼主“古刹听松”!

发表于 2010-7-18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X6 y. q* @5 a& ]/ r

衷心感谢胡涂兄和玉龙老弟的垂爱,其实我有点江郎才尽了。几乎每次都被校友的发言所震撼所感动,或者逗乐,以致一发不可收,总想涂鸦,否则老是就记挂在心,耿耿于怀,不吐不快。因而常常冗长啰嗦,好在校友们特别体谅包涵,“对人不对事”,度我侥幸过关。如果拙文能让大家读下去,也算是功德一件了。fficeffice" />

; A/ {; @' Q5 F) }; b% {7 c* P

 

) n# ^" K8 ~' e3 K. b) ~' X3 [

胡涂兄是护坛使者,前一段时日深藏不露,竟使校友有坛口塌下半片天的感觉。

n1 l2 t3 R6 `* ~

玉龙老弟是附小的“关门弟子”,这“小老大”的角色和职责至关重要。想老弟一时玉龙见首少见尾,一定有因。一句话,以学弟的才学人品,应该也必定能为附小坛口做出更大的贡献。拉下的“作业”不用补,但期待你的新篇章!

& }5 Y# d0 ?3 h( X

 

% t$ X2 N! W7 U3 N& ~

至于集篇成书的建议,可谓高屋建瓴,我很感动,也很感谢你的好主意,说振聋发聩一点不为过。只是现在各出版社都争着抢着上赶着为“白云”出《月子》系列丛书,“神州纸贵”,余者靠后。。。。。。。

1 g6 f6 [* C5 l* R. ?' v: Q4 w5 w

倘若真有这一天,我当签名敬赠。只怕到那时,“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抢而不购,得而不读,留作他用。。。。呵呵

& _# w9 Y9 M; l% a

啊,一说就收不住了,闲话少说啦。望老弟珍重,多出新作大作。同时也希望多推荐佳作,如类似玲的《野三坡》。

# y, s+ ~' }7 F

 

1 V# R3 l9 e; C( ]* K5 S( f& ]5 ^

鞠大哥,学弟性情玩劣,常言语不周。日前发言后,心中忐忑,颇有不中听处。而鞠大哥坛上的小人头像时亮时灭,却不发言,好像在瞪着红红的眼睛。我想要么鞠大哥气得“无作为”,要么在加紧赶制“重磅炸弹”。果然,把奥巴马都请了出来。哈哈,小奥一个劲地说“对不起”,学弟还能说什么,还敢说什么?!只有一句话:“奥弟,求你了,歇会吧,别累着!”哈哈哈。

- d* j& J# w7 D1 Q, ^% |- w

 

9 S6 z' m4 t9 K% t0 G. Z

暑期已至,望大师兄鞠大哥和附小师生校友珍重!

发表于 2010-7-18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真水无香在2010-7-17 16:22:00的发言:

谢谢胡老师及各位的欢迎,大家的真挚与热情让我从心里一下子找到了家的感觉。家里的几位哥们儿不用道什么歉了,原本我们是五十多年的老朋友,不在乎这个。还是考验一下我们的记忆力,找找我们的同学吧。60届共有90名毕业生,每班40多人。
 
六一班    女生:段晓英 王淑琴 李华 龚定光 谢佩英 董桂玲 何贵珍 秦秦 刘允贤 王金玲 杨默蓉 井司茹 程敏鈞 戴纯本 胡翠芳 王亨燕 陈爱丽 钟红菱 郭砚云 王林双 刘三宁 陈玉文 连松珍 男生:王彦 刘永伟 王文渊 张浪平 谭先竹 王恒 邢军 符中捷 邵乐军 钱新恩 王殿东 秦伦刚 赵韧 柳钢 张远 方立功 ......其中连松珍、方立功已经永远离开我们。 还缺少一些人 我不记得了。
印象中 刘克崮 陈昆岗 许连敏 程路连是调去二班的。
 
六二班还记得杜永宜 年玉英 于凤云 孙宝佩 胡俊丰 刘永慧  张树人 陈宝良 舒曼莉。    希望大家帮忙,提供线索,让我们早日取得联系。谢谢大家,特别是学弟学妹们。
4 v8 \+ [" M0 r' V0 e

真水无香的记忆力是非凡的,并且钩出了我对往日的一些回忆。

& F9 E3 S- e' X! \* `% y3 s. \

 

7 E$ m" U2 R" j+ i1 {- e% k

我们那届学生在入学时曾有四个班,1958年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同学转走了。后来缩编为两个班。所以,毕业时只有90多人了。因此,我们班的同学在回忆先后进出二班的人,尽然找出了70多人。

( B/ j) Q, n2 D3 H

 

" Y/ I: [9 T! f% G+ T3 P

一班的同学中目前我还有联系的有邢军和谭先竹。记得龚定光是一个大高个的女生,体育项目很好,她是龚定书老师的妹妹,好象年龄比我们大些。程敏均的名字好象是程敏君,她的几个弟妹也是我校的学生。王文渊,外号大鼻子,据舒曼莉讲他买卖做得很好,但目前身体不太好。在我们班同学的记忆中,他是二班的。

8 c C/ H: L7 D5 L& c( [4 s

 

' O7 G7 K% S' ^# U

你提到二班的杜永宜、年玉英、于凤云、舒曼莉,我们都已经联系上了。二班目前已经联系上的同学有十八位,要把七十多人都找齐,看来是非常困难的。

发表于 2010-7-18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冬虫夏草学长贴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 m2 Q) |+ `! ^' Y# v

- F- n$ ^+ \2 J2 A4 b( O& Z8 X

 

2 s" d* q W6 C( ^

      “玉龙老弟是附小的“关门弟子”,这“小老大”的角色和职责至关重要。想老弟一时玉龙见首少见尾,一定有因。一句话,以学弟的才学人品,应该也必定能为附小坛口做出更大的贡献。拉下的“作业”不用补,但期待你的新篇章!”

# E0 c4 A( K) ?. {! A8 Q

     

3 H3 t: c, }( m2 q! t+ x. S+ i

       荣幸的被冬虫夏草学长封为“关门弟子”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关门弟子---、指老师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此后则收山,不再收直传弟子了,而由徒弟去收徒孙——再传弟子。 一般地,关门弟子是老师最钟爱的弟子,因此在众弟子中地位特殊。如帮会组织中的关门弟子被称为“小老大”,地位仅次于大弟子。   2、亲传身授

1 S2 x1 o1 v3 ~; }

    

' K0 p' [7 ]; Z& F1 F

        过奖了!诸位学长、学姐才是母校的英才!老师的骄傲啊!在下紧跟其后,姗姗学步了。

发表于 2010-7-18 1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诉你们一件有趣的事

 

" g+ M O8 g) x \6 ^

        再发一篇玲写的《告诉你们一件有趣的事

* ^3 z8 X9 B; J$ B% h4 w9 D: y$ u

     

* F6 H8 i* @5 f- ^& D

       

) m8 B D% b! x) \4 B$ h4 V

        我家养了两只狗,是母女俩,平时它俩挺好的,同出同入,有啥好吃的‘狗妈’还知道让给‘女儿’吃,可最近关系紧张了,谁看谁都黑眼。

# M4 d4 _/ K1 w" D4 Q

      原来前几天‘狗妈’生了一窝小狗共七只,两天后夜里两只狗打得不可开交,早起一看‘狗女儿’揽着一只小黑狗蜷缩在箱子下边,‘狗妈’蹲坐一旁‘狗视耽耽’嘴里不停的叫着,刘说小狗偷了老狗的孩子,老狗不干了,我说那就给老狗送回去吧,于是刘拿了一块肉把‘狗女儿’引出去了,老狗趁机把小狗叼回自己窝里,‘狗女儿’回来一看小狗不见了顿时急眼了,咆哮着去找它‘娘’,怎奈老狗守在窝边,不让它靠近,在以后的两天里,它俩的‘战争’不断,老狗始终不给它女儿机会,小狗竟然把它‘娘’的头皮咬下一点,一日我们回来刚一开门,小狗就跑到刘跟前嘴里哼哼着似乎说着什么,眼睛流露出非常复杂的表情 ,是哀怨,是无奈,又是渴求,刘说它是让我给它找孩子,我调侃的说你给它讲讲道理吧,刘对着小狗说‘又不是你生的孩子,人家是你妈生的,你带着不得饿死它啊 ,再说你妈也不给啊 ,我可没法给你找回来。’我忽然明白了,难道真是它生的要不然它怎么这么死乞白赖不依不饶的,我说你把它们都引走,我数数,于是两只狗都被引出门,我拿小棍扒拉着共9只 果然是有人家‘狗女儿’生的,我把其中两只个小的拿出来放回‘狗女儿’窝里,‘狗女儿’立刻把它的孩子拥到怀里,再也不让老狗靠近了,这几天老狗经常到它女儿的地盘挑衅伺机抢孩子,‘狗女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没让它‘娘’得逞,你看,‘狗女儿’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和自己母亲反目,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 K3 g2 ~, K% D9 E# v8 N; d$ Q7 G

   唉,真不知这‘娘俩’啥时才能和解。再说了9只小狗往哪交代啊,又没人要,愁人。

$ s; Y# O9 O! I J

 

6 O6 `8 C6 p3 U/ @$ c1 Y

         现在两只狗母女俩和好如初了。

) y4 \3 T% Q% j! Y# z

     

发表于 2010-7-18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真水无香在2010-7-17 16:22:00的发言:

谢谢胡老师及各位的欢迎,大家的真挚与热情让我从心里一下子找到了家的感觉。家里的几位哥们儿不用道什么歉了,原本我们是五十多年的老朋友,不在乎这个。还是考验一下我们的记忆力,找找我们的同学吧。60届共有90名毕业生,每班40多人。 
 
( {& A. x% P7 n, _. d* `

     学姐:我已联系了王,她是你班的同学。她对这两年附小同学的活动并不知晓。那些名字我也一一告她,还能记得不少。请把你的联系方式与名字发到我的邮箱,以便告诉她。她不上网。

5 W6 ?+ J9 p! U! ?

        我的邮箱能收,但发送有点毛病,故此在这里留言。见谅。

+ [+ T8 k' Y4 r. @' F

 

发表于 2010-7-18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老童[/I]在2010-7-18 8:13:00的发言:[BR]
- W: A% O& z! l" Y' O$ o[BR]真水无香的记忆力是非凡的,并且钩出了我对往日的一些回忆。
/ B' F, i6 h9 w# E1 _[BR] 
6 d( P0 V/ z  v6 Z4 h3 h) Z[BR]我们那届学生在入学时曾有四个班,1958年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同学转走了。后来缩编为两个班。所以,毕业时只有90多人了。因此,我们班的同学在回忆先后进出二班的人,尽然找出了70多人。
' s8 S* x- A6 s  a[BR] 
' W% T/ f) ?; z' p! ~! b" x: q[BR]一班的同学中目前我还有联系的有邢军和谭先竹。记得龚定光是一个大高个的女生,体育项目很好,她是龚定书老师的妹妹,好象年龄比我们大些。程敏均的名字好象是程敏君,她的几个弟妹也是我校的学生。王文渊,外号大鼻子,据舒曼莉讲他买卖做得很好,但目前身体不太好。在我们班同学的记忆中,他是二班的。
! X" \8 `+ ~6 O# N4 E[BR] " ?6 o; W7 q. _/ U2 z
[BR]你提到二班的杜永宜、年玉英、于凤云、舒曼莉,我们都已经联系上了。二班目前已经联系上的同学有十八位,要把七十多人都找齐,看来是非常困难的。8 M+ o" I& X4 L
[BR]

4 Z" F) X) e! i3 }4 x' ~[BR] 
; f2 R" ^4 ^1 v[BR]谢谢夸奖,记得那时学生转学较多,班级多次调整,对同学的记忆可能有误,这并不妨碍回忆附小乐园。龚定光是龚老师的妹妹,后来上体校了。谢佩英是谢元明老师的女儿。刘永伟和你班刘永惠都是郭蕴藉老师的孩子。王文渊应是一班的,现还在院内住,身体不太好。还有不少同学的弟弟妹妹也曾在附小读书,慢慢寻找吧,我们是想教师节的时候一起去看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1:02 , Processed in 1.21677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