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 Y' S (31) 滑冰在冬季 2 Y6 j5 H( ]. C, T+ \7 E5 }* C
2 D/ M$ H% I% `+ y( y
印象中,北京冬天的天气甭儿冷。一股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团,从空旷的北边不断吹来,扫过农展馆,越过后河,跨过北院墙,呼呼地一个劲儿往机械学院大院儿里猛灌冷风。人在外面行走,虽然全身上下配有绒衣棉袄手套棉窝,还是冻得手脚冰凉,浑身直打哆嗦。特别是晚上从机院大礼堂看完电影回家,一路走过去,让那北风迎面一吹,呛得连气都快上不来,回家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直扑暖气包。
' c/ n# N2 P* ]6 p/ @8 t1 s" x
9 z& _+ |, {4 G" Q" I 不过,北京寒冷的冬天却能让流动的后河变成固体。冻得硬邦邦的冰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滑“野冰”场所。糊涂学长前面提到过的冰鞋,冰车,让我想起小时后在后河滑“野冰”的场景。。。 * X# ?) H: ^( H( c o; `# x
2 V4 f7 ?9 K8 c# t1 I7 u
文革期间有一年冬天,学院在23和24号楼之间空地上浇建了一个冰场。冰场四周用芦席围着,还架着许多大灯泡,开放时间有日场和夜场,几分钱一场两小时。冰场的管理好像由体育教研室的老师们负责。冰鞋出租处是在新华书店西边的一间小偏房里。里面摆着几个木架子,上面放满了各种尺寸的花样冰鞋,由一些大学生负责出租业务。租一场冰鞋花不了多少钱。我记得好像不押租金,只押证件,像学生证,游泳证什么的。 ; }" K% j* e' b: J4 K% Y1 C5 Y% @
1 M D+ t( c5 N 这个冰场一开放,就把我们那一拨儿年龄段相仿的孩子们从后河“野冰”场吸引过来。看着别人穿着正经八百的花样、跑刀、球刀冰鞋悠悠地滑荡在镜面般的冰面上,我们兴奋极了,各个磨拳擦掌,也想套用滑“野冰”的路子在冰场上狂奔。但是,我们的想法错了,滑“野冰”和滑“家冰”根本就是两码子事。于是,在那一段开始滑“家冰”的日子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冰面上站起来,一个仰八叉摔下去,再站起来,再一个仰八叉摔下去。。。。直摔得股痛腿疼,我连脚后跟儿都磨破了,可还是进展不大。那时候也不兴办训练班,学点东西就得靠自己瞎琢磨。
! ^1 F, |, ^9 j5 @9 ^( C$ B% [" v 7 a% W/ ^) \% F& v& N: \( p
一日,小哥儿几个练滑冰摔累了,便坐在冰场旁边长凳上发呆。休息片刻之后,忽见马家军老二跳上冰面,两眼一瞪,很不忿儿地大喝一声:
$ v1 v; m! y8 p, V! L+ x$ X, r “Cao, 我他妈就不信了。。!”,说完,便咧咧歪歪,一沉一浮地消失在冰场跑道滚滚人流中。
. x' N9 t8 x0 N- V8 @' \ 嘿嘿,不大一会儿工夫,只见马老二从远处叉着外八字腿,一脸洋洋得意的样子向我们稳稳地滑过来。我们定睛一看,嘿,原来马家老二采用冰刀和内鞋帮4线同时触冰的办法,一下解决了站立不稳的大难题。这一招让我们算是开了窍,于是大伙儿纷纷效仿,不多久,竟一个个挺立在冰面上,再也不有意识的摔跟头了。不过一个个的外形看起来不太美观,---统一的外八字腿。再后来,我自己通过不断地观摩和操练,渐渐地掌握了正确的花样鞋操刀技术,慢慢地纠正了外八字腿,学会了跑滑,走“8”字,刹车,转弯倒脚,倒滑,变向滑等技艺。我非常喜欢在走“8“字变向滑中,欣赏冰刀在冰面上划出一道类似花边的曲线。呵呵,自我陶醉啦。
1 g5 x7 w8 y8 ~9 |6 Z $ X6 a L8 z9 R' r; L$ `
在冰场上滑累了,坐在长凳上观摩其他人滑冰也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享受的事情。 # `# P$ x! J* ?, C& u/ p4 W3 ]: p
5 ?+ Z9 h, g! B 有一位长相极具南方人特征的大学生,悟性极好,在我们眼皮底下,没几天就学会了滑冰。他的特点是:滑冰时总是左手戴手套,而右手裸露在寒风之中。于是,我们称他为“卖木梳的”(红灯记中的人物之一)。一次,“卖木梳的”教一位女同学滑冰,女同学突然摔倒在地,“卖木梳的”急收不住,一刀踢向女同学大腿外侧,可怜的女生痛得啊。。。以后再没见“卖木梳的”给女生当滑冰教练了。
, r- t& v* n2 Z/ H8 S+ ~( `
+ o( C; V1 h* i) ?1 V 体育教研室的赵斌老师经常穿一件蓝色对襟棉袄,脖子上围一块方巾,在冰场教初学者滑“8”字,正滑,反滑,变向滑。他教的很细心,身体力行。我就是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练,慢慢就会滑了。体育教研室江彬老师的女儿江晓辉滑的也非常好。这小姑娘自打冰场一开放,就可以在冰上像小燕子似地飞来飞去,把我们这些比她高一头的哥哥们看的目瞪口呆,自愧不如。
( s0 G8 r7 ~& q- b3 k( S2 h1 K; q * f: U/ b' X) ?
体育教研室的胡洞庭老师滑冰时特有风度。头戴老头帽,手戴皮手套,脚穿一双跑刀,双手背在身后,弯着腰,不紧不慢地穿行在冰道上,一脚蹬出去,看着不费劲,却滑的老远。有一次,不知是哪个孩子在胡老师前方突然摔倒在冰面上,眼看着紧跟在后面的胡老师急速冲过来,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儿,话都喊不出来了。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两人要相撞的一瞬间,只见胡老师不慌不忙地往左一闪,顺势一个高抬右腿,“唰”地就从倒地孩子头上迈了过去。喝。。,这个“迈苗不长个儿”玩的真棒!胡老师反应和动作之快,当时把我都看傻了。这个镜头一直留在我脑海里。 " Q0 g; ^9 e2 r: u! F# A
2 ]0 e9 ?& j+ V0 i3 Q# U0 V0 N
69年走西口去了陕西。汉中和西安的冬天冰不上冻,所以一直没机会在室外滑“家冰”。 ' E/ q! s) B3 E, v
4 n2 y# i( L- i- `# L8 J# m1 U
北京寒冷的冬天,一直让我想着小时滑冰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