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 Y1 p# d& e. K8 i% n
; ?4 E" E; q/ j7 ^, V# f! |' w
3 p3 s$ n! n2 F) e2 H# Z2 h(30) 附小传达室—靳阿姨 5 v1 K4 d9 Y% L& n
% ]6 {7 d, h+ U0 `' d# ~# t 老鞠学长贴出的“回家”图片,让我又看到了那熟悉的教学楼的身影,以及那扇我进出无数次的附小南门。而在那右门柱的里面,应该是附小传达室。
0 w7 D0 ?8 }, L5 R6 R* b- K, v
7 i3 |( y' x! d/ }; K; d 附小传达室面积不大,5,6平米?---差不多吧。里面除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外,就基本没什么其它东西了。传达室虽不大,却有两扇大窗户,尤其是冲西方向的窗户非常大,好像不是那种推拉式玻璃窗,而是像可以装卸的门板。平时这扇窗户大敞,让室内外有充分的接触。
) `, [8 X$ L; l6 p 0 r" D7 W- U: K2 z+ z+ J' A
在我的记忆中,传达室的主人一直就是那位-----靳阿姨(我以前一直称为“季阿姨”,直到进入这个论坛,才更改了这个概念性的错误)。靳阿姨说话有女中音的感觉。她那时总是喜欢穿一件蓝色布上衣,还戴着袖套,脚穿一双平底布鞋,一只卡子别在头前侧方,齐肩短发,人显得精干,利利落落;几抹淡色的雀斑挂在鼻翼两侧,在白皙肤色的衬托下,倒显出一种风雅气质。她那一身朴素的衣着打扮,从60年代穿越到70年代,即便是后来在西安理工大学教一楼过道曾遇见她,这一形象仍映入我的眼帘。
3 S3 }) s7 f. G! S+ l
0 M F( w* v3 @6 Q7 T* a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下午下课后常在小学食堂前的马路上玩儿。在那里经常能看到靳阿姨和高年级的同学打羽毛球。她很温和,开开朗朗,没有一点阿姨的架子,倒像高年级同学的大姐姐一样,和男女生们说说笑笑。有时站在那里,双手抱臂,有时就坐在传达室里的桌子上和同学聊天,无拘无束。那时辰我是小豆包,轮不到,也没资格凑上去和靳阿姨说话,只是把这师生温馨共融的情景刻到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 J9 K+ P6 |+ Y2 g& ~& l# V L; ^) S& A5 K: i% \) H) z2 G$ W& i
靳阿姨手中有一把大铃铛。当我们课间休息跑到操场上玩儿疯了的时候,常常听不到教学楼上课铃的响声。这时候,靳阿姨会楼前楼后招呼,一边晃着大铃铛,一边催促大家马上回班上课。那清脆的 “达朗朗,达朗朗” 铃铛声 ,现在都能清晰地回荡在耳边。。。。
( z- N8 Q# g* e& d, O ( L3 H) x. E7 q
后来,靳阿姨好像调到学院收发室工作,并随搬迁大部队走了西口,到过汉中和西安。再后来又怎样回到北京,我就不太清楚了。千秋雪学姐曾发帖谈到她在朝阳医院见到过靳阿姨。那一帖读后让我感慨万分。身患重疾的靳阿姨已经走了,这位阿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奋斗了一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发生在她身上,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占了一席之地,在我脑海里留下的仍是那一身朴素的衣着和脸上长挂着的微笑。。。 8 B( I, L1 ^; Y
+ j" A! J7 v" ]8 ]3 G: S( m) A4 K
文革大串联中,那间小小的传达室曾经当小卖部用过。由一位红卫兵负责管理,卖一些日用品和糕点零食。后来大串联到了尾声,传达室房间就空了,我对此记忆非常深刻,因为。。。因为在这间“小卖部”里,我做过一件臭事。以后有空再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