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22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遗憾的是想请杨洁兰老师为相关校友签名一批纪念册,可惜未能实现.

# y/ q1 B! G# W* f ?) s" v. q

在杨老师家中时,她拿出自己保存的相册,让我翻拍有关照片,包括她本人的几张年轻时的照片.她还细心地保留了我班同学的几张照片,居然有二年级时迁忘邯郸的王玉峰同学照片,使同学们回忆起那位大眼睛的同窗.

( T9 \: y$ W& Y5 t; Z0 L" v

杨洁兰老师:我们怀念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0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9-11-10 18:08:00的发言:
3 I) f. l4 T8 ^5 ~0 Z, d
QUOTE:
 
% @; a( L5 @7 q) Y% A/ ]1 x
QUOTE:
8 k1 C/ J' i. T; q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09-11-8 19:29:00的发言:
2 }# J$ e$ C6 Y0 }; S! n

 确实如此,陈正人和曾山的突然去世加快了老干部的复出。

" S" h/ I' {1 F* v# ^4 @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09-11-8 19:44:00的发言: J7 _* o! d' T0 J

好像薄老曾主持过类似事情。


s; e+ u) Z) {: ?4 P; J& I/ P

薄一波复出已是1978年12月之后了,他是61人叛徒集团的头,是最后平反的。

3 o- v# f; q( a% X! h' v

* _4 j! S# S6 W, @1 [7 r! A

高岗当年散布薄的61人叛徒集团的材料,并且反对刘少奇“发展资本主义”的讲话等活动受到了批判。而文革中这些材料再现。

发表于 2009-11-11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又提起了《基辅餐厅》,当然首先是鞠学长带的头,谈起了“苏联情结”。是的,咱们这个岁数的人可能都有这“说不清、道不白”的情结。我转贴一篇来自西安的文章:“打开深藏的苏联情结”,其他的话就不说了。

) I( X3 z5 `- P; k; m

 

* x" f& I# a8 ^1 Q3 i- q

打开深藏的苏联情结

5 ~4 A( x7 W! z' U% D% _/ i2 w& `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举行这样一台前苏联经典歌曲音乐会真是太好了!”、“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多么迷人的晚上……”、“有俄语的歌词吗?哪里能买到?我们想在音乐会上边看边听。”

& ^% Q9 c) o' ]; |

自从本报和西安湖滨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推出“湖滨花园之夜”前苏联经典歌曲怀旧音乐会的消息传出后,本报每天都要接到很多这样的电话。有的读者唱,有的读者说,有的读者还将自己和前苏联歌曲之间的故事告诉记者,有的读者更把自己珍藏着的前苏联物品拿出和大家一同分享。年轻人为自己和父母长辈买门票,中老年观众为自己和儿孙“团购”音乐会门票,音乐会的门票居然成了目前西安演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一股浓浓的怀旧情绪在西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如果说,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有一种情结叫“苏联情结”,那么前苏联经典歌曲怀旧音乐会则是打开这个情结的一把“钥匙”。

, T3 O- i& D# E8 T X' ]. q: p

难忘的旋律

/ Y. m1 V2 `1 g, u; v8 M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的一大批青年在前苏联歌曲声中走向革命、走向新的生活,那些歌曲成了他们一生中最钟爱的歌曲。在其后的六、七十年代,又有一大批青年在手手相传的歌本中了解了前苏联歌曲,在那缺乏浪漫、柔情的岁月中,前苏联歌曲滋润了一个又一个渴望释放真情的心灵。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另一批成长起来的青年,从电视、广播等各种渠道听到了自由放飞的前苏联歌曲,无论是前苏联时期创作的《神圣的战争》、《卡秋莎》、《小路》、《共青团员之歌》、《草原骑兵》,还是蕴含着俄罗斯经典文化主题的《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卡琳卡》,那优美的旋律、多彩的歌词、深邃的意境都让人们陶醉其中。《山楂树》中有“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的浪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有“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偷偷看着我不声响”的爱情,《共青团员之歌》中有“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辰会照耀着我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旋律始终萦绕在人们心间,令人难以忘怀。

, h! A0 A7 A; i0 y" C; D

难忘的影片

& F$ R, |/ n' @7 H. S) d9 J

在人们心中,“苏联情结”中有一种情愫是和电影有关的,无论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乡村女教师》,还是《莫斯科保卫战》、《蜻蜓姑娘》、《忠实的朋友》,再到《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这些前苏联电影中,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依然会时常重现于人们的记忆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对战争、对生命深刻的反思至今让人震撼,《乡村女教师》中那个天真、率直的女教师仍然是孩子们的最爱,《办公室的故事》中那诙谐幽默的“女强人”形象已经成为经典,常常被人拿来说笑,《两个人的车站》中动人的爱情今天还是那么感人。如果说,前苏联歌曲属于一代人或者几代人,那么前苏联电影则属于所有年龄的人们。那里面曾经有过革命的激情和浪漫,也曾有过现代的爱情和朴素的情感,有过在今天看来也不落伍的拍摄手法和艺术理念。今天,当人们再听到《红莓花儿开》中那十分熟悉的旋律,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前苏联电影《幸福生活》,想起影片中那些爱情和生活的片段。作为《幸福生活》的插曲,《红莓花儿开》至今仍是人们的最爱。

$ U5 Y. H, {" D. l, ?

难忘的故事

2 ?1 O) E: P8 I1 V( N, o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都是在前苏联文化的浸染中长大的,报上登的是苏联新闻,收音机里放的是苏联歌曲,人手一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人争看“小白桦歌舞团”,学跳水兵舞、俄罗斯少女舞和乌克兰花环舞,人人会背诵《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长长的歌词,连小孩儿也能吟唱“我想对她说,却怕难为情,多少话儿留在心底……”于是,一批人就在《静静的顿河》、《复活》、《苦难的历程》这些经典小说的陪伴下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这些经典的“故事”现在早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的珍品之中,成为流芳百世的世界经典名著。历史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返,青春会因为岁月的磨砺而永不归来,惟有一种深刻在人们灵魂中的情感和精神不会老,不论时空怎么转换,沧海如何变成桑田,这种精神和情感永不磨灭。

发表于 2009-11-11 0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别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童在2009-11-10 20:25:00的发言:
这不是手风琴,而是斯拉夫民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叫巴扬。左右两侧均是按钮。
0 j: p) |+ m/ V4 `8 ?

: G u- L6 L9 _! r. U

以前见到巴杨只是认为是另一种手风琴,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也不知道一个是手风琴、一个是巴杨。既然现在知道了,就来个“不耻下问”:这两种乐器的区别是否就是:手风琴右边是键盘,巴杨右边是按钮。其它就没有任何区别了吗?

% j0 _0 ^) |0 ]) c7 n) Q7 v

另谢谢老童的代劳领取纪念册。


发表于 2009-11-11 0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laojy学长, 要不要参加下一次基辅聚会? 还是你学弟车学长张罗。说着有点绕嘴。哈哈。

1 o+ V" A# s' m4 w

 

! H) [5 ~5 l3 \+ k4 B

糊涂,这年龄滑冰有点悬吧? 穿球刀,跑刀你恐怕不行了。能不能拍几张你穿着银白色,亮晶晶

# a& A: g" y. b

的小花样像小燕子满场飞的照片阿?让大家看看你青春再现的风姿。 哈。组织个兵乓,网球或排球我报名。

1 R. E0 r( E# d6 B7 H

有身体接触的运动好像都不能玩了。

' k: M) u4 s: I( `1 j1 _( E

 

发表于 2009-11-11 0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心北大医院案子的同学们:今天卫生部已经作出了答复,实习医生手术没有违规。
发表于 2009-11-10 0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09-11-10 1:33:00的发言:
' [. [" k: Y; Z; B

all__right好!

$ p9 Z" w0 ]: f6 R

 

$ S9 b$ c; \2 H8 J. P

了你贴北医的事后,我差不多在网上搜了所有相关资料。北大一院不是昏了头,

6 I, m% h {* C" K

就是有人给戳着。连对央视都敢发难!

+ u) w2 y& @9 S* ?0 n

wangpei,

" l$ [% N; L' x; `, ?2 G/ M% ~

听说卫生部也责成市卫生局在调查此事。退一步说,对我们这些60上下的人老年病接踵而来,

! p% M+ P% {3 o; m% Z! G, e5 B

颈椎,腰椎,前列腺,血糖,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还看不看医生? 一辈子不去医院

# I" s/ V$ a- _) j& r

或者是除了生孩子不去医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哈哈。

3 O3 f9 B. O4 a1 m u5 Y1 Y# X- L

 

$ e. s& G; p2 f

laojy学长说起20年前东欧剧变,时间过的真快。当时一些台湾人高兴得对我说下一个就是大陆。

% z1 e6 n- K8 H

好像天下从此太平了。用现在的话说,我当时也晕菜了。哈哈。 看着港,澳,台一个个好像都腰缠万贯

& K# k* U. f" t+ G

咱们只好喝点凉水,勒勒腰带埋头干活吧,不是说人穷志不穷吗,干吧。 哈哈。20年后看看世界格局也

8 `- ~1 d& {9 ~* l1 e

没有因为各国的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大改变。 要说变,就是中国比以往更强大了。好好感谢总设计师吧。

% c/ a t4 c8 R: l: K* \

 

0 X# R3 l8 L9 D7 h

 

发表于 2009-11-10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10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10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说前苏联的事儿

QUOTE:
以下是引用all__right在2009-11-10 2:20:00的发言: ( A6 g1 E" T: Z7 P. Y: ^; F

laojy学长说起20年前东欧剧变,时间过的真快。当时一些台湾人高兴得对我说下一个就是大陆。

% ^ R9 K+ l5 o) c: S9 k7 j

好像天下从此太平了。用现在的话说,我当时也晕菜了。哈哈。 看着港,澳,台一个个好像都腰缠万贯

0 s A r( e+ I4 ^* U2 R' D7 I

咱们只好喝点凉水,勒勒腰带埋头干活吧,不是说人穷志不穷吗,干吧。 哈哈。20年后看看世界格局也

) N& n6 u9 j5 s- @

没有因为各国的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大改变。 要说变,就是中国比以往更强大了。好好感谢总设计师吧。

4 j1 P+ {3 E ^

 

# d6 C$ V2 h8 E1 i5 D

 

) ^/ v$ n7 b6 v" J% ^4 P, X

再说说前苏联的事儿

, x: V8 @' t, b& ?' C6 } Z+ N J

 

8 G N3 I% z# H2 h1 x% h. W$ [: s

     最近一些媒体在热议柏林墙倒塌20周年,欧美多数国家的政要都齐聚柏林,隆重庆祝。由此我又想到此后不久前苏联及东欧的共产党相继失去了政权,前苏联则进一步解体。当时不少人预言,这一幕不久在中国也会重演。所以在前几天刚渡过“十月革命”纪念日,又迎来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重温东欧苏联的巨变这个历史事件也不多余。我又摘引一篇文  章及一些照片给感兴趣的校友看看。

2 V2 G+ P+ r4 W8 @& D1 u
1 `7 @& ]* d1 Z; F: g% F9 ~1 `$ B9 I3 j( _1 A) {! L0 J6 n; F i: v8 s. |" V: _; k% ]8 N' f/ X/ n$ [7 d; r0 V; @# M) v" x/ c# n3 H7 v4 z6 }" S1 y; k) s
1 W/ u$ M- N2 a* _+ F# v

 

1 n3 j/ g: y: {/ a- n/ p4 N2 A' z

 

; v2 N3 z+ h7 r/ e5 V

叶利钦两天决定苏联解体

& ~4 `- G/ `5 }% }) ^: c$ I

 

/ _/ Q ^- v6 q* P# E

 

2 i* y, Q/ D$ i$ }7 a5 U

 

! G# _9 r" Z( r1 {3 ^4 m5 R$ T f

2009年05月27日 08:28:34  来源:今晚报

1 ?5 ]$ {4 d$ ^1 S3 K

 

1 j% O1 J/ D" p9 b# E

 

- m' g J& { v4 s. A/ R
" [. f |, `2 ]2 Y( {7 N0 J5 T- i5 p0 \2 L' H* |& m! F+ z5 v+ ?. u$ o/ v- A: y; V2 p" B& Q3 ~; t7 p
% T* Z8 B+ j! e. m" ^

    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东斯拉夫三巨头会聚小别墅

. t) S' M( `" Q6 T" ^- h$ Q

    1991年“8·19事件

1 u: ]! f& i- C# ]0 [

”后,作为苏联政权核心力量的苏共被迫停止活动,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各种分裂势力异常活跃。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苏联大厦摇摇欲坠。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开始筹划用一种新的体制代替苏联。经过一番准备,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决定与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凯维奇一起举行三个东斯拉夫国家领导人会晤,来商讨苏联的最终命运。

7 m; e, [) L9 k. o* ^* O

    12月7日上午,叶利钦的专机在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明斯克机场缓缓降落。叶利钦刚下飞机就对三国前途发表了谈话,“我们彼此不能没有对方。我们将作为平等的伙伴签署条约……一定要制定出能够使我们三个斯拉夫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分离的这样一种机制。”

1 F5 n ]$ a4 r/ I1 X

    当天下午5时,叶利钦一行来到了位于别洛韦日国家公园深处的“维斯库利”政府别墅,见到了以克拉夫丘克总统为首的乌克兰代表团。除了叶利钦,俄罗斯代表团还包括国务秘书布尔布利斯、副总理沙赫赖和盖达尔、外长科济列夫、总统助理伊留申和总统警卫局长科尔扎科夫。

- n& E, t* x2 F

    东道主白俄罗斯代表团人数最多,有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凯维奇、总理凯比奇、副总理米亚斯尼科维奇和科斯季科夫、外长克拉夫琴科以及克格勃主席、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国家海关委员会主席和政府办公厅主任。舒什凯维奇把强力部门领导人召集在周围,是为了预防突发事件,在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

7 B* x9 Y$ R. u7 q( X2 {" H; O

    叶利钦舌战克拉夫丘克,乌总理巧妙促成独联体

8 E+ D* i2 G2 E9 [( e* B& v I

    晚上7时,三个代表团共进工作晚餐。然而在餐桌上,叶利钦和克拉夫丘克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火药味顿时充满了整个房间。叶利钦首先讲话。他说,旧的联盟已经不复存在,应该建立一个新的东西。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不能各奔东西,否则人民不会原谅,无论是子孙后代,还是建立了这个国家的前辈都不会原谅。他还从共同的历史、友谊、经济的紧密联系来阐述联合的必要性。

4 E8 k/ q, A2 B# [" H

    但坐在叶利钦对面的克拉夫丘克紧锁双眉,坚决不同意建立任何新的联盟。他喝着小酒,把叶利钦的一个又一个建议全部拒绝。克拉夫丘克面带笑容、平静地反驳着叶利钦。他说,乌克兰人民在全民公决中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道路——独立。乌克兰不需要任何联盟,因此他根本不想签署什么新的文件。

" j" e( y( y6 Q( L1 J+ J

    两人的舌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晚饭快结束时,眼看对话进入死胡同,一直没有发言的乌克兰总理福金打破了沉默,情况终于峰回路转。根据礼仪和政治伦理,福金不能直截了当地反驳自己的总统并提出不同意见,所以他采取了迂回战术,大讲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血缘关系、兄弟团结。他利用祝酒词和详尽的苏联经济数据,非常得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如此紧密,谁也离不开谁。

8 K: j1 I; L) p3 m( ^ Z; K6 i m

    克拉夫丘克的态度终于变软,“既然大多数人主张签署条约,也许我们确实不应分道扬镳,相互走得太远。”

6 J) Q7 n2 p- n% j

    克格勃高官建议逮捕三国领导,戈尔巴乔夫调不动兵

7 T5 E: Z8 A2 t. M5 V8 p- u

    会谈终于走上了正轨,但几乎所有参会人士都担心,戈尔巴乔夫会用武力阻止苏联解体。这一担心不无理由,他们后来才知道,会议的参加者之一——白俄罗斯克格勃主席舍尔科夫斯基通过专用电话每隔几个小时就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报告会议情况。舍尔科夫斯基坚决反对苏联解体,他建议戈尔巴乔夫立即逮捕所有与会者,但戈尔巴乔夫却有心无力,因为自“8·19事件”后,他已无法调动任何部队。

1 C; f f: x& M. I: P' ~

    晚餐结束后,喝得摇摇晃晃的叶利钦在回房间休息时,突然在楼梯上绊了一下,背朝后地倒了下来。由于他的身体笨重,如果倒下来,很可能发生悲剧。当时警卫也来不及上去扶他。大家都吓呆了。就在这危急时刻,只见走在叶利钦后面的舒什凯维奇一把抓住了叶利钦,并把他扶上楼去。如果当时叶利钦倒了下来,那么“维斯库利”秘密会晤就会以另一种结果载入史册,也许苏联就不会解体了。次日用早餐时,叶利钦特意当着大家的面,从口袋里掏出手表送给舒什凯维奇,对舒什凯维奇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

( \0 }' h' q. N9 O

    5个人7小时制定苏联解体文件

, p, [( S, {' O3 y

    在叶利钦回房间休息的同时,盖达尔、沙赫赖、科济列夫、米亚斯尼科维奇和克拉夫琴科来到盖达尔的房间,准备草拟文件。由于乌克兰代表团迟迟不派人来参加,5个人决定先干起来,因为他们必须连夜完成关于成立新的政治组织的条约草案。5个人首先确定了“文明离婚”的大原则。他们认为,苏联就像一个合住的大屋子,大家分手时不要摔器皿,也不要打架,要无愧于子孙后代。要文明地分家,尽量不破坏统一的能源、运输、通讯等体系,不实行签证制度。

; J- c7 {+ ?9 f* v1 o/ U2 a( U

    大原则确定后,他们开始考虑条约的名称,由于存在意见分歧,条约几易其名,起初定为《关于建立欧亚国家联合体原则的协议》,接着改为《关于建立民主国家联合体的协议》。第二天,根据乌克兰代表团的建议,最终定为《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即《别洛韦日协议》)。

/ P2 \0 v1 z! W# u: G8 Q( i" g

    接着,5个人陷入了沉默,他们苦苦思索,谁也不知道该条约应如何开头。沉默了一会,克拉夫琴科说,首先必须写出当前的形势。他在一页稿纸上写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作为一个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接下来商讨的是条约的具体条文。盖达尔建议,没有必要发明什么新东西,可以参考已有的法律文件,例如俄罗斯和白俄罗斯1990年11月签署的双边关系条约。他把随身携带的该条约文本拿了出来。当时房间里既没有打字机,也没有电脑。盖达尔手拿文本,开始口述。其他人用笔在稿纸上记录,并把双边关系改成多边关系。草拟协议的工作进行了7个多小时,一直到翌日凌晨5时才结束。协议确定了合作的基本范围,包括经济、政治、军事、运输等问题。

" x8 u2 ?. D) ]. g+ ~

    此时,全国仍在睡梦中,只有在“维斯库利”的人知道,苏联的末日已经来临。

. M4 t- l3 M: \* }' `

  闻听苏联解体消息,戈尔巴乔夫只关心退休金

! |% ?+ U- r1 P* D9 b0 I

    12月8日中午1时,《别洛韦日协议》文本准备就绪。由于别墅没有会议厅,而在餐厅里签署文件显得不够庄重。所以,三国代表团决定在通往餐厅的约60平方米的客厅里摆三张长方形桌子供签字用。签字仪式只用了短短几分钟,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苏联在事实上解体了。

- K& h+ R% ?# C: r1 S

    签字仪式后,有人建议把结果告诉戈尔巴乔夫,但是却没有人愿意与戈尔巴乔夫通电话。最后,大家一致推举东道主舒什凯维奇给戈尔巴乔夫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戈尔巴乔夫却拒绝与舒什凯维奇通话,而是要叶利钦接电话。叶利钦接过电话,语气强硬地告诉戈尔巴乔夫,苏联已经解体,他必须辞职,根本不容对方争辩。面对强硬的叶利钦,戈尔巴乔夫无计可施,只好提出了自己辞职后的待遇问题:退休金、保镖、秘书、汽车、别墅等等。

' w. U( {( o: Y& v( L X8 t8 U

    叶利钦听了非常恼火,他对着电话喊道:“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我们在讨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问题,而您却提出退休金!我们会给您退休金的——每个月4000卢布!”

) h; J9 V) p3 l' v% ]

    与戈尔巴乔夫通话后,叶利钦又给苏联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打了电话,任命他为独联体战略武装力量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表示完全忠于叶利钦。叶利钦终于放心了:即使戈尔巴乔夫想抵制,也已回天无力。

2 B+ G) p* v# R; Q% ]5 K6 E2 E* t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联总统的职务,履行了苏联解体的法律手续。当晚,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年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白 雪;摘自《环球时报》)

~1 ], `+ m' t4 J; ~






 

( a$ d- g" b9 @& |2 _

 

7 H7 d) e* Q, A7 R0 |" @

 

) ~ n0 r/ |$ V) B6 k

 

+ a, w6 n; ?7 d" u! Y, D Y

1991年8月19日 苏联"八-一九"事件

( I7 B# |6 g5 }+ V+ @- A( `& d

 

4 e4 v8 o/ Y% h0 a& x8 c

 

8 Y: _) {* B& X

 

1 d, t) P( M* W" f* P

2009年08月19日 13: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 I; [- H( b- `0 p

 

4 ~" P R. r4 M) n

 

$ n+ X' }% C9 k- j

 

& w) p" T) }) ~( k- }; B% _7 D

 

4 u' f( v8 N% C: _8 D" k( j
+ I4 n' E! O' b: L! h6 c3 F, r+ s9 W! g9 e% I3 V& i' M. R8 k/ p3 o: f& L7 l1 ~5 H9 H3 w& p& i! z' Y% ?
' v( c- Q( e8 T7 C5 J% L6 R/ U% q9 s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 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贝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 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会议第1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 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该委员会发布《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 国家处于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委员会连续发布两道命令,要求各级政权和管理机关无条件地实施紧急状态,并暂时只允许《 真理报》等9家报纸行。

; ?6 u0 W& ]- i& I3 [

   

5 [3 x9 b& }) i; z5 Y

        同日,苏联内阁举行会议,表示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抗议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20日 ,莫斯科实行宵禁。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 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

- I" ^, E4 d) v

    

9 Y! \- Z0 l( W1 L) M! C* |0 W

       22日,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返回莫斯科,立即撤销了由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或个别成员颁布的一切决定;解除该 委员会所有成员的现任职务;任命了新的国防、内务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这次事变后,苏联局势更加复杂化。俄罗 斯联邦等乘机从联盟中央手中接管了原属中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甚至军事部门和权力。苏联一些地方出现反共浪潮。

5 F& v( P% j0 ^( H6 M" k; T

   

, u+ O' Z8 Y. M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下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军队、内 务部等各级军事机关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他还颁布命令,组以西拉耶夫为首的委员会治理国家经济。

& N4 M5 H- |2 ~: P" G3 Y

' x$ A. G9 d& `* e: L9 } q

+ G4 f$ a: V8 ~. t

  

- K$ e6 Z. [# S% I$ C6 S5 s0 E

支持叶利钦的军队将坦克开上街头
[upload=jpg.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01451111900.jpg[/upload]

0 [$ n& @7 B, U, R6 ]: @4 r

戈尔巴乔夫

9 a9 \+ ^5 ^0 ]


 

发表于 2009-11-10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09-11-8 15:02:00的发言:
2 j- ]2 _4 _& V

文革前农机部(八机部)长陈正人是中共八大后补委员.

p3 p$ a6 k# m- L+ v

 

# i& a3 V5 C: o% ^! e/ I7 P. ?; T5 F

只知当时七机部部长是王秉章,二位“点”公子老在京城闹腾。

2 ~4 e+ e' {0 L4 H5 Z* \! I2 K

 

8 X8 O3 q0 E# n0 ~% H F

非常感谢燕赵愚公同学对我以上文字的指正!

2 x/ G# W% g4 R1 T: ^# ?5 M& p

 

$ W4 n2 W4 I) y6 V

也十分欣赏燕赵同学的严谨作风!

4 r/ T3 B, [$ A

 

发表于 2009-11-10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11-6 10:16:00的发言:
* S H% H# \, B9 y$ d

这个。。。。难道是9号楼加了个盖儿 ?

" ~" J2 i9 \% p9 a) B+ x

  对头!就是,现在北京很多房子都平改坡。

8 |$ k' ?+ ~: t- w' p: x- D# ~

  上张是 21号楼。是从22号楼前那个方向照的。

发表于 2009-11-10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 s* N# m, B3 K$ m9 E5 o% j& B
QUOTE:
. p5 P3 M2 k6 }/ m! w) ]1 ~+ p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09-11-8 19:29:00的发言:
3 E9 ?- D4 {' `8 Z$ I

 确实如此,陈正人和曾山的突然去世加快了老干部的复出。

, Z: Z0 Q, D8 F/ Y$ }0 M( P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09-11-8 19:44:00的发言:3 A$ f7 \0 b' z8 R+ @4 m D( Q

好像薄老曾主持过类似事情。


4 M# Q( P7 F% M4 e* O

薄一波复出已是1978年12月之后了,他是61人叛徒集团的头,是最后平反的。

9 R6 V0 x) M8 ]; b) w9 ^5 U

发表于 2009-11-10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基辅”想到《莫斯科__北京》

我也对基辅餐厅有意思

5 Q% x3 i; m4 f9 M" Q

      看到几位校友去过基辅餐厅“萧洒走一回”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没想到这地方真是个值得去的地方。有人说北京人是奔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苏联情结去的。我看说得有点道理,校友去那里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说起来母校与苏联还真是有点缘份,记得我们在母校时,大家争着给苏联小朋友写信,他们不仅回了信,还寄来很多礼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绕着铁轨跑的小火车。我们为中苏友谊所淘醉,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幻想着有一天能到苏联那个幸福的天堂走一趟。我把搜索来的文章及照片让大家看看,可不要说我给他们做广告哟!

1 W: x# e2 }( n+ w! Q6 y

 

, D+ O% Z: l: X& E) d

 

; T0 x2 f1 ~7 \8 T9 i8 U

在北京基辅餐厅欣赏俄国艺术家演唱

7 u: \( |. z; G* P, g+ w* G1 H

吴仪、徐匡迪也在此就餐

* {- A; A" |- k" q; P

 

D* A& p( r0 Z* Z

    1011,应邀出席中华吟诵周开幕式。当晚津京学界好友在北京基辅罗斯餐厅聚会,席间欣赏了原苏联红星歌舞团艺术家演唱中俄两国红歌

/ Q) P; h: v: @& k8 t) Q

' s/ J C, w$ o6 O: ~$ }) G

 

' ^; E2 x/ S' P! l+ Z [

     基辅罗斯餐厅位于海淀区玉渊潭路,餐厅是约400平米的大厅。每张长方形餐桌可坐8人。宾主刚坐定,看到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和原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和三四位朋友走进餐厅(没有任何便衣随从),在距我们两张餐桌的位置落座。餐厅当时客满,就餐者仅向这张桌子张望一下,就恢复了平静,没人起立观看,更无围观者。

( r, G. \4 q/ c9 a j5 q' w

     吴仪、徐匡迪及朋友和普通食客一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他们这桌大概点了七八首歌曲。如《共青团员之歌》《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祝酒歌》《中国,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吴仪、徐匡迪及其朋友大约90分钟后退席,餐厅食客们仍平静如常。人们都陶醉在传统的艺术氛围中,对于邻桌坐着谁,是何等人物,并不关心。——吴仪裸退后的草根作风,首都百姓的泰然风格,值得欣赏。而对于少数高官外出则前呼后拥,大抖威风:警车开路,路口封锁,便衣成群,警察聚集。这种如临大敌的丑态,只能赢得侧目鄙夷,以鼻嗤之,一片骂声!

( h! x3 |4 Y- D5 A, Y" N# c; N1 O5 P3 v

 

0 ]. _! s- ^+ ~- v

+ Z( w1 r- t6 R1 [

       扯远了,拽回来!——这里的俄式西餐还是传统的猪排、鸡排、鱼排、沙拉、酸黄瓜、冷拼、红菜汤、黑面包、红酒、扎啤、黑啤之类,无甚新花样,但风味纯正地道。服务生一律为男青年,着俄式立领衬衣,彬彬有礼。这家餐厅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原苏联军队著名的红星歌舞团功勋演员高水平的演唱。

1 s$ a/ }; q- ~6 m: H

 

1 R0 _3 F1 p& \7 x4 U& V

" O4 W, o, A2 T0 X0 {: a9 {; H+ O$ O, R

      食客可按曲牌点唱,点一首歌约5080元。演员着民族服装或原苏军军服,伴奏为清一色的手风琴,多为男女声二重唱、男声四重唱和五六个人的男女混声小合唱。演唱者面对点歌者的餐桌演唱,但最后一段则边唱边走到毗邻几张餐桌,高亢雄壮的歌声激起阵阵掌声。

' R, S* q0 d4 l5 M

 

& p: b" B" \ V' k0 w9 V! s# |

" r; ~' ]& {7 d3 ~* ?3 Z0 |0 S- e& g

     歌唱家不愧为一流水平,演唱十分卖力,台风端庄典雅。有时男演员在徐行演唱的同时,手持酒杯,满面笑容地与就餐食客一一碰杯,吻小朋友的前额,气氛活跃而热烈。总之,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惬意而难忘的晚上。盼着天津也有此类餐厅开张,博友聚会将另辟蹊径,别开生面。

+ B3 s5 E2 L0 e8 v1 l/ V3 W: E

   

3 e. e" g0 U" `' q) l0 v

) e5 h/ v1 ^* B9 j8 A- | ?( t) O/ F

% l" _4 B6 a* A+ k- B" o! \& k

& y* t1 }) T/ Y0 ]+ D2 }( P

9 ~# @/ }1 E0 G3 m Z6 q3 w5 S T# k

3 H- j q# e4 L3 F; W/ A3 G5 w

. q) R, L2 R% W* u! G7 e

 

4 u: }, D0 R1 n! H

 

8 M0 }; W" s8 T/ `

 

7 a- D4 `. N" z- k

 

7 F* a! Q4 v4 q2 ?& I o$ I

( k6 f8 l0 R1 s) R4 |/ b

 

* @' z. r# |% Z7 H

 

, }. O$ Q1 h( R! U

      相当一批五六十岁的北京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排遣不去的“苏联情结”,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叫作“苏联歌曲情结”。这源于20世纪50年代所营造的浓郁的中苏友好氛围。现在,北京出现了一个基辅餐厅,更成了这部分人重温怀旧情思的一个好去处。

7 A H# g& Q" F$ Q& G

北京基辅餐厅位于海淀区翠微路普惠南里,餐厅开设在一栋楼房的半地下室里,餐厅面积700多平方米,两个贵宾厅面积80平方米。餐厅内的装修以乌克兰风格为主调,厅内古朴典雅,设施考究。大厅内设餐桌20余张,可供150人就餐。餐厅内部装修既典雅又朴实,从餐桌椅到餐具以至各色摆饰,极具乌克兰风格和特色。

/ P u/ Q; m% ` w/ Y- m) N0 f$ g

走进基辅餐厅的时候,您会以为自己撞上了一个大Party,那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一下子就包围了您。这种感觉您在酒吧是体会不到的,因为这里的歌声像浪潮一样,一波波地向您涌来,您的情绪被冲得如脱缰的野马,亢奋不已,不自觉地就会跟着歌曲的节奏拍起巴掌轻声哼唱。这里的演唱小组,一水儿的乌克兰国家军乐团老演员,人数不定期地轮换,多时六七人,少时四五人,他们从晚上8时许开始演唱,在餐厅里穿行,向每一桌的顾客致意。这些演员年龄已不小,据说过去都是国家功勋演员或国家人民演员,曾是乐坛上的顶级人物。按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中江浩俊君的理论——把自己的老婆看成女王,自己也就成了国王,那么有国家级功勋演员为您演出,您也就成了国家级贵宾了。

! s% U0 o+ g! Z) Y N5 |0 W

 

. _% T8 Z* r" {) N( T% `. s

 

6 N+ P0 R! Y$ l/ W4 b

   餐厅供应的饮食为乌克兰最地道的民族菜肴,由特聘自乌克兰的厨师亲手烹制,北京人习惯地称之为俄式西餐。餐厅供应的白酒也是产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著名伏特加,餐厅中的电视,只播放苏联歌曲,以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历史镜头和电影场景,令人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心潮澎湃的悲壮、激荡之感。

; m: N$ m- K8 }' }4 @, s+ k6 b

 

2 r2 s1 e3 h' k+ k- `: N; N' t+ q3 B

    我们可以通过桌上的饭菜,去洞悉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从这个角度来说,基辅餐厅是了解乌克兰的一个小小窗口。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巴格旦大公率领着乌克兰人民奋起反抗外族入侵,当时,几乎所有男人都上了战场。沙拉(肥油肉)、小米、荞麦等原料经过简单烹饪,成为炮火硝烟里的饭食。后来,随着时间的延伸,乌克兰饮食从“战场饭菜”逐渐演变,于是我们的餐桌也开始丰富起来,在乌克兰人今天的饮食中,还存留着战争年代的“影子”。有一道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就是“沙拉”。用盐来腌制肥油肉,可以保证长时间不坏。

& Z1 W$ O9 F% B, N

   从纬度看,乌克兰的地理位置比北京还要偏北一些。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不可能靠植物来生活,而必须补充足够的热量,这就是为什么乌克兰饮食以肉为主的原因。在基辅餐厅的食谱上,有很多好吃的肉菜。与中国一样,他们不吝惜使用调料,特别是葱、姜、蒜,只有这样,那些肉菜才能浓香扑鼻,引人食欲。中国烹饪讲究“色香味”,乌克兰饮食有着同样的要求。饭菜装盘上桌,要根据菜的口味佐以西红柿片、青椒丝、红菜头块等等颜色鲜艳的配菜,这样,菜肴既好吃清口,也鲜艳美观,像一幅好看的画。

5 j2 }/ p, \: f. N" A! j

 

/ g1 Q, @; D7 ?5 j

 基辅餐厅的厨师长伊卡切娜·奥里娅生于乌克兰,1974年毕业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食品加工学院,曾在乌克兰基辅市任宾馆总经理、旅游公司副总经理、中学校长等职务,1989年获得特级厨师证书。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造就了她令人尊敬的性格品行和独特精深的厨艺风格。因为长期在远东城市海参崴市工作,她尤其擅长制作俄式菜肴。据说,在偌大的京城中,要想品尝地道纯正的乌克兰饭菜非此莫属,就连乌克兰使馆的官员们也不时前来光顾,体味“家乡感觉”呢!

" H, W9 \6 \, g# V- B. P3 U0 V

 

# n, g, k" Q' J9 o" F3 u. u






发表于 2009-11-10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失去的记忆在2009-11-8 19:29:00的发言:
" c7 v! D3 m3 i# V

 确实如此,陈正人和曾山的突然去世加快了老干部的复出。

" H' |0 |& C! \- u2 h5 s

陈正人的突然去世是不是加速了老干部的复出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他的去世一定是加速了干校的名存实亡。大批干部尤其是年事已高、强制下放强迫劳动而不得离开干校的老干部纷纷被“恩准”回北京检查身体和治疗。这是我亲眼所见。

发表于 2009-11-10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11-6 23:55:00的发言:
# M" C" A, R/ g, B* a/ B( T- n! Y
北魏同学你的音乐听不到,请再弄一下。
9 d& A1 E% L6 t

遵西水车学长嘱,我再把音乐处理一下。

& f4 a- n4 u2 ]4 i6 x: e1 B

 

. j1 q5 Q7 | @' O# h2 W$ X; U

经试验,自动播放不成功(未能识别媒体格式),只好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到搜狐博客欣赏了……

/ d% E8 G6 q0 w+ B7 {2 N0 L

 

" K0 w9 T+ s; k

http://v.blog.sohu.com/u/vw/3744782

8 y9 g; j: T% C' F% f6 ^. I2 j

8 Q" j" } g" _/ W# f

手风琴《山楂树》西水车摄影 beiwei配曲合成 2009年11月

发表于 2009-11-10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09-11-10 18:51:00的发言:
6 v3 a1 E* D1 r. l0 L8 K

我也对基辅餐厅有意思

- F$ T- Z4 R9 F0 ^2 o1 U' y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基辅餐厅歌者.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不是手风琴,而是斯拉夫民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叫巴扬。左右两侧均是按钮。
发表于 2009-11-10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11-10 20:13:00的发言:
! e. E, m; ~( A4 D9 ~* S- V

遵西水车学长嘱,我再把音乐处理一下。

3 X& V) U" `1 x( C% ~( w: d

 

/ Y! |4 j+ _7 e. u) q

经试验,自动播放不成功(未能识别媒体格式),只好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到搜狐博客欣赏了……

: D0 o8 q/ ?" }8 Z8 H# E$ l/ O

谢谢北魏同学的重新处理,手风琴曲配上了似动非动的画面,更提高了乐曲的意境。艺术的享受。

发表于 2009-11-9 0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70年代初某一天,一个老大哥对我说今天参加了一个同学父亲的追悼会,还给我照片看,并说

, |) ^/ W O. b: [7 D

要是不死,以后四届人大可能是副总理。 当时我第一次听说还有参加同学父母追悼会一说。

% J/ [4 Z! s j, d: p, L

wangpei老弟说的时间上可能有误?

发表于 2009-11-9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看看北大医院的案子,还没结果。可能是择日再判。

- M: A- T' o* r/ i

下面是 是这件事的背景 ZT

% a1 d9 M1 t' ^

 

# a U4 T# l; s) F: J

经济半小时11月3日讯 今天我们来关注一起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一位北京大学的医学教授,因为种种蹊跷的原因,最后竟然死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

  死者就是照片上这位女士,她叫熊卓为,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医学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任研究员,她关于脂蛋白的研究,获得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这位研究成果丰硕的北大医学教授,可能从来不会想到,她的生命竟然因为许多人为原因终结在北大第一医院,而这里正是她生前从事研究和工作的地方。

  北大医学教授离奇死亡

  北大教授熊卓为丈夫王建国:“想起了我太太当时死亡的那种惨景,就是像五雷轰顶那种感觉。”

  王建国,熊卓为的丈夫,他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据他回忆,2005年12月,熊卓为正在申请第三个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因长期伏案工作,她有些腰疼,到北大第一医院拍片之后发现腰椎出现轻度滑脱,北大第一医院的骨科主任李淳德诊断需要尽快手术。

  王建国:“他(李淳德)跟她讲四天就可以下床,一下就可以恢复,他(李淳德)说没有问题。”

  王建国回忆,住院后的第二天一早,骨科主任李淳德就给熊卓为做了骨科手术。不过手术后,熊卓为并没有像医生说的那样很快恢复,病情反而突然严重起来。

  王建国:“她就扶着这个床边就走,大概还只走了一分钟左右,‘哗’的一下就上来了,就说建国,我不行了,然后就倒在这个地下。”

  1月31日,手术后的第7天,北大第一医院宣布,熊卓为因发生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

  王建国:“我一直跪在抢救室的门口,我在那求上帝,我一直都是在求,我已经当时没有一滴眼泪。”

  妻子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小小的骨科手术,怎么就会意外死亡了,妻子的离去,让王建国悲痛难抑。

  王建国:“因为我们也没有小孩,一直我们都在,一起相依为命20来年,我太太在的时候,她叫我爹,我叫他娘,因为我们没有孩子,当时她死的时候,我给她写的挽联,我都讲,我说你,你是妻、是母、是女儿、是亲人、是宝贝。”

  但是一位朋友的话,让王建国的悲痛变成了无比震惊。这位朋友叫胡盛寿,他是王建国妻子熊卓为的同学,现任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在熊卓为陷入昏迷的最后阶段,心急如焚的王建国找来了胡盛寿参与抢救,这位国内知名的心脑血管专家在北大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见证了熊卓为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王建国:“他出来就告诉我,他说建国她(熊卓为)说没有救了,他说太晚了,他说救得太晚,他说没有救了,他说有几道关卡,他说任何一道如果堵住了都不会死,都不会死掉。”

  在校学生无证行医导致死亡事故

  这真是让人非常非常惋惜,熊卓为教授去世的时候只有49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学者最黄金的时期,如果她还在世,一定可以在医学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造福更多的患者。

  但悲痛中的王建国教授却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自己的妻子离开了这个世界?他难以理解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胜诉所说的几道关卡,道道失控的含义。他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妻子作为北大的医学教授,就在北大第一医院工作,而北大第一医院怎么会不尽心尽力?随后的调查,不仅让他震惊,更让他愤怒。

  北大教授熊卓为丈夫王建国:“断了三根肋骨,心脏也破了,肝脏也破了,我在病例看到的时候,我自己就差一点就晕倒在这个地方。”

  对于熊卓为的死亡,北大第一医院的结论是,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而王建国在妻子的病例记录上看到,妻子的肋骨折断了,心脏、肝脏竟然全都破了。

  王建国:“肝脏破成什么程度?肝脏破成一个三厘米宽八厘米宽的一个口子。”

  熊卓为只是做了一个骨科手术,为什么肋骨断了,心脏破了,肝脏也破了呢?从手术记录中,王建国发现,是医生在抢救的时候按压造成的。

  诉讼代理人卓小勤:“抢救过程当中是非常非常地一个粗暴的一个抢救,然后造成肋骨胸骨骨折,然后刺破心包,刺破心脏,同时又造成肝脏破裂,最终还是由于肝脏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而放弃抢救。”

  王建国:“三厘米宽、八厘米长是个什么口子你可以想象得到,那样冒血那时候人还有救吗?”

  熊桌为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死亡的呢?王建国和律师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让他们难以置信的事。

  诉讼代理人卓小勤:“凡是病例当中出现的医生和护士我们都去上网去查他的资质,这样我们发现,段鸿洲、于峥嵘和肖建涛是没有资质的。”

  记者在熊卓为的病历记录上看到,负责观察,诊疗,抢救的主治医生叫段鸿洲、于峥嵘和肖建涛,最后的死亡证明,也是于峥嵘开的。而王建国告诉记者,这三个人,竟然都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北大医学院的在校学生。记者随后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记者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北大第一医院是全国知名的好医院,其技术水准和规范管理一直是国内医院的榜样,这样公然违法而且置患者权益于不顾的行为,怎么可能发生在这里呢,更何况,病人还是本医院的一位知名教授?

  王建国:“这种大医院,这是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怎么可以出,出这种ABC,这是犯的一种最低级最ABC的一种错误,你去想,一个人的生命去交给一个没有资质的人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好比我把我自己交给街上一个人要他给我开刀是一样的,随时都可能损失生命。”

  王建国告诉记者,对于于峥嵘等三名没有医师资格的学生行医的事实,北大第一医院并没有否认,但是院方强调,病人死于术后并发症肺栓塞,跟学生行医没有直接关系,医院对此无需承担责任。为了搞清妻子的死因,王建国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从北大第一医院复印了病例,当他准备和北大第一医院对簿公堂的时候,他发现病例当中多处都被修改了。妻子的肋骨断了三根,这一点竟然在病例中消失了,而且院方还把熊卓为当初自己走着进医院的情况改写成了坐轮椅入院。

  王建国:“我们有很多人一起,包括她的学生还有同事,提着袋子说说笑笑走到医院去,她这个诬蔑说,我太太是坐着轮椅推过去的,还威胁她的学生,要学生和他们的职员造假,说她是坐轮椅去的。”

  王建国和律师统计,病例中被修改的地方不下10处。

  诉讼代理人卓小勤:“恶意的一个篡改病例,这是医生做的手术记录,他是把一度滑脱改为二度滑脱,而且修改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

  王建国发现,病例中多处修改涉及专业医疗知识,他们反复请多名医学界的朋友帮助分析查找,才得以发现其中的玄机。

  诉讼代理人卓小勤:“那么为什么要改这个,如果是一度滑脱是没有手术适应症也就不应该做这个手术的,所以我们认为,是医生认为就是术后发现出了问题了,怕担责任,就试图把术前诊断由一度改为二度。”

  术后第六天,熊卓为陷入昏迷,抢救过程中,北大第一医院从她的体内取出了血栓,,王建国当时就在现场,他看到取出的血栓是白色的,但是后来北大第一医院所出具的血栓化验单上写的却是红色血栓。

  王建国:“说她是红色血栓,因为没有抗凝导致的血栓,一般来说它是混合血栓,如果是红色血栓的话,那就说你即使不抗凝也没有问题。”

  王建国发现,北大医院试图摆脱责任的这张血栓化验单,在时间上根本不成立。

  王建国:“因为我的太太是1月31号凌晨取的血栓,它的化验单是1月29号。”

  在被修改的面目全非的病例中,王建国他们发现了很多前后矛盾的疑点,比如,死者的死亡时间竟然有三个。临时医嘱单上记录,1月31号的上午3点30分,尸体处理一次,显示病人已经死亡,但是在死亡志里边记录的则是上午4点50分,抢救无效呼吸心跳停止,而在证明熊卓为死亡的心电图上,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则是6点53分。

  王建国:“这叫什么事,这都是奇闻了,这么好的医院,你怎么会高出这种事来。”

  没有行医资格的学生给病人看病,病人死亡后,修改病例,这样的情况发生三级甲等医院,听起来确实像奇闻。

  王建国认为,这些没有行医资格的学生缺少从医经验,在许多环节上处置不当,人为事故层出不穷,院方为了隐瞒真相,不得不事后修改病例。

  比如说熊卓为是一位高血凝患者,手术过程中容易引发血栓,术后需要服用抗凝药物加以预防,但王建国发现,北大第一医院的学生医生们并没有给熊桌为采取任何抗凝措施。

  北大教授熊卓为丈夫王建国:“(手术后)两天内,我的太太这个脚就开始胀,这个底脚就开始疼,如果按照现在看,她实际上当时已经在发生血凝,她是栓在(神)静脉血栓了,已经在,已经在脚上了,但是当时我们问这个医生,他说这个那个伤口神经痛。”

  王建国回忆,做完手术后的第三天,熊卓为腿部肿胀的厉害。

  王建国:“他们不仅仅没有给她检测,还给她吃大量的大止痛药,这个止痛药可以掩盖,掩盖这个血栓疼痛的这个表征,栓了还不知道疼。”

  手术后的第五天,熊卓为开始呼吸困难,当天不得不吸氧六小时。

  王建国:“后来才知道,这时候已经血栓已经很严重了,它说不一定已经跑到肺里边这些地方来了,因为她呼吸不畅,那肺肯定受到影响,但他们还是没采取措施。”

  2008年年底,律师的一个偶然发现,让王建国发现了妻子死亡背后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北大医院麻醉科主任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忽略抗凝导致死亡的严重性,作者引用的这起死亡事故的主人公,碰巧就是熊卓为。

  王建国:“这篇文章里边清清楚楚地讲了,她的肺栓塞的发生,讲的这是高危病人,容易发生肺栓塞,他们没有采取任何抗凝的措施,第二他这个里面也证明了一点,这个肺,两个肺动脉并没有完全栓死,只栓了一个,另外一个还可以流通,那时候抢救是可以抢救得了的,如果当时不把心脏按破,不把肝脏按破,把那个肺栓一取掉她根本不会死。”

  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参与了熊卓为最后的抢救,王建国在妻子去世后,和胡盛寿通了一个电话,把胡盛寿对于妻子死亡原因的判断录在了手机上。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这个整个给她做完手术以后,术后的处理常规有问题,他没有给她抗凝治疗,明明一个高凝状态,做骨科手术长期卧床,不给她吃抗凝药,这是直接导致她肺栓塞形成的原因,抢救的过程当中,又使用非医疗人员进行抢救,导致抢救失败。”

  2009年7月1日,在熊卓为死亡3年7个月之后,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作出了判决,北大第一医院的诊疗跟熊卓为的死亡有因果关系。拿到判决书后,王建国号啕大哭。妻子离世后,他一边忙着处理后事,搜集证据,一边来往于北京和妻子在新加坡的家,安抚年事已高的岳母。对于妻子离奇的死亡内情,至今他都不敢告诉老人。

  王建国:“她现在的骨灰还放在这个上面,我不敢去埋,我把它放在八宝山,我做一个梦,她说她要回来,我就给她从八宝山把她接回来了,有的一些时间没做梦,我就去磕头,去求她。”

  北大医院无证行医屡伤人命

  没有医师资格的学生非法行医,由于经验不足导致了医疗事故层出不穷,这样的事情居然发生在全国知名的北大第一医院,这确实令人震惊。

  是的,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熊卓为教授在北大第一医院所遭遇的这一切,并不是个例,北京一位律师就告诉我们,他手里就有3起案子都涉及非法行医和修改病例,被告方都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市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万军:“我在代理这些案子前,我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案子当中在北大医院,这么大的国家的医院会出现这么严重非法行医的行为。”

  孙万军,北京市律师协会的秘书长,他告诉记者,他代理的3个案件当中有两个已经结案,一个案子中涉及北大第一医院8个医生无证行医,另外一个案子,涉及北大第一医院12个医生无证行医,最近他刚接手的一个新案子,非法行医情况更加严重。

  孙万军:“我竟然发现有34个医生没有证,给同一个病人来看病,能想象到这个情况有多严重吗?”

  照片上的女孩叫刘莉,2006年11月,19岁的刘莉因牙龈出血,拉肚子呕吐,到北大第一医院急诊室求诊。四天后,刘莉死亡。

  刘莉母亲周凤英:“越来越血抽不出来,人越来越弱,越来越白,脸上有青春痘,慢慢地都看不见了,变白了。”

  刘莉的母亲周女士回忆,刘莉入院后,病情迅速恶化,但是对于他的情况,医生们似乎并没有十分重视。

  周凤英:“孩子都跑步的速度了,这心速,你怎么还不着急,我说我一问那大夫,一问那护士,他告诉我正常,我们24小时监护呢。”

  尸检报告显示,刘莉的死因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法院调查发现,在四天的治疗中,医生错误地诊断了病情,而当时给刘莉诊治的10名医生,竟然有8名没有医师资格。

  周凤英:“我真的很想把她抚养成人,看着她幸福,我说我老了也有个依靠,我说你说你怎么走了,你让我怎么活下去。”

  照片上的男士叫王磊,2007年4月,王磊因感冒到北大第一医院急诊室求诊,三天后,王磊死亡。王磊的妻子刘女士回忆,入院的当天,医生在给王磊输液后,他就出现了抽搐症状。

  王磊妻子:“输上这个药就开始哆嗦就难受,在这种情况下我找了他们医生找了四次,就在那坐着都不带动的。”

  医生开的药物是一种抗菌素拜服乐,刘女士仔细看了一下药物说明书,发现丈夫的症状跟说明书中描述的的过敏不良反应非常相似。

  王磊妻子:“我就跟他讲一下,我说他用这个药可能有一定的问题,这个医生陈夏欢,把手插着这个兜,完了靠在那个桌子上就一副那种傲视一切,结果他们给他推走以后,打了强镇静剂。”

  在整理交费清单时,刘女士发现,王磊从入院到死亡只有50个小时,医生竟然开出了54支强镇静剂,综合其他用药量高达47730毫升,相当于47公斤的水。而且从后来的遗嘱中,刘女士看到,其实在第二天巡诊的时候,就有医生已经注意到了王磊对药物的不良反映,并留了医嘱。

  王磊妻子:“我们看到他病例上记录说是,患者发作抽搐就是停用(拜弗乐),完了输(普森),这不是写得很清楚了吗?第三天陈夏欢,他又给开了,输完这个药就开始高烧了。”

  刘女士查询以后发现,对王磊诊治的医生护士中,有12人没有执业资格。主治医生陈夏欢,竟然是北大医学院差三年才毕业的在校学生。

  王磊妻子:“我没有想到就是国家的三甲医院能够出现这种问题,红帽子下开黑店。”

  孙律师告诉我们,他代理的北大医院的这几起医疗纠纷案子,调查取证都极为艰难,病人的病例被大量修改。

  北京市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万军:“这个病情本来不发烧改成发烧了,这些用药本来是零点用的药,改到四点改到七点,数量也是不一样了。”

  王磊妻子:“我们这个案件就在审理过程当中,整个看,它的所有的全部都重新做了,整个改了一遍。”

  记者:“有没有做过统计,修改过多少处?”

  王磊妻子:“136处。”

  记者亲历北大医院非法行医

  以前我们听说过黑诊所里的非法行医,但是发生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北大第一医院这样全国都有名的三级甲等医院,确实让人想不到。

  我们的记者多次要求采访北大第一医院,都被拒绝了。那么非法行医这种情况是否真的存在呢?我们的记者以患者的身份前往北大第一医院进行了暗访。

  北大医院办公室主任:“不会,绝不会,因为他们没有处方权。”

  北大医院办公室拒绝了我们的采访,不过对于见习医生开处方的情况,医院办公室的龙主任表示绝无此事。

  记者:“实习医生您确定不会开方子,不会参与诊疗活动。”

  北大医院办公室主任:“肯定不会。”

  这位龙主任表示,按照北大第一医院的规定,见习医生都是跟着上级医生观摩学习,绝对不会独立看病。事实是不是这样?记者随后以患者身份在北大医院急诊挂了一个外科号。

  医生简单问了一下病情之后,给记者开了一些消炎药。记者注意到,这位在门诊看病的医生名字叫做刘希高。那么刘希高是不是已经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医生呢?记者在卫生部公布的执业注册医师查询系统进行了查询。发现,系统里面没有任何关于刘希高的注册信息。

  记者:“您现在在这里工作?”

  北大第一医院急诊医生刘希高:“我在这里读博,在北大医院读搏,还在博士阶段,毕也不一定留下来。”

  记者:“还没毕业,哪年毕业?”

  刘希高:“还有两三年。”

  记者得知,按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医生必须要取得执业注册资格才能行医。而急诊科通常接诊的是急重病人,所以对的医生要求更高,一般要求在临床工作5年以上才可以到急诊科看病。而刘希高只是一名差三年才毕业的在校博士生,为什么就可以来急诊科给病人看病呢?

  刘希高:“平时在病房里,只是3个月的急诊,急诊结束了就回病房了,培养模式就是让你当住院医,这是给你的待遇。”

  刘希高说,只要考入北大医院研究生,就可以享受住院医待遇,每月1000多元工资,医院管吃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参与临床实践。

  记者:“回病房还有机会接触临床?”

  刘希高:“对阿,每天都要放病人,上手术,每天都有手术,我们所有的时间都在医院,上课就是周末。”

  记者:“你做过多少手术了?”

  刘希高:“我做过小的,阑尾炎什么。”

  记者注意到,急诊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一张值班医生表,记者随后把相关医生名字输入卫生部执业医生查询系统进行了查询,发现除了刘希高以外,李少雷,周怡君,也同样没有任何注册信息。记者随后来到了熊卓为曾经动手术的北大第一医院骨科。在值班医生名字里面,记者意外地的看到了于峥嵘的名字。他正是当初给熊卓为看病的在校学生。我们了解到,按照刑法336条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住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于峥嵘非法行医早已经法院认定,不过记者从值班护士那里了解到,于峥嵘似乎没有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现在他已经是北大医院骨科的主治大夫,这一周跟随主任到泰国学习去了。

  记者:“你们说的是于峥嵘大夫是吧。”

  北大医院骨科护士:“对,他现在是我们科的大夫了,就是主治大夫。”

  护士告诉我们,现在住院处的主力医生,有不少就是在校的学生。在医生值班室,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准备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的北大医学院的学生。

  记者:“刚才那小伙子考执业资格证吗?”

  北大医院骨科实习生:“他应该是明年就可以考。”

  记者:“但他今年就已经在做临床的工作了。”

  北大医院骨科实习生:“对。”

  记者:“医院允许这么做?”

  北大医院骨科实习生:“对,在这儿实际上可以,就是收收门诊过来的住院病人,看病例,开遗嘱,上手术。”

  半小时观察:谁来保护我们的看病权?

  看到我们记者的暗访,尤其是最后看到那位还没有考取医师资格的学生正在准备去做手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真是很担心那位躺在手术台的患者。

  今天,我也特意上了一下北大第一医学院的官方网站,北大第一医院创建于1915 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网站自称该院学科齐全,综合诊疗水平高,承担着北京全市6万多人的公费医疗,以及占北京八分之一的干部保健任务。就诊患者中,有1/3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北大第一医院自称其医院文化是厚德尚道,但国家的法律法规清清楚楚,没有职业资格不得行医,我不明白像北大第一医院这样历史悠久、国内外知名的医疗机构为何敢公然违法,而且在事故屡屡发生之后依然不改?国家和北京市的卫生监管部门为何在这里失控?这样一家知名的医院都不遵守国家法律、不尊重患者生命权利,不仅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全国到底还有多少类似的医院在草菅人命?我们期待尽快得到答案,究竟谁在保护我们的看病权?

: m/ U0 ^$ B2 y# k {$ t8 P/ ]7 ~; {

 

0 _( _8 O& |* J9 e! @/ X# m

 

发表于 2009-11-9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说柏林墙

也说说柏林墙

# J+ R) t! ?1 r) `" P

      这一段时间,德国以及柏林墙,成了大家的话题。我也想掺和掺和,今天是柏林墙被推倒20周年,在20年前的今天,柏林墙倒塌了,这宣告两德统一即将实现,也宣告苏联及东欧与美国及西方世界的较量面临全面失败。看似一堵墙的倒塌,却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世界影响是巨大的。很值得搞政治和历史的精英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想如何讨论这个问题,只是作个了解。我摘引一篇文章及几幅照片,让感兴趣的校友看看。

9 M8 M/ s9 p+ m4 k3 g# x7 Y) C% o

 

6 _# |! S7 y% u3 @+ f9 |; _( n+ K

& {+ ]# D; @2 E6 \4 R# O8 l2 @; Z+ a

 

5 e0 w. g" D$ i5 d- U3 i

1961年东德开始了柏林墙的修建。这是西德警察在无奈看着修建的东德工人。

. Q/ W3 Q9 L( g

 

3 `( a2 a7 T! `" I1 y

* Z$ a1 ?5 x9 K

 

, x+ L! {- ~$ w. b- s+ @" f& s

1961年9月,人们还可以通过位于东柏林,而窗户却向西柏林开的建筑物从东柏林来到西柏林

( q9 e: ]' ~- M( T3 N" w/ I

 

0 [- }9 {4 O3 v/ D( E/ V

# W. l* g2 q8 t# i0 P. H9 s

 

4 O$ }6 _* v0 _* }

1962年8月17日彼得。凡西特在翻越柏林墙时,被东德边警击伤,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 V% D {) h( s3 |8 q* m

 

9 `& V6 @# x, R% V3 b" l

; Y& {4 S3 A3 _6 Q6 y1 e

 

6 H$ z1 g2 C: e% V( z

东德的边警帮助西德的逃亡者翻越柏林墙。

: ?* f0 k' l ]' T# A& p

 

% R) |4 {( K" m# v9 ~! ^0 }

5 k! g$ O+ ?- y

 

, d/ D! C1 w+ h& j

1971年东德边警拖走一名被打死的偷越柏林墙的死者。

# N! D( F) w- E' G& W" `

 

% |- }1 H/ u/ ^* y. e

7 n9 P; A3 u# _, z0 A

 

5 {" ^. T( d& q( u+ E# y

1986年东德前边警孔拉德。舒曼在当年他偷越柏林墙的照片前留影。

3 K( P$ {: K% F. ]& u) C

 

; X2 u3 l4 E! U2 K" N8 ]6 X4 f# z

4 u: K: P6 F6 c8 t# g: I

 

% j7 | H1 i- _1 W4 m3 m2 l+ c

一群西柏林的示威者拆毁了柏林墙的一段。

/ {. F& G+ w: e: i$ B4 K% z! ^6 @5 F) k

 

* C- w1 ?4 {: r4 e) j' k- t

4 m @0 ^) h R6 @, t, F

 

4 F& {0 |+ ~0 p" z

人们用大锤砸向柏林墙。

2 B7 H( J# q" ?8 A% H

 

! F" T: `: A2 b- y2 r B. ]

1 I! D; {7 B8 N! C( }

 

$ n+ A. o- @: N' o( b

1986年东德边警看着不断被拆毁的柏林墙束手无策。

1 Q5 c) [$ j' `+ a, l' Y; H

 

1 U% y; A2 L: J

; o3 v" j5 O" D: l5 f+ y) }- B; N

 

, M. L/ S4 g4 ^. |

东西柏林的群众翻越柏林墙相互握手致意。

- }8 E1 [7 H H9 M5 V9 l7 D( a

 

. _! g6 g% \7 n8 u/ D* M. ^

. e5 R( h& o" W; P7 o

 

8 ]( d' U8 t: L" R7 }

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开启横隔东西柏林的柏林墙。

% k w/ k) _% O

 

) f) e% T' W% q( U+ n

8 S0 \3 }& b4 Y1 H4 j X

 

8 |# l+ R% j' l: y; D( t1 i4 ^. L# r0 a

两德宣布合并后,通过柏林墙涌入西柏林的东柏林市民。

1 Y1 x. r# K m1 L

 

~9 w% C1 ]* P- `4 Y

4 a) l% ]0 t) I9 `0 }1 F G

 

: u2 O; g+ j: d3 x% S9 |

2009年6月俄罗斯艺术家德米特里。弗鲁贝尔在修复他在柏林墙上巨幅画作“勃列日涅夫与昂纳克之吻”(分别为苏联和东德领导人)。

8 M c' K \8 g

 

, u- a& @" \. z( \; m, x9 A% c( X

6 H2 [1 s( e: Q& E$ e

 

" S) H$ v! G6 k- B

亚洲周刊:柏林墙倒塌20周年 中国模式见优

$ q4 c Z0 P0 q& I8 d

2009年11月06日 11: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 y3 S) Q( b7 M2 a' I8 w

 中新网11月6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日前刊文说,20年前,柏林围墙倒塌后,俄罗斯及前东欧开启了政治改革先行的新页,但因政治与社会文化的限制,加上缺乏实质经济的改善为支撑,因而路途坎坷。相对而言,中国采取经济改革遂能以相对稳定的方式逐步发展。20年后,两种模式的优劣得失已见。

: D, t. @2 S* P( d* A( H5 j

# X) a" n2 P' x e5 ~

( F ?8 N9 e6 Q2 c9 L7 O. |; x8 l- q: f8 S' D* h# @6 j. N+ ~, ?% Q
8 z, z/ e8 A/ x! l

 

2 c2 v0 Z" r0 |* N- `& A V$ B5 s

  

/ _8 k0 G# u6 P' V3 q7 `- |2 [) v

文章摘编如下:

8 [4 F: ^4 U' }; e3 l

  不能否定柏林围墙倒塌的正面意义,但更应为20年来所付代价作反思。苏联集团解体诚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思维仍停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会被抵消。

: r5 y8 [4 U! A# m8 S

  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围墙被拆毁,到了今天,匆匆已过20年。

?+ j5 Y: Z, o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而它的倒塌,则意谓着自由化、民主化、市场化的呼声已沛然莫之能御。苏联与东欧这个集团,在1980年代经历波兰“团结工联运动”、捷克“七七宪章运动”,到柏林围墙倒塌,可以说是替历史打开新的一页。柏林围墙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而整个苏联集团也在立陶宛带领下,从1990年底起相继脱离苏联阵营。单单1991年内,即有13国脱离,当年12月25日,甚至苏联都改名为“俄罗斯联邦”,苏联时代正式结束!

- G( D9 M" w$ o d

  因此柏林围墙倒塌,乃是欧洲及世界史的里程碑事件。它淘汰掉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专制封闭的政治形式,让全球统一进了以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场化为主导的新秩序中。

% J. B( W* k1 C- o- A# o

  不过,历史进程从来不像直线般,而曲曲折折,通常都是解决某些旧问题,却留下另一些可能更大的新问题。在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的此刻,美国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针对美欧13国1万5千人所做的广泛民调,即透露出许多极具意义的讯息:

, b; {! q- l) x; i- y5 V; o7 I1 x" u

  例如有6个国家的多数人民对自由民主的热情降低,有8个国家则对自由经济失去了以前的狂热。在东德人里,虽有六成三的人认为过去20年里生活有改善,但也有相当可观的比例认为生活甚至比以前更差。在斯洛伐克,有高达九成七的人认为只有政客商人得利;认为普通百姓得利的竟低到只有二成一。至于俄国,居然有高达五成八的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件不幸的事。

5 X' ^1 h+ w% {7 y

  上述民调显示出柏林围墙倒塌后的这20年,尽管是大历史的重大进展,但就各国实情而论,却也并非全都正面。

1 C0 Z5 C7 p- z# p

  首先,就国际形势而论,这20年里美国独大,它为抢夺苏联解体留下的势力真空,遂节节进逼,包括肢解南斯拉夫联邦;在乌克兰、吉尔吉斯等国发展颜色革命;企图在波兰、捷克部署反导弹防御体系等。整个战略目标,乃是要将北约的军事力量推进到俄国的门口。这是一种“新冷战”代替“后冷战”的格局,于是欧洲的和平大环境遭到破坏。

/ N( D- \$ M6 X5 I

  其次,就自由化和民主化进程而言,自由化与民主化从来都不廉价,外力干预会使它扭曲。每个国家自己的体制与文化会决定他的良窳。在过去20年里,俄罗斯与东欧在这方面表现乏善可陈。俄国民粹主义抬头、波兰及乌克兰则政治荒诞剧不断、中亚一带更是专制腐化大盛,人民到底受益多少,确实可疑。

! U, k+ \+ A. b- {" ?

  而在市场化方面,情况更不乐观。俄罗斯缺失市场化的经验与能力,于是假借市场化之名的特权贪腐大盛。俄国财富寡头靠瓜分国产形成,到今天,总体经济里,大约有三分之一掌握在前特务及黑道手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则普遍借贷过度,热钱炒作泛滥,让民生陷艰苦困境。特别是金融海啸,也使得相当多的人民失去支持自由经济的热情。

% J& W8 u$ X* J1 j( ?

  因此,今天纪念柏林围墙倒塌,人们不能否定它的正面意义,但也更应为人们热情的退却做出深刻反思。历史上经常会因某个大事件,将人们推向某种过度乐观,误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最近,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即指出,由这20年所付的代价,现在的确应反省,如果两极对立不是好结构,那单极强权的持续扩张,也同样不是良好状态。因为它只会造成和平红利无法予人分享。当今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际上恃强凌弱和恐怖活动也更趋频繁;经济的不稳开始增加,这些都是柏林围墙倒塌时人们没有思考到的问题,而现在已成了更大的新问题。

* r4 a; z! V+ N: |9 M

  纪念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依然千疮百孔的世界似乎提示世人,苏联集团的解体诚然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的思维仍停留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的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就会被抵消。若认为计划经济的瓦解就是自由放任经济的终极胜利,并因而更加扩张。那么,它只是替更大的灾难准备着舞台。

6 x5 C f, p* F6 O6 }4 |9 z

  柏林围墙倒塌后,俄罗斯及前东欧开启了政治改革先行的新页,但因政治与社会文化的限制,加上缺乏实质经济的改善为支撑,因而路途坎坷。相对而言,1989年同样也是中国的考验之年,所幸中国采取经济改革先行,遂能以相对稳定的方式逐步发展。20年后,两种模式的优劣得失已见,展望下一个20年,美欧如何致力于社会与经济改革,俾谋求更大公平与和谐;而中国则在经济改革基础上,更加努力展开政治及法治的改革,俾让人民得以分享自由的果实,这才是未竟之业!

2 _5 d/ @- p- p; N0 l( N0 r# w% l


发表于 2009-11-10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all__right好!

4 o' T6 J6 v8 O. s

 

/ P+ O& x* Y8 a2 _" z" U q. ~

了你贴北医的事后,我差不多在网上搜了所有相关资料。北大一院不是昏了头,

+ U1 r9 Y `$ Q! O. a; o+ l

就是有人给戳着。连对央视都敢发难!

发表于 2009-11-9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和北京市的卫生监管部门为何在这里失控?
发表于 2009-11-7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8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风光


这个斜塔并不逊色比萨斜塔,但是高度低.在德国我已经看到第二个斜塔了。

O" o- W$ U# r/ O% c/ C& i) X


威廉大帝是普鲁士国王,德国独立的第一个皇帝。

% o0 ^6 B! {) H5 h, a% ^5 S

! X, F( Z9 f1 r" S) q% }9 X) S, {* i

这就是红胡子巴巴罗萨大帝,希特拉曾以他的名字制定了偷袭苏联的计划.他和威廉皇帝的塑像一同被安放在莱比锡附近的一座山上。

各国的孩子都是可爱的,面对镜头他微笑着,是那样的可爱。

发表于 2009-11-8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8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德国黑森林风光美,和中国新疆西部和北部的风光差不多。

# c# l. |) k. J$ e# A4 n% o




发表于 2009-11-8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8 0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8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7 12:27 , Processed in 1.253844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