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0-26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0-26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玉龙雪山在2009-10-25 8:43:00的发言:
    4 O- i# C: ~) h# H

……

: g5 f! p! v) d1 Y, ^7 l

    以母校为荣,因自己有幸成为机院子弟小学校友而骄傲。

9 r3 Q+ ^1 S+ {2 V2 x

这是我们每个附小人的共同心声!

发表于 2009-10-26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09-10-25 11:33:00的发言:
特大喜讯-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10-25 2:04:00

5 i! Z0 D! R5 T4 e, L% t1 f R6 k$ f2 j9 w$ D; v5 q3 H& `7 a/ N7 s4 Z+ U) y" [. N; D8 E3 q; s
. ]: J" ]7 L' o3 c F& u* j9 w3 j; [
( u" N- T0 d6 {; b* Y

                                            特大喜讯

' z2 P1 u6 n* S& q$ x5 ~

      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北京机院附属子弟小学《纪念册》印刷成功了!

- s9 i; P" X8 P


 

: J# V$ S- b: ^+ w2 J% S2 e

         热烈祝贺贵校《纪念册》印制成功!

5 _6 X1 [* d7 H, j `

 

# i$ G# K+ m8 M

谢谢wangpei同学!

发表于 2009-10-26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09-10-25 11:33:00的发言:
特大喜讯-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10-25 2:04:00

! a% @6 R0 ^2 e4 `' Q. s6 i' [+ B2 w! E, o2 K: [: J' w: J7 D) p# m. @7 Z' V& c! l2 r3 }. @- A8 [, `1 q6 B
$ F/ a# J# R9 }+ ^& h! `( s
0 q# `3 v( V. i8 Y

                                            特大喜讯

C! `8 e A$ ]: m" E3 b

      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北京机院附属子弟小学《纪念册》印刷成功了!

1 Q Q; \' Y9 i/ U7 k


 

, R; D' s( F0 z5 [: U7 H0 u

         热烈祝贺贵校《纪念册》印制成功!

+ Y: }, U G1 |7 b% [

 

" E: e; f" Z5 j `. T8 A+ w

感谢育新的wangpei同学!

发表于 2009-10-26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0-26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闹明白了

     “只是有一点, 我一直不明白,“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个歌舞,应该找两个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呀,怎么用我们两个秃小子呢?­ 8 B, L9 r* _" ]# }- Q

   四十多年过去了,没弄明白。­

6 Z/ h" J, J$ Y0 V+ t* P

   前不久,我跟姜阳提及此事。­

- b- y# C. l3 b! G/ Z

   他的太太,一边捂着嘴暗笑。­

V; Q& o8 F+ n- O% N) ^! H+ j

   我们两个还是不明白,这个让我们不明白的宁老师啊。­

1 x9 m. z, p5 F0 V7 c( {

  她现在,在那儿呢?­

$ ~7 A$ o% O4 I, D9 f0 w, D' ]

 

1 {- a3 c& O- ~, c n, \* V8 L# B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

O5 \" R5 ~ O2 g& j! W8 S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眼,”­

, K) k$ Y' K6 V- o7 Z

 

, U6 `7 \# S% i6 F

  正处于混小子时期的我们俩,眉眼值得别人看吗?”

$ u( D2 D5 K* t9 d' G9 T

 

" _. x+ C1 p8 y

       那是宁老师当年设计的一个包袱啊!用现在相声、小品的表现手法,就是抖包袱,而且是个很成功的包袱。

发表于 2009-10-26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胡圆侨老师

& ?* v% h6 d& i0 d4 K/ y( k
文   老三学长
, U4 }5 n& k& m, _2 s% q8 L

自北京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以来,多年失去音信的老师、同学都陆续恢复了联系,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想念的算术老师胡圆侨却始终杳无音讯,这让我难免产生一丝失落。
印象中的胡老师一表人才,人长得非常帅气,天庭饱满、浓眉大眼,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飘逸地背向头后。平日里的他衣着整洁,见到他时总能感到一种一丝不苟的严谨和威严。
胡老师是我们五、六年级的算术课老师。他讲课很有特点,首先简略地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出新的内容,可谓温故而知新,总是由浅入深,抽丝剥茧,直到同学们都能理解和掌握为止。
胡老师不仅教课认真,而且因人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记得有一段时间,胡老师专门给我们班几个完成作业比较快的同学增加一些兴趣题,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当时小学的算术课还没有引入数学方程思想,小学生们由理解算术问题到用方程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是一道比较难以跨越的门槛。胡老师为解决这个问题,给我们班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出一些非常难的“算术”题,让大家通过研究,讨论的方法求解。当然,多数情况下,我们这帮小子们是无功而返,但是即使如此,这种学习方法确实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接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的能力,受益终身啊!
胡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63年初秋的一节算术课,当时课堂纪律很不好,嘈杂的声音恨不得把屋顶掀翻了,讲台上的胡老师却意外地、静静地看着我们,久久没有讲话,待课堂里的声音稍稍安静一点后,他用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沉重地说:“同学们,前些天海河发大水,京沪铁路被水冲断,我为了从南方老家赶回来给你们上课,从上海乘船到天津新港,踏着满是泥泞的土路,步行几十里到汽车站,终于在开学之前赶回北京。我为的是什么?……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却不懂得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说着说着,他的眼圈有些泛红,声音开始哽咽,课堂里顿时鸦雀无声,我们都被这场景惊呆了,就连班里最闹腾的“邓爷爷”也低下了头。要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时至今日,我们这些当年的臭小子们,也经历了无数人生磨砺,早已为人父,为人师,这时回忆起往事,才能充分理解胡老师当时对我们的关爱之心,那是他打心底里为我们着急时的真情流露!
胡老师生性耿直,一生坎坷,但是却深深地热爱教育工作,为我们的茁壮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胡老师,您在哪里?胡老师,我们想念您!

发表于 2009-10-26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的聚会­

9 \0 U- Y" {8 W. Q1 X. r

                               文、     金文老师­

; ?! S$ d& K$ L$ O( |* q. h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一日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久别了四十多年的老朋友、“小朋友”在首都北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一机部子弟学校、北京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回忆往事,共享今日的欢乐。­

: P, R1 q& h- R+ s6 j5 M

见到了分别四十多年的老朋友,虽然我们年龄变老了,头发变白了,但我们之间的友谊没有变。­

) R( Z' k9 r2 m, K

见到了分别四十多年的“小朋友”,而今你们虽然长大了,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你们在老师的眼里还是小时候那么纯真、顽皮,可爱的模样没有变,没有变啊!­

7 a Z, _( N3 A

会场内外,几百名师生个个谈笑风生,热泪盈眶,一次又一次地拥抱,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一切均在不言中。­

$ ~2 ~* J- G: X$ F5 n. V

大会由胡世坚老师宣布开始,在熟悉的少先队的歌声中大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歌声嘹亮,心潮澎湃。首届毕业生鞠衍行代表发言……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我们深深感到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小学教师是何等的骄傲、幸福和责任重大啊!­

$ y4 ?% C$ z' g3 u3 P+ O2 Y: k2 a. C

在北京的十几天里一直都沉浸在激动和幸福中。每天都和同学们在一起,一届一届的欢聚,畅谈小学时代点点滴滴,甚至细小的情节都记忆犹新。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学们都抢着说啊,说啊……夜晚,我们漫步在北海公园的小路上,回想当年过队日的情景;你们把我也带回了年轻时代,我甚至忘了自己的年龄,自己的身体,和你们一起玩到深夜。­

5 R, \' c1 Y' l0 k7 K1 C' n4 ^

你们长大了,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聪明才智,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老师为你们高兴,为你们骄傲。­

! v% s1 \0 k+ q5 b4 m

许多同学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前来参加聚会感到非常遗憾,都通过同学、兄弟、姐妹带来了问候和祝福。远在海外的郑凯梅同学还托妹妹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的她的著作,有的家长将自己三个孩子在小学的各种证件、成绩册、三好生奖状等都保留完好地交给了孩子,多么好的家长,可敬可佩啊!­

6 m+ d! j" f- B( c6 ]

有的同学为了想和老师多谈谈心,白天工作太忙,夜晚在招待所苦苦等了我三个小时,有的同学开会到深夜还赶来……我们是用心在交谈,这种师生情义令我和老伴感动不已。­

: V5 g5 P5 W/ N, z5 h; [$ e, A# ]

在短短的十几天里把我们的距离拉近,我甚至都忘了我们已经分别了四十多年了。有聚总有散,因为在四月二十五日我必须赶回西安参加陕西机械学院附中77届同学的聚会和西安理工大学六十年校庆,出于无奈,我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你们。­

) ]6 T7 S8 ?; Q$ m" q' y1 ^

第一次聚会虽然结束了,但我热切地盼望在我有生之年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在此我和老伴也真诚地欢迎你们到古都西安来。最后我还要说的是这次在没有资金、没有场地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能召开如此盛大的聚会是多么不易啊!这要归功于师生们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感恩之情。­

I/ @. s+ N9 D j9 L' w

我要感谢胡世坚、丁锡珉、宁玉珍、郭恵荣等老师,我要感谢筹备小组的刁毅、高延龙、杨莉莉、马琳、马丽、安立堂、孔雅莎、魏京民、裴沛、王曼等同学。由于他们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日夜辛勤工作,还有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会议才能如此成功召开。­

5 B- _# q+ J! D$ c6 G3 {: n4 S

我还要感谢我的老伴,他今年虽已86岁高龄,听说要召开如此盛大的聚会,不但鼓励我,还亲自陪同我一起参加,否则我将后悔终生。­

0 R1 J8 C; u. Z T/ i

回到西安后我们每天都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电话不断,短信不断;老师多保重!老师妈咪多保重!我们还会再见的。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我只有一遍一遍地观看同学聚会的录像,好幸福啊!­

) L/ k. {6 m5 t' K1 X; L# S

我老伴也受到感染,激动万分,逢人便滔滔不绝地叙说我们聚会的成功。­

" M# a+ \6 _1 y$ c& O

别离虽是苦,再见更有欢,我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发表于 2009-10-26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 e; O* U# j8 G+ D
                           我们的老师们
                          文   冬虫夏草学长
    我们的老师是指亲自教过我们班,或和我们班有密切关系的老师。  现在已不可能回忆起老师给我们上过每节课的内容,但有些情景片断,会像照片镶嵌在头脑中,并且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模糊,反而因时时地回想而拭去浮尘,显得越发清晰。
  
刚入学第一个老师是王彦声老师,王老师眼睛很大很亮,不苟言笑,又不轻易发火,不怒自威,对我们学生要求极为严格,记得王老师主要教语文,也教算术。到我们学汉语拼音时,汉拼不过仅实施几年,“年龄”还不如我们大。王老师无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是“半路出家”学的拼音,但这时完全是个专家了。而且,王老师还尽力寓教于乐,她形象有趣地告诉我们,A就像小学生张大小嘴巴,让大夫做检查,啊-啊-啊;O就像早晨大公鸡喔喔叫:E就像水中的红头鹅。。。。。还有“JQX三兄弟,碰见小U把点去”。附小的同学们,还会读这句顺口溜吗?

王敬老师大家都熟悉,典型的体育教头模样,瘦但不嶙峋,颧骨微凸,头发有些稀且软且细。他一年四季总是穿着褪了色的运动衫,平常不上课时也是穿着旧军装。王老师喊起口令,声音洪亮,短促有力,既有威严性又有鼓动性。文革前教我们做操,跳远,掷远等。文革中又教我们做“语录操”,虽然也属于现买现卖,“急用先学”,但王老师往往将生活计熟做,好像早已烂熟在胸似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王老师的一个肩膀似乎有点斜,尤其是在行走时,于是有学生大胆问及时,王老师笑言,当兵扛炮弹扛成的,很多学生信以为真,这说法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不知是真是假?现在看来,估计十有八九是体育教师的常见职业病。
  
教手工的是位女老师,名字记不住了。在一个教室里,灯火通明,教我们叠纸形,剪剪纸,做手工,捏橡皮泥,。。。。。。高年级做得硬纸质高楼,高高地矗立在课桌上,门窗洞开,让人恨不得立刻钻进去,好好玩耍一场。
  
戴眼镜的郭老师教音乐,教室在学生宿舍楼的第一层。郭老师坐在一架钢琴前边唱边奏。我们大都不识谱,就差把“斗来咪发嗖拉希”数成“1234567”了。一次,当问到某符号表示几分之几拍,我如坠云雾,张口结舌,回答不出,郭老师不急不躁,耐心说一个苹果的一半的一半是多少。若再答不上来不就真成了傻瓜嘛。我能感觉到郭老师是在度我过关。文革时复课,就不见了郭老师的踪影,大概是调走。
  
后任教音乐的就是陈廷武老师,是个华侨。他五官很正,浓眉大眼,鼻直腮方。声音嘛,自然洪亮,说话时发音和别人不大一样,总是“发自肺腑”,气运丹田,一般不直接出口,要在口腔里多停留一会,呒呒啊啊的,好像随时准备以唱带说似的。陈老师常组织各年级各班排演文艺节目,印象最深的是《各民族大团结歌舞》。陈老师还亲自登台,连拉琴带独唱,好不热闹。他的才名在机院也是挂了号的,大学生常请他去演角色。一次,他扮演一个维族老年歌手,弹起冬不拉,高歌为毛主席《浣溪沙》词的谱曲:“长夜难明赤县天”。
  
华秋岳老师是教高年级体育的,偶尔也给低年级代课。一次,他让我们分两组对抗赛跑。其中一组少一个人,华老师就自告奋勇替补,这就引起一家欢乐一家愁。华老师在接到最后一棒时,对方已被拉下十几米,华老师不用快跑也会稳操胜券。不过,华老师步子蹈得挺快,大有势必争先之意。但就是步幅一反常态地小,好像小脚老太太近作慢跑,好半天却不见前进多少。这时,有人失声大叫,原来落后的对手悄悄地追上来,和华老师并驾齐驱,继而擦肩而过,又马不停蹄,直奔终点,华老师见状似乎也大吃一惊,连忙甩开长腿飞奔,但已经于事无补了——对手比华老师早一个小脑袋先撞线。再一次使得一家欢乐一家愁!只不过和刚才恰恰相反了。

文革中,在校外“游荡”一年的我们,不很情愿地返回校园,但心早就野了,真正的“心不在焉”。校方在自身难保的情形下,还是咬着牙加强了对我们的管理。让华秋岳老师和于志纯老师共管我们班。一个班两个班主任,这实在是史无前例的。记得那时革命革得没有了课本,我们每天要么念报纸,要么背诵语录、诗词还有“老三篇”,要么由两位老师给我们讲读《白求恩的故事》、《回忆张思德》、《刘英俊》。。。。。。依稀还记得几句经典话语,白求恩激动地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客人,要把我当作一挺机关枪使用。。。。。。张思德是我们的老班长,四川人,经过长征,负过伤。。。。。。刘英俊去支左,那人见面点有哈腰如小鸡啄米,转过身来咬牙切齿你虎豹豺狼。。。。。。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动分子难受之时。。。。。。刘英俊在最后一刹那甩出了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刘英俊失去了左手,倒在血泊中。。。。。。。
  刘英俊是所我知道的没有牺牲的,为数不多的幸存的英雄之一(话真绕口),那时堪称凤毛麟角。
  
张薇老师也“屈尊”给我们上过课,讲的是革命历史常识,她讲一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迅速荡涤反动政府留下的污泥浊水,建立一个强盛的名副其实的民主国家,”这是毛主席的原话,张老师在当时的形势下,可能自有苦衷,不敢任意发挥,只能一时“照本宣科”。。。。。。
  
还有一位女老师,教《常识》,大约姓康,微显富态,30出头,不短的两条粗辫。复课闹革命时,复课是形式,而闹腾是真,所以讲课成了难事一桩,因为有些人动不动就罢课闹革命。当《常识》老师刚开口说话,底下就有一个男同学接口道,我们不懂什么《常识》也照样革命。不少同学都为这位老师捏把汗,只见这位老师则不慌不忙,侃侃而谈,你们知道解放军用的枪子弹是怎样打出去的?你们知道红宝书是怎样印刷出来的吗?你们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连串的为什么问得底下的那个同学回答不上来,低下了头。这位老师就乘势向我们“灌输”知识,。。。。。。
  
郑尧老师教我们五年级语文,同时任班主任,她将不少心血和时间花费在学生身上。有一次,两位同学发生争执,本来是“文斗”。后来,其中一位愤然奔到黑板前,又是写又是高喊口号“打倒某某某”,也就是和其争执者的父亲——当时正在受冲击,靠边站。郑老师将这位冲动的同学拉到一旁,先让他平静平静,然后,严肃地说,我们不能搞株连,他父亲是他父亲,他是他。再说,他父亲的问题还没有最后定性,你就当众大喊大闹,你的话能算数吗?一番话说得那位同学最终承认了错误。
那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代,风云变幻,我们班上有好几个同学的父母受到冲击,是被打倒的或靠边站走资派。这些同学总觉时时黑云压顶,“冰心玉壶”,虽然老师和大多数同学对这些人一如既往,一视同仁,但一般都环顾左右而言他,谁都小心翼翼不去揭这个伤疤。而那个大喊大叫,又写又闹的同学,也是出于一时的激愤,童言无忌,口无遮拦。郑老师的话非同一般,即批评了闹事同学,又安抚了受伤害得对方,更为重要的是,给了我们这些受父辈问题牵连的同学些许慰籍和一线希望——问题还没定性,也就是说,还没有最后绝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转化。在我们看来,这句话就像寒冬里的擦燃的火柴,茫茫黑夜中闪亮的萤火。。。。。。

姚成慧老师在文革中,曾做过我们班的一任班主任,虽然时间不长,但印象颇深。第一天和同学见面,就主动暴露了不愿当班主任的“活思想”,并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一下子和同学的距离拉近。姚老师很文雅,说话声音很亲切,略带沙音。有一次,同学请求姚老师唱支歌助兴,姚老师很是兴奋,又很忧伤地说,她过去最爱唱歌,简直是曲不离口,只可惜后来声带上长了一个疖子,声音变得沙哑了,从此很少唱歌了。。。。。。为此,我们惋惜了好长时间。

文革的疾风暴雨阶段过后,我们回到学校,美其名曰“复课闹革命”。那时,什么都讲得“冠冕堂皇”,动辄以革命的名义。最后革得学校上课老师不知该教些什么,学生呢更不知学什么。于是就应了那句老话:“无事生非”。老师看在眼里,当然会急在心里。过不久就开了珠算课。由宁玉珍老师主讲。大家一开始并不很热衷,有的捧着快散架的旧算盘,有的把形同儿童玩具,巴掌大小得塑料玩意儿拿来充数,有的甚至空手而来。。。。。。课堂上,有的胡乱扒拉算盘珠,学老地主盘算变天帐,有的模仿电影台词:“蒋介石的算盘多年来是靠我们拨动地。”有的甚至用算盘敲起鼓点。。。。。
宁老师就在这时来到课堂,把一副超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家伙除了大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各“立柱”毛茸茸的,远看像“鸡毛掸子”,近瞧像家里刷瓶胆的刷子。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先的智慧,不但发明独一无二的算盘,而且连立式算盘怎样“挂珠”也一并随手解决了。据可靠讯息说,国际一致承认现代计算机的鼻祖是中国几千年前就发明的算盘。
只见宁老师伸出右手,曲张拇指,食指,中指,然会对同学说,这三个指头最紧要,叫“拇指推,食指拨,中指弹”。比如:
“一上一”(1+1),就用拇指推上一个珠子;
“三下五除二”(3+2),就用食指拨下上挡位的一个珠子,然后再拨掉下挡位的两个珠子;
“八上三去五进一,(8+5)”即拇指上推三个珠子,中指弹去上挡位表示五的珠子,再在十位上推上一个珠子。。。。。。
同学们慢慢从不屑,到勉强应付,从一发到不可收,到最后如痴如醉,乐此不疲。。。。。。
课堂上渐渐响起有节奏,有规律,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噼啪声。。。。。。
      一节课就在兴奋和专注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第二天很多同学都早早地来到学校,有不少人拿着新买的算盘。。。。。。
更可喜的是,我们还通过珠算课在其他方面也有所领悟,如“二一添作五”,两人分工合作,还有“三下五除二”,干净利落地把事情搞定。。。。。也算得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生的算盘珠也是靠老师拨动的!

文艺方面,金文老师举足轻重,尤其擅长锣鼓。记得金老师组织了一个腰鼓队,亲自调教,精敲细打,搞得有声有色,像模像样。金老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手捧铜镲,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如“双风贯耳”,鼓声随之起落,如雨打芭蕉。。。。。。引得人们驻足围观,欣羡之情溢于言表。

胡世坚老师是我们的专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一般外人对此可能不会给出准确的定位,最多以为和大学的辅导员差不多,其实大谬不然。那么,其作用影响有多大呢,这样说吧,举世闻名的雷锋就是一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常常抽空到学校和学生一起,做忆苦思甜报告,将英雄故事,参加文娱活动,义务劳动,忙得不亦乐乎。。。。。。那么,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就不难想象了。胡老师一般不具体讲授某一门课程,但工作可以说是全方位全天候的,从早忙到晚,绝对不是用八小时制来衡量界定的。尤其每天课外的时间——下午和晚上是她最繁忙的时候。胡老师的办公室总是出出进进的人最多,欢声笑语,热闹异常。她在那里,哪里就聚集着一大群人,有臂戴红杠的少先队小干部,也有带红领巾的队员,当然也有脖子光光的,不用说他们是迫切要求加入先进组织的各年级同学。
少先队是全国性的少年儿童先进团体,少先队员算得上是时代精英。胡老师为附小的少先队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最大的心血和精力。大量的社会活动,文艺演出,国际国内重要宾客的迎来送往,时事教育,校际交流,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义务劳动,和同学谈心,纠正违纪,督导守规。。。事无巨细,胡老师差不多都要凡事躬亲,面面俱到。
胡老师工作是绝对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而且精神饱满,热情有加。只见她时而郑重地向学生交待任务,时而热烈地商讨甚至争论问题,时而朗声欢笑,时而亲切地嘱咐叮咛。。。。。。。每到这时,大队辅导员的小小办公室俨然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司令部,而胡老师就像那前敌总指挥。。。。。。

据说,机院附小早已人去楼拆,想缅怀也找不到地方。惆怅之余,似又得到某种慰籍——在我心中有一幅机院附小恩师的群雕像!
发表于 2009-10-26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难得这一聚 

$ x3 X9 I8 c3 m- E7 H9 U, D) w

                     文  高老师 

]+ B; g6 Z/ R8 t' r' e( r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一日这一天,对我们机院附小每一个老师和同学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简称:“4.11”。这一天,是我们师生分别后,长达四、五十年的一次特大的友谊相聚。留给了我极为深刻的久久难忘的印象;就是令我觉得幸福、欣慰、感慨、感动、亲近、亲切……。
      “4.11”那天我乘115无轨电车到达学校大门口,我刚下电车,一个看上去40多岁的男同志大声叫道:“高老师!”我吃惊地问:“你是谁呀!?”他说:“认不出啦,我是于凤崎呀!” 。他一说名字,我差一点流泪。记得有一次我在他爸爸面前告状:说了他上课不遵守纪律的事,后来听同学说,那次他挨了他爸爸一个耳光。此后,我十分后悔。说起来30多年都过去了,今天相见如此亲切地称呼我,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意啊……。
      他搀扶着我走进院内……。一群群男女同志上来迎接我“高老师!”、“高老师”、“高老师”的叫声,不绝于耳地 叫个不停……。他(她)们边叫边介绍自己的名字,一个说:我是马红月;一个说:我是应巧妮;又一个说:我是郑凯红……。她们热情地接待我签到,其他校友忙着给我佩戴大会纪念章,徽标上十分醒目《北京机院附小》的校名及星星火炬的图案赏心悦目,令人欣慰和感动。好像又回到40多年前的校园中,其实为我们服务的全是当年活泼可爱的红领巾少年儿童。他们团团围着我们这些,年迈的70-88岁的老师们,这阵式如同冬天的暖流和阳光,一阵阵欢声笑语,满目皆亲啊!
      开会前,没有料到竟来了5-600人,两个阶梯教室座无需席,通道和过厅被挤得满满的,室外还有许多人云聚等待开会。
      我被学生领到教师席的中间第二排坐下,曾是一机部子弟小学第一届毕业生,她是一位世界知名女画家——黄韵芳校友,她把他的一本画册赠送给我,我很感动,不仅画册中作品启迪着我,而且画家奋斗精神、平易近人更让人敬佩。她是定居加拿大,其作品在加拿大、海内外都享有盛誉。她工作很忙,难得回国,这次还热情地接受了我一次请求,,那天我拿着我的画上门请教,希望她给于帮助指点,她放下画笔,对我的画仔细全面地观察,一点一点地帮助指正,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到会的老师们亲眼看到了桃李满天下,体会到了师生之间的深情厚爱。67岁的学生代表鞠衍行,怀着对老师们崇敬的心情,他的发言内容感人至深。他(她)们高歌老师们的高尚师德,肯定了老师们多少年的辛勤劳动,他说:“当年的老师们,又何尚不是帅哥帅姐,如今老师们已是两鬓雪白满面沧桑,他们的青春已经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我们每个同学在人生道路上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的浇灌。”他讲到了这里,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的不少同龄人,都已先后离世而去,今天我们教过的每一个孩子,有的官居要职;有的在大洋彼岸盛名四海,更多的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祖国人民做贡献,他(她)们谁都没有忘记我们,一个个心中都有老师如同是父母,怎么能不催人泪下感怀万千?!
      相见时难,别亦难,到会师生人人都珍惜这千载难逢,意义非凡的机会,畅谈别后情,久久不肯离。餐席上举杯相庆,互祝健康长寿!我不负老师们的推举,借歌抒情,又在感言簿上补充写道:“师生情深似海,友谊重于泰山。祝愿天长地久,来日再聚有盼。”
      这次4.11附小师生联谊大会开得好,一个被封尘了半个世纪的小学,有这么大的凝聚力,一下子来了5--600师生,这真是一个奇迹。大会的相聚,给我带来了健康、快乐的力量,我特别感谢丁锡珉、胡世坚、郭惠荣、金文、唐玉梅、宁玉珍等老师;我也要感谢学友里的高延龙、刁毅、杨莉莉、马莉、马琳、王曼、安立堂、魏京民、胡迎新、万又新、孔亚莎、刘荣、志愿者们、各届各班召集人……等等凡为这次活动成功举办,辛勤地筹划者们说一声: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祝您们身体健康!四季平安!

发表于 2009-10-26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生联谊会有感

" J9 V' @/ w9 |6 v6 q

                        文  唐玉梅老师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一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我在老伴的陪同下,早上赶往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的会场。
       刚步入机院的西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北京机院附小师生联谊会》大红横幅高高悬挂大门上面。
我随着人群往里走。仿佛又回到了五十余年前的老校。仿佛又听到孩子们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又看见他们在操场上嬉戏的情景。欢歌笑语声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正想着已到主会场,只见师生们熙熙攘攘,谈笑风生。那久别重逢的喜悦,难于言表。日月如梭,五十余年转瞬间。昔日红颜美少年,如今已至知天命、耳顺之年了。老师们也早已年逾古稀。很多学子的容貌已不能识别,交谈之后才知道是自己教过的学生。
       这次联谊会与同学交谈才得知,他们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对启 蒙 老师是多么的怀念。尤其对我59年教过的班,在朝阳区的统考中平均成绩达99.9分,名列全区第一的优秀成绩仍记忆犹新。同学们感到牢靠的基础知识至今受益匪浅。几十年的启蒙教育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记者、政府官员、海外学子等等)为祖国建设发挥着他们的光和热。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我感到非常欣慰。
       今年二月中旬,我的爱子因飞机失事被夺去生命,我悲痛欲绝,陷入无尽伤感之中,每天以泪洗面。通过这次“师生联谊会”我看到几百位同学向我招手致意,使我深深感动。我虽然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有几百位同学向我走来。他们都是我的儿女,是他们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想如果再有来生,我一定还要当一名人民教师来贡献出我的一切!
       那天的联谊会时间太紧,没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同学们深谈,我希望以后,同学们有时间,我们再相聚。我想这样一次大型活动,这样让我们意犹未尽,那么,它就不应该是我们学校活动的结束,而应该是我们附小师生联谊活动好的开端……担心老师年龄太老了吗?学生郭小红的妈妈,今年都93周岁了,她还想来参加我们的4.11联谊会啦……!
       这次联谊会在缺少场地,缺少资金,缺少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开得非常圆满成功,这全靠组委会的师生们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劳动。尤其是 胡世坚 老师和他的老伴,还有丁锡民、 郭惠荣 老师等人的大力相助,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玉梅老师2009年4月25日

      我4月24日和唐玉梅老师约稿,唐老师第二天就将这样一篇好稿写好了。她让她女儿郭杰将稿发来,但是我收到稿件,无法下载,又回信给她女儿,今天才知女儿郭杰又将稿件直接发到我的信箱中,不再通过附件来传递了。我刚才上网收到此稿,并且第一遍拜读了唐老师的作品,激动万分,当场就当着我家客人的面,流泪不止,这都不用说了,我更感到我们筹委会的老师们,在进行筹备活动中,一直在受着师生们真挚情感的教育、激励和鼓舞。使我们在这一片净土中,情绪激越亢奋到难以自制的地步。

       我们都是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啊,却没有想到,在机院附小世纪相聚的洁净沃土上,在4.11师生联谊的大会中会受到这么深刻的感动。有那么多的师生,在他们灿烂的面容上,却流淌着大粒地热泪珠,这种半个世纪师生情节:思念之苦,半个世纪相聚的乐都会聚在一起,那是一种什么样澎湃的感情冲浪啊!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那是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啊!有人说像这样的师生联谊会,难以尽述的场景,不能无诗啊!所以师生们禁不住诗情大发,诗语连珠。好诗连篇,催人泪下……。
       今天,当你们读到唐老师发自肺腑的话语,我想:你们大概也坐不住了吧?!这次大会给了年迈的老师们多么大的触动,多么大的温暖啊!唐老师把这一天09年4.11叫着:“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可见这一天对于老师们来说是“最值得珍惜的一天。”、“最值得珍贵的一天”,那么对于学生们,它的意义是无价的。它的印迹是永恒的,是刻骨铭心的,为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的一切努力及付出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

发表于 2009-10-26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师描述的4.11联谊会

魏京民:你好!
       你的来信我今晨刚刚收到。细读几遍,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你的敬业精神堪称一流,怎可辞去总监的职务呢?!如果今后还有这样的活动,我想新的筹备委员会,一定还会特邀你和你的团队来承担此重任,而且是非你莫属!               此次大会音响出了问题,是一件让我们大家都非常着急的事情,但绝非你之过。不过还好,只耽误了开会时间十分钟。我们的大会是在10:10 开始的。
       即便是这样,我要告诉你:你所组织的大合唱的效果不同凡响,它仍不愧为大会最精彩的节目之一,是它把大会推向了人气最旺的最高潮:瞧瞧:被人群挤得满满的阶梯教室里,张张涨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会场上的全体师生,在台上万又新校友的气势磅礴、刚柔相济,节奏分明的指挥下,在没有音响伴奏下,居然把几首儿时歌曲唱得丝丝入扣,把校友们几十年来对学校、对老师的最真挚的感情,最热烈的心意都唱了进去。热情高涨自愿报名领唱的孔娅莎、桑小英的两位音色极美的童声金嗓的加入合唱,不但唱功了得,且声情并茂,把现场正在表演的那两首歌曲,演唱得委婉悠扬,激昂而澎湃,巾帼不让须眉,把老师们感动得热泪横流,几乎所有到场的老师们不由自己地和学生一起,引吭高歌,一时间,忘却了年龄,忘却了自我,放声汇入学生合唱的洪流,啊!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啊!学生们在歌声中回到了自己幸福的童年,童趣丛生的地方;老师们在歌声中,回到了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年代,回到了年幼无知的学生身旁,在学生们的课堂中,在生动活泼的操场上,共度美好幸福的时光……,
       师生们都被这美妙而震撼人心的歌声陶醉了,师生们的心儿都被这动情的歌声净化了……啊!这美妙的时光,你不要走啊!……不要走啊!……。我们需要你,我们邀请您留下来,留在我们的心上,不离不弃,永远刻烙到我们的心里……。这就是歌曲的魔力以及强磁性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力量所在,这也充分显现了一机部职工子弟小学\机械学院附小应有的艺术水平。
       两首曲终,正在高潮,大家都意犹未尽,有人自信而激昂地提出要求:再加上一段《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没有想到,正合大家的心意,大家以更加欢快高昂的歌声,更加热烈的节奏唱起了这首歌曲,把大会的欢快和激情推向了极致……。此时此刻,我都恨不能在心中呐喊出:太好啦!4.11——我们的附小,太美好啦!机院老师们您们辛苦啦!
       这就是我们所期待成功的大会合唱,不负众望的合唱效果!
       感谢66届的合唱指挥万又新;领唱:孔亚莎 、桑小英;陈幼萍,张……等学友的精诚合作,精心准备完善的合唱班子的成功表演!
       音乐总监魏京民,你没有白费工夫,辛勤工作的人,总是会有收获的。
                胡世坚老师写于09年4月16日凌晨6:29
发表于 2009-10-26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歌声中追忆少年情怀


 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万里东风浩浩荡荡,你看那,满山遍野处处春光,满山遍野处处春光。青山点头、河水笑,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一首《花儿朵朵向太阳》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充满欢乐与歌声的校园,在歌声中追寻那少年情怀。
     你看那两位领唱的学姐和担任指挥的学长,多么阳光灿烂、光彩照人、乐观向上。看得出他们当年少年的风彩,如今被岁月砺炼的更加雍容、大气。
       春风吹,春雨洒,娇艳的鲜花吐着芬芳,抬起头,挺起腰,张开笑脸迎着太阳.....
       你看我还掉沟里爬不上来了,几天来歌声依然萦绕在耳边,回味着美好的重逢。

发表于 2009-10-26 1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到了胡老师的板书----安静  不说话 就是支持.......

) |& l* c+ n* q% z Q

      字体大气,又干净利落。

发表于 2009-10-26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糊涂人学长目击:心脏搭桥手术

   - C) i$ e3 l5 M6 c2 E

      2003年2月18日早晨7点50时,我进入北京人民院6楼手术中心,在更衣室手捧着无菌服和拖鞋不知所措地向一位正处在天体状态的大夫问:“是不是得全脱了换呀?”他说:“可以穿背心、裤衩。” 于是我像去洗桑拿那般换上了一件深蓝色坎肩、一条海蓝色免裆裤,赤着双足趿拉着拖鞋,在2月寒意料峭中战战趔趔地下到4楼手术中心,这里人来人往忙忙碌碌,十几间手术室灯火通明的。

% j0 E9 z, O. `0 U: c/ W! b

                                             一位躺在无影灯下的病患

, g7 _7 G# I* E3 S2 l/ I

 

. Y2 V8 t* ?8 G- L! \- S

      我瑟缩着,忐忑不安地进入第13间手术室,眼前无影灯下的手术台上,头北脚南地躺着一条中年大汉,双臂平展,整体呈十字状。我听麻醉师李大夫说,该病人49岁,身高1·79米、体重90公斤,患冠心病已经20多年,一会儿就给他做心脏搭桥手术。一个小护士正手把着病人面部的氧气罩,他已经陷入深度麻醉,一会儿就要给他“开膛”……我越发感到浑身冷的哆嗦,便向一位老护士讨了一件蓝色斜襟大褂裹在身,赤裸的两脚上套上两副塑料鞋套,确实她所云“比袜子还暖和”,记者这才感觉到身体状态有所改善。

; y+ B- a7 _) i% ~# S

 

- j3 u/ {" F6 w' @

     墙上的钟已8点10分,手术台旁的监测仪的屏幕上:绿色线段显示心跳50/70 ,红线段显示血压120/76。李医生告诉我,靠麻醉药物的剂量,调整病人麻醉程度的深浅度,控制药物剂量来调整手术病人的心率和血压。病人现在的生理状况比较稳定。一位男麻醉师把喉镜插入病人口腔盖住舌后部,避免舌头堵塞气管,然后把一根管子徐徐插入病人的喉头,这是在喉镜引导下做气管插管。

1 w/ I' Z3 I$ J/ v3 f$ L

我问:“是上呼吸机吗?”

/ H# ?" ?+ t+ ]) P9 @

李大夫说:“是的。”

1 ^ C; ?' z h' C5 S

我问:“哪个是呼吸机?”

9 K& i1 l% T" L0 F: }

她指向一座半人高的、外表豪华的浅灰色仪器——它就是“呼吸机”?这个曾在SARS时期异常出名的东西,冷漠地竖立在记者的眼前。

3 z1 M8 p7 F% K# r2 Y; A9 {

 

2 D9 T3 ~3 t, ^3 d0 H* u6 }4 W0 h

     这时,三个护士掀起那强壮病人身上的被子,用碘伏消毒,把病人脖颈、胸、下体涂成了棕色,片刻又将碘浮擦去。两位低年资男医生又对病人躯体用碘伏消毒一遍,为其插入导尿管,用几块蓝色手术无菌布单覆盖在病人的躯体,仅露出胸部,在胸部贴上无菌敷料阻止病人体内细菌外溢,便从胸部正中,量划一道20厘米红线。两位高年资男医生站在手术台前,指导一位低年资医生用高频电刀开始在病人胸部切口。那圆珠笔似的电刀顶端有一节3厘米长金属锐喙,它像烙铁触到皮肤就“滋啦滋啦”作响,一股一股刺鼻的、烧焦肉皮的味道,几乎让戴着口罩的我感到窒息。一个医生说:“ 第一次闻是受不了,我们都习惯了。”

% o& A! ^. Y' k

 

) {% c5 e% C# [4 e4 ^& Z

    另一医生还说:“哎—,昨天晚上的夜班饭,真好吃!”——我却咬牙挺着,眼瞧着那胸部的乳色皮肤被划开,血殷红溢出,那医生用纱布不停地蘸着渗出的血液,纱布一块一块地更换;随后深层赤色肌肉展露,烟在袅袅的升起,烤肉焦味一阵一阵,最终我不得不赶紧离开到手术室,到外面去干呕。

; p7 N8 w u9 Z) z3 D O: q

                                              我亲眼看到活人的心脏

$ p# L* |) w. V8 w! ~! U

 

- C9 a. g) @" u

     我返回室内,听见“吱……吱……”电锯开胸骨的声音,一直等到“吱、吱”声消失,才凑上台前,一探头:胸骨牵开器撑开的胸部有个像小橄榄球大的血色窟窿,割开的皮脂、肌肉和胸骨大约有4、5厘米厚。这时手执电刀的高年资医生对我说:“你看,这是心包,心脏就包在这里面,一会儿剥开你就能看见心脏。”  ——我看到一个血色肉包在蠕动。这医生手中电刀“滋啦滋啦”缓慢地割开了那层血浸的肉包——“你看,这就是心脏。”他指着一块蠕动的脏器对我说,“其他科医生都没有这个机会,亲眼看见到活人的心脏。它起搏的多有规律啊,说明病人的状态很平稳。”——我眼前是一块蠕动的、鲜艳的、潮润的肉球,它就是心脏?人们常说心窝,还真有个心窝窝,心脏就卧在里面,像一只在洞穴冬眠着仰面朝天的蛤蟆的大肚子,一鼓一鼓。人的心脏竟有一只芒果那么大!它表面肉粉色深浅不一,有两处还覆盖一层金黄色的脂肪,看起来又很像一块巨大、油亮、多姿多彩的雨花石。它的盛衰,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啊!

6 Y6 m8 l/ T1 |' u M5 e, j, x

 

2 F" G) z K% S( ^* h% s1 L3 p' k

    此时,墙上的钟9点10分。 执刀的高年资医生把刀刃在磨刀石上曲成45度角后探进胸腔内左侧,小心翼翼地划、切、割,从心脏表面剥离一节左乳动脉。他弯着腰,低着头,额上小探灯照射到胸腔里面,手一点一点来回移动,像似微雕,这可是生命的微雕。10点25分,他把这根长约10厘米的像小蚯蚓似的左乳动脉血管剥离下来。它就是“桥”,这根血管不可替代,非常珍贵。

9 k! J7 m( T' K f' M- N+ E: T+ t

 

s- O& z: E6 }# ?6 r/ j6 _

                                 海内名医操刀:“心脏不停跳冠心病搭桥术”

6 b# g: c9 ?4 {3 h Y( f b- V

 

1 l. }" F# ?: T5 g0 ^

    10点25分,国内著名海归派心外科专家、该院心外科主任万峰走进手术室,他是本台手术主刀。万主任目前是国内做“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 手术最好的专家,成功率达到99%。万主任指着心脏表面一根细细的血管对我说:“它叫左冠状动脉,就是它里面长东西(肌桥)了,影响血液流通,那么就得在它肌桥的远端切一个刀口,然后和那根左乳动脉血管接在一起,这就是心脏搭桥。”

: E! I1 d2 e9 Y) ^

 

$ I% N! M# Q0 z

      万主任用“固定器”的压脚,压住心脏左冠状动脉,使心脏局部跳动减慢,然后把堵塞这根血管的白色小塞子钳出,一股鲜血咕地喷射出,溅在他和对面医生胸前。他接护士递过一个“哈巴狗”(小止血钳)咬住这根血管后部,随后将左乳动脉切口与左冠状动脉切口吻合,用一根像汗毛一样细小弯曲的针,一针一针,仔细地将两条血管吻合缝在一起。他告诉记者:“这也叫‘冠状动脉旁路乳内动脉搭桥’。完了,就这么简单,怎么样?像绣花一样。”

& u& q! M4 X8 u& L

 

: a+ S% B3 ~7 m y( ]+ R4 E

      万主任所采用的搭桥技术,是当今国际最流行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既“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也叫“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那个“固定器”是关键设备,目前国内只有十几位心外科专家掌握“心脏不停跳搭桥术”。大多数心脏搭桥手术,仍采用六十年代“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搭桥术” 。

* `/ Z {; r+ z m

                                               胸腔刀口共缝合三层

3 P4 o8 s/ U, g

     万主任下台后,两位医生开始缝合刀口,他们先在病人胸部下方刀口的末端,间隔4厘米处切开两个小口,用尖嘴钳将胸壁用力穿透,插入两根引流管,为将胸腔积液排出体外,避免病人术后感染。然后他们卸下胸骨牵开器,用7段钢丝均匀地、牢牢地把两侧胸骨拧合在一起,再将肌肉缝合后,表皮采用内皮缝合技术,线可以被吸收,最后刀口只是一道细细的缝。他们用无菌敷料将刀口贴得严严实实,说24小时内病人身体上插的8跟管子就可以卸下,48小时内就可以起床活动,7天后就可以出院了。12点10分,病人身上带着8根插管子被抬下手术台推回监护室。

$ Y |) C/ o. f2 q0 K: T$ Z

                                          2月20上午95  记者病房探望病人

" { ~5 R- {0 |" L5 I7 p* \

      我再次来到北京人民医院心外科7病区住院处,进入一间病房。该科主

/ S1 i( q) j4 ~( f+ h5 W1 U5 V( ^6 v: v

治医陈  (玉同音字)博士指着临窗的一张病榻上,斜靠着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男病人说:“他就是前天搭桥的病人。” 并叮嘱记者不要和他多讲话,目前他身体还很虚弱。

. L4 D+ P0 e) p4 q

我问:“我那天看了你的手术。”

: D/ [) U; E3 D$ p0 v$ ^

病人:“是啊?!”

) C4 s0 K4 v3 o% n/ d8 j

我问:“你以前身体有什么不合适?”

( @; l$ Q& v4 s, Q+ E. T

病人:“老心绞疼,心脏像老被谁捏着似的,难受,浑身没劲儿。”

% d! y3 x# z# H

我问:“你的刀口还疼吗?”

! q; R# X6 Q# f4 B* M8 X: Y* V% v+ k

病人:“疼,一说话就疼,疼……”

" u- J! B R( @4 F2 E2 Q

记者:“愿你早日康复吧。”

! ?3 ^8 g7 T! ?8 M& a8 U0 J

 

8 a* e- h, w- ~" j1 s+ F* ~

    病人点点头。陈博士告诉我,他身上原来插着8根管子,只留下那两根引流管。他是昨天11点30分离开监护室送到病房的,明天他就可以下床了,5天以后就可以出院了。这就是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技术优势。病人手术效果好,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自然也降低,大概能节省6千到7千块钱。过去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恢复要10天至15天,心脏功能差的老年人因并发症甚至要恢复1到3个月,整个治疗费用就难以估量了。

, Q0 M$ \3 o" D& n' M* h

    

9 D+ b" p* I V6 P- G& O* ^ R

2月26日上午8点30分,我从七病区护士长孟蕾口中得知:病人昨天已经出院

发表于 2009-10-26 14: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不善写的同学们谈点“写经”

   和不善写的同学们谈点“写经”
    某些同学可能多有——自己“文笔不行、没有功底、不会写”等顾虑,只是在一旁看,而不上手写。有话想说,因不善写而藏在肚里。其实,你多虑了。这里是同学们随意发泄自己感想和记忆的地方,又不是给媒体投稿,无所谓文笔的高下和优劣。
   其实,只要如实地写出你的感受和记忆,就足以动人了。而且,笔越动、越活。另,往往初写时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讲究追求辞藻的“华丽” 。胡涂当初就屡犯过这样的忌讳。后来,久经编辑们的指点才回到正道。语言和感情的质朴是美文的前提;感动自己的心灵,才能打动别人的心房。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最容易写出彩。如下面这篇小文:

                                                       也说老蔡

     有一发小,一日中午家中吃炸酱面,其母让他去买两角钱的肉。
     他急急忙忙跑到针织路副食店,只见老蔡手握一把钨钢刀,问:买什么?买肉!
  多少钱的?”
    “一毛七的”
    蔡怒声问:“剩下三分干什么?”
    “买冰棍!”
    老蔡手起刀落:“一毛七”。
    发小一手拿肉,一手拿着三分钱;边走,边吃红果冰棍,那叫一个甜!

   该文:140余字,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将一可爱的小顽童勾勒出来。(略加编辑)

    有一位报纸编辑关于码字的高论,附在下面:

                                                  文字不生动就换动词吧

一篇文章生动与否,与动词的使用和锤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动词锤炼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动词活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最好的范例。一个“绿”字既表现出了时令季节特征,又使诗歌形象、生动。
    

   动词的选择。福楼拜曾说过:“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天啊!要迟到了。我掀开被子,从床上爬起来,拿起衬衣,穿上袜子,几步跑进厨房,找出牙刷,挤上牙膏,胡乱刷了几下,然后拿起毛巾,在脸上擦了几把,飞快地跑出屋子。”

    看来,这段文字表达一般,但我们若雕琢一下,就可以点“铁”成“金”:

    “……我踹开被,一个鹞子翻身下床;套上衬衣,登上鞋子,三步并作两步蹿进厨房;捏着牙刷,涂上牙膏,出溜了几下,然后扯下毛巾,在脸上胡噜几把,嗖地窜出房门。”


    比较一下,后面这段文字只换了几个动词,却顿添了魅力,使人耳目一新。
发表于 2009-10-26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 与 女 人
                               学长----糊涂人 妙文
    春的后边躲着是夏,夏的后边躲着谁?是女人,是无数期待着夏的女人,是有着细腻肌肤和优雅体貌的女人,是那些身影如鹤的女人。
   如鹤的女人,期待夏时的心情,像寂寞夜幕枝头的啼鸟,翘首以待时尚之夏天际的第一线曙色的升起。抑或许是它想引颈高歌,唤醒夏之时尚的黎明?抑或许是夏之时尚的黎明催动了啼鸟欲望?

   是夏急煎煎地剥落了如鹤的女人春装素裹的薄衫?还是如鹤的女人那曲线毕露的腰肢、裸藕般的玉臂、新笋般的双膝,诱来了急煎煎的夏的脚步?

   也许是女人与夏相互吸引,没有女人的夏,不能称其为夏。没有夏,就没有了身姿如鹤的女人。夏是女人,女人是夏。
发表于 2009-10-25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旧情怀在这键盘敲起,鼠标一点便实现了有声有色的交流与沟通,这就是网络的神奇魅力!
发表于 2009-10-25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午我用《纪念册》和《让我们荡起双桨》音画制作完成以后,听了三遍,泪水又默默的流了下来,拿起手边的毛巾擦了又擦。刚才看了胡老师发上来的----音画制作观后感,我又听了一遍,现在心情平静了许多......
发表于 2009-10-25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龙雪山学友谢谢你

) j, j6 s# Y1 e3 Z' E

给大家播放了这么好听的音乐

" b: j0 d. ^% C7 s" E- k3 ~

            伴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在老师身边》这两首优美的乐曲,看着我们母校的《纪念册》,这时好感动啊!真有头皮发麻的感觉!眼前呈现着我们母校的大操场,和活跃在操场上奔跑、嬉笑、游戏、快乐的学生画面,在操场上东北处有我们们气势宏大的大滑梯;在操场的西面有我们母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在操场的西南角上有我们母校吃饭、开会、搞少先队大队活动的小礼堂;在教学楼的三层,大教室里,有我们母校的学生小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排练的地方……。在我们母校北后门外,有我们四亩学农的基地,我们美好的校园,美好的家园,我们生命的港湾啊我们栖息的家园……。

w- W9 i o/ V' C- ]9 ^

    《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在老师身边》这两首歌曲真好听!真是百听不厌啊!,一听到他的美好旋律,就想到了我们的母校……。谢谢玉龙雪山学友!

, T% U7 m0 D% m* k

    衷心感谢在经费困难中,失去的记忆(张强学友)和方风雷学友对《纪念册》印制,做出的无私奉献!

发表于 2009-10-25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为制作纪念册和光盘作出奉献的老师校友致敬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09-10-25 0:45:00的发言:
1 K b$ Y1 }# R

laojy学长:这次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会,因时间紧,和行程调整,失去了与您见面(本想约胡副市长与您一起)的机会。我想,还是您那句话------后会有期!

" N( ? R" b: I* m0 h

昨天下午,在返京途中分别接到胡老师与千秋雪的电话,大家期盼的“纪念册”已经出版完成。待光盘月底制成,将按届别、班级的召集人统一发放(以报到缴费校友名单),这里先发三张纪念册的照片,先睹为快。后续内容将陆续发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942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阴影部分系灯光所致,实际效果更好。
% e* d- e' h w

向为制作纪念册和光盘作出奉献的老师校友致崇高敬礼

4 r& j( g, o- m4 I2 }

善若水以后有机会来郑州一定要行前先给我打招呼,这笔账先记着,将来要向你讨还。不过还是忍不住要感谢你把大家一直热切期待的纪念册印制完工的消息和图片先告诉我和大家。谢谢你与千秋雪等人及糊涂人所说的失去的记忆、方风雷所作的无私奉献,对于母校来讲,这与光盘将制成一样是里程碑的永誌历史的大事。希望你与有关老师和校友能把这个事件及为此做出具体贡献的人员的故事与名字告诉大家,让我们永远记着他们,让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传承下去。

) K2 l" M% e6 y/ Y

" B9 x! Y! i/ O; G, V& M- z

老laojy与小laojy齐向功臣们致崇高敬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6 20:40 , Processed in 1.237170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