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7-30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羡慕,就几个同学,就热热闹闹一台戏.我的小学,不象你们是贵族寄宿制子弟小学,虽然我们一部分小学同学又一起上山下乡,但是,现在,能在网上别说呼风唤雨,就是打声招呼,都是请了孩子好几回.才高抬贵手的.这也是寄宿制学校的意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一种优势,尤其又是部办学校,可能以后的经历,肯定会跟家里的社会关系有联系,这样共同的经历环境工作范围,肯定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希望我们一起在知青楼里畅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斑竹:很荣幸您的光临。开始有人说我们是红色贵族文化,后来觉得也不无道理的。我们这些大院子弟曾经跟胡同的平民子弟在文革前后,甚至在上山下乡都曾有过吵闹,但是岁月的磨砺,这些干部子弟也早已经回归到平民当中,非常佩服胡同里的平民子弟们对老北京文化传统的执著和干劲,正是老北京网吸引了无数曾经的大院子弟来光顾,我们的学校也搬到这里来助兴,也正是借了老北京网光,才建成了热门高楼(但承认有灌水之嫌),而且心灵之花又在学校旁边创建了热门“知青楼”,怀旧和发扬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主题使我们走到一起来。

老猪和其他的版块的文章和照片在我们楼和知青楼里多次引用,如您的泡菜坛子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对您的摄影艺术佩服不已。同意老猪的看法,咱们在知青楼里(还有我们楼)弄点好酒,就着泡菜,一起共享网络之乐.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您的板块的忠实网友,看老猪斑竹的身世好象也是干部子弟吧,也属所谓贵族子弟?哈哈,开个玩笑。只是您住在胡同里,也好,更深的感受到京城文化的熏陶。

记得小时候在北京集邮公司,来自胡同学生拿着一本本的邮票在兜售,而去买的大都是大院来的学生,我问他们这么多邮票哪里来的,这些胡同学生说全部是交换来的,一分钱没有花。

) T; A- x m# w+ e-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0 19:21: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30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没注册,写了好多,就回复了。结果石沉大海,估计一会能浮出水面.
发表于 2007-7-30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7-30 14:01:02的发言:

哥几个有点吵做之嫌,似乎一个学校吵到1000以至10000,总有个头,过把吵做的瘾就行了.真让我嫉妒.

至于那个泡菜坛子,是我的自纂,不知从那里转摘,不过无所谓,只要哥几个喜欢,咱们在知青楼里弄点好酒,就着泡菜,一起共享网络之乐.

我很喜欢你的泡菜汤,所以转贴到这里来了。
发表于 2007-7-31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7-27 11:00:04的发言:
油油说的对,那碑的位置也有可能代表夕照寺的金台夕照,或许是从金台路那边移过来的。不然不会那么残缺。文物考古有很多不解之迷,很有意思。权威性的结论还得文物局才能决定。


不是很确定是63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的图很有意思

我也好象听说在文革前,貌似1963年,地点漫步已经标注,在当年机院大操场西南端机院修游泳池时,曾挖出一个残碑,可能是金台夕照碑?

时间久远,当时的老人找不到了,但是确实有碑出土,因此请机院附小校友们仔细回忆一下,尤其老三,马达。心灵之花,葡萄园友人,今日朝阳,风雨中人,宇鹏等大虾,校友。你们当时好象在校。请马达多提供一些有关资料。

: x2 s( n7 s {/ n" v)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21:24:0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7-7-27 9:02:26的发言:

碑在光华路出土,现在安置在财富中心广场上

离那有段距离,那碑的位置也有可能代表夕照寺的金台夕照

那只是传说,没有定论呢

请问油油斑竹:关于金台夕照的确切地点,你们考察过吗?

看漫步的卫星图,机院碑出土处离你说的光华路并不远,往北大概1000米吧。此图的西边就是金台西路了,再往下一点就是金华西路与朝外大街交汇处小庄,如果按照最初的老北京说法,金台位于小庄北。那么出土的位置正好就是金台地点了。但是63年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而且那个时候文物保护意识不那么重视,究竟更详细的情况还得继续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景寻访记
2005/04/04
人民日报记者 杨易锋文并摄影

  西山晴雪—香山玉华岫

  寻访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坚定而又浪漫的心情,这种心情支撑着整个旅程。凭着一句话、一种传说、或是某条信息透露出的微弱光亮,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夜色中,在荒芜古老的废墟里,在某位老人的回忆深处,慢慢地搜寻、静静地沉淀。它将周折、辛苦、希望转化成乐趣,让我们在传统和时尚的交接处深深地回味……

  提起燕京八景,老北京们肯定能说得出几个,但是它们今天又该是怎样一番情景?据明朝永乐年间胡广《北京八景图诗序》所载,“燕京八景”之说起始是“金章宗明昌遗事”,后经元明清历代沿革,八景之说时有变化,八景之景终为何貌也有几种说法,人们通常所说的燕京八景是“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琼岛春阴”、“居庸叠翠”、“金台夕照”、“太液秋风”、“玉泉趵突”,乾隆十六年曾分别在八处立碑定景。世事变迁,如今这八景的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碑虽在,其景已是大大改观。抱着“寻访在于过程”的信念,我开始了寻访“燕京八景”的历程。由于八景之象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此次寻访延续了几个月,从2004年12月到2005年3月止。

  “蓟门烟树”的烟雾
  寻访的第一站是“蓟门烟树”,观其名,便知是斜阳外层林重叠、远烟缥缈的景象。《八景图》中记说:“门之外……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我心下狐疑:“蓟门烟树”碑在德胜门外土城边,也就是今天的蓟门桥一带,那里车水马龙、高桥横架,能看到“晴烟浮空”的景象吗?

  我从东三环出发,到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下车,一抬头便看到绵延在学院路中间的土城(元大都城垣遗址)如今已成为狭长的街心公园,在烦嚣的车流里静静地躺在那里,思索着古老的过去。我们从土城南端开始,深一脚浅一脚在这个古老的土堆上行走。土城上树木不少,已至深冬,树叶落尽,斜阳里,倒有几分古老萧瑟的意味,但两旁高楼耸峙,车声震耳,绝没有“远树生烟”的意境。

  那块碑呢?是不是也随着“烟树”景象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了?如今的土城已是一派公园的景致。“山”上“山”下都有石砖铺就的小路,路旁有路灯,隔一段便有一座亭或石几石凳,虽是冬天,散步的老人三三两两。

  我有目的而来,没看到烟树的景,也要寻到“烟树”的碑,走了许久,依然没有看到碑影,公园普通无奇的景致使我们渐渐失去信心。

  我只好拿起了手机,拨通了北京市文物局的电话,没人接。我们开始向公园里的行人打探询问。就在“不知道”重复听了数遍决定打道回府的时候,一位慈眉善目的姓李老者,告诉我们:“就在前面,过了蓟门桥再走二里地就看见了。”真是大喜过望。谁知这位老者并不着急,慢慢地讲起他所见所闻的典故:“这土堆是元代大都防备外族入侵的土制的城墙,后在明清时候,由于城池缩小和南迁,便成为郊外的遗址供人游玩,当时这一带树木众多,所以才有了烟树的景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很荒凉,也很不安全,后来建了公园,这里便成了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场所。”

  果然,告别了老人,没走多久我便在一所庭院的土岗上看到了那块寻觅良久的碑。这时天已经暗了下来,碑上的四个大字在暮色中与我静静地对望,寒意和苍凉的意味慢慢在我身上和心头弥漫,我在凝视这块孤零零的石碑的刹那,感觉到了时间的停滞。

  走下土岗,见到一面新修的画墙,上面用黑白两种色调雕刻了一幅“蓟门烟树”图,图上有诗:“云树依依接远愁,时来飞雨洒征邱,不知铜马坊何在,惟见桑乾水自流。”读罢诗句,微微抬头,离墙上方不远有皓月一轮,和着月色,我的心随着诗画的意境开始穿越时空……

  毕竟看到碑了,也有一些访古的心境,准备结束这次行程,谁知我发现在这段土城的末端有一座木台,登台北望,正是高架桥的交汇处,但见暮色中两桥横空凌驾,桥上车流不息,车灯连成一片,宛若光流,四围大厦里灯光浩若繁星,无边无沿,向远处伸展……

  就在这时,我回头看那绵延向南土城上的树丛时,竟然看到了缥缈的烟雾。那石碑已整个隐没在烟雾中,无法得见。前有大厦高桥,车流光影,后有远树薄烟,雾气深沉,我就在这现代和古老的衔接处惊得呆了。

  我所见到的“西山晴雪”

  寻访“蓟门烟树”的时候,在土城上见到了几处残雪,因此我坚信北京西山上定是有雪,于是不顾头天的劳累,次日一早便直奔香山,踏上了寻访“西山晴雪”的旅程。据资料所载,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西山晴雪”的雪景泛指这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因此乾隆将“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由于不知道“西山晴雪”碑的确切所在,我们先找到了香山管理处,一位名叫康玲的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了一个传说,相传乾隆出游香山,过青龙桥,见山坳中一片洁白,酷似积雪。待走进细看,方知是十万杏树,迎风轻拂,摇曳多姿;加上杏花幽香沁人心脾,令久居深宫的乾隆皇帝心神荡漾,不能自已。于是,触景生情,欣然御书“西山晴雪”,我暗自寻思,如果真如此说,这冬天该看不到“西山晴雪”的景象了。

  我怀着疑惑,迫不及待地拾级而上。阳光好极了,在路旁的松林间就那么无忧无虑地泻了下来,泻在枯草上,泻在树下的残雪上,几只喜鹊在这团团光影中穿梭,整条山路充满了生机。经知松园、玉华岫,在盘桓的山路上,我心情有些不耐,山还是那么高,爬过的山路,似乎寸功未见。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毕竟在山上、在景中。待砖石铺的路没有了,我开始在乱树丛中艰难向上,那碑应该就在附近,但树乱草密,无处寻觅。又找了许久,偶然一瞥,终于看到了树丛掩映中的碑影,碑虽然找到了,但四周到处草木繁杂,视野只有十几米远,怎能看到浩渺的雪景?既然来了,干脆爬到山顶,风大极了,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只是拼命向上。

  再往前行,登临香炉峰,举目四望,那盼望已久的白色忽然跃入眼帘,阳光下那残雪和土色交替着一层层在山环中漾了开去,与山环中的云竟然连在一起,向无穷处延伸,远处的峰头和片片的树林在这白色中时隐时现。忽然一阵风来,将云吹散,那雪光便和着阳光织成一片光影,将我与这山色一起笼罩,把我对满山积雪银装素裹和万株杏花洁白似雪的景象的痴想压缩到极小,压缩成满心的喜悦。

  升华了的“卢沟晓月”

  卢沟即永定河,古来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桥,桥如长虹,有十一拱券门,四个华表。去卢沟桥之前,一位清史专家向我讲了“卢沟晓月”的掌故:古时交通不便,京城距卢沟桥约是半天路程,京门送别,在此打尖,次日早行,鸡鸣时上路,但见明月当空,大地似银,卢沟桥上也是月色如霜,由此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

  驱车早行,正逢农历十三,月虽偏西但月色正好,坐在朋友开的车上,看着窗外的无边月色,试想着古时远行人看到“卢沟晓月”时的心境,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由于事先打过招呼,我们顺利进入位于北京丰台的景区。就是它吗?远望月色下,一座桥静静躺出了惊人的沧桑和岁月的划痕。

  “晓月”的碑保存依然完好,在月光下静默着,举步前行,将如水的月光踏出一个个暗影,随即又消失在无边的月色中,于是人也仿佛与这桥与这月色融在一处,身心被涤荡得一尘不染。看来这“卢沟晓月”从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真的是这样的么?

  忽的想起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在这月光下在这古桥上曾经有那样的血雨腥风那样的国恨家仇,混和着千百年来卢沟桥畔的离愁别绪,我读懂了卢沟桥月光下的静默,这种静默为本是文人才子吟风弄月而流传的景致平添了许多沧桑的意味,在深沉的历史背景下升华了它的意境……

  “琼岛春阴”的由来

  初春的北海公园,处处都开始有了绿意,地上、枝头,那微微的绿色让人开始为春天兴奋。因为以前常来北海,所以寻找琼华岛上的“琼岛春阴”碑并不困难。从白塔山顶沿阶而下,在树丛中穿行,这里的植被不像香山那样密,却修剪得玲珑乖巧,在这薄阴的天气里,穿行其中有种浮艳的感觉,这种感觉正与“春阴”二字暗合,可这终究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实景,那“琼岛春阴”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离开白塔山东侧的“琼岛春阴”碑,我来到了北海公园管理处,接待我的田慧丽介绍了详细情况:“琼岛春阴”在《八景图》中被称为“琼岛春云”,因“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莫测其妙”而得名,后来乾隆皇帝因为自己的诗中有“当春最早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之句而改为“琼岛春阴”,以表示他很关心农情,看来这“春阴”的由来不是因景而起,而是蕴含着个人的政治思想。

  “居庸叠翠”的哲学思想

  古时居庸关范围包括全部关沟峡谷,下端沟口叫下口或夏口,也叫南口,关沟曲折而上,经居庸关、上关,直达北口———八达岭。北沟是北京北部燕山山脉的缺口,山谷中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致非凡,“居庸叠翠”碑就在此谷中部的叠翠山上。

  “居庸叠翠”的寻访没有任何悬念,而且“居庸叠翠”历史上始终列在燕京八景之中,名称也没有变更,所以亲历下来,我觉得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该景名称中的“叠”字。虽已是春天,但绿意并未盎然,远看山峦起伏重叠,没有“叠翠”的感觉,只是山色就那样一重重的延了开去,一峰更在一峰后,试想夏日,定是一派“叠翠”的景象。我不禁感叹中国文字的精妙了,翠并不稀奇,随处可见,而一旦叠将起来,错落起伏,无穷无尽,厚重感充实感一下子弥漫开来,在满足了视觉快感的同时还能生出一些简单与复杂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杳无踪影的“金台夕照”

  2000多年前,燕昭王欲强国富民,成就霸业,于是便设下土台,上置千金,广纳天下贤士,此台即称“金台”。岁月流逝,年代久远,金台早已不复存在,确切位置也无从可考。如今北京朝阳区小庄附近有一条金台路,据当地老住户说,这就是“金台夕照”的遗址;而广渠门内的夕照寺被南城老居民称作“金台夕照”的遗址。据清史专家介绍,乾隆皇帝曾把石碑立在朝阳门外苗家地教场东边半里的土丘上,如今也无任何遗迹了。

  斜阳依旧,金台路上车辆人流穿梭不息,一派现代都市景象,没有丝毫的古意。这“金台夕照”留给我们的只有想象,只有荒草斜阳、古台萧瑟的模糊想象。

  唯一能引起人们怀古遐思的也就是我所在单位、位于朝阳区金台西路人民日报社院内公园里的一座仿制的金台,台不大,由砖石砌成,却能时时把古老的闲情雅致带到我们繁忙的现代生活中。

  引人遐思的“太液秋风”和“玉泉趵突”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其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名为“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据说,“太液秋风”原名“太液晴波”,因其天气晴明,波光潋滟而得名;乾隆诗中有“秋到农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秋高气爽,湖光澄明,惹人心醉,故更名为“太液秋风”。

  “玉泉趵突”之景在今玉泉山,玉泉山有三个石洞,皆有泉涌出,泉水逶迤曲折,其流若虹,故作“玉泉垂虹”。又是乾隆,赞其泉水,“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遂改为玉泉趵突,还题诗作“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听说现在几处泉水已经枯竭,终为何状,不得而知。至于那石碑是否存在,几经打听也没有落实。

  这两处景致分别在中南海和玉泉山,无法亲至,只能从资料和专家言语里获得信息,单凭想象,这两景在我的心里却超越了那几景。没有亲历就无法说清,而镀上朦胧的光环的景致和意境变得神奇高尚了起来,将它想象中的美丽发挥到极致。

  人生其实有时候也是个寻访的过程,一点点希望变成信念导引我们寻觅,而那些无法见到的人生风景作为理想的境界封存在内心深处,供我们暗自留连……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04日 第六版)

  蓟门烟树—元大都城垣遗址
  琼岛春阴—北海“琼岛春阴”碑
  太液秋风—中南海远景
发表于 2007-7-31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热烈祝贺漫步学妹登上九百楼。朝思暮想,不容易。下面是千点大关,有志者,可以登上。

再为漫步的图做点旁证。从漫步的图上可以看出,出土点在原机院大操场的西侧偏中间一点,时间为1963年。1963年北京市在朝阳区第二使馆区及其周边推行集中供暖和炊事煤气化。热源是位于红庙的北京热电厂,煤气源则是北京焦化厂生产焦炭伴生的煤气。北京机院因为距离这两个地方都不远,而且集中成片,又是通向三里屯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最先进行改造的单位之一。在我的印象中,1963年机院各个角落都在挖沟,尤其是大操场,因为周边没有建筑,成为各种管道分支和集中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次施工中发现了那块残碑。我认为在时间和地点上都能对的上,欢迎其它校友提供更多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位知道金台西路是什么时候改的名。文革开始时好象叫针织路。6 ~" p# G# [6 p+ ~- W/ k6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22:16: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可现身了,到哪里发财去了?多提供信息啊。
发表于 2007-7-31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访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坚定而又浪漫的心情,这种心情支撑着整个旅程。凭着一句话、一种传说、或是某条信息透露出的微弱光亮,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夜色中,在荒芜古老的废墟里,在某位老人的回忆深处,慢慢地搜寻、静静地沉淀。它将周折、辛苦、希望转化成乐趣,让我们在传统和时尚的交接处深深地回味……
听松大哥:我感觉这就是在说你呢。
发表于 2007-7-31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31 20:42:25的发言:

首先热烈祝贺漫步学妹登上九百楼。朝思暮想,不容易。下面是千点大关,有志者,可以登上。

再为漫步的图做点旁证。从漫步的图上可以看出,出土点在原机院大操场的西侧偏中间一点,时间为1963年。1963年北京市在朝阳区第二使馆区及其周边推行集中供暖和炊事煤气化。热源是位于红庙的北京热电厂,煤气源则是北京焦化厂生产焦炭伴生的煤气。北京机院因为距离这两个地方都不远,而且集中成片,又是通向三里屯的必经之地,因此成为最先进行改造的单位之一。在我的印象中,1963年机院各个角落都在挖沟,尤其是大操场,因为周边没有建筑,成为各种管道分支和集中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次施工中发现了那块残碑。我认为在时间和地点上都能对的上,欢迎其它校友提供更多信息。

谢谢老三学长。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7-7-31 21:03:50的发言:
 寻访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坚定而又浪漫的心情,这种心情支撑着整个旅程。凭着一句话、一种传说、或是某条信息透露出的微弱光亮,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夜色中,在荒芜古老的废墟里,在某位老人的回忆深处,慢慢地搜寻、静静地沉淀。它将周折、辛苦、希望转化成乐趣,让我们在传统和时尚的交接处深深地回味……
听松大哥:我感觉这就是在说你呢。

漫步说的好,我们几十年后回来探索过去的生活,将周折、辛苦、希望转化成乐趣,而且能有新奇的发现,校友们大家努力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老三回母校拍的照片,这里就是几十年前我们学校后边的京郊田园,还记得这条小河吗?小河的水静静的流,抽水机哒哒的响,灌溉着绿色的农田

我们是寄宿制,也不让走出校门,学校显然是在高坡处,黄昏时同学经常三三两两站在学校的后边眺望,回想起来真的好象是金台夕照!

' ~ X, P- t- O) N1 F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21:58: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31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7-31 20:48:25的发言:
哪位知道金台路是什么时候改的名。文革开始时好象叫针织路。

最近杂事多些,没有上来与各位学友相聚,向各位致歉了!

需要更正一下听松大哥:机院门前的路(现人民日报社大门前)是金台西路而不是金台路,依此推论,金台路应是机院东边的那条路了,再推下去,机院大院就应是金台了?我们上学时,金台西路好像还没有名字,只是一条土路,南面通朝阳路,出口在小猪店(后改名小庄)北面是水碓子,当时还是农村,也不通公共汽车,我们上学都是坐九路无轨在小猪店下车,然后走到学校。文革中,九路公共汽车开始走这条路,是从前门到水碓子?。另外,我们在学校时,机院也没有游泳池,因此残碑不可能是挖游泳池时出土的。

想考察金台是否是现在人民日报的位置,我认为还应从机院建院前这块地方是干什么的?是否有可能出土那块残碑?有哪位学友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31 21:58:53的发言:

最近杂事多些,没有上来与各位学友相聚,向各位致歉了!

需要更正一下听松大哥:机院门前的路(现人民日报社大门前)是金台西路而不是金台路,依此推论,金台路应是机院东边的那条路了,再推下去,机院大院就应是金台了?我们上学时,金台西路好像还没有名字,只是一条土路,南面通朝阳路,出口在小猪店(后改名小庄)北面是水碓子,当时还是农村,也不通公共汽车,我们上学都是坐九路无轨在小猪店下车,然后走到学校。文革中,九路公共汽车开始走这条路,是从前门到水碓子?。另外,我们在学校时,机院也没有游泳池,因此残碑不可能是挖游泳池时出土的。

想考察金台是否是现在人民日报的位置,我认为还应从机院建院前这块地方是干什么的?是否有可能出土那块残碑?有哪位学友知道?

写错了,是应该是金台西路

机院建院前这块地方是干什么的?这要看地图了,1954年版的北京内外城地图比较全,哪位校友能搞到?

发表于 2007-7-31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7-30 17:20:56的发言:

老猪斑竹:很荣幸您的光临。开始有人说我们是红色贵族文化,后来觉得也不无道理的。我们这些大院子弟曾经跟胡同的平民子弟在文革前后,甚至在上山下乡都曾有过吵闹,但是岁月的磨砺,这些干部子弟也早已经回归到平民当中,非常佩服胡同里的平民子弟们对老北京文化传统的执著和干劲,正是老北京网吸引了无数曾经的大院子弟来光顾,我们的学校也搬到这里来助兴,也正是借了老北京网光,才建成了热门高楼(但承认有灌水之嫌),而且心灵之花又在学校旁边创建了热门“知青楼”,怀旧和发扬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主题使我们走到一起来。

老猪和其他的版块的文章和照片在我们楼和知青楼里多次引用,如您的泡菜坛子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对您的摄影艺术佩服不已。同意老猪的看法,咱们在知青楼里(还有我们楼)弄点好酒,就着泡菜,一起共享网络之乐.

看了此贴恍然大悟!原来在知青楼里也都是贵族子弟呀?我们这些平民子弟还是靠边儿吧![em04][em03][em01]
发表于 2007-7-31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织路,横着穿过光华路,向南通到大望路,向北到小庄......我万分的喜欢针织路,喜欢它藏在三环边,所谓CBD的中心地带,它是隐藏在中央电视台圈地的后面的类似于城乡结合部那样的地方。之所以针织路会隐藏在这里,听说这里原来是棉纺厂,曾经有过铜牛针织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在这里驻扎过,后来因为城市建设而迁离。然后在空着的和正在建设的工地的间隙,有了这么一条注定即将消失的路,它是没有几年好活头的。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其实针织路小学与针织路并不搭界,大概是当时还没有金台路或金台西路,所以借用针织路命名了......

[em01][em04][em06][em07]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31 22:28:45的发言:

针织路,横着穿过光华路,向南通到大望路,向北到小庄......我万分的喜欢针织路,喜欢它藏在三环边,所谓CBD的中心地带,它是隐藏在中央电视台圈地的后面的类似于城乡结合部那样的地方。之所以针织路会隐藏在这里,听说这里原来是棉纺厂,曾经有过铜牛针织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在这里驻扎过,后来因为城市建设而迁离。然后在空着的和正在建设的工地的间隙,有了这么一条注定即将消失的路,它是没有几年好活头的。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其实针织路小学与针织路并不搭界,大概是当时还没有金台路或金台西路,所以借用针织路命名了......

[em01][em04][em06][em07]

我也一直纳闷离针织路那么远,为什么叫针织路小学,老三这样解释就完全明白了

我清楚记得每次坐车都经过北京针织总厂的大门,在朝外大街红庙附近,没错,名字就叫做北京针织总厂

: B' S/ }6 M. J+ ~" G/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22:55: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31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31 22:28:30的发言:

看了此贴恍然大悟!原来在知青楼里也都是贵族子弟呀?我们这些平民子弟还是靠边儿吧![em04][em03][em01]

     京韵京情:   同是知识青年,  都走上山下乡之路;  同是知识青年,  都是经风雨见过世面.   苦尽甜来的时候,  共同为"知青楼"添砖加瓦吧.[em01]
发表于 2007-7-31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小庄那条马路为界,南面全是京棉几厂、针织几厂的地盘,往北才是机院的大院。针织路小学的学生大概也是以人民日报和机院子弟为主吧?这事要问雨中漫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7-31 22:28:30的发言:

看了此贴恍然大悟!原来在知青楼里也都是贵族子弟呀?我们这些平民子弟还是靠边儿吧![em04][em03][em01]

当年,我们都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现在,我们走到一起,即是缘分,也是乐趣,您说对不对?

您是知青楼的主要建设者,可不能走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7-31 23:01:16的发言:
以小庄那条马路为界,南面全是京棉几厂、针织几厂的地盘,往北才是机院的大院。针织路小学的学生大概也是以人民日报和机院子弟为主吧?这事要问雨中漫步了?

北京针织总厂的名字我印象特别深。

老三,您分析金台夕照应该在什么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wxbickey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 Z2 q: a! C( A* s0 L7 T
1 \4 M7 s& m% y f- ^
) d4 H8 P6 F! L3 O( w
头衔:秋之水
等级:正四品
文章:958
积分:4181
圈子:参与的圈子 ) L$ q3 y# f/ w
注册:2006年10月30日
78
- ]; l& b, W; N. t' B6 W# n% ^ * _4 q: p6 n( a
 个性首页 | 短信 | 好友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2 R$ I; e) Z' K: X& b6 @7 t2 ]
发贴心情 ) C+ V. i; J& u
实际确切地讲也许真正的金薹夕照碑在河北易水或周边,请看我博克介绍: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至于该台的位置,由于年代久远,一时较难确切指出。目前有金台七八处。 《上谷郡图经》说:"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延天下士"。《水经注》说"固安东有黄金台遗址"。明代的《长安客话》:"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为乐、郭而礼之者。胜迹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载:"易州,易水边二处,都城朝外一处,有三处黄金台"。清代的《宸垣识略》载:"永定门外三里有黄金台。" 除上述记载外,还有城内灯市口东口路北的二郎神庙,该处即内城"金台夕照"处(见马芷庠《北平指南》)。现在朝外小庄往北有金台路地名,当地人说,这里是古"金台夕照"的遗址。广渠门内有夕照寺。北京南城的老居民们说,这里是"金台夕照"的遗址。 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关东店南3501厂内(原苗家地教场东边半里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还能见到石碑倒卧的照片。 现在无任何遗迹了。现在发掘石碑的地方原是3501厂区,最早是日本人开的“被服厂”,亦即军工制衣厂,过去是一片荒地,不排除当时为了整治地面坑洼从别处拉来黄土平整土地。大家畅所欲言吧。
& X. X2 d- Z" d& | Z
“无党派爱国人士“

===========================================================================

从原创摄影版转贴过来

发表于 2007-7-31 2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雨中漫步说的1963年在机院大操场出土了残碑这件事是确切的,那么,金台夕照的位置就应在人民日报社院内。那个院子在解放前是干什么的?机院征用前是什么地方?是个坟地?

以下引用一段话,是否可以证明黄金台位于人民日报社院内:

明代所传“金台夕照”地点在何处,至今未考证清楚。明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中说:“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中说:“都城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土,登斯台者,辄低睠顾,有千秋灵气之想。京师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 8 Q- @4 S5 v; k i

乾隆依据历代的诗及其有关记述,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诗,概括了黄金台的历史情况。诗曰:“九龙妙笔写空蒙,疑是荒基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辨方孟任小童。遗迹明昌重校检;睾然高望想流风”。并立“金台夕照”碑于朝阳门外关东店苗家地教场,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尚可见到已经倒卧的金台夕照碑的形状。) u9 K/ m, u# {' P! f! s2 V

传说,校场中有个高台,称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之后一小段时间,由于金台地势较高,暂时还有一段太阳光线照到这个地方,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了这一景色,动疑心。据说他问明这里的地名后,担心姓苗的得天独厚,对朝廷不利。于是改苗家地为“金台夕照”,并就地立了一座碑,借以破坏苗姓的风水。这就是燕京八景中“金台夕照”的由来。

由此看来,北京机院建院前,那里是个练兵的教练场,本人认为,这里出土残碑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确实有点乱

还得各位大虾指点迷津

发表于 2007-7-31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7-31 23:25:49的发言:

现在确实有点乱

还得各位大虾指点迷津

雨中漫步所说,1963年出土过残碑,是否真有其事?她是机院子弟,可能会知道的多一些。我们那时只是个小学生,顶多是看个热闹,看不出名堂。但也没有印象说,机院曾经在挖沟时挖出过什么石碑。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人民日报社里的金台,好象是仿燕昭王的金台。那个碑文写的什么?

发表于 2007-7-31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里的全是些假古迹,没什么意思。从乾隆爷的诗中可以感觉到,当时这里已是一片荒野,他也是根据传说写下这么几句话,以怀古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0:16 , Processed in 1.211753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