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兄,这回我“加三”啦!fficeffice" />
8 @' z$ A1 P* @' r$ [我说——我说
" ~9 w, v) ~' A9 y' t谨以拙文献给曾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 - C. w: G/ y$ N' e5 O7 @( b4 o- o
/ i8 O1 H; l1 P: m( T6 M
电 影 观 感 杂 记 实 录 9 \. x% c" v5 [9 q1 u. L6 @
* P4 R3 a7 f8 a6 {- u, S大礼堂“内部上映”《攻克柏林》,高年级老生和本楼上中学的学长交口称赞,众口一词,说它是史诗性的电影,我们那里懂什么史诗,就知道仗打得空前激烈,要知道那是世界大战呐!而且是统帅斯大林同志指挥的。据说影片中有个红军战士,很壮很胖,一直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冲上纳粹议会大厦圆顶,让军旗高高飘扬。我们很关注这勇士牺牲没有,老生笑道,连毛都没伤着。其实,我们那时还不知道,主角特别是英雄是不会轻易死的,至少导演不让他死,观众更不答应。有一两部影片弄死主角,观众差点弄死导演。 $ A6 }2 [7 }% b( c
起先,门口把守得挺严。后来,没票又想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使劲,就和把门人一起拥了进去——我们也“攻克柏林”了。 , m* |1 i' ~1 Q; i; e8 g
进去一看,里面更热闹。电影还没开演,两派就开始争斗起来。一些人冲到幕前,据说是企图撕毁银幕,另一部分人则极力保护。直到传来停演的消息,双方在渐渐停手。 & e; d- Q1 x: ?
. \4 D' t3 T% t0 Q( x
《清宫秘史》中,印象最深的是小李子——太监总管李莲英,善于讨好慈禧太后,为她梳个“丹凤朝阳”的新发式,哄得“老佛爷”舒服极了。暗地里,李莲英把梳下来的“凤毛”藏掖在衣袖中。。。。。。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佛爷仓皇西逃,下令将珍妃投入井中。。。我们中的有心人还真地到故宫怀旧,实地“考察”那口井,据他讲那口井确有,只是井口很小,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塞不进去,更不用说珍妃啦。。。。。。
/ k; V( W# g B- o* _6 A
; P5 n( E& [+ n% W* S( l1 }大学生特别喜欢《列宁在1918》,而且可以说乐此不疲,百看不厌。可又很少完整看到底。原来,影片中有戏中戏——《天鹅湖》片断,王子和白天鹅双人翩翩起舞,撑死不过十秒吧,大学生们却目不转睛,屏住呼吸,如痴如醉地观赏着。直到被影片中的红色水兵打断,大学生于是也就一哄而散,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大概中国人都想吸收外国的、古典的,高雅的、芭蕾舞形式的文化养分,哪怕只有点点滴滴。
5 z0 j2 K% W8 x
$ \ r* I! ]1 P% L$ T5 G, S有一天晚上,在大礼堂连演两部片子,第一部是所谓“大毒草”《独立大队》,郭振清的马龙,还有庞学勤的“老三”(据说庞学勤的亲哥哥就在机院工厂工作,其子即庞学勤的侄子曾在附小就读)中叔皇的叶联络员。记得马龙手下唱的旧军歌:“三国战将勇,当属赵子龙,长坂坡前显威风。还有张翼德,。。。。。。”正看的“入港”时,胶片突然定格,接着出现一个褐点,像水波一样扩散。大家瞪大双眼,茫然不知所措。好一会才听有人惊叫——片子烧啦!原来灼热的聚光把胶片烧化。我们既惋惜又感到新奇,毕竟平生第一次开眼目睹奇观。大概就连机器也愤怒了,效“焚书”之举,怒烧胶片。放映人员也就势将《鸡毛信》提前放映,大学生失望至极,怨声四起,纷纷退场出走。我们小伙伴却如鱼得水,兴奋得又喊又叫,不能自已。。。。。。 7 `) |3 A/ Z2 @) C; a4 y
$ V$ u/ `+ i c. S7 j5 N9 ]& u4 h
《武训传》看得我们很压抑,应该说赵丹(后来才知道)扮演的武训很卖力,“拿大顶”,折跟头,惨然地说“打一拳,两个钱;踢一脚,三个钱。”要不就直着脖子呼喊:“小桃,小桃”。
4 l9 P& f5 ~% M
4 c& | Q- C4 h9 P) U4 B& s- `) F 《静静的顿河》很长,大概是上下集,以我们的年龄、阅历,当然对其内容似懂非懂,首先不知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蛋(后来知道叫格里高利),因为他一会当白军,一会有变成红军,过不多久又变了。记得影片最后,格里高利酩酊大醉,第二天清晨,枪声大作。格氏带醉慌忙上马,冲出村庄,沿路有士兵阻挡,只见格里高利挥舞马刀,连劈数人,真是勇不可挡,快出村口时,又见一人,格氏纵马甩刀,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那人饮刀而卧,格氏回首望去,却原来是个女性——和他又说不清道不白的关系。那女人向格里高利投来最后一瞥,说不清是怨恨还是欣然。。。。。。 6 c8 m: }; ^- e% i
* u# X) n% ?+ P9 A4 w 4 A" M9 U! L! |8 b: C
外国影片首推阿尔巴尼亚出产的,如《海岸风雷》,里面的老大,给中国观众印象极深。他不屑于打鱼,说“干打鱼这一行,连条上吊绳都买不起。”老大游手好闲,又贪杯中之物,天天混迹于酒馆。一次囊中羞涩,竟捡拾别人掉下的小钱,被人当场将其手踩在脚下,揶揄地说:“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们最爱模仿这段,有人掉了东西去捡时,总有人会踩上一脚,接着就会说:“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有人有“叛逆”行为时,有的伙伴就学着父亲教训老大那样说:“你可以不爱我,不爱为你们担惊受怕,抚养你们长大的妈妈,可你们要爱祖国,爱阿尔巴尼亚!”俨然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 @ u6 b1 X1 r7 C3 O: {
2 j5 ]3 j9 P$ H3 h0 r/ [ 还有一个《广阔的地平线》,主角乌拉恩原是抗击纳粹的游击队员,“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脍炙人口的战斗口号大概就是第一次从他嘴里说出的,建设时期的百吨浮吊起重司机,爱买“钻石”牌香烟(据说是阿国制造,出口中国转内销的,好像见过,硬壳装的)。 还有落后转变的青工阿兹姆,“过去一直不安心船吊工作,后来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有很大进步”。。。。。。一次,阿兹姆触景生情,大受刺激,从塔吊上坠入水中,就是因为有个“阿飞”——阿国的浮浪青年纠缠“二的”(音译,那是不兴字幕,只能大约辨音)。 + K' o1 d2 x+ k
一天下班夜行,乌拉恩赫阿兹姆遇到浮浪青年,只见那人轻浮地对外国水手说,国际俱乐部在那边,可是没有。。。。。。”引起外国佬一阵淫笑,也引发两人的共愤,乌拉恩出手将那浮浪青年教训一番,然后说,第一。。。第二。。。第三,你给我滚! 2 I5 `; d8 E; J0 Y- k
船上有一个诙谐的大师傅,这厨师堪称“寓做于乐”,一面哼曲一面做饭:“我们这里,什么都有。。。。。”。“我是按《食谱》184页做的饭。” / B" N0 \2 O+ d: M2 h/ \, L l
总爱说:“又一次,我也。。。。。”。
/ _/ ?! m- O# Y5 ?$ h( l “又一次,我在。。。。” 8 w) K1 q5 m' p# @' k) _
“在纳德纳尔。” 4 z3 H4 L% Z @1 _; o: S
“不,在加勒比海。我也救了一个希腊水手。你猜他说什么?他说,谢谢你,阿尔巴尼亚崽子。我说,我救了你,你还骂我!” , H3 w1 [* g% L2 `! B/ C, t# k
女工“二的”和阿兹姆在马路上争吵,吵的“忘乎所以”,甚至没注意迎面开来的大卡车。现在开来,这司机估计心中有气,视若无睹,脚死踩油门往上撞,想撞倒的必定是阿兹姆,工作时间估计撞死白撞。直到近在咫尺,两个如酣战的斗鸡的男女才发现并拼命退逃。导演也没给阿兹姆决好的救美机会。。。。。。其实,两人是借吵架抒发情感吧。卡车一过,二的就绷不住了,冲了过来。。。。。弄得阿兹姆像傻小子似的又是眨眼又是摸下巴,莫名其妙。。。。。。 2 f* Y% ?& E+ e5 z7 K: E( X9 w7 Y
1 D( T& h7 X3 B4 P6 u; U/ d
A$ R/ Y1 c3 `+ A( m虫草老弟:这回动作够麻溜儿的吗!我这费劲巴咧敲完字一抬头,好嘛,您这评论员文章都出来了。。。
+ _! N# o' k1 j
* t L; H- ?3 p 阿片《广阔地平线》是我们那时看得最多的外国片。不管阿国多穷,它总算是带有异国情调味,我们非常喜欢模仿里面的情节。你记忆得很准确,回放得生动,。。。还有一个主任叫苏格拉迪的,心里对“阿尔蒂”有意思,但碍于上下级,最后事情没起色,直喊头疼,向乌拉恩要阿司匹林,得到的答复是“阿司匹林,你回家找去!”。。。 " s: t6 @* H( @- x
我写得比较虚,你写得比较实。虚实结合,也是一种写作方法,拿我就上菜啦,
, |" c) X5 \; F F5 t3 R( F ( f7 ]6 L8 Z! ~% O8 ^
“菜花, 上酸菜!!”。。。 . n! I5 Q* l# H9 _$ ^
$ P' S( k. m, [7 a9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