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12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6号楼

正对6号楼东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7-12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水哥 有平房老照片吗
发表于 2009-7-11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7-11 19:16:00的发言:
# x: a. _6 {5 u+ H, k

    在机院附小看电影,是同学们都喜欢的。当时住校生占多数,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回家也未必能看一次电影。所以看电影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大事。

* C5 p9 T2 E# B* g/ m+ ?9 |, E* V

    电影放映时间一般是在小礼拜六,就是不能回家的周六。有时电影海报先贴出在公告上,这样就使得大家有了盼头,每天都盼着演电影的那一天快快到来,心里不断地念着片名,记得有一次上映动画片“骑鹅旅行记”,我就不断地念叨片名。因为这个故事早就知道,也知道有这个电影,一直看不到,一旦要看到了当然心里非常高兴。

: G5 ?" T( H8 ^

    电影片选得都是适合青少年看的,国产片有“上甘岭”、“神秘的侣伴”、“海魂”、“画中人”等,国外片主要是苏联片,“青年近卫军”、“坚守要塞”、“培养勇敢精神”、“保尔柯察金”等。

, u; S! A" p: o" ?6 k3 z

    演出地点有三处:最早在教学楼的顶层。后来有了吃饭的礼堂,就到那里了。夏天在操场。在顶层和操场放映,大家在阿姨的带领下,拿着小板凳集体进入放映场就座。很有秩序。

! @, S# g* i/ z' Y

    放映中,经常是互问片中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得势时,欢呼跃雀。坏人得势时,沉默或咒骂。但有时会弄错,印象比较深的是“青年近卫军”中,被捕的好人们(奥列格、万尼亚、邬丽亚、谢辽萨、刘巴等)临刑前受尽折磨,大家多么盼望能有好人苏联红军出现来救他们,这时出现了一队人马,立刻引起一片欢呼。但是当有人先看出是坏人的队伍时,立刻冲大家喊:“别叫了!是坏人!”便安静了下来。看后或看中经常有人统计好人死了几个。非常不愿意看到好人牺牲。

* _4 u( v$ y1 t& Q8 s% X! t$ {8 w

    在“培养勇敢精神”中,鲍里斯脱光衣服过河侦查,“保尔柯察金”中,筑路铺铁道的共青团员们的住宿工棚中出现了伤寒病,大家脱去衣服烤火的镜头出现时,场中出现了笑声,高年级的立即制止:“别笑了!有什么好笑的!”

% J6 s. f( b; j# i! N

    电影歌曲经常是电影看过后,立即在同学中唱起,“我的祖国”就是我那时学会的,是郭老师教的。第二段的歌词“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被认为还不适合我们唱,于是就不唱第二段。“神秘的旅伴”中的“边防军之歌”也是看过电影后哼会的,没有人教。一边唱着“边防战士英勇机智眼睛雪亮————。”,一边作着骑马的动作,非常高兴。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是看过“董存瑞”后哼会的。

$ u# y2 o0 \; y1 s% B* N7 M$ o

    看电影还有故事,以后再谈。

/ f) w+ ]& q4 S

附小操场看电影,好话题啊。

! l5 z3 F, M3 x

不瞒您说,我也已经出了草稿,只是还没来得及敲出来。。。

发表于 2009-7-11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7-11 19:34:00的发言:
  ; \" M, W% q G7 v% R

鞠大哥:fficeffice" />

- L$ H0 k9 i5 R' R% }

虽未谋面,但在网坛上神交已久,只不过我属于“剃头挑子”。

3 C: L% f8 N% m" p- D1 y

“无论多大,我们都是老师的好乖乖”(大意)。鞠大哥的话犹言在耳,道出了我们附小全体学友的心声。

7 @, q" }- L2 e+ ^" z1 ^

鞠大哥有关亓学长的文章,我记得刊发不止一次,我也拜读了何止一次两次。每次都深深为亓学长多舛的命运感叹,也为鞠大哥对挚友的忠贞之情所感动。

+ m3 t0 a! L8 {% R2 B

如果将附小比作一个大家庭的的话,鞠大哥则是宅心仁厚的兄长,尊长扶幼。很希望鞠大哥拨冗,多多交流,多多指点。

$ y8 p& m* l: n) h, ^

另,鞠大哥文中所提得亓学长之父,任机院财务科长。我那时年幼,对大人的工作之事不太清楚。只记得原来在机院北门外的猪圈,有个人称“老齐头”的工人师傅,常年推着一车赶水喂猪。文革时,有一天起,又添了一个人一起推车,记得他很瘦,身穿中式褂子,一副厚重、套着大圈小圈的黄白边圆形眼镜。冬天还带着一定破旧的棉帽。据说也姓Qi,但不知是不是这个“亓”,这个人。其罪名是叛徒,当然啦,肯定是诬陷。院里的孩童们大概为了好记,干脆也称其“老Qi头”。那时,家父也在冲击中,也在“牛棚”,我等与亓学长可算同病相怜,难兄难弟。。。。。。相似而不相识。

; c/ ~: ?& ?! C' x

唉,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但永远不能忘记。。。。。。。

& l: c; W: b* c

请代向亓学长的亲人致意!

( u y; K% G: B1 l2 p

向鞠大哥致意!

9 n) V1 c: U" ^2 |. ]3 p4 Y

虫草老弟提了个醒,那位“老Qi头”应该就是亓兄的家父---亓敬民老先生。

* J( M5 o9 q2 H" w" ?

亓老先生应该是伙食科的老科长吧,我前面也写成财务科了。

发表于 2009-7-12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7-11 19:34:00的发言:
  . f0 e9 C; Z9 m7 z

鞠大哥:fficeffice" />

: n9 ~; j2 l1 r! G

虽未谋面,但在网坛上神交已久,只不过我属于“剃头挑子”。

/ |4 X) u0 x( ]' V4 L

“无论多大,我们都是老师的好乖乖”(大意)。鞠大哥的话犹言在耳,道出了我们附小全体学友的心声。

2 y2 G! F8 w& P4 k8 O! ?

鞠大哥有关亓学长的文章,我记得刊发不止一次,我也拜读了何止一次两次。每次都深深为亓学长多舛的命运感叹,也为鞠大哥对挚友的忠贞之情所感动。

2 m3 h8 B; H% h, i

如果将附小比作一个大家庭的的话,鞠大哥则是宅心仁厚的兄长,尊长扶幼。很希望鞠大哥拨冗,多多交流,多多指点。

4 Z& t! x2 m3 q0 c& G% P

另,鞠大哥文中所提得亓学长之父,任机院财务科长。我那时年幼,对大人的工作之事不太清楚。只记得原来在机院北门外的猪圈,有个人称“老齐头”的工人师傅,常年推着一车赶水喂猪。文革时,有一天起,又添了一个人一起推车,记得他很瘦,身穿中式褂子,一副厚重、套着大圈小圈的黄白边圆形眼镜。冬天还带着一定破旧的棉帽。据说也姓Qi,但不知是不是这个“亓”,这个人。其罪名是叛徒,当然啦,肯定是诬陷。院里的孩童们大概为了好记,干脆也称其“老Qi头”。那时,家父也在冲击中,也在“牛棚”,我等与亓学长可算同病相怜,难兄难弟。。。。。。相似而不相识。

2 y/ A9 {3 l# n/ ^3 M8 r

唉,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但永远不能忘记。。。。。。。

# C5 a0 |- X( _

请代向亓学长的亲人致意!

; K3 K- i' |3 X# z4 t# o7 W

向鞠大哥致意!

: g8 V/ Q" u( x( ^/ H U

不对了,。。。亓老先生好像是机院伙食科的老科长。

发表于 2009-7-12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7-11 22:55:00的发言:
. G$ t- @- q# V: q3 E" d

虫草老弟提了个醒,那位“老Qi头”应该就是亓兄的家父---亓敬民老先生。

, N$ X% V! L8 V- o

附小操场看电影,好话题啊。

$ g& J! h4 i3 d& |

不瞒您说,我也已经出了草稿,只是还没来得及敲出来。。。

& l) j3 b; |% y# o3 P5 i) t1 y3 S


水兄:

+ k% D! n3 G0 G' {% z

感谢你的佐证。我估计也是亓敬民老先生。只是没有十分把握。当时知道姓Qi,也知道不是“齐”,以为是“祁”,现在明白了。

9 v" r- g. x* M# U5 N. z* K! z

另,我也就西大哥的看电影话题,写了几段,但还未完成。与水兄不谋而合。还是按不成文的老规矩,兄先我后,愿我能先睹为快。

发表于 2009-7-12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jwy在2009-7-11 18:55:00的发言:
"当年,赫鲁晓夫逼着中国人还帐——还本来是馈赠的财物。据说,我们要用苹果偿还,满载大红苹果的货船开到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和苏联方面人员船只交接货物。苏方有意借机刁难,拿出一个大金属圈,说不定是狗脖项圈,凡穿过此圈的苹果一律不要,结果,有小半船好端端的苹果未能过关。苏方不错眼珠地盯着那些苹果,通过翻译暗示,这些苹果可以作为等外品收纳,作为苏方人员的慰劳品。 姥姥!想得美。宁可喂鱼也不能便宜了你们。中国人是真有骨气,一下子把剩下的苹果全部倒入乌苏里江。真不知那年打上的鱼是不是带着苹果味。" 教授也戏说?哈哈哈
) @; }8 Y/ \. m2 T6 w

DaYingEr:

' M, K' f' d9 ]. K: I6 y% c

 

' k9 Q i8 ^( H1 W

在这里上贴不分职位,职称什么的。我想虫草老弟是以一普通附小校友身份发帖。他要是敢以教授身份发帖,LaoLao!,在西安就得被发小们废喽。。。。嘿嘿。

发表于 2009-7-11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09-7-11 12:37:00的发言:
/ W4 j v% F; {. S# e, d

心一:

3 v* [# v9 A3 V6 N* D

  看到你说我年纪大,态度认真,不断修改自己的文字,好像我是在精益求精。除深表谢意之余又不胜惭愧。其实是我电脑操作技术,具体来就是发帖技术差,本来有些基本技术孩子都教过我,年纪大忘性也大,临到亲手操作就又不会了。刚开始动作才打上题目,不知按错那个键,就发出去了,搞了半天进行纠错,后面是发我那篇拙文,按上传附件、搞复制粘贴都不成,给儿子打电话问怎么整,儿子又费了半天功夫教我,这样才发上去,但是没有分段,我又搞回来分分段。这样想着可能会减少对校友们的眼球污染。说说这些让大家笑笑,笑一笑十年少嘛!

- O( F1 _( @+ @: j# M$ [

 

, c, m; z# q/ K3 o, P

鞠大哥,

) N, ~6 i" J1 ?& _2 t

  说一点操作。如果是我,你这次的发言,会考虑分成3部分发,这样操作就容易一些。

- J/ x- ~. v+ `+ M

  另外,文章比较长,除了适当把长段落再分成小一点段落,还有必要再加上几个小标题。这样对你,容易写作和修改(还易于想起更多细节);对读者,易于阅读。

- l' G: k& y5 }/ K# t+ g# Z/ G% E: N& W

   最近在想,有些历史是有穿透力的,不管表达形式如何,总能顽强地传递到后人心中。通过你平实的文字,亓大哥的性格清晰地展现出来,他承受了时代带来的痛苦,也有幸结识了一位一生一世的忠实朋友。我们还看到,一个以朋友为镜,勇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缺点和弱点、不断进步的鞠大哥,这该是亓大哥最欣慰的吧。

发表于 2009-7-11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我说

- s; P7 b2 {; E; I9 t2 ~

谨以拙文祭奠我的小学三年级

# u0 q5 ^2 Y% _7 U& L6 |$ \

                                                   我的小学三年级fficeffice" />

* p- D3 o! l' w" W5 @: l

 

X! c: B+ n6 v$ r7 d% e3 z1 E

  

X) R1 x. N5 I5 }( o

  1966年夏,二年级的下学期已过了大半,再过不多时日,我们就该考试放暑假了。那时,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宣称,我们就要成为三年级大生啦。

! u& ?' }7 A9 E. a

  在我们学生间的私议中,“阵营”的划分并不像校规守则那样严格以一个年级和班级建制为界线。一年级永远是小豆包,五六年级是高年级老生。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四年级,则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5 `2 v+ }; p/ k. }- Z; w- O

    三年级并非只是简单的数字递增,虽然只多了几乎微不足道的一个个数,但却有独到之处:决不能只看成2+1。据高年级的学友说,三年级后就开始正规化了,如可以加入少先队——不过这是老黄历啦,——我们已经是“红领巾飘扬在胸前”的第一批全民少先队员了。当然还有许多变化,最实际而令人兴奋的当然是不用或尽量少用铅笔。说实在的,这两年我们把铅笔用得够够的,买呀,削呀,断呀,最令人苦恼的是小铅笔头,扔掉吧,既浪费又可惜,继续用吧又实在不趁手,尽管那时笔套应运而生。有大人竟戏称其为烟屁股,估计也是切身体会,形象类比,有感而发吧。

6 b. e: K. \. L1 u$ \' }* v$ U

  不使铅笔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开戒,使用心仪已久的钢笔。钢笔,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的名称,就像抗日游击队员有了钢枪,那鸟枪换炮的滋味自然是妙不可言的。

6 F2 B- V/ s, l* I

  其实,“金木”“新陈代谢”,早盼着这一天呐。记得一次,家人高兴,提前买了支钢笔给我,是鱼形的。我自然又是欢喜又是愁,欢喜得如同美猴王得到金箍棒,愁的是无它用武之地,还得认铅笔为老大。后来,生生把这条鱼晒了起来,直到找不着。。。。。。最终也没有派上用场。

" e+ j& [7 b- w; H7 Y2 s

  

7 ~3 V, @$ h$ ]- p6 o

  一旦“换装”,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循环变化,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不用或少用铅笔,就等于不用或少用铅笔刀,转笔刀,垫板,笔套,尺子。。。。。。就等于幼儿抛弃了“学行车”,伤愈者甩掉了拐杖。

7 |! k" u9 {: u7 M" ^# e& o0 U' |0 w

  提到尺子,要多说几句,除了“打格划线”以外,还有几个“副作用”:有同学用他算算术时划加减和等号(+-=,这种做法以女同学居多,也难怪女孩天性爱美,打小就讲究“线条”。可也有些小男生也好这一手,常常引来“小男爷们”冷嘲热讽。。。。。。据说有的班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有的同学平时“比划”惯了,到了考试,还一丝不苟的“尺度”,时间有限,顾此失彼,最后反而弄得歪歪扭扭,乱七八糟。。。。。。。

+ {$ D& o v1 Y# `+ p# W+ v

  使用钢笔行书,就意味着我们写字基本定型了,近两年来一直一笔一划地用铅笔写字,不知用秃了多少铅笔,就像武术的练家子耍了两年的木头假刀,这回该轮到抡抡真家伙了。。。。。。积两年的实践经验,我发现,铅笔尖儿不只是削出来的,更是转出来的,你要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小学生每写一个字竟需要将铅笔在手中不停地转动好几下,开始自己没在意,以为纯属个人喜好,后来观察别人写字,就像看在镜子中看自己,大家都在转笔,后来领悟到这是在寻找铅笔笔尖的锋尖。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这一奥秘的首发者,但迄今为止我可以自信地宣布,我是将其发现见诸于文字的第一人,荣幸之至(好不自鸣得意)。

* ^: d+ I3 A: U

  

7 c4 l, ^- j# S& \7 u' O+ g& a

  用钢笔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一旦形成“白纸蓝字”,就不好涂改,万一出错,就只能用专用橡皮——一头白一头灰的那种,灰头专擦墨迹。以前趁哥姐不在,偷偷用了钢笔和橡皮,钢笔不习惯用,而橡皮不好用,几乎连纸带墨一起擦掉,有时甚至擦出纸窟窿,。。。。。。。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我竟特别欣赏钢笔写错字后的涂涂抹抹,在我的眼中,竟比得上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大概我那时就是这样理解“可圈可点”的。 

- L( e; z. u) p0 L4 d

  

; _" w3 x) R/ S. R

  上了三年级,我们就可以开始学做作文啦,不用整天价单调地造句。这两年造得人人着实有些腻烦,造得五花八门:什么“血气方刚”——向日葵血气方刚地成长。“狐假虎威”——班长狐假虎威地跟在班主任后面。据说这是大面积受灾,有的学校身甚至还传出这样的造句:“六一儿童节,我校师生都穿上衣服逛公园。”硬生生拉掉一个“新”字,传为笑谈。

1 Y2 |* ~% e. A( U) a3 i* ?4 g) [/ g

  三年级,我们就该开《常识》课啦。这门课一般是讲自然常识,有点像当时的畅销书《十万个为什么》的缩微版。我们不久就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搞清楚无数个“为什么”,于是就更加向往和讲究“科学”,动辄就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

5 Z2 Y4 w" `/ i4 d" P

  到了三年级,听说《算术》就不叫算术啦,正名应该叫《数学》,据说除了阿拉伯数字外,还有字母,如圆周率3.1416159。。。。。。除不尽,永远循环。更有甚者,若三年级打不好基础,以后就会出现大麻烦,比如,高年级数学还有XY什么的,记得那时我真的被镇住了,一心想弄清这XY到底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后被告知叫“未知数”,可我不知从什么地方看过或听过“味之素”的名称,实在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 A8 g" K' P# T9 H

  到了三年级,据说就可以参加外语选拔。就是由外语学院(大概应该是外语学校)来挑人,据说极严格,老师只把外语课本在你眼前晃一下,就要你读出来。据说一个年级只被挑走一两个,据说有的不久又遣送回来了。

: x* `4 Q1 m( f

  因为是三年级以上的事,没有亲历,一切都是传闻,道听途说。不过更增添了神秘感,激发我们快快去身体力行。

7 x$ B! R; ^3 A7 A

  

* r) l% D1 }2 b$ q* C. S3 c

  1966年的初夏是火热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政治气候,不用说,那就是史无前例的文革烈火烧的。既然是文化革命,就必然波及到教育战线的最前沿——学校。

1 U* U4 H" d% L r% y

  小学生哪里懂得什么政治,什么革命,待到文革的劲风刮到附小,已经有些似是而非了。

7 Y/ A/ J9 S" g# |% \7 l

最先传来的是课本上发现有“反动标语”。这源于当时红极一时的小说《欧阳海之歌》的封面,据说有个戴瓜皮帽的地主头像,红旗是倒挂的。传得沸沸扬扬,有鼻子有眼。既然著名小说如此,课本又怎能“清白”呢?

' K& s% \+ Q6 I# M# L& Q

   后来,我校各个年级也发现课本的字里行间有“反动标语”。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文图并茂,从文字中看不出什么反动的东西,但有一两个细心人硬是从插图中看出端倪,记得一位同学指着《英雄小铁锤》中小铁锤夺马送情报的插图说,乱草中有“某万岁”。我们仔细看去,果然三颗东倒西歪的小草,隐约搭成一个“万”字,至于“岁”字更大些,有模有样。

/ o7 C- j( A" D3 H

  盛怒之下,一同学将课本一脚踢飞,书本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刚一落地,有被狠狠地种种地踩上几脚。其他同学见状,也纷纷动手动脚。。。。。。教室内立刻大乱,一片狼藉,就像影片中败逃后的敌军司令部。

/ | X s5 Q [ g* J& x/ `8 \

  没有了课本,课肯定是没法上了。似乎后来也没有考试。

: d( e; e, j: i, E+ ]! j9 I

  不久,我们就放假了。谁也没想到,这假一放竟长达一年有余。

4 C3 Z, U" E% ?

  “复课闹革命”时,我们班从二一班一下变成四一班。

( p, T; a7 N' Y: r% k0 T

  呜呼!我们那本该引为自豪的三年级,我们那更加正规化的三年级,我们那向往已久又一天也没上过的三年级。。。。。。

* j2 U9 o4 A* Y3 Z7 ]$ d

 

发表于 2009-7-11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赫鲁晓夫逼着中国人还帐——还本来是馈赠的财物。据说,我们要用苹果偿还,满载大红苹果的货船开到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和苏联方面人员船只交接货物。苏方有意借机刁难,拿出一个大金属圈,说不定是狗脖项圈,凡穿过此圈的苹果一律不要,结果,有小半船好端端的苹果未能过关。苏方不错眼珠地盯着那些苹果,通过翻译暗示,这些苹果可以作为等外品收纳,作为苏方人员的慰劳品。  P% a% Q- @8 K$ U
/ K1 m9 Q0 E" ?
姥姥!想得美。宁可喂鱼也不能便宜了你们。中国人是真有骨气,一下子把剩下的苹果全部倒入乌苏里江。真不知那年打上的鱼是不是带着苹果味。"
% z- E# D! k  E! q( R: [5 j- r/ H+ E9 s' @' _
& S) L7 R) |! {
教授也戏说?哈哈哈
发表于 2009-7-11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电影

    在机院附小看电影,是同学们都喜欢的。当时住校生占多数,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回家也未必能看一次电影。所以看电影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大事。

& \; E# T4 _ E+ b3 x+ i* h

    电影放映时间一般是在小礼拜六,就是不能回家的周六。有时电影海报先贴出在公告上,这样就使得大家有了盼头,每天都盼着演电影的那一天快快到来,心里不断地念着片名,记得有一次上映动画片“骑鹅旅行记”,我就不断地念叨片名。因为这个故事早就知道,也知道有这个电影,一直看不到,一旦要看到了当然心里非常高兴。

$ s) f/ b! z d9 s" @

    电影片选得都是适合青少年看的,国产片有“上甘岭”、“神秘的侣伴”、“海魂”、“画中人”等,国外片主要是苏联片,“青年近卫军”、“坚守要塞”、“培养勇敢精神”、“保尔柯察金”等。

2 J+ U# k! b; ?1 a1 L' X$ o

    演出地点有三处:最早在教学楼的顶层。后来有了吃饭的礼堂,就到那里了。夏天在操场。在顶层和操场放映,大家在阿姨的带领下,拿着小板凳集体进入放映场就座。很有秩序。

3 y7 X* X. B& P

    放映中,经常是互问片中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得势时,欢呼跃雀。坏人得势时,沉默或咒骂。但有时会弄错,印象比较深的是“青年近卫军”中,被捕的好人们(奥列格、万尼亚、邬丽亚、谢辽萨、刘巴等)临刑前受尽折磨,大家多么盼望能有好人苏联红军出现来救他们,这时出现了一队人马,立刻引起一片欢呼。但是当有人先看出是坏人的队伍时,立刻冲大家喊:“别叫了!是坏人!”便安静了下来。看后或看中经常有人统计好人死了几个。非常不愿意看到好人牺牲。

9 z( J' f! T5 M; ?/ M

    在“培养勇敢精神”中,鲍里斯脱光衣服过河侦查,“保尔柯察金”中,筑路铺铁道的共青团员们的住宿工棚中出现了伤寒病,大家脱去衣服烤火的镜头出现时,场中出现了笑声,高年级的立即制止:“别笑了!有什么好笑的!”

1 _, x% U+ x# B! R9 N4 T; r3 f

    电影歌曲经常是电影看过后,立即在同学中唱起,“我的祖国”就是我那时学会的,是郭老师教的。第二段的歌词“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被认为还不适合我们唱,于是就不唱第二段。“神秘的旅伴”中的“边防军之歌”也是看过电影后哼会的,没有人教。一边唱着“边防战士英勇机智眼睛雪亮————。”,一边作着骑马的动作,非常高兴。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是看过“董存瑞”后哼会的。

* x6 u. L1 L% }9 z" N# f( x

    看电影还有故事,以后再谈。

发表于 2009-7-11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0 H, K7 }0 S% }% a* |

鞠大哥:fficeffice" />

' E8 l% \/ o+ B% x4 Q" q+ k

虽未谋面,但在网坛上神交已久,只不过我属于“剃头挑子”。

& P! Y( K: ]( K1 d* Q1 E

“无论多大,我们都是老师的好乖乖”(大意)。鞠大哥的话犹言在耳,道出了我们附小全体学友的心声。

; A# F3 b. p' r

鞠大哥有关亓学长的文章,我记得刊发不止一次,我也拜读了何止一次两次。每次都深深为亓学长多舛的命运感叹,也为鞠大哥对挚友的忠贞之情所感动。

' \/ U. C" y1 j: m

如果将附小比作一个大家庭的的话,鞠大哥则是宅心仁厚的兄长,尊长扶幼。很希望鞠大哥拨冗,多多交流,多多指点。

. Y. {$ f1 W( Z% E

另,鞠大哥文中所提得亓学长之父,任机院财务科长。我那时年幼,对大人的工作之事不太清楚。只记得原来在机院北门外的猪圈,有个人称“老齐头”的工人师傅,常年推着一车泔水喂猪。文革时,有一天起,又添了一个人一起推车,记得他很瘦,身穿中式褂子,一副厚重、套着大圈小圈的黄白边圆形眼镜。冬天还带着一顶破旧的棉帽。据说也姓Qi,但不知是不是这个“亓”,这个人。其罪名是叛徒,当然啦,肯定是诬陷。院里的孩童们大概为了好记,干脆也称其“老Qi头”。那时,家父也在冲击中,也在“牛棚”,我等与亓学长可算同病相怜,难兄难弟。。。。。。相似而不相识。

4 f# X" b4 Q3 o* b8 i: y. g5 g

唉,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但永远不能忘记。。。。。。。

/ x3 S v2 E8 T8 A. R

请代向亓学长的亲人致意!

4 i P# u7 T$ z! U

向鞠大哥致意!

发表于 2009-7-11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和水小子说两句

水小子你好:

; ~" J7 h: E/ p2 x5 h7 T4 z

      虽然以前我们没有直接搭过话,但是你的大作我还是看过几篇,受益匪浅。你的记忆力好所以素材丰富,信息量大,文笔也很好,写出的文章生动有趣、有义,引人入胜,是这个论坛的亮点。难得你还能记得亓桂林父亲的样子,真可惜那时没与你见过面,如果那时有缘在一起,通过你的笔,还可以写写我们的故事。

z! v, j" e% u( l5 L: {8 X

 

发表于 2009-7-11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胡老师的鼓励

谢谢胡老师

$ I6 T, s$ I: @& X2 ^5 c

     谢谢胡老师对亓桂林全家的良好祝愿,他的家人、他的妹妹都会永记母校老师对他们的教诲,同学对他们的关心。您在担任大队辅导员时,亓桂林两个妹妹可能正在附小学习。胡老师记挂论坛上学子们,甚至半夜三更也坚持浏览 、回复、发帖。您总把学生全装在心里,您是把大家团聚在一起的最强的磁石。但是您年纪毕竟大了,千万要注意锻炼身体,要睡好觉,要注意休息,老人熬夜对身体的损害是比较大的。

发表于 2009-7-11 1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之花学长:

( Y$ V7 \3 N' ]0 q! n& m1 O

 

2 `5 M: V1 m- t. I

请问去你们《文化乐园》怎么个走法?谢谢!

( z* o9 L1 Z+ j+ U$ {

 

9 t. b! A$ b: f* V0 n2 C" q

 

发表于 2009-7-11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多帮助指正

心一:

# ?8 d1 i$ E& T8 t& e2 O7 t G

  看到你说我年纪大,态度认真,不断修改自己的文字,好像我是在精益求精。除深表谢意之余又不胜惭愧。其实是我电脑操作技术,具体来就是发帖技术差,本来有些基本技术孩子都教过我,年纪大忘性也大,临到亲手操作就又不会了。刚开始动作才打上题目,不知按错那个键,就发出去了,搞了半天进行纠错,后面是发我那篇拙文,按上传附件、搞复制粘贴都不成,给儿子打电话问怎么整,儿子又费了半天功夫教我,这样才发上去,但是没有分段,我又搞回来分分段。这样想着可能会减少对校友们的眼球污染。说说这些让大家笑笑,笑一笑十年少嘛!

发表于 2009-7-11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09-7-11 12:37:00的发言:
V% G1 [* s T( o

心一:

% p/ c9 Q( p) n# ?% O2 N

  看到你说我年纪大,态度认真,不断修改自己的文字,好像我是在精益求精。除深表谢意之余又不胜惭愧。其实是我电脑操作技术,具体来就是发帖技术差,本来有些基本技术孩子都教过我,年纪大忘性也大,临到亲手操作就又不会了。刚开始动作才打上题目,不知按错那个键,就发出去了,搞了半天进行纠错,后面是发我那篇拙文,按上传附件、搞复制粘贴都不成,给儿子打电话问怎么整,儿子又费了半天功夫教我,这样才发上去,但是没有分段,我又搞回来分分段。这样想着可能会减少对校友们的眼球污染。说说这些让大家笑笑,笑一笑十年少嘛!

# G/ N9 s7 N( l, }; n

老鞠大哥,

# w) |+ r( O8 C2 g) i1 g+ C# v% S( w

你用朴实无华的词句,细腻地描述了对已逝去的学友的追忆,难得的真情流露。我相信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亓兄长老父亲的样子我还记得,梳中分头式,戴眼镜,经常穿浅灰色四兜外套,是机院财务科的老科长。

' r: ^& G4 f. M

 

6 |3 k" v1 _9 W6 D

望老鞠大哥常上来交流。

发表于 2009-7-11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11 8:18:00的发言:
- q* @; k Q5 ]% ?5 z# D: w# q

 好像没有那种破败感吧。

: y9 t# j: `9 t' r ~0 h4 \

 “残阳断塔,塔欲溶水”我一点也没有感觉有破败感,仅是看到照片的随感,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是有些破败感了。还是文人(搞文的人)感情丰富、细腻。佩服。

发表于 2009-7-11 0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7-11 8:40:00的发言:
2 S/ [, F6 Q$ T7 t

 “残阳断塔,塔欲溶水”我一点也没有感觉有破败感,仅是看到照片的随感,经你这么一说,还真是有些破败感了。还是文人(搞文的人)感情丰富、细腻。佩服。

) c" c5 F: ]" d4 P0 n1 @/ R: Y: ?

 都在线上,有点像聊天室了。

6 s& s. D, b, [$ u4 Y0 M

 “断”和“残”字太明确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还知道一点。

: a& @( P# J. I* X

 如果说“文”,对我是“文字”和“语文”,还有电脑文字处理,不是“文学”、“文艺”什么的,整不了那种东西,不然我自己就能把名字起好了。

" z% A" D m1 b3 J. X/ S9 x8 ~

 

发表于 2009-7-11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7-11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馨蓝霏霏在2009-7-7 12:55:00的发言:
: x( k/ B$ ~4 |

    

! q: W: L j) {; a

  不是惜字如金,是刚才家里要来人,紧着忙活先和你通报一声。

- V$ w( W1 D$ V9 K3 t+ Y1 w

先说杨阿姨又怕你失望我说:“wanglei问您好!”她说:“wl是谁呀?”我说:“是王所长的小儿子。”她说:“奥,那你看见他也带我问他好!”我说:“他在······”她身体很不好。

+ ^, |! F; D, e$ A+ r7 r' W6 d E

  当然是Rong家老二了,老二叫小弟吗。你?你什么时候你回来呀?别老让我们等啊。快点!

@: h6 ?7 m* R- K

   还说那你们男孩小时候,见了女孩就说:“去去去···小黄毛丫头或是小贫丫头一边玩去。”杨亚平(23号楼的)经常这样说他妹妹。可去年jiazhi他们班聚会,我去找孙丽(刘老师的小女儿)。一帮哥哥站起来有六哥(李伟)、万老头、亚平···每个人都说:“我介绍一下,这是我亲妹妹啊。你怎么跟孙丽拥抱,不跟哥哥拥抱?”想想你们小时候,根本不带我们玩。真是又气又恨又无奈!你们呀···

2 ?' i) u/ K% C0 t9 v

  

+ R& _/ Q% y2 `9 j3 O& b: E

6 x1 q( }9 q: M3 I: B' \! V

      霏霏楼妹子:

# T" H) S w( V, X+ i

         你这一贴提到的人我都很熟悉 ,  脑子里一下子又冒出点东西,凑点零碎时间,划拉划拉几笔,那我就来一篇。。。

/ _5 r% s% a! K: ?1 m1 b8 _

 

4 B3 V0 l3 T1 M

(17)忆老前辈,老熟人,老街坊。。。

# p# I2 w* o, b/ \

 

* x: |. u0 I7 @: H

      虽然上托儿所时太小不记得太多的事,可我还是能记得许多托儿所里的阿姨,小杨阿姨(过去我一见她的面,就习惯这样称呼她)就是其中一位。印象中的她,为人热情,整日微笑挂在脸上,脑后梳得一双大辫子超过了腰系,走路时腰板儿直,步子快,很朝气蓬勃,大辫子在身后一甩一甩的,和我老妈当年盘起的大长辫子有一拼。69年我们走西口时,小杨阿姨把大北京和小北京留在了北京,单独一人前往汉中支援三线建设,一家人也真不容易。她们这一拨里的阿姨还有小鲍阿姨,朱阿姨,张副所长,小殷阿姨,张阿姨(她有个姐姐是合作社的售货员)等等。。。现在这些老阿姨们也都上了年纪,有的也已经走了,。。。衷心祝福她们晚年生活好,身体好,健康长寿。

3 ^( y; o, l# J) K4 c! O, D

 

6 a) ^6 K% M- h$ A

      你伟六哥的弟弟九儿,小学时和我同级不同班,中学时曾在一个班上过课,是个比较顽皮的主儿。他们的老父亲是原机院体育教研室的李桐龄老师。李老先生年轻时搞过拳击,肩宽腰细,体形优美,喜欢抽烟斗,是那时我们一帮小老爷们的崇拜偶像。他在西安曾经带着我们陕机院附中足球队跟附近许多工厂,院校等单位操练过,成绩斐然。

) o: g. D p6 U- D k+ @5 T5 s

      我当时在队里踢前锋,李老先生给我的战术方针就是拿球后使劲往前趟,和对方后卫拼体力,要累的丫们喘不过气来,我再继续往前冲,最后得分。我那身子板儿也还真做到了这一点,现在想明白过劲过了,合计那时六哥他老爹拿我当“永动机”使啊。。。。 呵呵。

+ ?( V' E, d. c8 Z J3 h

 

% y9 I+ X8 ?9 i2 _$ J8 I" \

      万氏三兄弟的笑容很迷人,而且样式好像一样,都是。。啊。。那样地。。怎么不好形容呢?反正都非常可爱。记得有一年后河水闸关水,我们跑到水闸下游地方玩,万氏老大在下河摸鱼的人群中,突然从水中抓起一条近一尺长的大鲶鱼,引起周围一片喝彩声。万家老大一上岸,嘴就一直就没合拢上,一脸经典微笑,连游泳裤都没来得及换,穿过人群,径直回奔6号楼。我猜那一天他家的晚餐一定很滋润。。。

6 g. V- p3 E. S! S3 [

 

& g; P( b' P! M% P5 N& X1 o, L% S8 L

      杨亚平是我非常熟悉的了。我曾经在24号楼住过大半年,那时经常和他来往。72年我们和郭肇芳一起,几个人一块儿爬过长城。亚平是个既注意学习,又注意营养搭配和锻炼身体的人(现在我可不清楚了)。他那时候早餐一定要喝牛奶吃鸡蛋,下午放学回来就练举杠铃,练了一胳膊腱子肉。有时我们一见面,他会突然抓住我手腕可劲儿地往我背后反拧,疼得我直往下蹲,人家可说开了“看, 我把你个游泳小子弄住了吧,啊。。。。你服?还是不服?”。得,话全让他一人说了。到了晚上,从他家窗前走过,窗帘后朦胧映出他聚精会神做作业的头影。。。

% [" {$ o# F3 s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外表变化很大,我一直到4.11以后, 有一天忽然反应过来,才从照片上辨认出他, 尽管在网上看了他们班的照片若干次。

# J4 c. O1 K, {/ B' @% z8 o ` \

 

) }! o; P" K( l

       Rong家门牌号是107,我家门牌号是106。我们虽说是老街坊了,但我还是经常和其他孩子对他家搞恶剧。夏天傍晚,如果我们在8号楼前的大井盖上坐得闲得慌,便凑到他家窗下,一人往下一蹲,另一人搭把手就上了Rong家窗台,斜着个脑袋,利用窗帘挡住面部,只露出一只眼睛半个头,捏着嗓子和Rong家兄弟说废话,闹得人全家不安宁。

/ ~% G% ?! w2 T: s2 Z7 D1 [# K" Y

      有一天,我和老胡刺啦正在操练该“节目”时,忽听身后一阵急速“啼嗒,啼嗒”的呱嗒板儿声,旁边有人忙喊着“快跑!。。”,但已经来不及了。原来Rong家老爹穿着木屐拖鞋,早已暗藏在7号楼最东头单元里,一看“案件”发生,及时出击,一下把我逮个正着。愤怒地Rong老爹一看是我,二话不说,拽着胳膊就往我家走,说要找俺父母。我很害怕,担心回家挨揍,但又争不过大人的手,只好硬着头皮被人拽着往家走。

2 U8 a2 H, b# y& T' H# Z+ |

       “啪。。,啪。。,啪。。。”

% s; `& a! P. i& J

       Rong老爹的手在我家门上划过三巡,听了半天里面却一点没动静,嘿嘿,家里没人!!老天有眼,该着我没事。。。这下我来了劲,直喊那不是我的主意,随后就使劲挤眼泪。Rong老爹一看没地方告状,便松了手,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批评了我几句,一侧身,便进了他家。。。。

4 T" v4 B0 r2 |


% X! ?4 J$ m8 f: t) q8 u8 B

       有段时间里,机院里的孩子和住院外四周的孩子不知是什么原因闹起“战争”。过去机院北墙外是一片庄稼地外加一条不宽的后河,住在6,7,8,10号楼的孩子经常在这一片广阔的天地里,与住在水碓子和马道口,金台路一带的孩子互扔石头,对蹦弹弓。那是真打,双方都互有开瓢的。。。

( Y0 U8 f" b3 U: {: _. b. N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北线又有“战事”发生。双方在那结了冰的后河两岸各有攻守,你来我往,乱石纷飞,弹丸四溅;喊杀声,叫骂声形成一道风景线。我闻声后,忙炒起弹弓向7号楼后面一处半壁矮墙跑去,准备翻墙出去参加战斗。大老远的,就看到Rong家兄弟一高一低地站在矮墙内一边观战,一边挥舞着双手呐喊助威。当我来到他们身边时,兄弟俩已是义愤填膺,嘴里有妈没爸地不停叫骂,Rong家小弟更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见他一边骂着,一边弯腰捡起一块石头,后撤两步,一个侧身甩腰,右手随之一挥,嘴里紧跟一个“Cao!”,石头随即向前飞去。。。。

4 |4 Y7 t8 {' y" |2 W% u

       Rong家老大此时正沉浸在骂大街带来的快乐之中,突然感觉后脑有异,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忙用手去摸。。。血!!怎么回事?怎么。。。血从后脑而来?Rong老大惊恐地转过身(大概当时以为后面有偷袭的。。。),只一眼,他就明白了。。。只见Rong小弟戳在两米左右之外,两手微垂,满脸沮丧,双眼中流露出的内疚眼光,呆呆地看着他。Rong老大惊恐的目光一下变成愤慨的目光。他两眼紧盯Rong小弟,从牙缝里透出一句带有哭腔的话“你 !。。你TMD把我给开啦!?”说完,。。

. C1 L0 s, {6 b" K; c

       唉,可爱的Rong家老二虽然掺和精神强烈,无奈人小力薄,扔出去的石头飞行路线正好路过Rong家老大的后脑勺,也就把他老哥开了瓢,而且是在后方无战事地带。这案子比窦娥冤多了,怪不得我看见Rong老大一边往家跑,一边呜呜地哭着,而Rong小弟则大气不敢多喘地在后面一路小跑跟着,。。。咳, 哥儿两都觉得这活儿窝囊。

# ]1 r$ H( p7 Z- c" m' [

       打那以后,Rong老大头上经常戴一顶带护耳的蓝布棉帽。。。。

发表于 2009-7-11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多多帮助指正

心一:看到你说我修改多次,好像是在说我认真,让我感到惭愧,其实我那里是在修改,而是操作发帖的技术和文字功夫都不行,开头不知是那个键按错了,刚写个题目就发出去了,而且题目还搞错了,我搞了半天才纠正过来。接着是把我那长篇拙文再发上去,不知怎么回事,就是搞不上来,以前我已经学会操作的,这不过了一段时间就忘了。于是我就给孩子打电话,让他一步一步再教我,算是弄上去了,结果一看文字过于密集,没有分段,为了不要过于污染学友的眼球,我又分分段。就这样我忙活了半天,效率太低了。让大家见笑了。
发表于 2009-7-11 0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鞠衍行学友长篇《友谊颂》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

鞠衍行学友长篇《友谊颂》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
  
  本来已是凌晨3:36了。临睡前,我还是忍俊不住,想再上网看看学友们的文章。鞠衍行长长《友谊颂》的文字跃入了我的眼帘,他的文字质朴真诚,平实无华,我被他们两小无猜的手足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叹人生百态万象丛生,鞠衍行学友却能在稚嫩的幼童时代,寻觅到亓桂林这样的好友,真是他们彼此人生之大幸。难怪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伟人得一知己就足够了,可见寻觅知己有多难求啊!伟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就更不容易了。所以就越显珍贵。
    丌桂林在天有知,他的挚友发小鞠衍行对他那么情真意切,也会感动得落泪。
    向鞠衍行的好友丌桂林致哀送行!望他一路走好!
    请鞠衍行校友代表我们附小师生们向丌桂林的妈妈、两个妹妹还有他儿子问好!
    祝他们一家好人一生平安!
                     胡世坚老师写于09年7月11日5:49
发表于 2009-7-11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10 13:07:00的发言:
7 w* ?2 f* `* x& q; y; Q

 这是我昨天拍的两张照片。

! e/ c. U/ A5 \/ W' `3 \) V

 第一张,我把它命名为: 钻出铁篱一枝花

8 b8 T g6 p" k* K

7 V; y% r% |$ L2 R- q

其实,古人早已刻画抒情到极致:“满园春色关不住”。不过,今人再引用就有些俗了。相信难出其右。退求其次,环顾左右而言他,不如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发表于 2009-7-11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8-10-7 12:16:00的发言:
. P/ U: m* T* @+ O* D

聚会当天有些同学有事来不了,因为我们住在原机院的3号楼,所以往后的几天里陆续又来了很多同学相聚,前后聚集的同学达到53人之多。在骆桂平的帮助下,我还联系到好几位中学同学。真让人开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 S; D' o6 Z- o1 `

 昨晚,胡老师打来电话,说起骆桂平,很多同学比我更早、更清楚她的贡献。

4 G" H- j2 N$ H7 U+ j* G' r

 帖子里,第一次提起她的是雨中漫步(99页2546楼),2008.10,说的是68届的事情,那时不用说全校聚会,就是班级聚会,对好多人也是根本不能想的事情。

发表于 2009-7-11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7-11 6:46:00的发言:
+ B! [2 A, _ I; o) T

心一:看到照片的太阳和倒影的水纹,我想:“残阳断塔,塔欲溶水”好像有些新意。

) b/ T! B; Z; C) n% e+ x) Z; t1 ]

 好像没有那种破败感吧。

发表于 2009-7-11 0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10 14:26:00的发言:
~; g5 ^) `! R- ~' K' i' Q

 被人用过好多次了,再说只能涵盖一部分。

' e2 n* B6 r0 T7 n( L: n0 Z+ E6 K

 此天此水,此光此影 ... ...

3 j& ~$ K8 G# ^" x7 ~- X+ e

心一:看到照片的太阳和倒影的水纹,我想:“残阳断塔,塔欲溶水”好像有些新意。

发表于 2009-7-11 0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10 13:07:00的发言:
: f0 Z0 z& |' x

 这是我昨天拍的两张照片。

7 _, d" N9 V* Y: ~) d* z. D

 第一张,我把它命名为: 钻出铁篱一枝花

+ J2 e6 Y8 `* I+ D* ]& d

' F$ x+ a/ F5 L' [) k% T/ C

这张叫:“向往”或“向往外面的世界”是不是更有意思。还可以用“看看我,我漂亮吗?”

发表于 2009-7-17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小学一、二、三年级时,我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经常到学校操场东侧的野地里去玩,同去的还有好几个同学。当时,那里是一片荒地,只有一道铁丝网,遍地都是荒草。我们在那儿也不知道玩了些什么。远远听到上课铃了,才往回跑,经常被老师罚站。所以,三年级时,很多同学都入了队,我还是白丁一个。

: |$ a# g' I1 v" P- g

 

5 ~5 ^& i' p4 L% T+ ^

从四年级开始,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算术有了很大的兴趣。在张老师(张秋明老师?)和廖永哲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了很多有关数学的课外读物。记得当时图书馆设在教学楼三楼北侧的一个小房间内,很多课外书都可以在那里借到。管理图书馆的老师曾对我说,这类书只有你借,别的同学借的都是童话小说类的书。到了期末总复习时,老师还把全班的同学分成两拨,学习成绩较差的由老师带着复习,学习成绩中等的由我带着复习。并且还让我帮助编写算术的总复习提纲。但是,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是太好,总是四分。所以在历次评选全校积极分子时,总没我的事,何况连少先队都没有入。但在张老师、廖老师等人的坚持下,终于在四年级下学期被评上了全校的积极分子,并且不久加入了少先队。

+ @3 I Y p2 b, H+ r

 

6 ], V7 n/ @8 w

1959年前后,北京市举行了中学生数学竞赛,在全市的反响很大。附小为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也着手准备举办校内的第一次算术竞赛。竞赛要求就是快准,比赛时是计时的。第一次算术竞赛好象是在1959年秋季进行的,当时所有的六年级同学都参加了。先进行了一次预赛,接着又进行了一次正式比赛。两场比赛下来,我均取得了第一名。后来,还发了奖状和物质奖。第二次算术比赛的第一名就是许连敏。这种比赛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并且数学题的解题速度也在加快。以后上中学时,我也多次参加了校内的数学竞赛,成绩均能保持在前三名之内。1963年在北京五中念高中时,被老师推荐参加了“北京市中学生数学小组”。这个小组每周都请大学的老师给我们讲课。实际上是培训参加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选手。后来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1965年起中学生数学竞赛停止举办了,我也再没有机会参加这种比赛了。

发表于 2009-7-17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赵愚公在2009-7-17 8:01:00的发言:
e# a, V6 z( B7 z& S4 o+ t$ ]

西水车学长是否记错了?这两句台词好像是《看不见的战线》里的;我们曾经把“神经疼,洗温泉”这一句改为“神经疼,喜欢钱”,用来开玩笑。哈哈哈……

# T$ ^1 l9 a) y' A/ ]1 G( V: i& U

你的记忆是正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1 02:49 , Processed in 1.245427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