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13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23号楼
西南角

( X* D+ \; l" @% A E

 


东南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7-13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24号楼
东南角
西北角
发表于 2009-7-13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25号楼
西南角
西北角
从游泳池北面拍的25号楼南侧
发表于 2009-7-13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合作社、粮店位置,图中围墙小棚子处。
发表于 2009-7-13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小西门门卫室及体育器材室
发表于 2009-7-13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7-13 13:46:00的发言:
* P3 O( d m9 P- ?# S

这电影放映的时间大概是1967至1970年左右吧?是专门为了批判而放的。不过“攻克柏林”和“静静的顿河”那时也演了吗?但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和“列宁在1918”可不是批判用的。

" I" H% K$ \) j! E

 

) U% j& L& g% a. E2 |# o

“静静的顿河”绝对是那个时候演的,我记得很清楚在机院大礼堂看的。

发表于 2009-7-13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游泳池

游泳池东侧的铁栅栏
已填平的游泳池成了停车场,白色围档是原更衣室,右边是厕所位置,围档后面是原卫生所一部分,报社卖给小庄医院盖成住院部大楼。
绿色卡车位置是游泳池大门,后面是上卫生所的高台阶
从东向西正对泳池大门
发表于 2009-7-13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26号楼
报社早已划到院外的26号楼

' P, J& ~5 j/ m/ l% Z

老平房因已拆除并盖起高层住宅楼,故没有拍照。已被拆除的建筑有11号楼,12号楼,附小礼堂,17号楼,游泳池,卫生所,大礼堂,平房区,第三食堂等。最为留恋的大滑梯也只能保存在记忆里。

发表于 2009-7-13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鞠大哥所发的54年9月机校基建科合影中,后排左起第4人,是海河兄弟的父亲,时年27岁。附小的大滑梯就是吴叔带领建起来的。

+ {" B6 _) _6 \. F. o. i# }

我父亲那时已31岁。整理家中旧物,见到一些老证件,有沈阳干校的,有54年北京干校的。

发表于 2009-7-13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静静的顿河分三部分,每部两小时,记得在大礼堂里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只记得葛立高利一会当红军,一会又成白军了。
发表于 2009-7-13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西水车在2009-7-13 15:04:00的发言:
1 F8 {' f0 Y" U

还真是这样,我记得当时我们的宿舍在西面楼上,从窗户向西望,能看见山。

$ q/ k8 q. R' P" c Y

 六十年代还能见到西山的轮廓,可能好多人都有印象。 十来年前,到中央电视塔上看了看,四周雾蒙蒙一片,稍远就看不清了。

7 n9 I7 g" u& Y `' b9 |; G

 

发表于 2009-7-13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若水图片一次发个够,迫不及待地让大家看看。 只是谁赶上机器或者网络速度慢,这一页显示出来就不少时间。

, C) w; {1 f6 K& s0 V$ g

 看着属于别人、变化中的遗存,多少有点不知魂归何处的感觉。

发表于 2009-7-13 0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号楼和7号楼应该是同时期的建筑物,也应出自同一建筑公司。看看墙上的装饰云纹和阳台样式。

: u1 f% l l# J9 ?; t6 `

3号楼改装地很漂亮啊,小洋楼感觉。

+ w$ T7 Y2 i% F' X8 i

4号楼南侧有中门嘛?它和北侧中门贯通?

9 V# b; L' I8 i# i& G6 y

 

- T6 t* @" w% L v5 `

 

7 @' j$ ?" X6 M( G* B; t

一食堂现在还有卖“驴肉火烧”的?那驴肉可是多年没吃到了。过去在西安,猪肉定量供应不够吃时,嘴馋了,就奔驴肉去了,肉是粗点儿,味道还行。红烧后敢跟牛肉叫板。

5 v' u, w& m+ A {! y) b


. Z) Y9 W! n, h* S5 i% j- m- X

 

: J! R" d8 [9 w; Z, l( G3 f# h4 [

 

, U+ \ n, X5 i2 o8 S$ J

这是一食堂后面。别看不起眼,小平房里过去可是院领导们常去的小灶,上的炒菜都是一位胖胖的。姓杨的大师傅做的,味道特香。

" [4 S3 F) ?9 c


' G g/ _/ ?& [1 q0 m( V9 B

 

# s7 @& s4 {' q' n. o7 {1 Y t

 

/ @2 Z7 ]6 y! n J$ E. v3 V" q- d# F* q

下面这张图让偶失去方向感,这是1号楼的后面,还是东面?

7 A% ^) h, J i; j


发表于 2009-7-12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jy在2009-7-11 15:20:00的发言:
/ Z- [7 ^, Q9 ?( q w

水小子你好:

8 h# n- v2 ^) q& Z

      虽然以前我们没有直接搭过话,但是你的大作我还是看过几篇,受益匪浅。你的记忆力好所以素材丰富,信息量大,文笔也很好,写出的文章生动有趣、有义,引人入胜,是这个论坛的亮点。难得你还能记得亓桂林父亲的样子,真可惜那时没与你见过面,如果那时有缘在一起,通过你的笔,还可以写写我们的故事。

, ^ n y2 s. A0 v. g- c9 T

 

+ D& f b9 h5 G( b. o

老鞠大哥过奖了。

+ \2 k1 h0 g/ W; r W8 C

 

* k0 @9 Z9 x' t$ {3 \1 e

其实我想,本论坛中每篇对过去附小,老师,阿姨,校友等。。。回忆的帖子,都是本论坛中的斑斑亮点,都能引发我们对过去在机院附小度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这一段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象。在走过了人生50或60年道路后,更想从这一段经历中找回孩提时代纯真和幸福的感觉。4。11聚会一下从海内外汇集了近500位“老师们的好乖乖”,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1 s+ y! C. ?/ F$ |

 

# r) M6 O' E2 c3 o. X

 

发表于 2009-7-13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天热,大家还好吧. 这楼上楼下爬的我贼累. 先回小草,我就是那跟着马屁股后面跑的

. }2 a( B# _5 c9 k6 y% J

小卒子. 哈哈.

$ {4 f- O, @( d; {4 b' A& X

看了糊涂的小短文"孤独" 想起一个画家叫丁绍光......

. F6 D7 c% U' O' ?9 |

估计善水误解了糊涂的意思了. 看了糊涂另一篇朋友的文章,是不是再写一个和老家的大哥大姐

) L8 d4 R( i5 e# P- n. Z U3 U$ |

的故事啊. 在老家有大哥大姐的校友也不少.  是吧? 开玩笑.

$ s& N% V& f; z+ \. \; V' r* }

受车学长的启发, 我也荡了些老电影像魂断蓝桥,豺狼的日子,侦察员的功勋......

% s s, ` p- Z0 P8 C5 C/ ^

开个周么家庭老电影回顾展,自娱自乐开着电扇喝着啤酒吃着粉肠也算是对付这賊热夏天

' C7 B3 C6 G! p* g

的一个办法.  说起在小学操场看电影,有印象的就一部"自卫反击战",是一部记录片.

) q0 `/ Q/ t9 |5 X2 ]: P# [# v

若干年后和同学谈起一个英国人(马克斯韦尔?)写的“印度对华战争”时,还吹过看过

5 e8 ]0 M/ v( X' T: t- C& p4 P

那次战争的纪录片.  

7 e- Z0 ?7 G; a& X d& h

 

发表于 2009-7-13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虞美人

/ e& t6 S0 G2 J

 

! Z. \' v) P6 r9 B1 H1 m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S' I4 h* a$ ^8 J' \1 L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b$ I5 {7 ?- [

 

1 D" i7 m: z1 t" U

                               浪淘沙

" T' j( p- m5 C: Y

 

5 |. B3 M8 V! k* [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 X# A0 p$ J- I: y0 O, V/ ^# S6 `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7 R( ]3 a! B4 l/ _: `9 M+ h

 

1 C5 n V# e' Q4 R9 S6 ~6 v

 

6 g2 f$ T" b; C- A' r

 

& L3 O( @0 S$ \% J* Y

                               破阵子

5 n4 D! r, C9 m/ y* j6 V/ K3 |

 

0 p4 ]) Z! I- l' x6 X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 `0 f4 h6 o; @" x% u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 m* ?& j9 j. t8 e" S0 f1 e

                    

& {8 F. b) |" H" g" I! N4 t

 

9 B, U M( g% ^8 m' R

                               浪淘沙

* p, C; S2 o I& b( V

 

2 L' n' \; e# a3 {- b( q- V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u) \5 O b+ @% |* Q" }& S8 w. B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1 K- P" D/ \! ` f

 

% W4 p' e/ _4 a [. v+ k

                              忆江南   怀旧 

$ w6 i: ^8 s w/ z4 g" A

                                             

% Z4 f$ Q2 [9 L/ l.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S$ V9 @7 L% p c) m" O

 

+ D, e3 p+ r0 i2 ^" S* t- t

      ——录李后主旧作

发表于 2009-7-13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点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11 17:26:00的发言:
- d+ ]: M* h4 E4 @0 a5 L

 

2 O+ w8 @, m7 v/ {4 D+ _8 K6 \, K

鞠大哥,

+ u1 R; E, E8 ^, A8 M

  说一点操作。如果是我,你这次的发言,会考虑分成3部分发,这样操作就容易一些。

b% ^' I. \, t. P5 i

  另外,文章比较长,除了适当把长段落再分成小一点段落,还有必要再加上几个小标题。这样对你,容易写作和修改(还易于想起更多细节);对读者,易于阅读。

% l/ r4 z9 b1 t6 q; w! C: ]

   最近在想,有些历史是有穿透力的,不管表达形式如何,总能顽强地传递到后人心中。通过你平实的文字,亓大哥的性格清晰地展现出来,他承受了时代带来的痛苦,也有幸结识了一位一生一世的忠实朋友。我们还看到,一个以朋友为镜,勇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缺点和弱点、不断进步的鞠大哥,这该是亓大哥最欣慰的吧。

4 j+ l' E' Z4 v; @

 

7 i1 S3 f5 r) Q% K

谢谢心一不悋赐教。

7 ?9 c4 b$ l: h

    我早年作“八股文”之类文字较多,在网上发些文字就难免让人感到生硬、别扭。另外操作电脑,起步晚了一些,也难免闹些笑话。所以你们的指点对我来讲特别宝贵。希望得到你们更多的帮助。为了增加点趣味,我画了个老朽表示感谢的图。我不会上传动画,只好这样凑合。不要见笑,哈哈!

; d1 L, \. e( V: L& T

 

% B/ x! x! i' l( P; F


. E5 h" J4 n8 |/ R1 \! X

 

1 n9 R2 R* }# S9 X! C

发表于 2009-7-13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小学旧址
原附小北侧铁丝网,中间白色门框处里侧是原来水磨石大滑梯的梯子位置
原附小操场(部分)停汽车处是校内马路
围墙外是原11号楼(住宿)、12号楼(教室)遗址
发表于 2009-7-13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laoju学长:您发来的照片很珍贵,我也在最后这张照片中寻找52年到机校参加基建工作的长辈,在那张照片中没有找到熟悉的身影。机院的建设与发展(当然包括附小)他们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建设者。

* Y4 V* y: E$ T

本来院内照片一次发完,让大家完整地回忆,可惜因网速慢,又操作失误,路游器不识别俩本,都不能上网了。只好直接联猫上,一台机子先上吧。

& t. x3 j: R1 J9 B; K0 `- l

3号楼至8号楼还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现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除3号楼改造后变化大,其他作为居民楼,基本保持原貌。而在5号楼至6号楼北侧的新1楼、新2楼、一排后建的平房没有摄入其中,待后补吧!

. y9 N A$ a. u

谢谢您的关注!

发表于 2009-7-13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7号楼东北侧

西南角
东南角
西侧
发表于 2009-7-13 1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f9 I9 h0 w7 @" W( D7 D: U

水兄,这回我“加三”啦!fficeffice" />

& h a# `; W0 D1 f( D

我说——我说

3 _1 O, F& d7 c2 c7 X! }, U$ L9 L9 n

谨以拙文献给曾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

5 j/ x; V8 a1 L; J# @8 T

 

" ~. _1 d/ S# ~; M0 V* n

                                    电 影 观 感 杂 记 实 录

( K0 o! t! D/ M# e0 P/ S3 x" p

 

/ S; f( Z/ o* N; c2 U% `& G

大礼堂“内部上映”《攻克柏林》,高年级老生和本楼上中学的学长交口称赞,众口一词,说它是史诗性的电影,我们那里懂什么史诗,就知道仗打得空前激烈,要知道那是世界大战呐!而且是统帅斯大林同志指挥的。据说影片中有个红军战士,很壮很胖,一直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冲上纳粹议会大厦圆顶,让军旗高高飘扬。我们很关注这勇士牺牲没有,老生笑道,连毛都没伤着。其实,我们那时还不知道,主角特别是英雄是不会轻易死的,至少导演不让他死,观众更不答应。有一两部影片弄死主角,观众差点弄死导演。

1 V% x: i0 m, h' o' H+ Z

起先,门口把守得挺严。后来,没票又想看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使劲,就和把门人一起拥了进去——我们也“攻克柏林”了。

% _# q" R0 r1 b+ A$ r

    进去一看,里面更热闹。电影还没开演,两派就开始争斗起来。一些人冲到幕前,据说是企图撕毁银幕,另一部分人则极力保护。直到传来停演的消息,双方在渐渐停手。

. f! e* `1 k4 v( i

   

3 P; U8 |/ z# Z ?, G$ I

《清宫秘史》中,印象最深的是小李子——太监总管李莲英,善于讨好慈禧太后,为她梳个“丹凤朝阳”的新发式,哄得“老佛爷”舒服极了。暗地里,李莲英把梳下来的“凤毛”藏掖在衣袖中。。。。。。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佛爷仓皇西逃,下令将珍妃投入井中。。。我们中的有心人还真地到故宫怀旧,实地“考察”那口井,据他讲那口井确有,只是井口很小,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塞不进去,更不用说珍妃啦。。。。。。

% x' g3 Y! @$ k( X( k# C2 @

  

9 E9 f+ _$ n D: o$ ?

大学生特别喜欢《列宁在1918》,而且可以说乐此不疲,百看不厌。可又很少完整看到底。原来,影片中有戏中戏——《天鹅湖》片断,王子和白天鹅双人翩翩起舞,撑死不过十秒吧,大学生们却目不转睛,屏住呼吸,如痴如醉地观赏着。直到被影片中的红色水兵打断,大学生于是也就一哄而散,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大概中国人都想吸收外国的、古典的,高雅的、芭蕾舞形式的文化养分,哪怕只有点点滴滴。

; F: u, g+ `3 z8 H* p

 

7 J5 ^2 a! B- |5 R. ?

有一天晚上,在大礼堂连演两部片子,第一部是所谓“大毒草”《独立大队》,郭振清的马龙,还有庞学勤的“老三”(据说庞学勤的亲哥哥就在机院工厂工作,其子即庞学勤的侄子曾在附小就读)中叔皇的叶联络员。记得马龙手下唱的旧军歌:“三国战将勇,当属赵子龙,长坂坡前显威风。还有张翼德,。。。。。。”正看的“入港”时,胶片突然定格,接着出现一个褐点,像水波一样扩散。大家瞪大双眼,茫然不知所措。好一会才听有人惊叫——片子烧啦!原来灼热的聚光把胶片烧化。我们既惋惜又感到新奇,毕竟平生第一次开眼目睹奇观。大概就连机器也愤怒了,效“焚书”之举,怒烧胶片。放映人员也就势将《鸡毛信》提前放映,大学生失望至极,怨声四起,纷纷退场出走。我们小伙伴却如鱼得水,兴奋得又喊又叫,不能自已。。。。。。

$ q9 }# G! s+ Z/ A4 T+ ?6 h9 g1 \3 d

 

5 X M1 s B/ a h2 N5 \- r; |

《武训传》看得我们很压抑,应该说赵丹(后来才知道)扮演的武训很卖力,“拿大顶”,折跟头,惨然地说“打一拳,两个钱;踢一脚,三个钱。”要不就直着脖子呼喊:“小桃,小桃”。

$ W8 i- h! d$ m

 

6 m) Z& Q$ h. K# U' Y0 n0 F

  《静静的顿河》很长,大概是上下集,以我们的年龄、阅历,当然对其内容似懂非懂,首先不知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蛋(后来知道叫格里高利),因为他一会当白军,一会有变成红军,过不多久又变了。记得影片最后,格里高利酩酊大醉,第二天清晨,枪声大作。格氏带醉慌忙上马,冲出村庄,沿路有士兵阻挡,只见格里高利挥舞马刀,连劈数人,真是勇不可挡,快出村口时,又见一人,格氏纵马甩刀,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那人饮刀而卧,格氏回首望去,却原来是个女性——和他又说不清道不白的关系。那女人向格里高利投来最后一瞥,说不清是怨恨还是欣然。。。。。。

" ], _7 ?4 e/ p! `

  

# E+ x. R$ L& ? T) b" R0 e

 

2 D$ Q7 G3 R2 P

外国影片首推阿尔巴尼亚出产的,如《海岸风雷》,里面的老大,给中国观众印象极深。他不屑于打鱼,说“干打鱼这一行,连条上吊绳都买不起。”老大游手好闲,又贪杯中之物,天天混迹于酒馆。一次囊中羞涩,竟捡拾别人掉下的小钱,被人当场将其手踩在脚下,揶揄地说:“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们最爱模仿这段,有人掉了东西去捡时,总有人会踩上一脚,接着就会说:“你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有人有“叛逆”行为时,有的伙伴就学着父亲教训老大那样说:“你可以不爱我,不爱为你们担惊受怕,抚养你们长大的妈妈,可你们要爱祖国,爱阿尔巴尼亚!”俨然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 u% T M$ U! t: w+ d+ |7 d( Q

 

* K/ `* M v0 u* r; i `" A

  还有一个《广阔的地平线》,主角乌拉恩原是抗击纳粹的游击队员,“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脍炙人口的战斗口号大概就是第一次从他嘴里说出的,建设时期的百吨浮吊起重司机,爱买“钻石”牌香烟(据说是阿国制造,出口中国转内销的,好像见过,硬壳装的)。       还有落后转变的青工阿兹姆,“过去一直不安心船吊工作,后来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有很大进步”。。。。。。一次,阿兹姆触景生情,大受刺激,从塔吊上坠入水中,就是因为有个“阿飞”——阿国的浮浪青年纠缠“二的”(音译,那是不兴字幕,只能大约辨音)。

( j1 x! Q0 V2 N3 A

  一天下班夜行,乌拉恩赫阿兹姆遇到浮浪青年,只见那人轻浮地对外国水手说,国际俱乐部在那边,可是没有。。。。。。”引起外国佬一阵淫笑,也引发两人的共愤,乌拉恩出手将那浮浪青年教训一番,然后说,第一。。。第二。。。第三,你给我滚!

5 R+ \3 g$ l8 _9 [7 S! y& Z

  船上有一个诙谐的大师傅,这厨师堪称“寓做于乐”,一面哼曲一面做饭:“我们这里,什么都有。。。。。”。“我是按《食谱》184页做的饭。”

. X/ r7 e8 n) I" j

  总爱说:“又一次,我也。。。。。”。

# s- r0 d. V N7 e! _

  “又一次,我在。。。。”

7 x/ F$ N- D: \8 I6 l4 G

  “在纳德纳尔。”

X8 e: R" | {) ~* j H

“不,在加勒比海。我也救了一个希腊水手。你猜他说什么?他说,谢谢你,阿尔巴尼亚崽子。我说,我救了你,你还骂我!”

" i% u d( [7 |( P& X- D' x* _2 U

女工“二的”和阿兹姆在马路上争吵,吵的“忘乎所以”,甚至没注意迎面开来的大卡车。现在开来,这司机估计心中有气,视若无睹,脚死踩油门往上撞,想撞倒的必定是阿兹姆,工作时间估计撞死白撞。直到近在咫尺,两个如酣战的斗鸡的男女才发现并拼命退逃。导演也没给阿兹姆决好的救美机会。。。。。。其实,两人是借吵架抒发情感吧。卡车一过,二的就绷不住了,冲了过来。。。。。弄得阿兹姆像傻小子似的又是眨眼又是摸下巴,莫名其妙。。。。。。

( h, F& h) f" O d, A

 

发表于 2009-7-13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7-13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善若水在2009-7-12 12:34:00的发言:
原6号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923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924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正对6号楼东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0_92
& s$ N( Q. _; u- c( \6 s# F6 x. f% K
QUOTE:
看今朝,思往昔
" H* w6 v! _. @: n; h
QUOTE:
   看到善若水发的人民日报社院内的这些照片,让人的思绪回到我们母校曾经辉煌过的地方,引人回味无穷,感慨不已,这里有新面貌,也能依稀看到几十年前的影子。我把以前发过的几篇照片借此机会再发上来,让大家比较一下,恐怕更让人感到苍桑巨变,人老物非,时过境迁,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 I1 W& B0 r) S# w8 k6 G


1 u5 ^5 \) Q% W; k9 l& F9 Z$ \- c

在这幅照片中可以看到分配远处母校正在建设中,更远的地方还是一片原野。北京现在的发展,当年真是难以想像。

. N, Q: Z: ?/ g: T1 X& }7 f( b

这是当年机校(即后来机院)与母校的建设者__机校基建设科的全体人员,这其中有我的父亲(时任基建设科长)。我父亲已经故去了,这张照片是1954年照的,父亲当年是33岁。这里面的人恐怕大半都已仙逝,但后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特别是看到他们留下的足迹尚未全部被抹去。

发表于 2009-7-12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7-12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馨蓝菲菲指引下,拍摄了老机院的建筑,今天整理后发上来,为的是开辟新的话题,丰富我们的园地。在西安理工大翻拍


大门内侧
1号楼,原干校主楼,也是院部大楼。

1号楼西侧
东侧
发表于 2009-7-12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机院2号楼(八角楼)

传达室及背后的2号楼
东门

现成为报社招待所
发表于 2009-7-12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3号楼西外侧

东面内侧,原有一小马路通4号楼和一食堂。
发表于 2009-7-12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4号楼南侧中门

4号楼三层东北角的窗户,是我住过的房间。
发表于 2009-7-12 1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5号楼

发表于 2009-7-12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第一职工食堂,元旦玩大观园的地方

老食堂唯一剩下来的烟筒,很多孩子爬上去看过节日放礼花。
1号楼东侧向北通往松树林、篮球场、一食堂的马路,东边就是附小11号12号楼的西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4 16:03 , Processed in 1.225232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