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a% Z) Y7 U, e3 Y4 g- M6 E
( y1 p; D3 U6 v; U! j2 C8 H
南亚鷯哥(Gracula religiosa)
鷯哥
5 v* H+ m. i! M0 y5 e Shill mynah
$ ^7 m. _5 {% ?$ d亦作hill myna。
% @+ g. \6 n! D3 _, U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鸟科(Sturnidae)的许多亚洲种鸟类的统称,外形略似鸦。南亚鷯哥(Gracula religiosa)是有名的能学说话的鸟。体长约25公分(10吋),黑色有光泽,翅有白块班,黄肉垂,嘴和脚淡橙色。野生的咯咯地或尖声鸣叫,笼养的能模仿人说话,比它的主要对手灰鹦鹉学得还像。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约20公分长,黑、棕色,翅和尾有白色,眼周围有橙色皮肤;已引入澳大利亚、纽西兰和夏威夷。八哥(A. cristatellus)黑色,翅有白色块班,脚和嘴黄色,原产于中国和中南半岛,在1900年引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岛,但并未扩散。
9 W/ C) i, i2 L( P4 w
g _3 G- G3 L9 H a$ j, y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8 p! \" ^8 R/ a7 _8 o0 J" D' A鹩哥 (Grackle )又名叫
秦吉了、
九宫鸟、海南鹩哥、
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克,
雀形目、
椋鸟科。鹩哥和八哥是“同门兄弟”,但鹩哥鸣声更美且能不学自鸣,其种群数量亦较少。鹩哥是驰名中外的大型、鸣叫型笼养观赏鸟。其歌声嘹亮婉转、富有旋律,并善于模仿其他鸟鸣声,经过训练还能模仿人语,学唱简单歌曲。
1 e; N ]5 C' e& S分布范围:
8 I% V% J. y) F" K印度至中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及海南岛、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
, _3 |* ` t/ e7 c分布状况:
* R- V0 u0 g- Y0 w亚种intermedia为留鸟,见于西藏东南部、南方包括海南岛的热带低地。地区性常见,但因被捕捉为笼鸟而数量大为减少。
% W1 \- b, [* H( n& D
体形特征:+ ~7 l0 I7 t; d, J/ Q5 c
体长28.1厘米,嘴峰22毫米,翅164毫米,尾80毫米,足30毫米。
' H5 D. c) ?. c4 S
初级飞羽中部贯以斜行白斑,其余体羽黑色,有强烈紫色(头顶、上背和胸)、蓝绿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或深蓝色(其余体表)的光泽。故此种鸟虽体黑而不丑。 后头两侧各有一鲜黄色肉质垂片,与眼下和眼后的三角形大块鲜黄裸露的皮相连。据说肉垂小者聪慧灵敏,易学人语;肉垂大者接受能力差,反映慢。这种说法有待证实。在形态和羽色上雌雄鸟极相似。眼暗褐色,嘴基橙红,末端鲜黄,脚、趾鲜黄色。
0 b \9 W2 L- c; @, O0 S& M( x
生活习性:# Z! c: j7 i2 ^! ?( r3 g6 R$ I
栖息于多林的平原或山地,尤常见于林缘及林间小面积的开阔地上,嗜吃野果。果树上的果实成熟期间,尤其是无花果或类似多果肉的果实成熟季节,常合其他嗜吃果实的鸟类大群光临。也兼吃昆虫,如蚱蜢、白蚁等。此鸟善鸣,能发出多种有旋律的音调,自低沉粗涩的咯咯声以至高亢怡悦的尖锐声,并能仿效人言。
% F' ], E* l# ?2 D; s5 M; A饲养管理:
( ~- e/ L# P2 M; y4 w: `鹩哥活泼喜动,饲养笼要高大宽敞,宜选用大号八哥笼。饲料以蛋米为主,每日加喂2次鹩哥粉,每次的量在1小时之内吃完为宜。另外,还要适量喂给水果和昆虫。鹩哥食量大,粪便多,故鸟笼清洁要勤,必须每日洗刷一次,夏、秋季至少隔天水浴一次。鹩哥比较耐热,但怕冷,冬季要注意保暖。每日供其水浴.冬季要让它多晒太阳,室温不能低于5℃.鹩哥在人工饲养下也能繁殖,但需成对饲养在较大的房笼内.
7 x$ t: W6 m' v: W" y1 K6 B! k
繁殖:
+ p% P& }; b; a. B1 S: @野生鹩哥的繁殖期为2~5月份,一年可繁殖1~2次。早春开始筑巢于树洞中,内垫杂草、细枝、羽毛等。每巢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卵壳呈鲜亮的蓝绿色,有淡紫色和红褐色斑点。孵卵以雌鸟为主,雄鸟担任警戒,孵化期15~18天。
8 M6 F: [; ^& o g6 ]& ^$ J
天津和北京动物园等单位经过试验,于1980年成功的人工繁育了鹩哥。人工繁育要注意选择亲鸟,不但身体要健康,还要羽色艳美,鸣声动听。雄鸟发情时活泼好动,鸣声比平时既高又多;而雌鸟发情时翅膀下垂抖动,并发出响声,然后鸣叫着追逐雄鸟。当其情投意合后,就在箱底交配。此时应在笼内上方挂上15厘米x10厘米x14厘米的繁殖箱,并提供稻草、细枝叶等巢材。鹩哥在人工条件下每巢产卵2~4枚,一般一天一枚,也有隔日或数日一枚的,蛋齐后才开始孵化,这期间雌雄鸟都比较安静,活动量减少。雌鸟除吃食和排泄外,昼夜孵蛋。雄鸟有明显护巢现象,如有人靠近便用嘴啄,15~18天雏鸟出壳。
3 B" n) ?; J) O+ c6 m
幼鸟出壳后,雌雄亲鸟都参加育雏,不过初期以雌鸟为主,半月后以雄鸟为主。雏食以面包虫和其他昆虫为主,适量补充钙质。雏鸟26日龄时就能出窝和回巢,30日龄后就可独立生活。
/ m3 ~% a7 v7 W# k6 u5 @调教:- B+ p5 m- M# t8 v# }
调教鹩哥学唱和说话应从幼鸟开始。其生性胆怯怕惊,不宜外出遛鸟,可在加中笼养喜鹊等鸣禽,或播放鸣禽鸣唱录音及其它欲教会其鸣唱的声响录音。经过训化,鹩哥不但对人的畏惧心理可以得到改善,还能学会许多种鸟和动物的叫声。鹩哥学说人语不用捻舌,且口齿伶俐,吐字清楚。训练时应在每日清晨选择安静环境,教它学一些简单语句,并奖励一些其爱吃的食物。训练要有耐心,学会了一句再教第二句。此鸟接受能力颇强,千万别在它面前说一些无聊或骂人的话,免得被其学会有辱养鸟之文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