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农(1915—1988),桃源人。其父孟燮寅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主事,孟少农于1915年12月出生于北京。1928年,北洋政府人员被裁撤,孟燮寅失业,举家迁回桃源县。1935年,孟少农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41年公费留学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攻读汽车专业。1943年获硕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厂、司蒂贝克汽车厂实习和工作。1946年,孟少农回国,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不久,在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到河北博县投奔共产党,受到北京市委书记刘仁的欢迎。1947年,孟少农加人中国共产党。北平解放后,孟少农先后任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工程师,中央重工业部技术室主任;不久调任重工业部汽车筹备组副主任。以后,孟少农一直从事汽车制造,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 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后,中央决定,由孟少农、李刚、潘永烈和陈祖涛组成工作组,到苏联参加协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谈判,并指定孟少农为中方全权代表常驻莫斯科,担负协调组织工作。1952年,孟少农被任命为“一汽”副厂长、总工程师,参与“一汽”创建。他不仅精心指导工厂的基建、设备安装、零部件调试等主要环节,还亲自遴选包括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300多人大队伍到苏联实习,为中国汽车制造工业培养了一支骨干力量。1958年,在孟少农的主持下,试制出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乘坐时高兴地说:“我坐上了我们自己制造的轿车。”接着,孟少农又承担生产高级轿车,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任务。他与设计人员攻破了一道道技术、质量难关,仅两个月时间便拿出被命名为“红旗”牌轿车方案,并抢在1959年国庆节前投入小批量生产。 “文革”时期,孟少农下放到江西田间劳动。当时正在兴建的陕西汽车制造厂,没有主持产品设计的人才,该厂主要负责人陈子良向上级报告,于1971年5月调孟少农到厂工作,任革委会副主任,负责技术。陕汽坐落陕西岐山的五丈原,是个偏僻贫穷的山区。孟少农满怀发展祖国汽车工业的激情,毅然把全家老小迁到了山沟里。他大胆启用在基建一线劳动的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充实技术岗位,狠抓质量难关。经过孟少农主持改进的SX—250汽车,不仅按期投入生产而且质量优良,以后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国产军用车的佼佼者。 1977年12月,孟少农调第二汽车制造厂任副厂长,当时该厂因受“左”的干扰和破坏,举步维艰。开始,他受任产品改进会战总指挥,带领全厂技术人员攻克了当时该厂生产的两种汽车的86项技术难关,一度因产品质量而停顿下来的生产又得以恢复。他主持设计的“东风牌”汽车正式投产,该车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并且轻便灵活,驰名全国。孟少农在二汽历任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二汽咨询委员会主任。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孟少农通晓英语、俄语、德语,63岁时又开始学日语,随着汽车设计严格要求数学化、微观化,他又刻苦钻研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等现代数学。他说,目前世界上的知识半衰期平均只有五年,终身制的学问再也没有了。老技术人员,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营养,旧的知识就快要派不上用场了。 孟少农1988年病逝。在湖北省武昌山麓的东风汽车公司技术研究院报告厅的前厅,墨绿色大理石基座正南耸立着高2米的铜像,底座上镌刻着“孟少农(1915—1988)”,永远纪念这位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