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16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 v, p% g8 g5 |9 B9 \) f) ^2 q2 b8 x4 u1 K5 a3 D# ^3 @. z2 H+ r% |# w0 r- x+ k: h. T* N3 f, u% x; p; x4 O! m4 K9 N, y* P C) B& ]6 x% p0 q1 z7 p/ h i# ]5 x8 L9 w9 p5 J6 G6 f; F1 j2 L" w% ?: D
Z7 |5 c/ a6 B* ^) B' d6 q
冬虫夏草

等级:从六品 贴子:140 积分:78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4-15 17:18:30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6-16 11:51:00

" A& j5 \/ }! ]) k5 m% y + R+ z1 j. }3 E1 I) E: N s9 a0 z& I: }. k. d3 A1 b ], G( c6 Q+ E- p0 X
) r7 a2 I: @) T9 y0 S3 H$ R7 O. ~
5 `2 | \7 I: e/ v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师的孩子在2009-6-16 10:18:00的发言:
水小子关于8号楼的文章太精彩了! 引出了许多儿时的回忆.文中提到的RONG家两兄弟,外号是不是"大油饼"和"小油饼"呀?
F& f% N1 S6 t9 h' P

  差不多。就是改“条”为“饼”了。不过,和麻将牌无关。


; ?8 D' U0 r5 u6 |( {& @

“冬虫夏草”这跟贴有些冷幽默。。。。哈哈哈!

$ S8 A9 ^9 s0 k3 [ `% l3 T: z% S6 ~

 

8 y+ g' B7 }9 m% f3 H, ?4 Q

凑个趣儿:

1 Z+ S& S# m' _) f) b8 g9 f. g

 

9 U* y8 W. N, o3 K0 B

改“条”为“饼”,也许似非而是。因为,无论当年如何“条”,今日君再来,估计已成“饼”甚至“桶”。

3 N6 W+ ]5 Z5 _9 i3 a" m' R

 

) F1 c' ?+ p* a. E

当然,我的话也和麻将牌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6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6-16 15:32:00的发言:
7 j) k% B3 l! s' O/ C

 

( g- L4 P! p' _0 }/ u

     向同学们推荐一部不能公映的电视专题片《寻找林昭的灵魂》,故事讲当年“反右”,北京大学一位女大学生——假如她“认错”,就可躲过那一浩劫。但是,她拒绝向那个时代“认错”,结果被打成“右派”…… ——新浪-播客-视屏 

7 t6 g# `7 K j: W/ _( e# ~( Q

胡涂兄:是否能直接把链接发上来,省得像我一样的菜鸟们都要到网上乱扑一气。[em54]

发表于 2009-6-16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6-16 16:24:00的发言:
; [- j! L- ]* [) R3 B, I" p' k

“冬虫夏草”这跟贴有些冷幽默。。。。哈哈哈!

9 c/ _6 f9 ?9 l8 X9 e

 

& Q; o* ~' p/ O6 V+ B' s* {" b% [

凑个趣儿:

. A; }. Q" w. Z- L( |

 

# C% T' ~# X: R4 U5 y

改“条”为“饼”,也许似非而是。因为,无论当年如何“条”,今日君再来,估计已成“饼”甚至“桶”。

2 e0 P0 T7 a" j9 N6 L8 G

 

2 H9 ]* e2 w1 g

当然,我的话也和麻将牌无关。

. E/ n ~$ s9 V4 @6 f& a

我看老兄还算得上是“条”吧?我这个贴算得上幽默吗?呵呵!


发表于 2009-6-16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16 9:37:00的发言:
% A3 y" l+ ^, ^

到这里来的,有好多人首先是打字不熟练,不一定是写作问题。

, X% r5 O. g% ^ u

 

$ V, C2 T0 A1 V+ L3 i' {

……

1 v& Q" @. k3 c( }" H9 [

如果有不会拼音的校友也可以学习五笔输入法,我们的老大哥laojy学长用的就是五笔输入法,很好学的。现将五笔输入法视频教程网址链接到这里,有兴趣的校友可以看看。

5 O: I7 n& i. ]- O1 B" Q

http://www.xy-365.com/company/s_14506.htm

" s5 ^, e2 I Q( c4 T

 

发表于 2009-6-16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09-6-16 16:24:00的发言:
; ?3 `, C3 @; G/ S' [, c& p

“冬虫夏草”这跟贴有些冷幽默。。。。哈哈哈!

- L. N6 ]& i Z" I5 w4 R

 

" k( j. q+ O' @. V% F' u; h, v

凑个趣儿:

$ P6 F$ s4 e1 }% L6 h/ t% j9 M

 

4 Q' n' O# L. M+ v

改“条”为“饼”,也许似非而是。因为,无论当年如何“条”,今日君再来,估计已成“饼”甚至“桶”。

3 ~6 D |/ d+ Z( L

 

* e, D2 O$ P6 |# s( H8 P

当然,我的话也和麻将牌无关。

$ U2 o1 ^; K Q1 N, T0 m

哈哈哈……

发表于 2009-6-16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15 18:49:00的发言:
p2 N3 u6 d. {; h

 

8 ~( T3 b: S9 K( P) p3 l

握了几十年的笔,仅仅只为一纸公文从笔尖流出,很少有过心灵的碰撞与别样的情趣。

6 w8 u) Y& `1 F3 D/ J7 k

老胡,我没表达清楚,我说的是技术行文,如:开题报告、可行性研究论证等。

发表于 2009-6-16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细雨保存的照片,请校友帮忙修了修,传上来大家看看。其中的大人是医务室的大夫,有人认识她吗?
发表于 2009-6-16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条,不刷绿漆

, x5 n/ y6 k; |- H1 t8 O

" r% o& A! T3 z+ ^

 

5 m. o% m! @1 T' k4 Z% {+ N# n% g

这是一条,勇猛无比

发表于 2009-6-16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9-6-16 6:08:00的发言:
: f, _1 @3 Y: A! ?' W! f# W1 ~; u

心一2009-6-15 17:43:00 发言:

- M, B* l- u+ s6 W8 n* M

大家注意,这是1995年或以前拍摄的,这些孩子和老师手里一定还有别的照片。 找到他们,就能找到我们学校更完整的图像。

1 [1 a6 t& L6 t0 X G' x/ k

====================================================================

/ B$ b& d) x( ~$ V; Q" T

说的对,那时主要建筑如两座楼还在,我们早年载的树木成荫,很有沧桑感,可惜此类照片少了些。当时我们早期的几个网友也曾有过此想法,漫步还专门找同学去针织路小学问过,但是没有结果。

: G, x2 j1 K D7 [+ ~+ ]" p) z

 

9 z8 u, x8 o; u: k# Z' r9 @

听松大大哥好,您对钢筋水泥浇铸的诗画还是那么情有独钟。

发表于 2009-6-16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6-7 19:20:00的发言:
  b0 U9 F9 l7 R7 U* V! j# u

她家还有一位白发苍苍四川老太太,平时爱头戴一顶方布帽,身穿一件蓝色旁记扣的大褂,夏天爱坐在单元门口水泥方墩上乘凉。一当饭菜准备齐全,不是站在屋里,就是站在单元门口, 一声带有浓重的巴山口音的吆喝 “郎木。。。噢”,不一会儿,蓝老师的大儿子大郎木就会骑着一辆儿童式自行车不知从哪儿杀回来,后面跟着一路小跑气喘吁吁的小儿子二郎木。。。

# M3 g5 f9 u$ h( |+ l1 n. ?

"7号楼"的文写得太好了!我和蓝老师的大儿子是同学,她婆婆吆喝的是"拉睦....噢",我们用"大拉睦"和"二拉睦"来区分这兄弟俩,呵呵.

发表于 2009-6-16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师的孩子在2009-6-16 10:18:00的发言:
水小子关于8号楼的文章太精彩了! 引出了许多儿时的回忆.文中提到的RONG家两兄弟,外号是不是"大油饼"和"小油饼"呀?
% _6 p. @* J3 M- B& K1 l) E( a+ M

  差不多。就是改“条”为“饼”了。不过,和麻将牌无关。

发表于 2009-6-16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老师的孩子在2009-6-16 10:57:00的发言:
) y3 s" R' f! g( u* S" Q8 S ; }3 F1 M- e1 j$ j3 P5 B 7 a: _2 W+ L& n+ J- ?0 K

"7号楼"的文写得太好了!我和蓝老师的大儿子是同学,她婆婆吆喝的是"拉睦....噢",我们用"大拉睦"和"二拉睦"来区分这兄弟俩,呵呵.

& o& h3 G' i# t' q ! l3 C) y5 f5 N" k6 R/ D; S

老同学:以你“老师的孩子”的身份和在7号楼住的经历,何不接茬再为7号楼的回忆添砖加瓦呢?难得看到你跟帖,知道你也忙,只好请你忙里偷闲了。 静等更多的跟帖。
发表于 2009-6-16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忆8号楼:  ~' B& B; i( {
水小子对 8号楼的回忆深入细致,让以前很多被遗忘的往事又重回记忆,进而联想到更多的8号楼的细节。
# r% v- W, t; t$ M
; F2 Y' B' U1 j  E, E记得儿时玩儿的最多的是在楼道里玩捉迷藏。大家出了“单辈儿我倒霉”之后, 就由“倒霉”的一位蒙上双眼开摸。所有其他参与者则想方设法不让自己被摸到。那时楼道里常有些自行车堆放在两层楼中的过道上,很多时候成了我们的“藏身”之垫脚工具,还有人则站在楼梯的扶手上或从扶手上向上或向下攀爬以躲过被抓到的危险。有一次有人(记不清是谁了)还险些摔到楼下去,吓的孩子们回家不敢对家长说发生了什么事。, m! g% ]. v  X/ a: Y8 x5 [

+ i# \  O: Z0 x7 |- F8 q) Q另一个水小子文中没有提的是8号楼的地下室。1976年地震以前根本不知道楼下还有地下室 (如水兄已在那时离开,恐也对地下室知之甚少吧?)。地震发生后,不知是哪家开的头,很多户人家都在地下室安身,已防更大的余震可能造成的伤害。3 O! c. u+ c' j: t" e- `2 r
地下室的入口是在104的楼下,进去才知里面象一个地下“别墅”。建筑都是水泥结构,冬暖夏凉是再自然不过的空调设施。除了有很大的“客厅”外,还有很多独立的“单间”,有铁门分隔,正好适合一家一户的分居需要。
' M. ^0 o/ t$ x# \1 t/ i
4 `$ Y: d2 q1 p那时在那里避难的邻居们有一种自发的和谐,没有专门的组织或安排, 大家在各自的“单间”中和平共处,孩子们则有了更多的乐趣。常聚在一起打牌下棋,自然也有大孩子拿手电筒装神弄鬼(由下往上照着被另一只手“扭曲”了的小脸),吓的小一点的孩子滋哇乱叫的场景。
& N# e$ [9 D# w; }
5 j* Z) p* y* [印象中我们在地下室住了很长时间,那儿也成了我白天练扬琴的琴房(很少有人白天下去)。既吵不到别人,还有意想不到的回声效果,短时间内琴艺大长。
: P9 O3 t* X9 ~
3 {" J1 C  G' i( L6 P8 _# J) U. e! m还有一个便利就是地下室也成了我们的暗房,我家有个放大机就安在了那里,不少照片都在那儿冲洗出来的,很少有“跑光”的时候。
5 Q8 z9 T+ i5 H# V& M; ~/ y3 W* t  t# X0 E+ P, I" a, A+ @
比起很多人住在露天搭的地震棚中, 地下室的家可谓“豪华”多了。记得Jiazi家,霏霏家,还有jiangyaoji的弟妹们都在地下室住过。这样设计精美,功能齐全的地下室,不是每个楼都有的吧?
发表于 2009-6-16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6 1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6-16 1:00:00的发言:
+ X) V9 m/ `5 f7 {/ K

给季老先生的帽子是现在带的(我想应该可以吧,那么多年的经历了)。

3 r$ r& t( o6 J E& V! T

当年走西口时,记得院内的教授是叫陈yalun,高高的个头,也戴一付金丝眼镜,但绝不是chen's brother老爹。

; {, P- y1 X; j8 B7 X* ^6 u$ m% _

问问漫步吧,她可以说是机院“百事通”。。。。

, z% O9 y" F+ ^! ~# Q2 I" G( m, q! ~

水小子:又拿老姐开涮了?呵呵!

发表于 2009-6-16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黄金海岸排版。

- g8 f4 b" Y: z6 Y) C7 h3 P

 

( S$ ^) V+ n! o- L2 b

再忆8号楼

! B2 v0 F n* c9 G. y% T

黄金海岸

0 s7 V, o0 Z0 ]( X: v6 i, ^9 Y


  水小子对8号楼的回忆深入细致,很多被遗忘的往事又重回记忆,联想到8号楼更多的细节。
  记得儿时最常玩儿的是在楼道里玩捉迷藏。大家出了“单辈儿我倒霉”之后,就由“倒霉”的一位蒙上双眼开摸。其他参与者则想方设法不让自己被摸到。
  那时常有些自行车堆放在两层楼中的过道上,很多时候成了我们“藏身”的垫脚工具,还有人站在楼梯的扶手上或顺着扶手向上或向下攀爬以躲过被抓到的危险。有一次记不清是谁了,还险些摔到楼下去,吓得孩子们够呛,回家不敢对家长说发生了什么事。

% a7 X3 |2 I) A' E: F2 p

 另一个水小子没有提的是8号楼的地下室。1976年地震以前根本不知道楼下还有地下室(假如水兄那时已经离开,恐怕也知之甚少吧?)。地震发生后,不知是哪家开的头,很多户人家都在地下室安身,已防备更大的余震可能造成的伤害。地下室的入口是在104的楼下,进去才知道里面就象一个地下“别墅”。建筑都是水泥结构,冬暖夏凉,是再自然不过的空调设施。除了有很大的“客厅”外,还有很多独立的“单间”,有铁门分隔,正好适合一家一户的分居需要。
  那时在那里避难的邻居们有一种自发的和谐,没有专门的组织或安排,大家在各自的“单间”中和平共处,孩子们则有了更多的乐趣。常聚在一起打牌下棋,自然也有大孩子拿手电筒装神弄鬼(由下往上照着被另一只手“扭曲”了的小脸),吓得小一点的孩子滋哇乱叫的场景。
  印象中我们在地下室住了很长时间,那儿也成了我白天练扬琴的琴房(很少有人白天下去)。既吵不到别人,还有意想不到的回声效果,短时间内琴艺大长。还有一个便利就是地下室也成了我们的暗房,我家有个放大机就安放在那里,不少照片都是在那儿冲洗出来的,很少有“跑光”的时候。比起很多人住在露天搭的地震棚,地下室的家可谓“豪华”多了。记得Jiazi家,霏霏家,还有jiangyaoji的弟妹们都在地下室住过。这样设计精美,功能齐全的地下室,不是每个楼都有的吧?

发表于 2009-6-16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6-16 15:32:00的发言:
& w) Y8 D& S! S! a; o" n7 x' r

 

6 P- G c8 j& q& `* Q/ n7 X/ d

     向同学们推荐一部不能公映的影视剧《寻找林昭的灵魂》,故事讲当年“反右”,北京大学一位女大学生——假如她“认错”,就可躲过那一浩劫。但是,基于对上帝的信仰,她拒绝向那个时代“认错”,结果被打成“右派”……该片是以真实事件改编,催人泪下……

$ B5 l8 d" K( ~ ^9 a# D

 

. s( m4 Q( i: b" d$ e

胡涂兄:既然不能公映让我们到哪里去看呢?是不是又犯糊涂了?[em54]

发表于 2009-6-16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6 0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一轮红日在2009-6-15 13:09:00的发言:
水小子,我没有恶意,边看边想小时的事。我也是机院 子弟,退休在家闲的没事,上来看一下。
4 @$ e. o4 }& E7 r r- Q

一轮红日:

: S! f! @! R% m; I M% {- Q8 ?: O

 

2 E6 L/ D5 u6 \4 _/ y( q5 i- z

    我们这个论坛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松,和谐,畅所欲言,就像一个大家庭。你既是机院子弟,退休在家,想来应该比水兄我等要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等(当然包括水小子兄)都会恭听,至于洗不洗耳朵,就看个人啦,哈哈。记得附小每天查得很严,要“四带”、“三净”,还记得吗?班干部带着几个人,在教室门口检查,吆五喝六的,多少有点像日本鬼子伪军盘查进城的百姓。。。。。。现在回想起来,别有风味。你说是吧?

发表于 2009-6-16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9-6-16 6:08:00的发言:
2 `% ?! P! L" O2 t4 m% l) G& ^2 f

心一2009-6-15 17:43:00 发言:

0 t# C9 S* R3 X0 O5 f/ y

大家注意,这是1995年或以前拍摄的,这些孩子和老师手里一定还有别的照片。 找到他们,就能找到我们学校更完整的图像。

- ]: h6 ^, u3 V; {0 J! ]" D

====================================================================

1 I3 i1 L" K( i8 A9 F' r. N

说的对,那时主要建筑如两座楼还在,我们早年载的树木成荫,很有沧桑感,可惜此类照片少了些。当时我们早期的几个网友也曾有过此想法,漫步还专门找同学去针织路小学问过,但是没有结果。

+ z" ] N: k! Z, V0 A

 

( T) P9 o7 \8 u$ J4 N0 ]1 ^% ^9 A

谢谢听松大哥的鼓励。历史需要证据,狗狗看着我他们这批孩子,正好位于咱们当年到今天的中间一段,看到学校建筑最后的存在,他们拍摄条件比咱们当年好,照片保存的机会也要大一些。

$ ]3 \" ]0 B/ I" V; H. X& Z; W, z( ]

寻找他们,我会去再试试的。

" }9 c( P. `0 K

 

发表于 2009-6-16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6-16 8:40:00的发言:
2 y) @$ [$ K, Y/ |2 c0 `

   

: x2 j8 m4 k( K% S

   有几位学弟认为胡涂的“写经”对他们小有启发,谢谢各位的表扬啊!

3 b9 J" G7 [( J7 a* A- W

   另,胡涂是以码字为生,所以就得下大力气,把字码得尽量顺溜点。否则,无法在那个靠码字混饭吃的圈子里混啊。各位就大可不必了,有啥说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在无词,在一旁边看、边偷着乐,也很滋润哪。

$ z' C4 \5 m& n1 U- f7 b; h

 

% t. ]8 a' _2 _& E

   其实 ,不经常动笔的同学或对码字有畏难情绪的同学——老三那篇小文“2毛钱”,就是个“无话则短”的范帖。冷不丁地想起一件“往事",随手记下来,即可嘛。自然、简单中就透出“文风”的质朴。不难写吧?

]; W3 H' ~' u

到这里来的,有好多人首先是打字不熟练,不一定是写作问题。

# _) F* @7 H8 K! k; { L

 

" u$ h9 L. X: j# k2 u) u( r- Z8 e$ o

说写作,我早年表达能力极差,后来当过几年编辑,对如何写好文章一直关心。想简单地通过指导性文章(或者书本)改造大家的写作能力,恐怕是徒劳的,有时还会让人觉得写作确实太难。别说你,看看中国小学、中学、大学,以致研究生,大多都有语文、写作课程,可是效果呢?

+ v$ h2 K9 v y- w

 

7 C/ w0 e5 U! R. t6 n

据我研究,想写好的首要条件是有强烈愿望,肯下功夫。在此基础之上,旁人有针对性的批改才有好效果。记得你教女儿是怎么做的吗?

+ a. z- J0 h3 G" e% }1 _6 x

 

发表于 2009-6-16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

水小子关于8号楼的文章太精彩了! 引出了许多儿时的回忆.文中提到的RONG家两兄弟,外号是不是"大油饼"和"小油饼"呀?
发表于 2009-6-16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6 0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6-14 23:30:00的发言:
/ G; Q& l0 K( j) G; E) ?7 y

季老先生是机院的吗?我记得学校走西口时,整个院内没有Professor呀。据说只有chenzhong chenchi 的父亲,还是副的。很多人以此说事。

% s, ?1 K v# y- B( l

至于那高喊反动口号者,不是别人,还是把“鸣”喊成“呜”的人!哈哈,恶性循环,有一必有二。

2 I/ S. X$ s( _' P. d) z8 D

给季老先生的帽子是现在带的(我想应该可以吧,那么多年的经历了)。

. T" q5 }- Q+ T0 V. v# m! n& o! T

当年走西口时,记得院内的教授是叫陈yalun,高高的个头,也戴一付金丝眼镜,但绝不是chen's brother老爹。

! ]3 v P a V. Z( y2 N

问问漫步吧,她可以说是机院“百事通”。。。。

发表于 2009-6-16 0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一轮红日在2009-6-15 13:09:00的发言:
水小子,我没有恶意,边看边想小时的事。我也是机院 子弟,退休在家闲的没事,上来看一下。
' O5 _' t1 X" i% Z- U6 e# n

一轮红日,别担心,我没有那么敏感的,只是想知道所发的帖子有什么效果。既然退下来了,又是机院子弟,还边看边想小时的事,那一定能回忆出点什么事吧? 要不,随便划拉两下贴上来,大家一块堆儿分享分享。。。?

发表于 2009-6-16 0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6-16 1:00:00的发言:
8 r% h. g/ r8 B8 a! r

给季老先生的帽子是现在带的(我想应该可以吧,那么多年的经历了)。

9 p4 c' ~& r7 F! G) n+ f

当年走西口时,记得院内的教授是叫陈yalun,高高的个头,也戴一付金丝眼镜,但绝不是chen's brother老爹。

; `6 c L$ S% g$ W$ O* t

问问漫步吧,她可以说是机院“百事通”。。。。

, e: X" R# M" d5 a7 Q

金,水和漫步;

3 k- T2 O% N! O6 ]1 k

文革前就一个姓任的教授吧? 也没关系了.看着你们这一茬长江后浪推前浪,郭,石等院领导

% O/ S: T; O* V" t% \+ V7 l) k

及诸学长也心慰了。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0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一2009-6-15 17:43:00 发言:

+ W5 o/ ]6 i+ _

大家注意,这是1995年或以前拍摄的,这些孩子和老师手里一定还有别的照片。 找到他们,就能找到我们学校更完整的图像。

! }1 b; y$ D6 D% Z" F6 r, {

====================================================================

: g* e( ~6 ?8 n/ Y

说的对,那时主要建筑如两座楼还在,我们早年载的树木成荫,很有沧桑感,可惜此类照片少了些。当时我们早期的几个网友也曾有过此想法,漫步还专门找同学去针织路小学问过,但是没有结果。

# g' K9 s$ @" c- ~) V

 

发表于 2009-6-15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12 6:09:00的发言:
_' i$ @5 i9 c) @5 u, B' B

 

- Q. C. G) q2 e+ H% u

不验明正身,有人上你们家躺着,你答应吗?

$ ?! I* ?) b" G( O4 w) O C2 I

如今装神弄鬼的,不是骗子就是推销员,没有小学生。

& K# R, h) r/ Y/ @. h9 u) _; R) _

或许,...

% {1 W4 D" m! ]% F- ]

 

: D* Y# q0 M: p/ C

这个周末坛子很热闹啊.先给心一回个话. 同意不验明正身,坚决把他/她从床上打下去. 哈哈.

[% L8 J' ^) }1 m- Z" G

 

$ m' O8 i0 W: @0 q/ k

糊涂人,你说小毛听故事拉裤子的事太可能了.一年纪孩子胆小,上.下课时间把握不住,要再碰上个

+ _" Y& M9 Z2 L1 u2 m) H% H

厉害先生,这小教鞭照着铅笔盒砰砰几声下面一准水流成河.哈.

- g* V" f6 l) y) _ }: m

 

9 n/ Q) r, f1 |! X( h

西水车,我顺手到我常去的一个网站(amazon.com.cn)查了一下你要找的电影.好象有一个.

8 ^; w: r: t. \1 s! o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44989572&ref=SR&sr=13-3&uid=477-5284247-2988842&prodid=zjys555760

& F1 s$ t, X, {+ j' S, w3 K

 

发表于 2009-6-15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6-15 20:53:00的发言:
- e I5 d5 i' M4 ^& ~ y; V4 ^9 L: k0 x2 u% ~; B/ z & A5 P) I" H% {. J; t

黄金海岸:

2 n. R3 j, C" D f

    久未露面,不知在忙些什么呢?你提供的7号楼隔离室的话题很新颖特别,只可惜我们多数学友没有这“福分”,无缘享受这优待。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当事人你自己才能把这段事情记写下来,那情形估计和当年的“萨斯”现在的“甲型流感”差不多。。。。。。

$ |8 ~& Q5 h* s- O d

     记得郭沫若曾对文学青年鼓励说,打狗叫,小狗也叫。我们不妨也扯着嗓子喊叫几声,管它好听不好听!

% B* \3 `( Q/ {9 i

     老想写点你哥沙兄的事,只是太熟悉了,反而觉得无从下笔,反正不能像写老蔡那样。。。金色童年上了一次,感觉还不错,只是你们大家太忙,都在静默,还有很多人没进入,不知何因。。。。。上次你的“撒传单”挺有趣味的,只是短了点,若再加上你当时的心态,以及捡传单者的所为,多写点,写细点就成了。除了白描,还要渲染,这一点水小子和糊涂人两学兄体会颇多。。。。。。等着看你的“作业”,

" o7 m# T8 {# r- R

      祝好!

8 x- e; y+ I5 K( L4 W; v+ D7 Z& @- ?# W- l* V4 j3 N 8 J! D4 R' l) a( w( r9 }

谢谢冬虫的鼓励。这段时间虽没有发很多帖,但这个楼里的每帖我都看了。给“资本家”打工,每天的工作都要10小时以上,时间也就够看看帖子的。写多点儿写细点儿是需要时间的。我是难得有时间静下来整理思绪的。偶尔发个贴子都是在去上班的班车上写的。打字又慢,如何能写长篇大作啊。 抱歉。有空来重返童年的QQ群里聊聊吧。无需大段文字,又有N个朋友同时在线,七嘴八舌不亦乐乎。 * a0 K- X5 A2 F3 g& ]; f2 X你和水兄的大作我都下载了,以后可集成长篇连载回忆录。敬请继续推陈出新。 8 N, n R5 q- {% j6 i- C其他学长的文章都很精彩,只是年代不同,感受不一样罢了。 $ P% n F" N& J3 ~糊涂人学长在写作上的点拨画龙点睛,让大家都受益非浅。一并谢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30 21:17 , Processed in 1.28064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