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7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09-6-7 12:32:00的发言:
* p a. u; U' Z+ X. b' o
xingjianjun:你好!
5 O3 P6 U1 U& }; I4 V4 t- F" X
   感谢你为我们附小师生们做的,全屏幕四部曲的重头欣赏!看着它们,让我们欣喜不已,更可贵的是,你现在还在精益求精地继续完美,本来就够完美的精品献礼。我们都来感谢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我们希望你定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快乐!谢谢支持你这样做的你的一家人!
3 U+ K d& W8 p2 B( c ?" v
           
. o& m" Z1 @: c8 r3 N+ T! Y

 

4 Z6 D# W) I @+ s

胡老师: 

0 ]( J4 ~& Y; u h3 `" L2 P J, x! F

         谢谢您的夸奖和对我家人的关心.  为大家也包括我留下一段难忘记忆,  我会加紧完善视频相册, 尽快刻成光盘送到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6-7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6-7 21:29:00的发言:
9 w! _" n; @* \

冬虫老弟,你终于又砸出点冬冬来,看样子以后还得砸,不然你不出活儿。

% W0 i! W+ u" C* \% V

 

7 d# V1 H1 Q' p& I r

我对老蔡印象深刻。他手上打出“匪子”和嘴里打出的“咂儿”甭儿响,卖肉工作更是精益求精。记得老蔡过去在针织路副食品商店出任卖肉一职时,肉价为72角一斤,但人们都习惯买一角获两角钱的肉。那老蔡把台秤定好后,一刀下去,肥肉,瘦肉连带皮都有,回手一扔,秤杆平抬头,不多不少,交钱拿肉走人,下一个。。。。那个效率啊,多年以后,也只有王府井百货大楼里糖果部的张秉贵能与之比翼。

# [2 I4 z1 ^6 w0 P+ a; x

哥们:

5 A- D( [% ~5 y# {. W' G' n" ^

  是你砸我还是我自己砸自己?我都快成核桃啦。有典故吗?说起老蔡,应该说他在机院合作社里买过肉,所以大家才这么熟悉和惦记老蔡。记得在合作社里边的北面,有个宽大的肉案,老蔡和一个很干瘦的中妇轮班卖。有一次,我去买五毛钱的肉,乍着胆子把钱递给那女的,她没好气地说,看清楚再买,把钱仍还给我。我仔细一看,旧版的一毛和五毛颜色有点靠。紧挨着北外墙还借墙搭了个棚子,专门卖菜,里面的货架是木质阶梯形的,摆放着各种时令蔬菜。。。。。。老蔡大概是某部门的负责人,还帮助卖过菜,我平生第一次的金钱交易,就是从老蔡手里买了一大掐韭菜。不过我胆小,没敢说话,只是手里攥着一枚五分的钢崩儿,老蔡说买韭菜吗,说着掐了一大把。一说交钱一说交货。我像掐小鸡一样掐回了家。。。。这段回忆没错吧?

6 P& k5 o/ E; s1 O

冬虫夏草老弟肉价应该是72分一斤呵,否则你们把老蔡都要“烤糊”了。

发表于 2009-6-7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校园中,雨蒙蒙,雨中漫步多潇洒,老叟老童返年青;冬虫已然变夏草,革命后代笑盈盈;可惜未见水小子,急煞燕赵老愚公!幸有我说聪睿智,解我摇晃糊涂人。

# X1 `9 J0 T$ ?/ p! d3 j


是散文还是诗歌?学兄了得!干脆就叫诗散文吧?!

4 E% Z: g/ s/ m- g, Z

另,心一学兄过奖了,是你的杰作,愚公学兄的创意,俄是小媳妇当家——做现成的,吃现成的。哈。。。。网络短信不知怎样打开?望赐教。

发表于 2009-6-7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6-7 19:20:00的发言:
  + n" C' }8 i- I8 l# m. A

13)机院附小教师宿舍楼-7号楼

- R$ ]. F J" H! K1 V/ w5 B

      过去老北京机械学院里共有10座家属楼(不算10号楼南面的平房)。它们分别是4,5,6,7,8,10,23,24,25,26号楼。其中4,5,6,23,24,25号楼是“凹”字形建筑格式,7,8,10,26号楼是“一”字形建筑格式。而7号楼在这10座家属楼中应该是比较有风格的,且建造工序比较细腻。我不清楚它是哪年建造的,只觉得它应该和1号楼和教工一食堂是同期产物,因为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特点:斜坡大屋顶,红色砖墙,鹅黄粉刷色,装饰云纹。。。

5 O! a7 ]3 q6 F3 O

      

) p! d% }3 G" X, ]6 q) y! `

     7号楼由一4层主楼和两3层侧楼混为一体构成。一楼窗台至地面有一圈儿凸凹有致台阶型水泥楼围;阳台上有镂空扶栏和柱脚,圆润的流苏曲线装刻在阳台外表(相比之下,8,10号楼的阳台就像一个木头木脑的大水泥箱子贴在墙上似的);各单元门上方都有一不宽的装饰小平台,进门处两边各座放一水泥方墩(像是过去老宅院前的上马石);楼的两侧和正中有六角形通气空;。。。而最具特点的是7号楼中央有一个双扇门,贯通了楼的南北两面,这是其他院内家属楼所没有的。

# H8 Z; p9 E6 g' u7 C9 [! @; x

 

( S+ D; ]/ W) D

       7号楼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大部分住户都来自于附小的老师,阿姨和校工。不过原机械学院的郭良才院长也住在7号楼,应该是中门3层有阳台的那一套房子。技术面上理解,应该是体现出领导对附小教育事业关怀和与老师们保持休戚相关。王敬老师,陈廷武老师,蓝为荣老师住在7号楼东头。那时经常看到王敬老师或陈廷武老师抱着自己的儿子出来玩耍,遛弯儿,玩滑梯。王敬老师的儿子长得像妈妈,皮肤白白的,我们称之为“小王敬”;而陈廷武老师的儿子长得像爹,长睫毛,大眼睛,我们称之为“小陈廷武”(那时辰,我们对男老师的儿子称呼,通常都是在老师名前加个“小”字)。蓝老师家住一楼,我家住8号楼西面一楼,正好窗户对窗户。来自于四川的蓝老师年轻时非常漂亮,经常梳着马尾头,上身穿一件带掐腰的蓝色开领上衣,下着一条那是非常流行的将校呢棕黄色裤子,脚穿一双带袢黑皮鞋,白皙的皮肤,走路时腰胸起伏,身姿一倾一仰,特具文艺工作者的气质。她家还有一位白发苍苍四川老太太,平时爱头戴一顶方布帽,身穿一件蓝色旁记扣的大褂,夏天爱坐在单元门口水泥方墩上乘凉。一当饭菜准备齐全,不是站在屋里,就是站在单元门口, 一声带有浓重的巴山口音的吆喝 “郎木。。。噢”,不一会儿,蓝老师的大儿子大郎木就会骑着一辆儿童式自行车不知从哪儿杀回来,后面跟着一路小跑气喘吁吁的小儿子二郎木。。。

$ t: E C, {+ ] D

 

; e; f/ L' E8 L3 g4 A2 W; d

       小时候想做弹弓枪,需要不少猴皮筋儿。由于兜儿里大子儿缺匮没条件外买,只好把眼睛盯在挂在楼道里的牛奶箱。当时早上给一些住户送来订购的牛奶是用玻璃瓶装的,瓶口有一层盖纸用猴皮筋儿扎着。这便成为我“拆卸”的对象。不过8楼里干这活儿的孩子不止我一个,有时起床晚了,猴皮筋儿全被别人拆跑了,没办法,只好悄悄钻进7号楼,见一奶瓶,拆一皮筋儿,下手有些不留情面。。。。

" a. Y3 ]3 @5 K2 a! Y0 D$ S4 r

 

7 q2 e r1 H7 e

       附小医务室设在7号楼的西头一楼。医务人员有牛莉珍和赵文玉两位阿姨。还有一位姓赵的医务人员,也住7号楼,她们在编制上属机院卫生所。谭文盛校长是我上学时的校长,而对于前任校长马太昌老先生我以前不知道,只是通过老北京网才了解到,不过他家里的几个儿子的名字我是很熟悉的,马大平;马卫平;马保平;马华平。。。。马老先生耕耘教育事业一生,四五十年过去了,现在依然卧居7号楼陋室,心里不觉有些茫然,看来我们的福利制度还有些问题,。。。

- s$ Q# G- l9 n* H/ a

 

# Z) }6 I6 g$ M) I8 i6 e

       我对7号楼南面4层上那个通气孔印象比较深。长期以来,它给我的感觉就想“西游记”里打败过孙悟空的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睛”,昼夜不闭地观察着外部世界,观察着小学操场里的任何变化。儿时,每当夜晚星亮月柔时,我回家穿行过小学操场,除了享受黑夜朦胧美之外,时不时就感到头顶斜上方射来一束看不见的光,也说不上是害怕还是受到呵护的感觉,只是加快了回家的脚步。。。不过也正是这只“眼睛”,从头到尾地目睹了我们在附小的成长过程,目睹了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及大滑梯的拆除,见证了机院附小的盛衰和消亡。。。

6 e9 B, g1 G: S, q' e

 

+ Q3 d* @- u; _, U$ h. W. Y

      这次4.11聚会,有校友专门派了7号楼的特写,想必也是看着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刻附在楼上,触景生情吧。也听说以后老机院的地方将成为什么中心,届时一个“拆”字能否刷到7号楼? 谁也说不准。不过“拆”与不“拆”,各有利弊,只是希望有关机院附小的故事和精神能源源不断地传续下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3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2 `/ o. g3 f9 D/ _

 

6 y% ^3 Y$ u5 h" X+ j! l! m" x" \( Z

水小子的机院附小系列文章,那些具有画面感的纪实部分,到现在应该是独一份吧。

# U' D# P" S8 f


7号楼,我本人在住过几年,是机院所有楼房中最熟悉的。这座楼现在还住满了机院的人,昨天碰到一个老太太,现在也住7号楼。它的故事,不是一篇文章能涵盖的。下面先就文中内容零散地说几句。

) z& m5 \- t$ s0 T8 {$ l( u$ v


它建成于50年代无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它有苏式风格。
拆皮筋儿,几乎是所有男孩子都干的事情。
医务室至少还占二层,可能三层是病号住的。
应该还有很多老师住7号楼,比方我两个同班同学的母亲,于志纯老师、宁玉珍老师。
“有校友专门派了7号楼的特写”,里边有个错字,请改过来。现在拍摄正面的最好位置,应该是针织路小学在7号楼对面的小楼上。至于拆,据说超过50年的建筑,就属于保护对象,假如真是这样,可以稍微安心一点。

发表于 2009-6-7 2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09-6-7 12:32:00的发言:
* @ Y- P% r( V3 z
xingjianjun:你好!
2 U2 u3 H G! Y2 M: Y3 P) x6 M
   感谢你为我们附小师生们做的,全屏幕四部曲的重头欣赏!看着它们,让我们欣喜不已,更可贵的是,你现在还在精益求精地继续完美,本来就够完美的精品献礼。我们都来感谢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我们希望你定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快乐!谢谢支持你这样做的你的一家人!
3 D, T# \6 k* E+ g7 K5 ?7 \1 X
     我现在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0 F+ H, U. Q1 l6 x1 P) P
   1,胡元桥老师 2,郑 尧老师  3,郭郁英老师  4, 孟丽娟老师  5,郭惠荣老师  
, |, C% n+ b5 C4 a7 v) W! ^' c
   6,陈继庄老师 7,王彦声老师 8,姜淑勤副校长9, 张  薇老师 10,杨洁兰老师
P# s0 t! }2 @5 F
     以上十名老师的名字,是经过核对的,是准确无误的。
3 C3 g& S v' y; w: h
     我们做事情,都要求认真负责,但是有的事情很难做,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了。近期,我们很忙,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请王向荣老师(他是学校元老,对学校的来龙去脉知道得比较清楚,对学校的教、职、工的人事变动情况比较清楚;),除此之外,我们还请了几位知情的老教师们,请他们帮助我们回忆、修正和补充一下现在我们已知的已故教职工的名单,和我们现在已知活着又能联系上或联系不上的教职工名单,然后我们再把这些我们尽力核对的名单,在网上公布给大家。使学友们在看到这些名单后,对几十年前的学校、对教职工的名单加深回忆中,会得到更多回忆材料得以补充,让这些回忆更加厚重而珍贵,让它更加有价值。
# j, P* I* M, w; m2 v6 h ]
                                    胡世坚老师2009年6月7日12:19
" h% m2 l$ Y, ^' }1 Y2 }, X5 Y
   
- d4 L( s1 k1 w q; @" q+ e4 T

谢谢胡老师。

发表于 2009-6-7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对书的记忆”

6 G2 f" |+ V1 R( Z6 y

文革初期,那时学校已经不上课了,为了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各校都成立了护校队,不知为何我也被选入护校队。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我和我的同学“老板”在校园里巡视,走到学校书库旁,心想,天天巡视也未发现什么阶级斗争新动向,干脆去书库看会儿书再巡视。于是我们俩围着书库转了一圈,发现书库背阴处有一个窗户已被打开,呵呵!看来英雄所见略同,早就有人捷足先登了。我们二人没有半点的犹豫,悄悄地爬了进去。哇!我们打着手电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刊物与书籍。我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记得当时看的主要是《航空知识》、《科学画报》等自然科学类的杂志比较多,尤其喜爱《航空知识》,对每一期《航空知识》都要反复地看上几遍,重点文章章节甚至可以背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翻到50年代的人民日报的合订本,看到58年某天的人民日报,好象是头版头条(记不太清楚了),立刻被这条消息吸引住了:报道的是广西某地水稻亩产13000斤。我当时感觉这也太离奇了,后来到农村插队联想起此事才觉得大跃进中的中国人太疯狂了。

2 y8 l* m" l8 C) v8 F4 `! v

从那天开始,只要轮到我护校都要到书库看会儿书。好在我护校时从来就没发生过事情,否则渎职呵!请大家猜猜看,当时我是怎样打着手电看书的?

发表于 2009-6-7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N( D b$ ^" I, a

冬虫夏草,你真有才!

* v6 P$ L3 i r0 ^, N

 

4 i+ l8 R {) }# \+ @

给你发了一个网络短信,请看一下,谢谢!

发表于 2009-6-7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6-7 20:00: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Post By:2009-6-7 17:27:00

# T! w8 F; a8 o3 i- b. B; [0 W; s: I' \8 y! F' m; ~7 C7 h ?$ P3 w7 y/ j' K0 S$ L
d* _& x b9 P5 M7 O
4 w% J; a8 [1 m2 j( @4 F" @ p6 A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6 17:52: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01168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 T, T2 [9 W; R/ N& I1 d

啊!校园中,雨蒙蒙,雨中漫步多潇洒,可惜未见水小子......不知何时浮出水面,上善若水。此情此景,多么像江南的陆港小镇,这时节,冬虫已经变成夏草馨蓝霏霏糊涂人革命后代笑盈盈开心地推着摇晃西水车,和老叟老童老倌一起玩玩流浪路人老三问起Yanzhaoyugon,老三心一横,答曰,斯人已是燕赵愚公,每每于夜深人静之时,古刹听松,不再挖玉龙雪山了。。。。。。all right


/ Z5 F9 Y6 O* \, z% C

 

& M5 ?" \3 q' |3 A

哈哈哈哈……有道抛砖果然能引玉,未知狗尾是否可续貂?

9 {2 p F9 h; [7 W0 f9 n0 J

  校园中,雨蒙蒙,雨中漫步多潇洒,老叟老童返年青;冬虫已然变夏草,革命后代笑盈盈;可惜未见水小子,急煞燕赵老愚公!幸有我说聪睿智,解我摇晃糊涂人。

发表于 2009-6-7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我说”,说得我两眼发直,屏息静气,紧盯着“老蔡”,心随老蔡的杠铃上下起伏,人差点没和老蔡手中的杠铃一块摔倒在地面,哈哈,说得好呵。说实话小时候见到老蔡既怕又恨,只为那小小的玻璃球呵,哈哈……
发表于 2009-6-7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老师:您好!看到您回答xingjianjun学友的问题,给我纠正了一个错误,以前我一直认为男胡老师叫“胡元”,今天才知道是“胡元桥”。4.11之前我曾多次寻找过胡元桥老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胡老师请您给我大概介绍下胡元桥老师的简历,以便继续寻找,希望能够找到胡元桥老师。谢谢!
发表于 2009-6-7 1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6 17:52: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01168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 \! r+ i+ Q) s6 i( @, c

啊!校园中,雨蒙蒙,雨中漫步多潇洒,可惜未见水小子……

发表于 2009-6-7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偷书历险记”在我们那个年代较为普遍,我已经是第N次听到这类故事了。如果现在说出来,孩子们可能会感觉很奇怪。现在的媒介太多了,除了书,还可以看电视、电脑、网络、电影、听广播等等,估计看书的人已经很少了。
发表于 2009-6-7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7 17:35:00的发言:
清华偷书历险记”在我们那个年代可能较为普遍,我已经是第N次听到这类故事了。如果现在说出来,孩子们可能会感觉很奇怪。……
7 U2 G2 y8 e7 _* d* w) c( _

那就请三哥把N次所闻的故事略露一二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三哥也架在火上烤一烤,尝尝被烤的滋味儿如何?哈哈哈……

发表于 2009-6-7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愚公兄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太好了[em218]

1 d5 K2 g" _$ B

 

" i1 o3 [2 N: p* r* b6 |$ |

[em57]老三兄快接招吧![em77]

发表于 2009-6-7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人历来积极主动(王婆卖瓜),不用别人“烤”,今天已做了老胡说的“二传手”了。请怕“烤”者都向我学习呵!不要请别人“烤”你呵。哈哈……
发表于 2009-6-7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6-7 18:34:00

% a5 r7 G4 ^6 c' D' e; x: Q/ o& R" i1 ^' A h1 G' f# Z7 a' O* V! {. J$ H6 B9 i. k: Z2 K$ C! u4 K& k, M' Q9 N- H3 F
- | d' i! C7 ?
& a3 u( I* F+ O/ Z8 o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6-7 17:35:00的发言:
清华偷书历险记”在我们那个年代可能较为普遍,我已经是第N次听到这类故事了。如果现在说出来,孩子们可能会感觉很奇怪。……
( h. a1 X5 ?1 ]0 w

那就请三哥把N次所闻的故事略露一二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三哥也架在火上烤一烤,尝尝被烤的滋味儿如何?哈哈哈……

  俄虽非英雄,但和愚公学兄所见略同。请看,先是愚公学兄开烤,接着就是俄这虫草补烤,第三个无论怎么说也该老三兄当仁不让了,不是俄分不清长幼,搞不懂规矩,实在是天意,天数,天赐,一句话,天命不可违。不用十篇,就打八折吧!要不和“糊涂人”兄商量商量,写一赠一。。。。哈哈,胡兄还是兼个监军吧!
发表于 2009-6-7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其实特想向老三兄学习,可是能力有限,只能忽悠忽悠啦![em55][em55][em55]

发表于 2009-6-7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q% G- X3 ~9 z6 V; @

13)机院附小教师宿舍楼-7号楼

6 l# t& O- H2 }* h' o% ]0 {

      过去老北京机械学院里共有10座家属楼(不算10号楼南面的平房)。它们分别是4,5,6,7,8,10,23,24,25,26号楼。其中4,5,6,23,24,25号楼是“凹”字形建筑格式,7,8,10,26号楼是“一”字形建筑格式。而7号楼在这10座家属楼中应该是比较有风格的,且建造工序比较细腻。我不清楚它是哪年建造的,只觉得它应该和1号楼和教工一食堂是同期产物,因为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特点:斜坡大屋顶,红色砖墙,鹅黄粉刷色,装饰云纹。。。

- H0 V- E- E% P) U

      

( K) F. Y4 a( j1 q$ q% u

     7号楼由一4层主楼和两3层侧楼混为一体构成。一楼窗台至地面有一圈儿凸凹有致台阶型水泥楼围;阳台上有镂空扶栏和柱脚,圆润的流苏曲线装刻在阳台外表(相比之下,8,10号楼的阳台就像一个木头木脑的大水泥箱子贴在墙上似的);各单元门上方都有一不宽的装饰小平台,进门处两边各座放一水泥方墩(像是过去老宅院前的上马石);楼的两侧和正中有六角形通气空;。。。而最具特点的是7号楼中央有一个双扇门,贯通了楼的南北两面,这是其他院内家属楼所没有的。

9 h1 Y3 d9 ]/ V. @

 

8 n; |2 J7 h; p. C! d, \

       7号楼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大部分住户都来自于附小的老师,阿姨和校工。不过原机械学院的郭良才院长也住在7号楼,应该是中门3层有阳台的那一套房子。技术面上理解,应该是体现出领导对附小教育事业关怀和与老师们保持休戚相关。王敬老师,陈廷武老师,蓝为荣老师住在7号楼东头。那时经常看到王敬老师或陈廷武老师抱着自己的儿子出来玩耍,遛弯儿,玩滑梯。王敬老师的儿子长得像妈妈,皮肤白白的,我们称之为“小王敬”;而陈廷武老师的儿子长得像爹,长睫毛,大眼睛,我们称之为“小陈廷武”(那时辰,我们对男老师的儿子称呼,通常都是在老师名前加个“小”字)。蓝老师家住一楼,我家住8号楼西面一楼,正好窗户对窗户。来自于四川的蓝老师年轻时非常漂亮,经常梳着马尾头,上身穿一件带掐腰的蓝色开领上衣,下着一条那是非常流行的将校呢棕黄色裤子,脚穿一双带袢黑皮鞋,白皙的皮肤,走路时腰胸起伏,身姿一倾一仰,特具文艺工作者的气质。她家还有一位白发苍苍四川老太太,平时爱头戴一顶方布帽,身穿一件蓝色旁记扣的大褂,夏天爱坐在单元门口水泥方墩上乘凉。一当饭菜准备齐全,不是站在屋里,就是站在单元门口, 一声带有浓重的巴山口音的吆喝 “郎木。。。噢”,不一会儿,蓝老师的大儿子大郎木就会骑着一辆儿童式自行车不知从哪儿杀回来,后面跟着一路小跑气喘吁吁的小儿子二郎木。。。

w( U0 y D6 w

 

0 D0 b. i+ v! x/ W6 _- A

       小时候想做弹弓枪,需要不少猴皮筋儿。由于兜儿里大子儿缺匮没条件外买,只好把眼睛盯在挂在楼道里的牛奶箱。当时早上给一些住户送来订购的牛奶是用玻璃瓶装的,瓶口有一层盖纸用猴皮筋儿扎着。这便成为我“拆卸”的对象。不过8楼里干这活儿的孩子不止我一个,有时起床晚了,猴皮筋儿全被别人拆跑了,没办法,只好悄悄钻进7号楼,见一奶瓶,拆一皮筋儿,下手有些不留情面。。。。

6 l: l; i7 p* I+ I# U

 

& c: ?( l0 P: [8 A c: i0 `

       附小医务室设在7号楼的西头一楼。医务人员有牛莉珍和赵文玉两位阿姨。还有一位姓赵的医务人员,也住7号楼,她们在编制上属机院卫生所。谭文盛校长是我上学时的校长,而对于前任校长马太昌老先生我以前不知道,只是通过老北京网才了解到,不过他家里的几个儿子的名字我是很熟悉的,马大平;马卫平;马保平;马华平。。。。马老先生耕耘教育事业一生,四五十年过去了,现在依然卧居7号楼陋室,心里不觉有些茫然,看来我们的福利制度还有些问题,。。。

; Z7 w6 e* b6 _$ W+ B* `

 

9 h9 ~; L) `/ f; X' P7 \1 R

       我对7号楼南面4层上那个通气孔印象比较深。长期以来,它给我的感觉就想“西游记”里打败过孙悟空的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睛”,昼夜不闭地观察着外部世界,观察着小学操场里的任何变化。儿时,每当夜晚星亮月柔时,我回家穿行过小学操场,除了享受黑夜朦胧美之外,时不时就感到头顶斜上方射来一束看不见的光,也说不上是害怕还是受到呵护的感觉,只是加快了回家的脚步。。。不过也正是这只“眼睛”,从头到尾地目睹了我们在附小的成长过程,目睹了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及大滑梯的拆除,见证了机院附小的盛衰和消亡。。。

3 t7 s. r7 u9 u; x- ]; G

 

. Q$ A" \8 w8 m4 T, m

      这次4.11聚会,有校友专门拍了7号楼的特写,想必也是看着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刻附在楼上,触景生情吧。也听说以后老机院的地方将成为什么中心,届时一个“拆”字能否刷到7号楼? 谁也说不准。不过“拆”与不“拆”,各有利弊,只是希望有关机院附小的故事和精神能源源不断地传续下去。。。


发表于 2009-6-7 1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小子:观察的仔细,记的清楚,描述的真切,佩服之至!

r, x) Y5 S+ _" i M6 M0 K

另:我发的短信还没有看到吗?

发表于 2009-6-7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小子我非常佩服你的记忆力. 我也住7号楼. 你对7号楼 的景和事描述的如此细腻准确, 把我又带回到了小时候成长的记忆中.

' M0 D W& Z( \, I1 R' P* S) \9 R$ `
 
发表于 2009-6-7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冬虫夏草在2009-6-7 11:31:00的发言:
  % A7 `) _1 ?& k- z# Y7 A* }" u

我说——我说             fficeffice" />

$ q: g& M& ^. r/ d a- g

谨以拙文献给老蔡和他的粉丝们

4 |9 ~- u/ t6 Y8 `2 v& L

                         

6 `! u0 q: R6 t3 l6 \0 H" t

老 蔡 的 壮 举

, Y4 e3 T! |8 ] X. O, [/ {% ^) v! K

.........

1 \ U! z9 |% u8 U5 W6 O

  

7 s/ g$ v7 C+ M0 D: D7 Z: s

(后记:故事的情节是真实的,只是经我之手略加渲染,着墨不均,有抹黑之嫌,望老蔡的“猜谜”粉丝见谅)

# e& l# T- }+ i# c* r

冬虫老弟,你终于又砸出点冬冬来,看样子以后还得砸,不然你不出活儿。

8 [" x9 y, z2 \# C

 

( d2 s* R+ u- s) ]0 Y3 I! Y

我对老蔡印象深刻。他手上打出“匪子”和嘴里打出的“咂儿”甭儿响,卖肉工作更是精益求精。记得老蔡过去在针织路副食品商店出任卖肉一职时,肉价为72角一斤,但人们都习惯买一角获两角钱的肉。那老蔡把台秤定好后,一刀下去,肥肉,瘦肉连带皮都有,回手一扔,秤杆平抬头,不多不少,交钱拿肉走人,下一个。。。。那个效率啊,多年以后,也只有王府井百货大楼里糖果部的张秉贵能与之比翼。

( q! B3 V' G: h* R( `

 

- l' X. k. I, F4 s

 

( }* e; c" w% a: _/ q

 

h n J6 F0 W, B6 m. g

 

+ d" }3 R x3 n' D( T

 

发表于 2009-6-7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9-6-7 19:37:00的发言:
8 z! M" l; [" z$ H9 A$ d2 p

水小子:观察的仔细,记的清楚,描述的真切,佩服之至!

+ r% J& ^9 T" n# a. {; U# D3 l. ^

另:我发的短信还没有看到吗?

. @6 a- _# ~% \% M" X# N2 }

呦,真对不住,我不太注意信箱,回信晚了,抱歉!

: E" M2 k' J% I1 Z

既然总舵主有令,你就发过去吧,多谢。

* t& l. D/ r- o3 @( o

 

发表于 2009-6-7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心情 Post By:2009-6-7 17:27:00

1 F8 }& I9 k" ~" [% U+ I; X0 \$ r% \. R, F8 J5 C& }7 [7 z- b, i1 H5 V2 w" N/ i) r1 ]
1 p% `# ]' P# P9 b
0 D" m' q1 @ S/ c* c3 R8 Y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6-6 17:52: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01168a.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 f) T$ q; o- q: c: Z

啊!校园中,雨蒙蒙,雨中漫步多潇洒,可惜未见水小子......不知何时浮出水面,上善若水。此情此景,多么像江南的陆港小镇,这时节,冬虫已经变成夏草馨蓝霏霏糊涂人革命后代笑盈盈开心地推着摇晃西水车,和老叟老童老倌一起玩玩流浪路人老三问起Yanzhaoyugon,老三心一横,答曰,斯人已是燕赵愚公,每每于夜深人静之时,古刹听松,不再挖玉龙雪山了。。。。。。all right


发表于 2009-6-6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漫步


发表于 2009-6-6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6-6 9:51:00的发言:
3 v: R4 s6 G+ Y: t! e$ l6 c( z

 

: Q" H4 h& _" W7 O. ~9 c

                                                             对书的记忆

3 {$ v/ G* P; u2 ]! y! X2 R

 

- e* @1 ^$ K, X4 r6 w' J

   上周和小女顶着烈日、长途奔波去地坛书市。那里书琅琳满目,目不暇接;书山书海,人山人海,书挤人,人挤书,挤的人尾巴骨直痛。

' j- r% L/ v$ U" B9 [: G- O( I

   ……

* P( D0 n7 d5 P

  

* {! S% B' j* u& C; A$ ^8 ^

  咱没见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当时是啥惨状。咱没见过明清两朝文字狱有多凶残。但,咱还是从史书中略知一二。是书,书在向后人转述前人的暴行。书,焚不尽;书,禁不绝;只要有人的生存,就会有书的存在。

& x% F! f3 @7 p+ S

 

7 ?- a1 l3 l+ B- ?# P- M

  但是,咱却着着实实的经历了咱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月“文化大革命”。它对咱民族文化地摧残与灭绝,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那时咱还小,才15岁,却令咱刻骨铭心。

' y1 U+ z! e8 b1 w: h$ w! Y

  

" ? J# G, o2 q( x

 1967年夏,我家楼下的小孩大宁叫我去帮他卖“破烂”。他家的储藏室里堆着小山似的一大堆书。他妈妈是当时北京文联的资深编辑,正在被隔离审查中,这么些书是她多年地收藏。

& N; ? m8 o' `

  我趴在书山上捡出了两本厚厚的书,很新哪,名字叫《静静的顿河》……当时批判过它及作者,我听说过。因为这是外国书太厚,我怕看不懂又撂下了。然后,我又捡起了几本书,都是精装本,里面还有作者的题赠,有老舍、赵树理、、谢冰心、杨朔、刘白羽等一些大作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白羽的字写得歪歪扭扭。那时我才知道大作家的字,写得不一定像我想象的那么帅。

5 h& a2 N9 q6 A: |$ N' k/ M* s

  

2 y4 a7 F" u$ ~7 F* R6 p' t

  我们用一块小床板,抬了不知多少趟,才把这书山陆续倒腾到收废品的三轮车那儿。

) N) t9 ?) F: s; E# D+ a: \

  书,真沉!累的我够戗。

" }1 \- V2 \/ K9 [) K8 I

  

' u+ O, x8 x0 ~5 X

  “哎,这些书还挺新的哪,能不能按旧书的价儿收啊?”我问那女收购员。

' L. _. U \- i E

 “对不起!我这是收废品。两毛三1斤(公斤)。”这女人没好气地说。

- c* w9 `) d/ U1 d8 ] t" J

  何着都他ma的当废纸卖啦?我当时劝大宁甭卖了。

4 I# Z2 S I( f+ J- N

   他说:“不卖不行,我妈让我赶紧‘处理’了。”

/ p. g: E' M' \

  

( x0 `- }& ?! z6 }4 A8 D

  那女收购员用脚把书望往秤里一踢,一提了秤杆:“9斤半——”然后往敞开口的大麻袋里“哗啦”一扣。我×!像倒土豆似的。这么些书连那些名作家的书--在我眼里那么神圣,崇敬的人写的书才落了个“废品”的价儿?

# k& B/ w4 z5 t- K6 b8 M# D

 

4 ^& A2 l% a$ [1 q

  唉,楼上吴工的那些40公分的大唱片,一大摞子:贝多芬的“英雄”、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还有不少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唱片都撂在地上等死,有的封面还是烫金的哪,非常精美。

$ \0 E5 @; B3 s& v5 G! d% q, g) G

 “老头儿,”女收购员对吴工说“这唱片都得砸了,不砸不收。”

/ w$ W2 b. P* c3 z0 i0 y

 “干吗都砸了呀?”我问她。

7 t) n- b6 h* L; u$ V) i' C

 “砸了好约(称)啊。”她不屑一顾地说。

$ M* r: ]5 Q& v* E

 “那请您帮帮忙,给砸了吧。”吴工怯怯声声地说。老头实在下不去手。

- ^" ]: ?) u, g

 “我没那工夫!要卖,你自己砸!”

0 G0 Z5 ]. w$ s7 S: l! X! z/ S

  

& d% |* C/ f! Q- E

   这收破烂的娘们儿真够损的,当时我真想骂她。(现在想想也不能怪她,她是在做当时“收废品”的工作。)

* W# Q. L/ d( c

  吴工悲伤地有气无力的用砖头,一下一下地砸着自己多年珍藏的心爱的唱片……每当一张唱片绝望地“咔嚓”的一声呻吟,那双嶙峋枯瘦的手就颤傈一下。我感到这老头的心在淌血。

% R: Z& L7 H& h8 I8 p; B" f

  

: H7 ?( |$ J3 J$ B* }1 t

  “哎,老头儿,砸碎点儿,砸碎点好约。”那女人指指点点地说。

1 G# `$ M/ z5 d3 h% w9 ^

 “恩”老头儿那花白的头沉重地点了点,眼中似乎闪着泪光……

. S/ w( V+ {" b' h6 P T' O

  唉,那只能是个让人悲叹而绝望的年月。

* u+ ?. U! U. L( m, [' m9 `1 @

  

% C0 I( h; G# d( V- x N5 |+ L

   一个没有书的时代是没落腐朽的时代,一个有书的时代是兴旺昌盛的时代。愿人类永远活在有书的时代吧。

9 Y0 G9 w* J. ]# x2 J, C- V

   糊涂:好!形象!逼真!那年头人都被逼“疯”了,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份儿”。尊严已被踩在脚下,哪怕你明知是宝也得当垃圾扫掉,真是个“大革命”的洪流荡涤着一切! 可历史终归是要向着先进演变发展!

发表于 2009-6-6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 因故20多天没上来,一回来就看到新添了40多页,好旺的人气。

& O- S4 f% c; n1 L. G$ Y$ ^" y

 

- h j J% _. Y- L, O4 }; O2 W3 `

祝大家夏日快乐!

+ `' Z W! [9 r3 U0 z$ r5 }' q

 

发表于 2009-6-6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蒙蒙


发表于 2009-6-6 17: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6-6 1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6-6 17:47:00的发言:
; q& Q( V9 V% E( }/ E/ P9 g

大家好! 因故20多天没上来,一回来就看到新添了40多页,好旺的人气。

3 `4 ~% d% p' s+ y! s1 c

 

# B2 w' V6 a7 d3 T) X6 H

祝大家夏日快乐!

* ?2 \6 a4 ^/ D. S5 ]1 q

 

+ ~2 v% G! s# q2 O) q

 

8 g, G, t: [. P. P

春天种树,夏日乘凉。

9 N6 |3 ^; m/ L1 H

 

发表于 2009-6-6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9-5-11 10:04:00的发言:
) e" G6 ^8 j, M8 V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v* M0 i2 R! Z& Q3 x

陕机院附中76届部分同学摄于大荔县5379部队农场(75.5)。

* ?. b5 s( R& {' L

漫步,你这是从哪掏换出来的?对我来说太有收藏意义了。

- F& p. v; e3 ]

 

, d( R3 p' H" o

这是我75年上中学期间,去陕西大荔部队农场参加军训时拍的。这大概是军训结束后我们班的纪念照。

. l* b, p! h) n' `( V$ L1 O

前排左起:刘桂芬,吴桂莲,裴怡,徐晓慧,乔素文,李玉莲,郝慧兰,工宣队员刘师傅

# \6 e4 h% q+ t# S" R" f

后排左起:冯班长,水小子,王伟,孙春福,崔卫东,王增献,工宣队长葛师傅,书记李兵,海来排长

) g8 e: {; L6 o" @* r

 

! N3 }1 L' j9 ?% m: k$ I. U9 u

我前面讲过的“洗裤衩”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这一班。记得接最后一棒的是王增献同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30 10:21 , Processed in 1.19385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