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l7 _. a- E& M 我说——我说fficeffice" />
' q8 c1 w5 E4 z0 `! g9 L谨以拙文拙诗献给受苦受难的同胞
# u. S* l' x7 E2 g( @
8 N( V: I* V5 z: t6 f 只道今日是清明 $ s" Y5 a) k+ I: e: ?& b/ l0 U
3 V3 I: m9 c& F" S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4月5日前后,这一天举国同悲,炎黄子孙要公祭黄陵,大家族要祭祖,百姓要为逝者扫墓。而我在心里却牢牢记着一两个日子,不是清明,悲似清明,哀过清明。
- D- g2 l. D G9 D5 i9 a( f 人们会说,不用猜,一定是“5.12”。不错,但这只是其一。 5 Q! r( ]) V1 t) o6 O; Q; }* @
公元1981年夏,我第一次回叨念已久,却从未到过的老家——唐山。唐山是很有点名气的,诸如百多年历史的开滦煤矿,皮影戏,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节正国,以及那悠扬宛转的唐山话,她现在可是“小品” 艺术的典型工作语言之一。而真正使之天下闻名的恐怕还是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
; a! M' H. y7 _. G 时隔5年,大灾难的遗迹偶有残存,记得火车站的天桥依然如麻花一样拧扭着,此外一条路边有座二层小楼,只剩下空架子,酷似狰狞的骷髅骨架,还有一个体育场,断壁残墙,远远望去有点像古罗马的竞技场。 7 n. Y: p; u5 x4 j+ q6 t
几经打听摸索,终于来到姑姑家。 + c2 x5 D6 h6 B- j' k: A. T
乡亲们极好客,待我为“戚”(唐山话发音为“且” ),也就是上宾,围坐在我身边,有的则站在坐着的人身边。他们大多是我的亲戚,或是本家,有的是至亲,也有的已出了“五服”。姑姑像城里人给客人展示相册照片一样,让我近距离观看了村童头上那比铜钱还大的伤疤,还遥望了窗外老房裂缝的屋墙,不用说这是大地震的留下的念想。姑姑命大,大地震时被倒塌的房屋捂在里面,后被扒了出来,断了一条腿,好在命保住了,是不幸中的万幸。而姑父则死于非命。据说亲友连死带伤三四十口。
% F* q' ~$ v {, p2 }0 b! k 许久之后,亲友们才乘兴而归。姑姑于是带我出了后门。姑侄俩在墙根的柴火堆上坐下。虽然目睹了人证物证,但一向为有颇为不弱的想象力而自豪的我,这时却很难想象出当年受灾的惨烈程度。面对不善言辞又深陷悲戚之中的长辈,我尽力搜肠刮肚找话题,意在冲淡这不开怀的氛围。我自然想起家父常提起的村东头的一个大坑,一下雨就成了灌满水的大池塘,小时候他常在那里游水戏耍。我早就盘算好要亲自“瞻仰”这块父辈心中的圣地,回家后好和父亲话旧。不过我这次就是从村东头进来的,并没有看到什么洼地。于是就开口问姑姑。
7 Z6 o9 n) \2 D; B2 w6 h4 I1 q 姑姑一时没有答话,抬手放在眉眼上,遮挡夏日的强光。稍顷,她老人家把手掌从眉梢上移开,顺势指向东边说:“看见那片玉米地了吗,就是哪儿。”
/ T) x( q- W/ X! T 不错,那里确是一片玉米地,绿油油密麻麻的庄稼倍儿直倍儿挺。可那里只是玉米地,不过是长得比别处明显地茁壮一些,而且地势似乎要更高一些。那里可能就是常说的又大又深的坑呢? # A: C4 y5 D" [; @8 H' Z
我满心疑惑地望着姑姑。 & b1 ]2 t# U! |. y% k, |: j. Z% V
姑姑平静地说:“填啦。就是那年闹灾的时候,砸死的多得去了。天热,死人留不住,也没有棺材,就这么一人一个塑料口袋,往里一装,再一扎口。先往坑底洒一层白石灰,接着码上一层死人,再撒上一层石灰,再用拖拉机拱土填上。。。” ( D' w7 _2 v1 [/ q7 b
“推土机吧?”我更正说。
}8 T$ t9 z. l “拉土机还是拖拉机,知不道呀。”姑姑用浓浓的方言说。 6 z9 X, l1 D- ]% E* D) C1 d
这回我没有再打断姑姑的话。强求一个六七十岁的不识字农村老太太,不但过分,而且显得自己很“逊”,极没品位。
7 i( Y: P" E8 i4 x 姑姑收住话头。 & X. P8 f2 Z+ n& w/ f8 F F/ f
“后来呢?”此时我倒有些急切。 , ?5 J! ^$ P) `* z" f
“后来——还是一层石灰,一层死人,再用拉土机填上土,后来坑就平啦。末了还高出一截儿。” 0 @3 y+ z9 E* k; A8 N% r
原来如此!我似乎明白为什么那里的庄稼长得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了。
! o7 O% k! n0 G% V “血沃中原肥劲草。”我突然在心中冒出鲁迅悼念死难志士的诗句。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也不能完全算牵强附会,无稽之谈吧。只不过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血沃村东肥庄稼罢了。。。。。。 " H# ]! n: J2 E" `
正当我胡思乱想之时,隐约听到有呜咽的喇叭声和哭泣声,一群人穿白裹素悲悲切切地向东走去。。。。 " @! @2 ] Y0 B
我在心中永远记住这不寻常的日子——7月28日。 ; x3 }! z1 X0 o) n' s
8 i- w( K7 b$ A3 m$ j+ X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祸不单行”。那又一个不堪回首的日子就是“5.12”。我没有亲临大灾现场,没有亲眼目睹惨状。但我知道“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由于种种原因,对受灾的唐山老家,我除了在心中为乡亲们默默祈福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援助。而面对这次纹川大地震,依旧祈福之外,也只是略尽涓埃之力,微不足道。
/ f$ ^1 g2 |7 Z# `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5月12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我很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但越是想刻意做的事反而往往适得其反。无奈之中,只得又翻出当年故乡之行,触景生情凑的几句话。我不大会作诗,此时只能硬着头皮献丑,唯有这情份是真的:
! o2 t6 L2 Y7 e$ E. `( z6 c- D3 U
* R9 c6 L9 @0 V! x; L$ N “踏破蓬蒿三尺径,千门万户祭亡灵。
/ w" I( L) ~2 Z7 \, Z 路人惊闻哀遍野,只道今日是清明!”
7 T( ^2 r6 _! p1 u) a/ `6 s g
$ X9 S: _- d3 e/ `7 _ 毕竟不是诗人,缺少文才,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文采。恐怕只有自己才能“自圆其说”: 5 h1 V' Y8 c, l o5 U
“踏破蓬蒿三尺径”,蓬蒿就是很高的野草,最初写的是“百尺径”,指长度,后改为宽度。因为祭灵踏出的路径何止百尺,又何止几条。究竟有多长,凭人想象伸延,心长则路长。
4 p3 U, F$ {; U/ A% b2 A5 R “千门万户祭亡灵”,据不完全统计,唐山大地震仅死难者就超过24万,如此说来,“千门万户祭亡灵”非但不是夸大,反而是“大事化小”,数字缩水了。这说明我的功底太浅,“道行”不深。 8 |5 E) ?# M$ h( I7 w8 A! Z5 l
“路人惊闻哀遍野”,“路人”自然是我,当我找寻故乡时,沿途的呜咽声,嚎啕声不绝于耳,令我震撼。
/ N# X0 ^5 g- Z; F' H+ L' t “只道今日是清明”,面对这悲戚的场面,路人“我”竟恍惚以为这一天是清明节。 / {& W# v8 C4 f& n. x, _7 `# j
/ A# @( V. {# y/ I* A 又是一个5月12日,我再一次“只道今日是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