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6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4-26 9:56:00的发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77935.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e+ T! R% M; L+ S

 

' W, W4 a' N6 N- Z* H5 h/ ?0 C" m

小女憨态可掬,那双眼睛多大呀,胡老弟,待我有孙子一定找“胡爷爷”上几堂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z1 ]8 e1 i; q% r/ o. L7 X% a f

向老校长致敬

9 u& ]/ ~0 t7 p# ?* R0 G5 d: b. n

当年是您

3 Y5 C0 G' `3 }" r& Q2 e4 f8 q: k

牵着我们的手

" E2 v1 o3 r5 L9 S2 j. y

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

' o5 b' E& C8 k+ q* l% ~2 O

从此开始我们人生的里程

- {+ f k( f) `

 

, Q) S8 ]' Y6 V) l

当再次牵手

5 S3 n9 R3 e( F+ @+ K4 V( |* ^* J( v

我们都历经岁月的沧桑

" C. Z3 j8 l& S' X

但您的目光依然是

+ D! [0 @7 b3 ^4 {( B* q

那样仁慈

! D- E2 t2 a( V4 `7 q/ `# M

一切尽在

$ a5 i; n. U4 V5 Q7 l" g% k& J0 u0 [

无言之中

( @6 T! W8 h* C+ k) T) V


 

发表于 2009-4-26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09-4-26 2:34:00的发言:
7 p. }: ~& x% s% M8 P l

 

/ O5 T6 e {3 B2 G) m! ~

      你的短信收到,胡老师谢谢你为我们附小的帖子所付出的辛苦。但是我不会操作,还得我向老三请教后,才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不要着急,我能学会。

( U9 D8 t( K; w# A0 T+ G# r

 

- _# w' b# G5 R

& N: h6 g0 [- |# u9 U

' V$ y r- g& h( T& Y: U/ P3 S% H* w+ |5 s( L7 F& O. z0 ?5 b. ^( w2 e! G6 m+ E7 A
+ Y! v: C* E' e: q7 S8 r
( i( b2 H7 }5 R. f. `

谢谢你为我们附小的帖子付出的辛勤和苦心。


5 [" m6 r q% f0 U0 E9 P9 q

 

& c% K4 N, u7 W$ t$ B' W) z) u

谢谢胡老师的鼓励,比起你们为大家付出的心力,算不了什么。有一句话,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做好。

6 S* M8 U/ t0 C, Q- k% m

 

H: e( H4 q6 t9 I" Z8 ~

这是测试版,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这不,到您这里就过不去了,还请您与老三交流过后告诉我问题具体出在哪里,以

2 }: y; c% C4 ^' A( o8 h: {

后可以改进,至少,有针对性地写操作说明。这种过程,是此类工作的常规。

& q8 t7 ?% h+ D' k, Z8 V% V( [

 

2 o. k8 }$ V3 R

顺便,向古刹听松学长致意!

7 c* A6 P5 n/ u

 

发表于 2009-4-26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4-26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4-26 9:56:00的发言:
 
   
与小学做过语文老师的老师们切磋"作文写作"---斗胆了.

; [+ Z5 f% W) i' f2 z! L

     写作文是小学生最为头疼的事.
...
...

2 T8 w! H0 ?+ w5 a! `, S% x; {* f, W$ R

“你去过动物园吧?你看见那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吧?它们不是趴在地上睡觉,就是当啷着瘪瘪的肚皮,来回地走着,

0 x. L' N; W* e& R: n7 |) T

一个个无精打采。
...

) g0 Q6 ^( g! G f3 g3 L

小女瞪着两只大眼睛听着。
.....
小女说:“老虎是饿了吧,要吃饭了。”
我说:“老虎是关在笼子里关的。”
.....

) g7 m9 j' s3 M2 |

小女突然咧着小嘴儿乐开了:“我知道怎么写了。”
.....

- I' B% f, E* Y) d( {. J& Y

(注:小女去年考入某大学,被即将毕业的前校刊的老生们推荐为该校刊新任"主编".前后,想想也挺有意思)

( f* O. Y+ c# O9 l' @

 

' w& n$ r0 R; \: p! ^% w# x

中国教育中的大问题。 猜想你自己写作是无师自通,你女儿就太幸运了。

3 P1 j1 h' h; J5 f6 S% h6 f

 

$ n* s: b" j" B4 z$ ^8 D& T( T

顺便问一句,邮件收到了吗?

( P0 Y& K7 C k2 C


 

发表于 2009-4-26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松大哥:你好。感谢你创建了这个平台,了结了校友们多年的心愿。我虽没能到现场,但通过网上传来的照片同样感受到师生,学友们重逢时的激动于兴奋。我把论坛里的部分照片集中起来以便大家欣赏。我也是初学者,由于昨晚时间短制做有点粗,请大家谅解。如有人想留存请把信箱地址给我,我一定发到。

$ F: ?0 x1 z6 d( y6 p# r

 

发表于 2009-4-26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 [$ T7 b( r. i s1 O

(12)水磨石大滑梯

0 u3 L! I* B- s) ]- Q* a

      我不知道耸立在附小操场北面的那个水磨石大滑梯是何时建造起来的, 但我相信,自它被建造起来后,凡是从附小毕业的校友都不会忘记这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一提到它,我脑海里就闪现出---两个背靠背的大象造型。从操场方向看过去,那向两边分出去的滑道就像大象的鼻子,大拱形圆的两边支柱就像两条大象腿,滑道下面的小拱型园和支柱形成的图像看起来似象牙。。。。

8 O' n1 q$ n+ l, U

      大滑梯的梯子朝北,好像坡度挺陡的,用了三根大概1寸粗的铁管子作为扶手,把梯子分为上下两道。孩子们常年的玩耍,早已把铁管扶手表面磨得黑中透亮,特别是最下端的管面,都磨出一种亮银色,即使刮风下雨后,也不用担心铁管生锈,因为孩子们手上的汗渍和油泥儿早已磨入铁管子里面去了。大滑梯高度可能在3米以上,梯顶是一个5,6平米的见方平台,四周依然用铁管子做了一圈高约半米的安全围栏,4个滑道分别从平台四个角伸了下去。那滑道有两尺宽左右,道面被各种布料打磨的平滑如镜,道长约5,6米左右,整个滑梯的构造看上去给人一种安全,实在,厚重的美感。记得“遥时不知雪”学姐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座滑梯,此话真是一点不假。到现在为止,转悠这么多年,我还真没有看到过有这么敦厚,实用的大滑梯。

8 T! p+ g# o- n0 ?

     玩滑梯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何滑下去。。。好像有点废话,不体现在滑下去,还能体现走下去不成?男孩子玩法比较多,坐滑,蹲滑,站滑,躺滑,趴滑。有那胆儿大的还敢头朝前趴着滑下去的。。。有的同学滑到一半,突然用双脚顶住梯边来个紧急刹车,随后掉头开始又往上爬,好像出门忘带钱包了。。。可上面的同学早已发车滑下来了,“噗,。。”,两车相撞,一块儿下去吧。。。

7 T- Z7 ^# k" m0 e, V' r0 v3 h

     还有一种玩法是从下面跑着往上冲,顺着滑道跑到梯顶。这活儿比较费劲,没点腿劲跑到半道就抗不住了,如果有人在滑道上再用蜡笔涂点腊(损招),您就甭想跑上去,那半截腰的非滑倒不可。另外,还有多人追逐赛,参赛者滑下去,从梯子爬上,再滑下去,再从梯子爬上来,再滑。。。。最后看谁滑得最快。也有人敢从梯顶一开始就撒丫子顺滑梯道往下跑,够鲁的吧?。。。不知道是想体会飞步疾跑的感觉呢,还是体会到什么其它幺蛾子感觉?我的感觉是,跑一次就够了,那要是控制不住飞出去,。。。。

; q$ X9 v3 h7 ~8 M6 e' V! p

     记得那时,我最喜欢滑道端头下面有许多干土,然后猛滑下去,一个屁股墩儿坐在干土上,冲起一股尘土,弥漫四周,好像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很刺激的噢。。。至于身上揣了多少土回家,只有老妈周末洗衣服才知道。

1 i7 J0 q( B6 {0 e3 v$ p2 r I& Z9 x

     在大滑梯下玩打垒球,是我们男孩儿最喜欢的运动,前面已经有校友提到过。由于条件限制,我们不能像男子棒球和女子垒球那样设有投球手,也没有专用手套,头盔和球棒。玩的球也不是那种硬邦邦的专用球,而是用一种红绿花纹裹身的小皮球,直径大概有4公分左右。玩时,攻方击球者自己先把球抛向空中,然后用拳头击打。击打方式有横轮, 竖扣和“地出溜”打法。横轮打法能使上腰部力量,击球有力,但准头差些,击出去的球容易被守家“干接”而出局。竖扣打法击出的球虽然不是很有力,但方向比较容易控制。“地出溜”打法是击球者突然一猫腰,一个轻磕小打,让球慢慢滚出,然后迅速跑位。此打法看起来贼眉鼠眼的,有点小家子气,可有时起到出其不意效果,且打哪指哪,经常用于掩护自己跑一垒。当一人跑完4垒,就为本队挣了一“命”(我忘了此“命”是否能救出局人员,因为过去玩儿挣“命”的游戏太多了)。其他的规矩基本跟棒球比赛差不多。

$ n- G0 R5 t2 }: c

     在大滑梯下,我们男孩儿有时还聚众玩蹦纸弹弓仗,就是先用纸做成“V”型纸子弹,然后用小弹弓蹦出去打人(虽说不伤人,打到皮肉上还是满疼的)。一般以大拱形圆洞中轴线为界,两边开蹦,你探出头来射一镖,我躬身反射回一镖,左右交叉又飞过来两镖,。。那纸子弹划破空气的声音,“嗤,哧。。。”,真可谓枪林弹雨,不时有纸子弹击中皮肉的动静,发出“啪啪。。。”的响声。仗一开打,那滑道下面的六个大小不一的拱形圆洞就成为掩体了。那个最小的小洞只能用来坐在里面休息片刻,比如,叠叠子弹,揉揉被击中的面门或腮帮子什么的。但如果赶上对方冲锋夹击过来,坐小洞里就很难出逃,又施展不开,只好让人家顶着脑门硬生生地蹦一下,挺惨的。。。

# N3 _# M) Z/ [, I3 {

          

9 L' j! W7 S& y/ I

     我对大滑梯的感情,则全在于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能无忧无虑吃东西的好地方。此话怎讲,听我慢慢道来。。。小孩儿爱吃、贪吃,这是很自然,特别是经过六零年自然灾害年代的煎熬,孩子们对吃的欲望极为强烈。记得小时住在一个楼里的孩子在一起玩时,谁要是手里拿着什么零食,一定会有人凑上去,“给点儿。。”。长此以往,大家彼此彼此,最后演绎得连“给点儿。。”的话都不用说,一个眼神,后面的动作就基本到位了。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小的有上贡的心态,以求得“跟屁虫”位子,大的则有布施的心态,“罩着”小的们是龙头老大的活计啊,嘿嘿。。。,那班底相处地是非常和谐。其实那时候家里能拿出来吃的东西很简单,什么生黄瓜,生西红柿,烤馒头,烤窝头片,白薯干,还有冰棍儿吾的。。。。也不知是怎么的,那时肚子油水少,老想吃,可真有了吃的东西却不在家里整完,偏偏要拿出来在大伙面前吃。是显摆,还是?。。。。。到现在也没搞清那是一种什么心态。

. ~3 s9 I) F* a( R' ]

     分羹时,为了能准确控制被分走的食物,上贡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食品进行上下定位,以免对方在“就一口”幌子下,夺去绝大部分资源。这种定位方式有时也会出现意外。记得有一次那老谁家的孩子,吃别人馒头时,心一沉,嘴下的大了点,那上嘴唇是碰到了上贡者定位的拇指,可下牙却咬住了别人的食指,“哇”,一声响彻云霄的惨叫声。。。。

0 e: N2 |4 s( ]4 `

     我为了能更好地独自享受美味儿零食,一下子就盯住大滑梯了,因为人坐在上面不太容易被周围的人发现。天气好时,滑梯北面长得枝繁叶茂的槐花树即挡住了7号楼前马路上行人的视线,又能为滑梯顶挡住日头的照射。坐在梯顶,一览操场,微风吹来,手持零食,细嚼慢咽,品赏零嘴,无忧无虑,那个劲儿,别提多舒服啦。。。如果有人发现想冲上来分吃,我可以在他冲上来之前加快节奏,当然最后还是要给人家留一点点。记得有一天中午游玩泳,肚子很饿,突然冒出想吃江米条儿的强烈念头,于是回家取了藏集的钱和粮票,去合作社一下买了二两粮票,2角二的江米条(文革年代北京的江米条是6两粮票,6角6 一斤,桃酥也是这个价。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盯它们不是一天两天了),挺大一打包,住平房的售货员阿姨一边给我打包,一边抬眼不抬头看着我,眼神里明明地透出一种疑问眼光,但还是叮咛我路上小心,别弄撒了。我则紧张的离开合作社,生怕看见熟人,一路小跑地奔滑梯去了。还好,因为是中午午睡时间,路上没见到熟面孔。等上了滑梯,来吧,这个吃啊,那味道是真香。。。。一会儿工夫,我拍了拍手,抖了抖掉在身上的和贴在脸上的糖渣,带着满嘴的江米条味儿,一个出溜下了滑梯,心满意足地回家了,晚饭照吃,一点不耽误。。。。除此之外,我还在大滑梯上消灭过2两粮票2角二的桃酥点心;一大把二分一根的果丹皮;等等。    

6 a0 x% Z, A; D* N9 M5 B; I H2 x, m

     唉,现在一想到大滑梯早已消失,气儿就不顺,谁把它给拆了呀 ???。。。。

/ e$ {4 g- O9 N6 F8 ]" n& O* c

 

/ ^3 Y4 s2 s8 u @

 

' v/ B3 [6 h/ l2 R1 @9 D

 


发表于 2009-4-26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水老弟,不知你那是否有4.11聚会时大合唱的录音带,那为之震撼、为之感动的歌声如果作成flash传到网上该多好呵。
发表于 2009-4-26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4-26 12:19:00的发言:
  + m! D+ N; u8 I" y' P! y. B& n5 a& D

(12)水磨石大滑梯

2 C% N1 W% f0 V- s! ]0 U

      我不知道耸立在附小操场北面的那个水磨石大滑梯是何时建造起来的, 但我相信,自它被建造起来后,凡是从附小毕业的校友都不会忘记这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一提到它,我脑海里就闪现出---两个背靠背的大象造型。从操场方向看过去,那向两边分出去的滑道就像大象的鼻子,大拱形圆的两边支柱就像两条大象腿,滑道下面的小拱型园和支柱形成的图像看起来似象牙。。。。

+ f) V, p+ i4 p2 L7 l( A

 

8 C! j7 H% R* }# D% b

      大滑梯的梯子朝北,好像坡度挺陡的,用了三根大概1寸粗的铁管子作为扶手,把梯子分为上下两道。孩子们常年的玩耍,早已把铁管扶手表面磨得黑中透亮,特别是最下端的管面,都磨出一种亮银色,即使刮风下雨后,也不用担心铁管生锈,因为孩子们手上的汗渍和油泥儿早已磨入铁管子里面去了。

6 N4 o3 x# h/ d6 C; C7 x$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2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B' |4 ?1 C' r% Y q4 B7 D! D

 

# [" C, z+ Y( I2 K' W- W

对于文物古玩,这叫包浆。如果滑梯“健在”,就是文物。

+ [+ {& `9 P8 B0 T: Z

 

! C+ I! \9 q$ y" r) C

大滑梯还有一个功用,就是夏天看电影,即风凉又清楚。

1 Y/ n& Y) z% D b

 

发表于 2009-4-26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4-25 22:32:00的发言:
$ ^8 Y, W7 I# m) q6 d

太感谢你了!做得真好,教教大家怎么弄。我比较好奇,一直想知道吃饺子的那个小姑娘是谁?她吃的太香了,害得我直流口水。呵呵……

6 ^+ _/ u" `1 z& U6 \

我也不知道吃饺子的那个小姑娘是谁?要不进行人肉搜索?哈哈  看她出来不出来。

发表于 2009-4-26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涂人在2009-4-26 12:01:00的发言:
: O3 L, v. c" w: q, Y

 

- U8 I+ u/ B% H. H/ Q4 A3 f

         老三,哈哈哈哈^^^^^

* K$ c5 v( n6 w- a0 D# w$ k* T

 

' q6 e( j. V4 y2 K% G2 c" g

        

9 i6 n$ [9 u: j$ i

 笔下江山,你诗句中,我以为:"相拥猜旧名,薪火承万代。"中"相拥猜旧名"一句,做的绝妙!透着才气!

. H7 E: P% {; [1 O. m

 

, Y' E6 K" j1 z0 B2 I6 g% e7 D

你是,周奇?还是小军?或者是咱们班的哪位……女同学?

0 h1 n1 v1 H* n3 j+ Z( D

“糊涂”贤弟:

: ]3 W9 b1 T. N6 b+ Y

      看来你并不糊涂,一猜就猜出个八九不离十!笔下江山就是躲过一“劫”的刘某某。哈哈!

发表于 2009-4-26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bed src="http://www.56.com/deux13_85399855.swf"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50" height="377"></embed>

发表于 2009-4-26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295楼的Xingjianjun同学,你做的flash简直太棒了!!!
发表于 2009-4-26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t4 f0 p# ]* K4 @- v- l

    xiangjianjun:好家伙你太有才了,几日不见当刮目想看[em71]哈哈。相册做的太好了。给姐们发一个到邮   箱如何? 等校庆忙完了一定上门请教。[em56]

发表于 2009-4-26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4-25 22:23:00的发言:
1 |) G- U. \6 P6 b* H

beiwei学长不住院里,冬虫夏草和咱们住一个楼,在jiazhi家楼下,和我一个班,家中排行老小,有印象了吧 ?

9 [5 C9 c: G+ G. y* x

 

: y$ Z( C6 t: `$ P: h! ?# p

冬虫夏草啊?不就nei谁么?我知道,从10号楼搬来的,好像是和凤山家换的房。还记得那样子呢。就是绰号不太好听,咱就不说了。嘿嘿。都是8号楼滴。

发表于 2009-4-26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nvsx在2009-4-25 22:50:00的发言:
; ^3 ]& k5 v; r0 V( V

还有人记得赵鄂青么?

8 ^3 }; T. \! k! Q2 d! h

还有我们汽车局大院的么?

, S* I" D) u9 p

柏荔荔,程新.......你还记得我么?

3 W! b* B+ {7 @% H) M: {$ {

你们都在哪里?

; S r% e8 c7 K- g

你是赵鄂青么?或是知道她的消息?我与赵...柏....同班,我们班刚找到三位同学,你若是刘倩蓉老师 那班的请尽快与我联系!我的联系方式以发你信箱里了。

* ~6 |3 `( A5 S. s! }, v3 H

我们班在汽车局的还有: 林钢. 李小钢.  范捷.   苟燕平.  鲁格平. 

6 V2 C2 G: w; _

 

: B& T4 g$ z7 F7 D# o) p

 

& i+ V+ I' ?- T

补发:刚刚发完以上的消息不到半小时就和赵鄂青联系上了,刚通完电话,那叫一个兴奋!知道她现在在洛阳,已退休。儿子刚刚从日本留学十年回来。

0 b- s S7 R* t2 T% s7 a4 D

 

& P: ]2 s6 M; v1 j

我还说呢:赵鄂青是女生啊,怎么弄了个男生的小标记,原来是她的儿子帮她发的消息。哈哈....

- h0 ~! h' F- a

 

6 w0 J/ _ N) [4 o8 }& f

这都是网络的——力量啊!真的好高兴!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的被找到了。我还要继续努力的找下去!!

发表于 2009-4-26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object width="480" height="360"><param name="wmode" value="opaque" /><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pp.sohu.com/slideout-592197-30001807" /><embed src="http://pp.sohu.com/slideout-592197-30001807"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80" height="360"></embed></object>
发表于 2009-4-26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校长总夸一年级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大会上,开会前都要歌咏比赛,校长总是问:“那个班唱得好啊?是不是一年级小同学唱得最好啊!”看得出校长脸上那份爱怜。到了下一年新生入学歌咏比赛,校长还是夸一年级唱得好!校长那是给予新入学的、还有些胆怯的小朋友鼓励,小朋友们在沾沾自喜,看---校长夸我们了。二年级的心说:校长又夸他们了,呵呵.....

p9 x' ~2 P$ j0 `

     如今校长老了,老得有些木讷了,看了让人伤感。这就是生命的过程。您的慈祥、您的敬业、您的作风带出的校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好学生。您象蜡烛燃烧了自己,耗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 }* G" a# H( c, z

     你在学生眼里永远不老,你依然风华正茂、神采飞扬、您的智慧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 e5 `% z- D# v5 B* I! k+ {0 l1 g

      让我们祝福老校长!祝福附小的所有老师们!祝福你们健康、快乐、和家幸福美满!!

发表于 2009-4-26 1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水小子在2009-4-26 12:19:00的发言:
 
5 f: o. x8 U3 T. E6 `$ D7 L

(12)水磨石大滑梯

7 r0 r/ g# m6 L( \

      我不知道耸立在附小操场北面的那个水磨石大滑梯是何时建造起来的, 但我相信,自它被建造起来后,凡是从附小毕业的校友都不会忘记这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一提到它,我脑海里就闪现出---两个背靠背的大象造型。从操场方向看过去,那向两边分出去的滑道就像大象的鼻子,大拱形圆的两边支柱就像两条大象腿,滑道下面的小拱型园和支柱形成的图像看起来似象牙。。。。

& f5 Q. \# ?$ | ?( O7 \

      大滑梯的梯子朝北,好像坡度挺陡的,用了三根大概1寸粗的铁管子作为扶手,把梯子分为上下两道。孩子们常年的玩耍,早已把铁管扶手表面磨得黑中透亮,特别是最下端的管面,都磨出一种亮银色,即使刮风下雨后,也不用担心铁管生锈,因为孩子们手上的汗渍和油泥儿早已磨入铁管子里面去了。大滑梯高度可能在3米以上,梯顶是一个5,6平米的见方平台,四周依然用铁管子做了一圈高约半米的安全围栏,4个滑道分别从平台四个角伸了下去。那滑道有两尺宽左右,道面被各种布料打磨的平滑如镜,道长约5,6米左右,整个滑梯的构造看上去给人一种安全,实在,厚重的美感。记得“遥时不知雪”学姐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座滑梯,此话真是一点不假。到现在为止,转悠这么多年,我还真没有看到过有这么敦厚,实用的大滑梯。

$ `! l1 B0 R' d1 R$ ~( W0 A v& h) i

     玩滑梯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何滑下去。。。好像有点废话,不体现在滑下去,还能体现走下去不成?男孩子玩法比较多,坐滑,蹲滑,站滑,躺滑,趴滑。有那胆儿大的还敢头朝前趴着滑下去的。。。有的同学滑到一半,突然用双脚顶住梯边来个紧急刹车,随后掉头开始又往上爬,好像出门忘带钱包了。。。可上面的同学早已发车滑下来了,“噗,。。”,两车相撞,一块儿下去吧。。。

, y2 W) ]+ f4 b$ g$ ]

     还有一种玩法是从下面跑着往上冲,顺着滑道跑到梯顶。这活儿比较费劲,没点腿劲跑到半道就抗不住了,如果有人在滑道上再用蜡笔涂点腊(损招),您就甭想跑上去,那半截腰的非滑倒不可。另外,还有多人追逐赛,参赛者滑下去,从梯子爬上,再滑下去,再从梯子爬上来,再滑。。。。最后看谁滑得最快。也有人敢从梯顶一开始就撒丫子顺滑梯道往下跑,够鲁的吧?。。。不知道是想体会飞步疾跑的感觉呢,还是体会到什么其它幺蛾子感觉?我的感觉是,跑一次就够了,那要是控制不住飞出去,。。。。

' d: ~. S0 \4 b

     记得那时,我最喜欢滑道端头下面有许多干土,然后猛滑下去,一个屁股墩儿坐在干土上,冲起一股尘土,弥漫四周,好像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很刺激的噢。。。至于身上揣了多少土回家,只有老妈周末洗衣服才知道。

8 |' B6 a x4 G4 d. j

     在大滑梯下玩打垒球,是我们男孩儿最喜欢的运动,前面已经有校友提到过。由于条件限制,我们不能像男子棒球和女子垒球那样设有投球手,也没有专用手套,头盔和球棒。玩的球也不是那种硬邦邦的专用球,而是用一种红绿花纹裹身的小皮球,直径大概有4公分左右。玩时,攻方击球者自己先把球抛向空中,然后用拳头击打。击打方式有横轮, 竖扣和“地出溜”打法。横轮打法能使上腰部力量,击球有力,但准头差些,击出去的球容易被守家“干接”而出局。竖扣打法击出的球虽然不是很有力,但方向比较容易控制。“地出溜”打法是击球者突然一猫腰,一个轻磕小打,让球慢慢滚出,然后迅速跑位。此打法看起来贼眉鼠眼的,有点小家子气,可有时起到出其不意效果,且打哪指哪,经常用于掩护自己跑一垒。当一人跑完4垒,就为本队挣了一“命”(我忘了此“命”是否能救出局人员,因为过去玩儿挣“命”的游戏太多了)。其他的规矩基本跟棒球比赛差不多。

8 z. I. U, Z) }* @% S

     在大滑梯下,我们男孩儿有时还聚众玩蹦纸弹弓仗,就是先用纸做成“V”型纸子弹,然后用小弹弓蹦出去打人(虽说不伤人,打到皮肉上还是满疼的)。一般以大拱形圆洞中轴线为界,两边开蹦,你探出头来射一镖,我躬身反射回一镖,左右交叉又飞过来两镖,。。那纸子弹划破空气的声音,“嗤,哧。。。”,真可谓枪林弹雨,不时有纸子弹击中皮肉的动静,发出“啪啪。。。”的响声。仗一开打,那滑道下面的六个大小不一的拱形圆洞就成为掩体了。那个最小的小洞只能用来坐在里面休息片刻,比如,叠叠子弹,揉揉被击中的面门或腮帮子什么的。但如果赶上对方冲锋夹击过来,坐小洞里就很难出逃,又施展不开,只好让人家顶着脑门硬生生地蹦一下,挺惨的。。。

: w$ Z: r; W9 i$ u0 Y) Q

          

. t+ k4 \( J/ @ W$ R: i

     我对大滑梯的感情,则全在于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能无忧无虑吃东西的好地方。此话怎讲,听我慢慢道来。。。小孩儿爱吃、贪吃,这是很自然,特别是经过六零年自然灾害年代的煎熬,孩子们对吃的欲望极为强烈。记得小时住在一个楼里的孩子在一起玩时,谁要是手里拿着什么零食,一定会有人凑上去,“给点儿。。”。长此以往,大家彼此彼此,最后演绎得连“给点儿。。”的话都不用说,一个眼神,后面的动作就基本到位了。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小的有上贡的心态,以求得“跟屁虫”位子,大的则有布施的心态,“罩着”小的们是龙头老大的活计啊,嘿嘿。。。,那班底相处地是非常和谐。其实那时候家里能拿出来吃的东西很简单,什么生黄瓜,生西红柿,烤馒头,烤窝头片,白薯干,还有冰棍儿吾的。。。。也不知是怎么的,那时肚子油水少,老想吃,可真有了吃的东西却不在家里整完,偏偏要拿出来在大伙面前吃。是显摆,还是?。。。。。到现在也没搞清那是一种什么心态。

$ c1 A4 z, {/ X: S" g+ u

     分羹时,为了能准确控制被分走的食物,上贡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食品进行上下定位,以免对方在“就一口”幌子下,夺去绝大部分资源。这种定位方式有时也会出现意外。记得有一次那老谁家的孩子,吃别人馒头时,心一沉,嘴下的大了点,那上嘴唇是碰到了上贡者定位的拇指,可下牙却咬住了别人的食指,“哇”,一声响彻云霄的惨叫声。。。。

/ v- \2 y, C2 D1 K3 \5 _

     我为了能更好地独自享受美味儿零食,一下子就盯住大滑梯了,因为人坐在上面不太容易被周围的人发现。天气好时,滑梯北面长得枝繁叶茂的槐花树即挡住了7号楼前马路上行人的视线,又能为滑梯顶挡住日头的照射。坐在梯顶,一览操场,微风吹来,手持零食,细嚼慢咽,品赏零嘴,无忧无虑,那个劲儿,别提多舒服啦。。。如果有人发现想冲上来分吃,我可以在他冲上来之前加快节奏,当然最后还是要给人家留一点点。记得有一天中午游玩泳,肚子很饿,突然冒出想吃江米条儿的强烈念头,于是回家取了藏集的钱和粮票,去合作社一下买了二两粮票,2角二的江米条(文革年代北京的江米条是6两粮票,6角6 一斤,桃酥也是这个价。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盯它们不是一天两天了),挺大一打包,住平房的售货员阿姨一边给我打包,一边抬眼不抬头看着我,眼神里明明地透出一种疑问眼光,但还是叮咛我路上小心,别弄撒了。我则紧张的离开合作社,生怕看见熟人,一路小跑地奔滑梯去了。还好,因为是中午午睡时间,路上没见到熟面孔。等上了滑梯,来吧,这个吃啊,那味道是真香。。。。一会儿工夫,我拍了拍手,抖了抖掉在身上的和贴在脸上的糖渣,带着满嘴的江米条味儿,一个出溜下了滑梯,心满意足地回家了,晚饭照吃,一点不耽误。。。。除此之外,我还在大滑梯上消灭过2两粮票2角二的桃酥点心;一大把二分一根的果丹皮;等等。    

! v2 r; N0 k/ e! F1 ^: j# [

     唉,现在一想到大滑梯早已消失,气儿就不顺,谁把它给拆了呀 ???。。。。

. M( n! G# Y+ Q+ `

 

* P0 Q j, j, b2 J* _' E3 M8 r9 `

 

0 H, G+ j& u( Y0 |3 G% W; w/ k! Y7 l

 

) o' D) N& t' s/ a# C0 J5 G* F& o
QUOT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12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 j2 u) }; u& }3 O6 h
QUOTE:
那时刚定下了院子给报社。大家心里那个痛啊!仇恨、无奈、悲凉···你们都走了我们势单力薄,被人欺负的屈辱;被人占领家园的愤怒!你们在外受苦,我们在家落泪。那时经常出现的一个景象就是——不论打球还是踢球,不知为什么看见机院的男孩们拿着砖头,追着报社的孩子抱头鼠窜···大家在心里都给他们加油。小学校也不收报社的子弟,闹得非常僵。因为小学没钱修缮旧的教学楼。报社就盖了现在的教学楼(照片里看见的)和橡胶操场。学校割让11、12号楼。自然大滑楼梯就得让地儿了······
( y4 V/ {% |5 ^6 F! ~' T
QUOTE:

 
% [0 n: g( R/ L+ j$ ~

发表于 2009-4-26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bed src="http://pp.sohu.com/slideout-592197-30001807" quality="high" bgcolor="#000000" width="480" height="360" allowFullScreen="true"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
发表于 2009-4-26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bed src="http://pp.sohu.com/slideout-592197-30001807" quality="high" bgcolor="#000000" width="480" height="360" allowFullScreen="true"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pluginspage="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

发表于 2009-4-26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胡世坚在2009-4-24 14:42:00的发言:
4 k2 q8 M0 N0 S1 l7 B% x3 L) ]5 ?) d

    

8 a1 ]& D' z+ V

                                     (胡老师回帖)冬虫夏草
     
你的来帖,我已在网上见到了。
    见帖后,老师心里很高兴,你们远在千里之外,因故未来参加大会,但是你们的心还是和学校、老师、学友、大会紧紧相连,甚至还为渴望得到一玫大会纪念章而苦闷,我太感动了。 
      大会学生负责人高延龙,出差上海,他把剩余的几十玫纪念章放在我处,可以卖给你们,我和高延龙已经说好,尽管我们现在已经两次制作了530枚纪念章,估计还不够,我还会让他再去订做一批,一定能满足爱心十足的学友们需要,定不能让大家失望,你们完全可以放心!
      你们只要把你们需要几个纪念章,还有你们要不要大会录像光盘?!都和王曼说清楚,她会和我联系。或你们以后有事,也可以直接和我联系,但我仍需通过热心爱心交织的王曼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电话是:010—8599.3554)。你看这样可否?!
                                  胡世坚老师09年4月24日14:29

* R8 Q- Q! ]" N- ?* X

 

. N: G* |( S8 a% y0 ^) A! \

敬爱的胡老师:fficeffice" />

0 f \. v! X$ j+ q s

  您好吗?您一定很好!因为我自从411以来几乎天天在网上追踪观赏您和众恩师学友的音容笑貌。您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哪里有您的身影,哪里就是我们目光的焦点。我们可不是“狗仔队”,也不是所谓的“粉丝”。有好奇者问我们整日追观的是什么人?,我们非常自豪地说,这是以恩师胡老师等为形象代言人的机院附小的老师和子弟兵。

! [; a$ Q R( ], p+ f, H

  我们是您的正式“入室弟子”。记得我们入校时候,正是您少先队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的时刻。是您接受我们加入少先队(我们班集体加入),您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庄严地举手行少先队队礼,高呼“时刻准备着!”

0 T$ ?6 p9 c" X6 k

  411机院附小师生大聚会,引发了我们特殊情感火山的喷泻。尤其是我们这些远离京城,已把他乡作第二故乡的游子,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怎不感慨万千!真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 E a* g! R9 ]7 {/ R0 {

  说来真有点不好意思,这心头的别一番滋味我总想设法宣泄宣泄。于是,就瞄上了漫步学姐,半开玩笑,一派认真地发个帖子给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却惊动了胡老师您。

$ l# {% K2 K( A0 j( E' Y9 S

  这实在让学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我那帖子上净是些“假语村言”,粗俗不堪呀。简直就像一个顽劣又喜欢恶作剧的学童一脸坏笑,塞上胡乱涂抹的作业。而敬爱的老师仍和当年一样,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批阅作答。殷切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此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有在心中默默为恩师祈福,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快乐。我想您一定会的,因为您有这如此多的亲如子女的学生,您堪称最富有的人。。。。。。

2 Z& o) q- u3 J. S q+ @

  

: ~( ]$ z& s- L! d% z

  关于纪念章等的具体事宜,我会请求学姐的帮助,妥善安排解决的,您尽管放心。

3 x/ s) p; c/ K/ |6 v3 `

几天来,我大量拜读了学友和恩师们的帖文,其中有恩师们的教诲,还有很大部分是莘莘学子对儿时在机院附小美好幸福时光的追忆,他们正是沐浴在恩师们的悉心呵护和谆谆教导的春晖中,健康成长的。因此,我建议,挑选几个文笔较好、责任心较强的且有充裕时间学友(各典型群体都应有代表,如年级,住楼和地区),对帖文进行筛选,润色修改加工,附上插图和照片,编辑成册,(就像当年我们在附小所读的《志愿军一日》等)。以作为对机院附小永久的纪念。

9 ?. ~4 [/ G/ [1 S7 I Y

文劣情深。最后,请允许学生再向恩师道一声珍重!并拜托胡老师转达学生对参加和未能参加411聚会之全体机院附小的恩师和学友的问候和致意!

- _% i8 T, ^, B+ W: R1 a0 K


 

5 m+ n& f7 T8 O. q

发表于 2009-4-26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 逢

[flash=500,300][/flash] [flash=500,300][flash]                                儿时的回忆                                              我又加了几张照片。  [flash=500,300][/flash]
发表于 2009-4-26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Z1 s7 ?9 M: Q. J0 @$ R

 

7 w4 F% h! Q: O) V5 i

    磊子哥:你说的他——难道是那个外号不太好听的人吗?那天我还跟胡大妈(小光的

. y8 d7 s* D2 k3 T \

 

* B- t1 \* `- K& `$ d7 a9 U

    母亲原来住6号楼现在住104)说:“他们一家去西安了吗?怎么音信全无?”得到

6 t( ^/ w5 J1 Y( N: Z

 

; n; L/ x; H; p: M

     的答案是:“不知道!”不过他猜的···

, g, U+ r# @. a

 

0 D2 V2 r W- ^" H6 n

    具体说道院里的变化,平房拆了变成四座二十几层的报社住宅楼[em82]。去年陈刚来

, s+ ^. y" j7 F6 P$ z( ?7 f* m

 

% B8 t) }" _) @* @- [

    了,我的他在院里转了一圈。看到风雨飘摇的十号楼(要改绿地)他很伤心[em66]。

9 e: I& a& x- d; u m/ P% e% b% z

 

W2 I5 D* I/ d

    你最爱的游泳池,去年填了做停车场了。咱们这边的楼一时半会拆不了。

+ p# ]4 i r* C5 ]8 F/ l1 S# s- v6 M, o, x

 

j/ m+ w( f, I- o U4 o6 @7 h6 ?1 @

   

发表于 2009-4-26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4-26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9-4-25 21:41:00的发言:
% u' |, ]& l5 x# ]# p

 

$ \: ?5 R V& L$ v+ v' u: [

“我们曾是老师的引路人”把我们引回到了那“纯真年代”。

; p N2 l+ o) D2 p1 t8 a2 p

希望能继续听到“我说,我说”的述说。

! m" p$ @3 v# {& x, j J6 x

感谢“老三”学友的美言。惭愧,惭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是我步入论坛的“引路人”。我说,我——说!。。。。。

发表于 2009-4-25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械学院附小师生四十年后重逢感怀》最终稿

  改来改去,改成这种样子。请各位校友斧正。

3 T# T' V+ Y7 Y8 {' n2 k; s* L" X

少别光阴苒, 再见鬓毛衰。fficeffice" />

3 w! }6 T" U9 P' {6 K# l

师恩不曾忘,孺子茅塞开。

; P5 i3 y. U. @( ^! K

拳拳寸草心,切切十年灾。

! t3 [8 G2 b1 T5 y. q2 | H4 l

此生唯不悔,为国育贤才。

% g0 o2 ?6 k" r* G

身心初长成,马齿曾为菜。

( v' x8 I/ l0 _. l( ^# [

南国高山远,北疆冻地白。

* v% G; \7 e# K9 y" Q+ {

鹏程八万里,几度梦归来。

$ q- O v8 _6 _7 e- N& }

欢歌庆重逢,一曲绕金台。

) c* H- H/ f5 |, c" s9 d* d+ g

注:1.“时光苒”:时光荏苒,即时光流逝。

& {( j* r0 [8 D) S/ i$ k: p

2.“鬓毛衰”:借用唐朝诗人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摧”的诗意。

2 N1 k4 J( V- K. _

3.“切切十年灾”:“切切”有忧思和痛切的含义,是指文革中一些学生的劣行给部分老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灵创伤。

0 i4 _, f; y. E* f+ C# {

2.“马齿亦为菜”是说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曾吃过马齿苋。

( v4 U- A9 R0 @) A! P3 n1 g9 x

5.“南国高山远,北疆冻地白。”:是形容同班学友奔赴云南、内蒙古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历经磨难。

; O) z2 H" e% r6 }) I$ R) _

6.“鹏程八万里,几度梦归来。”是形容校友们虽远在天涯海角仍不忘母校。

4 H9 M( e3 u+ N4 x* @* O

7.“欢歌庆重逢,一曲绕金台。”是形容师生们齐唱的歌声能够传到一里之外的金台路。

发表于 2009-4-25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笔下江山在2009-4-25 9:19:00的发言:
% R A2 b6 @8 b/ q5 h3 p% q

  改来改去,改成这种样子。请各位校友斧正。

7 v- ^/ c) |" g- @3 A x5 d* m" y! _

少别光阴苒, 再见鬓毛衰。fficeffice" />

/ x% \/ q2 G- f/ b" Y

师恩不曾忘,孺子茅塞开。

1 Z. f& Y2 V% N5 F

拳拳寸草心,切切十年灾。

- A) R2 Z E# B% X) \

此生唯不悔,为国育贤才。

6 b9 n- Z* B& I$ t* F

身心初长成,马齿曾为菜。

2 y& E5 d8 v4 F4 I9 `# q

南国高山远,北疆冻地白。

' G5 q( i! F; S6 D: \

鹏程八万里,几度梦归来。

5 E% y `: x3 B1 d

欢歌庆重逢,一曲绕金台。

; Z) z3 p4 d4 o" Y! l p- ]3 n

注:1.“时光苒”:时光荏苒,即时光流逝。

: Y' ^6 @0 o6 c) A0 J/ I

2.“鬓毛衰”:借用唐朝诗人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摧”的诗意。

4 i" {' [. Y n- k* u' d

3.“切切十年灾”:“切切”有忧思和痛切的含义,是指文革中一些学生的劣行给部分老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灵创伤。

& X, g% M. H: c% c7 \& W

2.“马齿亦为菜”是说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曾吃过马齿苋。

/ W' U* }0 H, A7 [+ w, W2 P

5.“南国高山远,北疆冻地白。”:是形容同班学友奔赴云南、内蒙古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历经磨难。

! w7 `& C* ?* I! N

6.“鹏程八万里,几度梦归来。”是形容校友们虽远在天涯海角仍不忘母校。

7 h; q! i( o) _, \/ B# V1 s. T: a

7.“欢歌庆重逢,一曲绕金台。”是形容师生们齐唱的歌声能够传到一里之外的金台路。

; H8 e6 r/ P! [% m

笔下江山:你好!

8 c4 c2 R* g& ?+ a7 r

大作拜读。诗为心声,诗言志。你的诗就是我们的心声,我们的心志。

- |+ b" \ N- m6 q' J/ f

我才疏学浅,更不太懂作诗。不揣冒昧,信口胡说。

8 d7 D7 Q! Y- R; ]$ c

“南国高山远”一句,可否吟为“南国崇山峻”;

- p B$ P2 B, D

“欢歌庆重逢,一曲绕金台。”形容师生们齐唱的歌声能够传到一里之外的金台路。我觉得优雅有余,气势不足。何不说“欢歌庆重逢,一曲撼金台。”我们祖国四面八方乃至海外的机院附小学友都会感到“余震”,就更不用说在北京的大本营“金台”了。

发表于 2009-4-25 1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蒙在2009-4-23 1:06:00的发言:
请问玲你是谁?
' F3 K# o2 d: F6 ^: I6 V

你好 想必你是我同学了 我是赵秀玲  你哪位 我们像是捉迷藏 哈哈

发表于 2009-4-25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说书人在2009-4-24 19:28:00的发言:
& ^1 O; x5 z- R: S+ r3 |8 q

 

$ ]# d# |9 q9 d* m8 [

胡老师,古刹听松,m马达,雨中漫步,老三,葡萄园友人,心灵之花,兰台秘笈,糊涂人,善若水,beiwei,革命后代,水小子

4 y% W9 |- [% U

 

! O+ f& m" y4 I1 J7 K: w5 G

几位老师及学友,我给你们分别发送了网上短信(登录状态右上角“我的收件箱”),请看一下,谢谢。

7 R$ j$ R K+ s$ K/ w0 E# T

 

. W( ]& T. t* R1 P

 

- o' c: W {9 e9 I3 z

顺便说一句, 那个邮箱在

$ {, Y q) S1 R1 ]3 k5 b* G5 ^

 

, F3 ^; a) w* ?$ {1 c |/ ?' ]

http://mail.163.com/

# z& I# @% r( }6 L) @) z7 Q2 T

 

3 h1 u- ]) C& Y# X7 M- m1 X; E

再有,网上短信字数有限制,回复时可以用删除键去掉一部分原信,打验证码时鼠标不能移走,否则打不上去。再不

5 D! i( H. ?" Z- W, w! y

行,可以用email(邮箱)。

9 R: P6 y) {4 R. S/ P6 |

 

6 }* j# m$ Q N' d# W+ T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15:46 , Processed in 1.21096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