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达说的对,不是护城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5-18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2位大哥了。[em01]
发表于 2007-5-18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看到各位对机院附小的回忆既感慨又欣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人留恋我们的学校,仿佛我们又回到了童年,时光倒流,那是我们童年最纯真的记忆,最美好的阶段;机院的一草一木,熟悉的格局,茂密繁荣的植树,花草;大操场,小操场,雄伟的教学楼建筑群,骄傲的小学校,温馨的23号住宅楼,楼下那两棵大杨树,我们天天玩耍的地方,还有我家那三层的虽然不大的家,那是我很多年都挥之不去的梦中反复出现的景象。看过论坛后我又故地重游了一次,带着童时的眼光,变化确实很大!是照片上的样子。

很佩服大家的准确回忆,把我们的学校描绘的鲜活,把我们的学校生活描写的栩栩如生。

[em07][em07]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成栋家并不是其他同学一样的三层小楼,而是一排平房,厕所和自来水都在外边,我没有看到他爸爸,他妈妈在洗衣服,一看就是一个非常朴实的劳动妇女,见到我们,没有说什么,仍然干她的活,成栋很尴尬的说他妈妈给别人洗衣服,他得去帮一把。他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大帮弟妹,我们两个远远地坐在房子外边小板凳上看书,我注意看成栋忙前跑后的帮他妈妈干活。海虎说,他知道成栋家生活挺困难,他爸爸是炊事员,但是我没想到如此家徒四壁。成栋学习,体育都那么好,赢得这么多家庭条件比他优越的多的干部子弟的尊重,很叫人佩服。

   我不象海虎观察那么仔细,只是关心肚子闹革命,饿的慌。不一会,我看到他妈妈开始揉面,包包子,一大摞笼屉放在外边的炉子上开始蒸起来,瓢来阵阵的香味。包子一熟,他家里一堆孩子都围上来,难怪笼屉那么高才够吃。成栋妈妈给我们各拿了三个大包子,让成栋给我们送来,但是成栋和他妈妈及弟妹们一起在一旁吃去了。

   我和海虎都饿了,我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口的吃着,很香。我们将近吃好的时候,海虎突然捅捅我说:“你看成栋他们都是吃的白菜馅的包子,惟独我们两个吃的是肉包子。”我注意一看,果然如此,而且看到,他的小弟妹们眼巴巴在很羡慕的看着我们在吃肉包子。海虎的观察真细致,起码比我早开智两三年都不止。

  酒足饭饱,成栋领着我们逛了一些地方,海虎很懂事,让成栋先回家,我们两个继续在那一带玩。走到北京展览馆一带,这以前都是跟父母坐车来的,而且我还曾经走丢过一次,现在我能脱离父母和同学一起在这里闲逛了,感到长大了不少。我们两个在北京展览馆前面的广场上看到至少一二百人在围观看热闹,原来是一个走江湖耍把戏的壮汉在表演,他围着场子转圈,咆哮运气半天,然后躺在地上,一块大青石扳放在肚子上,两个徒弟抡起大锤把石板砸的粉碎。然后他们开始向周围观众讨赏钱和推销卖药。现在想,那么神圣的地方,怎么走江湖练杂耍的可以任意横晃而无人过问。很多年后,看到一些以百万庄为背景的电视〈梦开始的地方〉,〈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说等,就回想起小的时候串门的见闻乐趣。

   看看天色将晚,我们踏上归程,就在沿铁路走到将近一半路程的时候,突然看到徐蔷薇,小红和我们班另外一个家住百万庄的女同学从对面走过来。我简直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怎么就那么巧,她们三个正好是从汽车局也串门子回来。我们走的这条铁路线就是如今繁华的三里河东路。除了我们两个男孩三个女孩外,周围是静悄悄的。徐蔷薇走热了,仍然象往常一样,脱下毛衣,披在肩上,很潇洒的走着。当我们互相对视的时候,突然感到不好意思起来。

   我们在学校里,男女同学不怎么讲话,课桌上有三八线,阿姨好象也有意不鼓励男女同学靠的太近,我们的宿舍就在对门,互相家也住在一个大院,但是从来不乱串门子。我只偶尔去过女生宿舍几回,是阿姨叫我去女生宿舍拿过队日的东西,我看到她们宿舍很大,明显比男生宿舍整齐,规范。我拿东西经常遭到徐蔷薇一些女生干部的大声命令,动作慢点还受到她们呵斥。

   现在我们意外相遇在旷野之中,互相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当然要看海虎,但是只见他把头低下,一声不吭的王前走。而对面徐蔷薇看到海虎的态度,也很高傲的看了我们两眼,不想跟我们打招呼了,但是我们的脚步却都下意识的放慢。我望了一眼小红,她也正瞪着我,我说了一句:“你往哪走啊?”小红笑了笑,指着她们两个:“我去她们家。”我们就这样分在铁路的两边檫肩而过,我回头看看, 远处隐约可见的北京老城墙,夕阳下,静静的铁道线延伸向远方,落日的余辉披撒在这三位渐行渐远的美女身上,真是一副充满诗情的图画。

   那个时候,学校里从小学开始,关于男女方面的关系就限制的很严,而中学几乎都是男女分校,即使合校也男女分班,我母亲在中学教书,后来,我问过她关于男女分校的利弊。我母亲很反对男女分校,主要是纯男生学校,学生太淘气,不好管制,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以至于许多中学校长呼吁男女合校。后来确实很多学校男女合校合班,学校的纪律大大改善。当然也发生过一些极个别的案例。我知道北京一个中学的男生班长和女生团支部书记发生了男女关系,女生家长告到法院,这个男生被送去劳动教养,对于一个不满18岁的中学生,这是很严重的处罚了。

   现在有人戏称我们那个时候是性压抑时代,男女之间太缺乏接触和浪漫,我赞同。比如我们在远离学校的三里河和几位美女不期而遇,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什么就没有坐下来好好聊聊,分享各自的好心情和快乐,那将是多么浪漫和美好的一幕,多少年后我仍然懊悔不已。$ A1 k# t) R2 t. {( T'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19:44: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19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三年级才开始分男女生界限的,不过住在一起的同学或伙伴互相之间还说话,一起玩。

发表于 2007-5-19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方元素在2007-5-18 17:57:21的发言:

大家好!看到各位对机院附小的回忆既感慨又欣慰,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人留恋我们的学校,仿佛我们又回到了童年,时光倒流,那是我们童年最纯真的记忆,最美好的阶段;机院的一草一木,熟悉的格局,茂密繁荣的植树,花草;大操场,小操场,雄伟的教学楼建筑群,骄傲的小学校,温馨的23号住宅楼,楼下那两棵大杨树,我们天天玩耍的地方,还有我家那三层的虽然不大的家,那是我很多年都挥之不去的梦中反复出现的景象。看过论坛后我又故地重游了一次,带着童时的眼光,变化确实很大!是照片上的样子。

很佩服大家的准确回忆,把我们的学校描绘的鲜活,把我们的学校生活描写的栩栩如生。

[em07][em07]

[em07][em07]

欢迎东方元素

8 F3 c3 s! t3 v+ j- I;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0 7:55: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7-5-19 13:54:46的发言:

我们是三年级才开始分男女生界限的,不过住在一起的同学或伙伴互相之间还说话,一起玩。

机院女生例外,跟男生来往很随便。住宿生男女生校内一般不来往,阿姨有限制。比如严禁男女生乱串门子,所以搞的校外也不怎么来往了。

1 Y! k. b* ?4 m( z)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9 22:52: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20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5-17 18:13:41的发言:

雨中漫步:那条河是什么河?

==================================

是护城河,老北京整个北京城的周围是护城河。

见下面清北京地图


不是护城河,是玉渊潭流出来的。过去河的上游还有个水闸,我们常去河里游泳。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不是护城河。

我也曾和同学经常在那个水闸玩耍,还钓过鱼。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我们愉快,幸福的学习和生活的时候,一个有关学校重大变革的消息传来,那是在上午课间操后,校长在操场正中领操台上宣布的。因为国家经济调整,住宿生们不能再享受全部公费的待遇,需要承担部分的伙食和生活费用。这一变革显然对于同学的去留和学校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机院附小,这是后话.

回到家里,老爸说他已经知道了,我在学校进步很大,我们家可以继续负担我的费用,其实部里还有很多福利补助。但是我弟弟原来也想送来的,就暂时推迟了,我问海虎,他变的沉默,越发显得深沉了。我知道他跟成栋他们不同,他们大不了回百万庄附近读书,北京及百万庄周围有的是好学校。而他...。

五十年代,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因此我的同学大都在初中甚至小学毕业就上专门的技校中专,很早就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后来过的很好,比较起那些后来准备上大学而却上山下乡的同学,他们的命运要好多了.海虎和成栋应该是在这个行列中.

记得那年放假的时候,我们在教学楼前等车回家,知道很多同学将转学了,校长,老师,阿姨都出来送行,食堂大师傅们也出来了,场面十分动人。有很多女生哭了,我们真的是同窗共读整三载,谁知一别在楼台。

百万庄的车先来了,我帮着成栋和蔷薇他们搬行李上车,看到成栋很激动,他说“阿月,我会来学校看你的。”小红和蔷薇几个女生手拉着手哭着在说什么,我赶紧跑过去帮蔷薇,小杭几个女生拿行李,她们东西比较多。我已经事先从海虎那里得知她们下学期不再来了。最后,蔷薇突然向我走来,对我说:“阿月,再见了,谢谢你帮我们搬东西。”这是她第一次跟我主动说话。她又问:“海虎呢?”我确实没有看到海虎,我知道他此刻的心情不好,一定很回避这个场面。我看到蔷薇湿润的美丽的大眼睛,是那么善良和动人。我结结巴巴的说:“我,我们,后,后会有期。”她笑了:“阿月,欢迎你们来百万庄串门。”小杭,成栋,王大个,杨背头听到后都笑了,他们在车上一起对着我和小红及其他同学大喊“欢迎来百万庄串门。”

                                    (七)   尾声

   暑假过去了,这是个不平凡的夏天,国家和学校都经历了不寻常的历程,一切似乎又都趋于平静,向科学进军,超英赶美,大跃进的口号响彻全国。开学了,我们汽车局的班车从两辆减为一辆,里面还有不少中学生搭顺风车的,同学中一半多都转学到家庭周围的学校去了。小红,小枫都还在。没有了海虎,感觉很不是滋味.到了学校,宿舍楼的一楼已经全部腾空,二楼也没有住满,好多空床堆放在里面,给人一种人去楼空的感觉。看到大缸,他也很怅然,足球队就剩我们两个主力了,从此他跟我的关系也铁起来。

经过足球场,一帮老球友正在比赛,一个暑假没有见,都很热情,招呼我参加。我马上加入他们的行列,暂时忘了一些不快。正在我踢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看到杨背头手捂成喇叭状,大声地喊我。我马上跑过去问他什么事情。他气急败坏的说:“楼上楼下找你找的好苦,成栋跟班车来了,要见你,他又不肯进学校里面,你赶快去见他,否则班车开了,就来不及了。”我立即以百米速度向学校大门口冲去。学校门前的马路,校友门在帖子里的照片有,当时刚刚铺好,还不是水泥的,这条路很长,好象到机院大门有好几百米。我远远看见有辆班车停在那里,好象是百万庄的,颜色我认识,而且模模糊糊看到是成栋和两个同学在车旁徘徊。我一路狂奔,大声喊着,但是距离太远,他们也没有看见我,等我跑到门口,车已经开走了,我遗憾的望着绝尘而去的班车,心里面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

我回到宿舍不久,孟阿姨来了,一方面来看看我们,一方面也是告别的。我们班主任换的比较勤,但是她朝夕相处带了我们三年,感情很深,看到转走那么多同学,触景生情,眼睛里流露出一抹悲伤。她依然穿着发白的旧军装,坐在我的床边,问我“怎么海虎也转学了吗?”我低下头,把情况略微说了一下,她水一般清澈的眼眸顿时有些湿润,难过的说,海虎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学生,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听同学老师们讲,孟阿姨的父亲是部一级的干部,要求她很严,学校有两个去农村劳动的名额,在她父亲的鼓励之下,现在她已经报名参加去农村劳动锻炼了。孟阿姨跟我们的大姐姐一样,每天晚上拿着手电筒查房,怕我们受凉,给我们盖被子,我刚转来时候,她总是特殊关照我,我拉肚子,她亲自洗我的衣裤。还回想起许多,许多。。。。孟阿姨临走时,习惯性的给我们整理了一下床铺,最后她把手举到好高,动情地说:“将来再见到你们的时候,你们都这么高了”。

从前周日晚上,海虎,成栋带我们大家玩官民捉贼游戏,但是现在靠在床上没事情干。看着天花板发楞。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原来是两个高年级的同学,他们说,他们是百万庄的,成栋好朋友,下午成栋在大门外边等我好长时间,见我没有来,委托他们两个把一本书交给我。我赶紧接过来,是一本故事书,水浒《双枪将董平》。我想起来了,是他陪我和海虎在百万庄书店看到的,我很喜欢,但是没有带钱,没有买。我打开扉页,上面写着:赠给好友阿月纪念。吴成栋赠。我一看后面定价,35分钱,我知道他生活挺困难的,几乎没有看他花过什么零花钱,而这35分钱不知道他省吃俭用多长时间,才积攒出来的。拿着这本书,我的感动,尽在无言之中

后一机部子弟小学的时代开始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依旧,还是那么美好,伙食好象比以前还强了,新的老师,阿姨,新的同学不断增加进来,有二机部,三机部和国务院其他部委的,有其他住宿学校转来的,最主要的是随着北京机院的成立和不断壮大,机院同学的比例不断增加,我们这些机关大院和院校的子女在一起交流,学习和生活,知书答理,温文儒雅,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不久一机部子弟小学更名为机院附小,使学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儿时的记忆在我们走向人生之后,无数次的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散落在无尽的大海之中,因为那是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在我周围结识了一些特殊经历和良好品质的同学,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少年情怀,是和他们的友谊和交往,促使我写下这篇系列回忆,而一旦离开了他们,我的记忆似乎又变得片段和模糊起来

                                                   (全文完)

, }. H' W- D0 N0 D7 @( G0 H8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8:16:04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22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记忆在我们走向人生之后,无数次的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散落在无尽的大海之中,因为那是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在我周围产生了一些特殊经历和良好品质的同学,也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少年情怀,是和他们的友谊和交往,促使我写下这篇系列回忆,而一旦离开了他们,我的记忆似乎又变得片段和模糊起来 e J! x8 O% m7 t$ W$ p

  结尾写的真好,只有过来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em08][em08][em08][em08][em08]

[em14][em14][em14][em14]

[em04][em04][em04]

[em07][em07]

[em05]
发表于 2007-5-22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疑问: 1 h: r( c% X, {0 V4 h& x

“就在我们愉快,幸福的学习和生活的时候,一个有关学校重大变革的消息传来,那是在上午课间操后,校长在操场正中领操台上宣布的。因为国家经济调整,住宿生们不能再享受全部公费的待遇,需要承担部分的伙食和生活费用。这一变革显然对于同学的去留和学校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机院附小,这是后话.

回到家里,老爸说他已经知道了,我在学校进步很大,我们家可以继续负担我的费用,其实部里还有很多福利补助。但是我弟弟原来也想送来的,就暂时推迟了,我问海虎,他变的沉默,越发显得深沉了。我知道他跟成栋他们不同,他们大不了回百万庄附近读书,北京及百万庄周围有的是好学校。而他...。” - w5 G @1 _5 H+ y4 ?4 e# E) W% l7 u0 i0 m

 

[em05][em05]薪金制替代供给制后,子女的费用已经由家庭负担,文中说的“重大变革”是哪一年? . x9 R- T. z- U# Q5 c

[em06]
发表于 2007-5-22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松大哥的文笔让人佩服,希望能再读到你写的回忆之类的东东。[em0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5-22 12:03:49的发言:
有一点疑问:
 

“就在我们愉快,幸福的学习和生活的时候,一个有关学校重大变革的消息传来,那是在上午课间操后,校长在操场正中领操台上宣布的。因为国家经济调整,住宿生们不能再享受全部公费的待遇,需要承担部分的伙食和生活费用。这一变革显然对于同学的去留和学校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机院附小,这是后话.

回到家里,老爸说他已经知道了,我在学校进步很大,我们家可以继续负担我的费用,其实部里还有很多福利补助。但是我弟弟原来也想送来的,就暂时推迟了,我问海虎,他变的沉默,越发显得深沉了。我知道他跟成栋他们不同,他们大不了回百万庄附近读书,北京及百万庄周围有的是好学校。而他...。”
    

 

[em05][em05]薪金制替代供给制后,子女的费用已经由家庭负担,文中说的“重大变革”是哪一年?
    

[em06]

这个跟薪金制和供给制有关吗?时间是在57-58年开始实行的。校长在大会上解释了很多,我太小,记不住了,好象跟供给制无关。全北京,全国同时取消公费的。因为转来许多同学,他们也是自费的。公费不会转的。我们学校伙食和其他条件都是非常好的。

听老师阿姨说大概每个学生要交20多圆,所以一般家庭负担不起。我们吃的很好,要有那么多花费。但是周围很多同学家庭经济实力确实很好。

我看你们后来的帖子,估计机院也拿出钱补助了,遗憾的是你们经历了困难时期,远没有我们过的那么好,另外,伙食费也不能跟我们那个时候一样算吧。

发表于 2007-5-22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5-22 18:10:38的发言:

听老师阿姨说大概每个学生要交20多圆,所以一般家庭负担不起。

提供记忆:

61年我们三年级,当时每月需交学校生活费15元。

提问:

您毕业是那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2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的记忆

我想起来了,当时校长说的20多元是指的实际花费,记得是说26元

实际学生交15元,学校或者说部里补助10元左右

发表于 2007-5-23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后,薪金体制没有建立,各地待遇不同,相当一批人沿用战争时期的供给制待遇,其随身子女也享受供给制,生活、教育费用是由国家负担,1955年全面取消供给制,改薪金制,由于其薪金中含子女赡养费用,所以要自己交费。也可能机院附小1955年后沿用了一段供给制,到57—58年才取消。记得前面有人讲过,黄敬动用了部长基金,只是不知是用来建校还是补贴生活,或许兼而有之。需要说明的是,黄敬1958年去世,这其中是否有巧合?还需要大家对这一线索进行挖掘。[em06][em07][em08][em09][em10]
发表于 2007-5-23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抢占500楼.[em01]

[em02][em03]

[em04][em05][em06]

[em07][em08][em09][em10]

[em11][em12][em13][em14][em05]

发表于 2007-5-23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在想,这个帖子能到多少楼?我自己期望抢占500楼,终于抢到了。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向机院附小的朋友们说声对不起,我其实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只是知道这个学校而已(由于工作接触过这方面的事情)。其实从帖子就可看出,凡是涉及小学内的事情,我一概没有话语权,只能作壁上观,我所谈的都是校外的事情。非常高兴通过这个话题认识了这末多朋友,也勾起了我童年的不少美好回忆。当然,如果听松大哥(包括各位朋友)有兴趣继续这个话题,我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谢谢各位朋友![em07][em07][em04]
发表于 2007-5-23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5-23 9:02:14的发言:
我一直在想,这个帖子能到多少楼?我自己期望抢占500楼,终于抢到了。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向机院附小的朋友们说声对不起,我其实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只是知道这个学校而已(由于工作接触过这方面的事情)。其实从帖子就可看出,凡是涉及小学内的事情,我一概没有话语权,只能作壁上观,我所谈的都是校外的事情。非常高兴通过这个话题认识了这末多朋友,也勾起了我童年的不少美好回忆。当然,如果听松大哥(包括各位朋友)有兴趣继续这个话题,我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谢谢各位朋友![em07][em07][em04]

不是机院附小的学生有什么关系的,只不过我没有想到罢了,我要再回去看看你发的贴]。[em07]还要感谢听松大哥开启了这个话题,认识了你们这些知识渊博的朋友,受益匪浅。希望大家一起继续努力,争取把楼建到更高。[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5-23 9:02:14的发言:
我一直在想,这个帖子能到多少楼?我自己期望抢占500楼,终于抢到了。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向机院附小的朋友们说声对不起,我其实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只是知道这个学校而已(由于工作接触过这方面的事情)。其实从帖子就可看出,凡是涉及小学内的事情,我一概没有话语权,只能作壁上观,我所谈的都是校外的事情。非常高兴通过这个话题认识了这末多朋友,也勾起了我童年的不少美好回忆。当然,如果听松大哥(包括各位朋友)有兴趣继续这个话题,我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谢谢各位朋友![em07][em07][em04]

向马达表示感谢!

你的知识的渊博,无数次的激活我们的帖子,启发我们的思路,才能上升到500帖。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5-23 8:45:12的发言:
解放后,薪金体制没有建立,各地待遇不同,相当一批人沿用战争时期的供给制待遇,其随身子女也享受供给制,生活、教育费用是由国家负担,1955年全面取消供给制,改薪金制,由于其薪金中含子女赡养费用,所以要自己交费。也可能机院附小1955年后沿用了一段供给制,到57—58年才取消。记得前面有人讲过,黄敬动用了部长基金,只是不知是用来建校还是补贴生活,或许兼而有之。需要说明的是,黄敬1958年去世,这其中是否有巧合?还需要大家对这一线索进行挖掘。[em06][em07][em08][em09][em10]

马达的启发总是恰到好处

黄敬去世时学校组织了悼念仪式,校长在大会上宣布这一消息的,好几天,都是学校议论的主题,现在知道学校是黄敬创办的。估计黄敬是用部长基金建校的。

但是马达说:其随身子女也享受供给制,生活、教育费用是由国家负担,这样开始建校沿用了这个制度,而全部公费。而根据马达说的:改薪金制后,由于其薪金中含子女赡养费用,这样公费就不合理了,所以国家决定取消全公费而部分补助,部分自费。好象与黄敬去世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交15元应该是伙食费,这个我有印象,其他生活,学习费用仍然由国家提供,直到文革都没有改变。估计机院也有补助给学校,起码在用地和学校基建上扩大了不少。

发表于 2007-5-23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因为不操心也不知道交多少伙食费,只记得开学时我爸爸一个月的工资好像一多半都要交掉了。(最多时我家有四个孩子同时在校)[em07]
发表于 2007-5-23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印象中,小学生60年代的伙食费大约每天4毛8,乘以26天,约为12.5元,另加2元住宿费和5毛管理费,每月共计15元。

(0.48×26+2+0.5)≈15元

那个时候由于要退4个星期六晚饭,经常去总务处因此有些印象。有的同学生病,要退伙食费和粮票,但不退管理费和住宿费。

这些情况年代久远,若不是看这些帖子,很难想起。 

[em05][em05][em05][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达真是了不起,什么都清楚

我也跟漫步学妹一样,反正老爸拿钱从来没有问过

我只知道我哥哥60年代在科大读书,我母亲每月给他20元,他吃饭,照相,买书都够了,他们班只有3个家庭经济好的同学是自费,其余同学全部是国家助学金,一般15元以下,吃饭11,2元就够了。

因此看来,五六十年代,学生的伙食标准10-15元,包括水果等营养,小学生要多点。所不同的是大学生可以由国家负担,而中小学生由家长负担。

发表于 2007-5-23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松大哥讲,学校为黄敬部长哀悼之事,这可能是子弟小学独有的。不由得想起60年代从大人那里或隐或现,很神秘的谈论黄敬的死因,主要是说长期精神紧张,无法入睡,得了精神病,在广州休养期间跳楼自杀。这些传闻到了文革都写成了大字报,言之凿凿,弄不清是真是假,至今印象很深。

(最近几年也有一些干部跳楼死亡,现在的结论一般是说大概得了抑郁症,如山西的组织部长在北京开会期间跳楼死亡,就是这种说法。)

[em06][em06]
发表于 2007-5-24 0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天没有来了,各位兄弟姐妹都好,坛子里还挺热闹。首先恭喜马达登上500楼,听松大哥完成自传体小说。我们这些后来者很惭愧,没有好的文采,写不出听松大哥那样好的文章。

印象中60年代小学伙食费是每月15元,学费每年(还是每学期?)5元,在当时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已是相当高了,一般家庭特别是多子女家庭负担是有困难的。因此听松大哥在自传中提到许多同学转学是可以理解的。记得上中学时,教我们班有一个北师大的实习老师,他们的生活费是由国家负担的,每月15.5元,其中伙食费大概12、3元,其余是零化钱,买笔、纸、牙膏、肥皂什么的。

讲起六十年代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很难理解。记得有一年暑假,北京市照顾中小学生,给每人增加一斤鸡蛋,由学校负责发放。我从家里坐了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学校拿鸡蛋,没有包装,10个鸡蛋用一个手绢包起来拎回家。尽管我一路小心翼翼,轻拿轻放,回到家仍然损失过半。

[em04][em03][em02][em01][em05][em06][em07][em12][em13]
发表于 2007-5-24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5-23 16:46:48的发言:

那个时候由于要退4个星期六晚饭,经常去总务处因此有些印象。有的同学生病,要退伙食费和粮票,但不退管理费和住宿费。

确实如此。拿到退款,自己花费就解决了!

发表于 2007-5-24 0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5-24 6:10:22的发言:

印象中60年代小学伙食费是每月15元,学费每年(还是每学期?)5元,

讲起六十年代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很难理解。记得有一年暑假,北京市照顾中小学生,给每人增加一斤鸡蛋,由学校负责发放。我从家里坐了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学校拿鸡蛋,没有包装,10个鸡蛋用一个手绢包起来拎回家。尽管我一路小心翼翼,轻拿轻放,回到家仍然损失过半。

学费每年(还是每学期?)5元;此款好像是每学期报到时交付的,记得放假通知单内容中就有开学需交学杂费的条款。

除发鸡蛋外,隐约还有假期到校领票证等记忆。

发表于 2007-5-24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15元的伙食费已是相当奢侈了,后来我上中学也在学校入伙,全伙的伙食费标准还不到10元,即使这样,也还有许多同学负担不起。中学的伙食标准已是彻底的平民化了,每天早饭一个玉米面窝头外加一碗稀饭和咸菜;中午多是水煮白菜或萝卜土豆之类;每周一次改善伙食,白菜红烧肉如同过年。那时正值发育年龄,不管多糙的饭菜也可以倒进肚肠,这也为以后上山下乡在陕北农村吃糠咽菜打下了基础。我们这一代人真是苦吃过,福享过,各种事情都经过,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吧![em01][em02][em03][em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4 00:53 , Processed in 1.22069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