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曲波遗孀刘波老人讲述《林海雪原》故事/图 “我也不像小白鸽,没有那么漂亮,我是大块头、小眼睛。” 说这话的是创作了经典名作《林海雪原》的作家曲波的遗孀刘波,这句话有着明显的澄清民间猜测的意味。 几十年来,《林海雪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激励着新中国几代人,承载着几代人心中割舍不断的英雄情结,而这部书写的就是作者曲波上世纪40年代在东北剿匪的斗争经历。由于书中描写了“小白鸽”白茹和少剑波的恋情,而少剑波的生活原型又是曲波本人,曲波的夫人也曾是部队上的人,所以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小白鸽”的原型理所应当就是曲波的妻子刘波。 但此次面对记者采访,81岁的刘波老人在回忆丈夫创作《林海雪原》的背后故事的同时,笑着说自己不是“小白鸽”。 少剑波的故事有80%是我丈夫的真事;“我不是白茹”,但我丈夫说过,“‘小白鸽’是参照我老伴塑造的。她活泼伶俐、聪明能干,14岁参加抗战,15岁就成了护士长,我就是以她的性格特征创作了白茹” 曲波的遗孀刘波今年已经81岁,住在北京一座三层红色砖楼里,自1955年来京后,她和丈夫就生活在这里,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现在,这里已经是危房,不久将被拆迁。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十分朴素简单,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曲波的照片挂在已经泛黄的墙上最显眼处,旁边挂着许多朋友赠的字画。刘老虽然已经年过八旬,身体仍然健康,思维非常清晰。 问起在《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有多少曲波的影子,刘老想了想说大概占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少剑波是以曲波本人为原型塑造的。联想到刘老曾经也是部队上的人,那么书中少剑波的恋人“小白鸽”是否就是她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刘老先说了一个故事: 一次,曲波在北京一家医院看病,正检查时,来了几个人,他认出其中一位是贺龙元帅,便忙让座。贺龙关切地问他是啥毛病、在哪儿工作?当知道他是在铁路一机部工作后,贺龙突然问道:“你们一机部有一个人写了一本小说叫《林海雪原》,你认识吗?”当贺龙得知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作者时,十分高兴,忽然又问,“你妻子白茹呢,她怎么没有陪你来?”曲波忙回答说:“我妻子叫刘波,不叫白茹。”贺龙听后也一愣,马上笑着说,“不行,改过来,叫白茹,就叫白茹。” 刘老说,许多人,包括他们的战友都以为自己就是白茹。 “我不是白茹”,她强调,在当时那种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剿匪小分队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女同志。她说曲波剿匪的时候,她正在军区医院当党委书记兼院长呢。“我也不像小白鸽,没有那么漂亮,我是大块头、小眼睛。我本人虽然微不足道,没什么成就,但是我比那个小说中的人物好多啦。要说我是二斤,她连半斤也没有。”老人笑着说。 但是,老人没有否认白茹这个创造出来的人物有自己的影子。她介绍说,曲波生前曾经谈过“小白鸽”这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他说在茫茫的林海中,面对的是极其凶残的敌人,恶劣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带女兵作战。而他之所以要写一个女卫生员,是因为他觉得战争是为了和平,如果书中的森林里除了大雪就只有野兽和土匪的话,单纯的记叙这些就太冷酷、太单调了,所以,他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小白鸽”。而“小白鸽”是参照何人塑造的呢?刘波老人回忆说,“曲波曾经对别人说过,‘小白鸽’是参照我的老伴塑造的。她活泼伶俐、聪明能干,14岁参加抗战,15岁就成了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我就是以她的性格特征创作了白茹这位‘万马丛中一小丫’,以此烘托和平气氛。” 刘波老人还介绍说,“小说初稿完成,到出版社送审时,出版社同志建议将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故事增加篇幅,独立成章。曲波听了后,很短时间内就把少剑波和‘小白鸽’的爱情故事扩展了两章。所以,小说《林海雪原》中的人物有生活的真实也有艺术的创作。” 在第一次因工作见面后,1942年,曲波被怀疑是13团的“托派总支书记”,而刘波是后方医院的“骨干分子”,俩人被关在一间房中审查,互相安慰、相互照应,越走越近;1946年组织安排他们结了婚 书中的白茹是位迎风傲雪、纵马驰骋的巾帼英雄,而问到刘波老人在战争中的经历时,老人却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但当问到她和曲波相知相爱相守的过去时,老人的眼中亮了一下。 刘老说她和曲波都是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两个人同是山东烟台地区人,参军后又同在胶东军区。当时,曲波15岁,而她只有14岁。曲波在前方作战,她在后方做医务工作。参军第二年,曲波就在胶东军区5旅13团当上了文化干事,后来又当上了指导员。而刘波则凭借出色的组织宣传能力,当上了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并任医院的党委委员。 两人是在逆境中相识相知相恋的。1941年,曲波作为后勤工作检查团团长到后方医院检查工作,这是刘波与曲波的第一次见面,虽没什么特别的,但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42年,曲波被怀疑是13团的“托派总支书记”,而刘波是后方医院的“骨干分子”,巧合的是他们就被关在一间房中进行审查。因为室内有衣橱隔开,所以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对方是谁。直到有一天,刘波听到看押的哨兵喊隔壁曲波的名字时,才知道原来是和那个后勤部政治部的检查团长关在一起了。于是,她就用报纸扉边写上几个字传了过去。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咬紧牙关不说一句违心话,不诬陷任何人。由于日寇紧逼,部队不得不带着他们大范围转移。曲波与刘波带着伤痛相互照应着艰难随队行军,厄运使得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了。 刘老说,那时他俩就很“有名”,因为当时从监狱出来的只剩下四人,其中就有他们俩。两人相爱后曾经发过誓,抗战不胜利不结婚。1946年,曲波住进了刘波所在的医院,这一年,在组织的安排下,两个人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二人结婚时,和刘波年纪差不多的女同志都有一大堆孩子了。 婚后第二天曲波就剿匪去了;转业后,曲波决心写一部“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的书;由于怕人笑话只上过小学的自己自不量力,曲波的创作在“绝密”状态下开始了 婚后第二天,曲波就奉命去剿匪,部队在五常重新编队,曲波被任命为二团政委,率领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正是曲波与战友们一起商讨剿匪方案,由杨子荣带5名侦察员装扮成上山入伙的土匪潜入匪巢活捉了座山雕。 1948年11月,曲波在辽沈战役中负重伤,大腿骨折,股动脉断了。半年后出院的曲波,由于骨头接得不好,右腿短了4厘米。不久,两人相继转业到地方工作。离开了热爱的部队,离开了战友,曲波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也就在此时萌生。“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就是曲波在《林海雪原》书中的献词。 1954年,在齐齐哈尔车辆厂任职的曲波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当时曲波是偷偷地写作。他只上过小学,怕人家说他写小说是自不量力,就和刘波商定要绝对保密,连孩子也要瞒过。他白天也挂上门帘,书桌的抽屉一直开着缝,只要听到有外人来,他就会下意识地将书稿塞入抽屉,然后再若无其事地招呼来客。所以,直到小说完成,也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件事情。 因气恼自己的文字表达不了自己的情感,15万字的手稿被他付之一炬;写到杨子荣牺牲的时候,曲波流着泪写不下去了,最后他舍弃了这段真实经历,让杨子荣“活了”下来 当时刘波担当起了曲波的专职抄写员,她也成了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刘老回忆说,曲波每写一章总是待构思好了之后才动笔,一气呵成。其中有一章的底稿,是密密麻麻地写在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的,那是曲波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会议上一口气写完的。那边不停地写,这边不停地抄。刘波的抄写刚开始也有些手忙脚乱,曲波写得快,很潦草,不会写的字还自己造,刘波查字典也查不着,只好边猜边抄。但是,当小说初稿完成了前三章大约15万字时,曲波感到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就将原稿付之一炬了。 开始写作时,他们的4个子女都已出生,最小的才一两岁,4个孩子在一起,难免吵吵嚷嚷、打打闹闹。如果曲波在写作,他只要敲敲墙,外面的孩子们就会马上蹑手蹑脚、屏声静气起来。每誊写完一章,刘波就随手揪一段正给孩子织毛衣的毛线把文稿装订起来,所以装订文稿的线都是五颜六色的。 刘波老人记得很清楚,当写到杨子荣牺牲的时候,曲波流泪了。那天曲波第一次把自己的妻子叫醒,泪流满面地说写到杨子荣牺牲时他写不下去了。最后,曲波舍弃了这段真实的经历,他让杨子荣“活”了下来,又和少剑波一起投入到了新的斗争中去。 小说写成之后,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出版,正好街对面有一个出版社,他们就买了块布,裁成两个包袱皮,把书稿包上就送去了。进去一问才知道,这是个译文出版社,不出他这样的书。经这里的编辑指点,他们才找到了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又将小说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来,曲波正式给这部小说定名为《林海雪原》。 1957年9月,此书问世,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 辽沈晚报 李振村) 曲波和他的夫人刘波 □本报记者王小琪 在最初接触到《林海雪原》之后,有好一阵子,我一直以为作者 曲波就是小说中那个年轻英俊的首长少剑波。至今已经多少年过去了, 虽然早已知道了不是这么回事,但想起这位“首长”来仍然觉得亲切, 很想知道他的近况。+ B. O4 u: u" J' v
从曲波的夫人刘波的口中,我得知曲波目前正住在医院里,他的 糖尿病很严重,这是他二三十年的老病了,最近侵犯到了肾脏,脚开 始肿起来,尿蛋白已超过正常人的许多倍。按照医生的要求,他一天 只能吃四两饭,又要少油、少盐、少蛋白,所以现在身上一点劲都没 有了,根本不能写东西。这些年来,曲波一直在连续地闹病,除了长 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外,1989年心肌梗塞一次,两年后又得了脑血栓, 眼睛看东西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去年又大咯血一次。
- ]" g5 _. q- _* d$ | F 曲波和刘波都是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两个人同是山东烟 台地区人,参军后又同在胶东军区。当时,他15岁,而她只有14岁。 他在前方作战,她在后方做医务工作。因为工作出色,刘波15岁就当 上了护士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小小年纪就成了军区 的模范。1 w4 y, |. n/ X" \' }: s
听到她的这段经历,我不由得问了一个大概不知有多少人问过的 问题:5 ^$ b I/ W0 \
“那《林海雪原》里的小白鸽和您有没有关系啊?” “曲波有个后记,写得很清楚,那个人物是创作的。那种环境, 小分队不可能有个女同志。他剿匪的时候,我正在军区医院当党委书 记兼院长呢。我也不像小白鸽,没有那么漂亮,我是大块头、小眼睛。 我本人虽然微不足道,没什么成就,但是我比那个道具式的人好多啦。 要说我是二斤,她连半斤也没有。”刘波幽默地答道。4 V5 l: Y! H6 d
在辽沈战役中,曲波负了重伤,股动脉被打断,造成大出血,手 术后硬是挺过来了,但留下了残疾,一条腿短了四公分。虽然他并不 就是少剑波,但在我看来,他却和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一样,是真正的 英雄。当时他还拄着双拐,就到大连海军学院工作了。五十年代,曲 波一心要搞工业,便和刘波一起转业到了铁路系统。曲波先是在沈阳 机车车辆厂当党委书记兼副厂长,后来又调到国家机车车辆总局担任 副局长。刘波后来则从铁路系统调到北京医科大学担任党委第一副书 记。两个人都是正司局级干部。2 x- g( h9 ]( l& n; `5 U3 Z) x$ @' y
曲波一生似乎与“波”有缘,他原名曲清涛,参加革命后即改名 曲波,随后又认识了后来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刘波,再后来又写了 部小说,主人公叫少剑波,而且风风雨雨几十年,他的生活曲尽波折, 曾经几生几死,但都挺过来了。4 T! x, u; t [% s( g( P
曲波从事写作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林海雪原》1955年完 稿,在东北写了一半,调到北京后又写了一半,在繁忙的工作中只用 了六个月时间便完成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曲波恢复了工作,由 于经常出差,写作基本上无法进行,只能抽空写点散文和古体诗。八 十年代初离休后,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很难再拿起笔来。刘波反倒拿 起笔来,开始写回忆录,目前已经写了十几万字了。“要不是这场文 革,曲波十部八部的书都出来了,那时候他身体好啊。”刘波遗憾地 说。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曲波的好多作品都是写了个开头就放下了, 《轻骑旅》写了几万字,《英雄泪》只有个头儿,放在那里多年没有 动了。2 d' C; {# w0 s3 b% X2 n
书是不写了,但还常看。老两口买了好多的书,还订了一本光明 日报主办的《书摘》杂志,看到里面有好书就去买。有一期《书摘》 上摘了《天堂上回来人的报告》一书的内容,写到了人的假死状态, 曲波看了说他经历过这种情况,当时他的股动脉被打断了,流了很多 血,忽悠悠地什么知觉都没有了,空中仿佛出现了一团团花簇……曲 波喜欢读古典作品,尤其钟情史学;刘波则特别喜欢唐诗、宋词,劳 改时背,坐公共汽车时也背。“我们年龄差不多,文化程度差不多, 爱好差不多,性格也差不多,所以两个人才在一块了。”刘波说。
. n* Q: k; G/ ]- } 曲波和刘波是在逆境中相识相知相恋的。他们在胶东军区时曾被 打成托派,从监狱出来时只剩下四人,其中就有他们俩。刘波说,我 们当时就很有名,我们有名不在他写了一本书。两人相爱后,曾经发 过誓,抗战不胜利不结婚。1946年二人结婚时,和刘波年纪差不多的 女同志都有一大堆孩子了。7 }+ E. o% B9 A0 n$ F
用刘波的话来说,曲波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他一直强调要用良心 写文学。“文革”中江青要曲波照着《智取威虎山》改《林海雪原》, 曲波说,我现在还不能改,我还没有提高呢。《智取威虎山》是你们 创作的,和我没关系。所以江青到处说:曲波这个人很坏,他的老婆 也很坏。后来人家都骂那部戏作“臭名昭著的《智取威虎山》”,曲 波听了便哈哈大笑。刘波说:“曲波从不爱抛头露面,什么闲职都不 挂,也不印名片,找他拍电视他也不干。担任作协理事的时候,一次 会都没开过。他总说:我不是文艺界的人,不吃这碗饭,我是个票友, 是靠工资生活的。” 曲波的名作《林海雪原》是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和长销书,老太 太爱看,年轻人爱看,小孩儿也爱看,五十年代印,八十年代印,九 十年代还在印,书写到这个份上,真是够本了。在前年的大连书展上, 一位早年读过这部作品的老人提了个大兜子,买了好几十本《林海雪 原》,说要回去送给他的女儿、儿子、孙子、孙女…… 《林海雪原》究竟印了多少,现在谁也说不清了。当年出《辞海》 时,有人来要这个数字,刘波找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目室问过,对方也 不知道。1983至1984年前后曲波夫妇出去旅游,发现很多地方都出了 《林海雪原》。后来经人民文学出版社查证,好多省市都出过曲波的 小说。除了湖北省寄来过两册《山呼海啸》的样书外,别的省既未给 过一本样书,也未给过一分钱稿费。去年、前年都有人来劝曲波去打 官司要钱,但曲波不同意。他说,我们也不缺这个钱,当时写这些就 是为了宣传烈士的事迹,愿意印就印吧,反正这个书也传不了多久了, 谁还去看那个东西。“唉,我们老头子就是这么个人。”说到这里, 刘波叹道。8 o* A; R6 B0 g9 }: L* ~
不仅出小说不经过作者同意,拍电视剧也有不告诉作者的。前些 年长春拍过一部《林海雪原》的电视连续剧,没经过曲波同意就在当 地播出了。后来曲波知道了,写信去问,对方才派人送来带子。曲波 看了很不满意,当即给“枪毙”了。这两年北京拍《宰相刘罗锅》的 那个剧组又提出要拍《林海雪原》。刘波说:“刘罗锅这个戏曲波喜 欢,这是个清官戏嘛。这个戏的策划人非常朴素,他把曲波给说服了。” 现在电视剧正在曲波当年剿匪时住过的海林市筹拍。) \; @# y" ~0 O0 g- A* ]# P
曲波夫妇现在住在北京百万庄一机部宿舍的一套两居室住宅内, 他们1955年来京后就住在这里,已将近半个世纪了。老俩口一直不愿 意搬家,因为这里离他们看病的医院近。他们的两儿两女都没在身边, 两个去了澳大利亚,两个去了英国。70岁以前,刘波的身体一直非常 好,但70岁以后,各种毛病相继出现。她先是得了膀胱癌,幸亏手术 做得好;去年CT检查又发现腿上长了个东西,先后做了两次大的手术。 其间曲波也因心衰住院,打了五种吊针才被抢救过来。当时两人住在 一个医院里,都请了护工二十四小时护理。一向乐观心宽的刘波戏称 这次遇险为“死亡前的预演”,“差点就活不出来了”。
+ M X+ R; I3 I 出院时刘波是坐着轮椅出来的,接下来是双拐,然后是单拐,现 在已经有两个月一个拐也不用了。在接受我的采访之前,她刚刚去商 店买了两条很大的黄鱼和一些礼品,准备给暂时在京寄读的外孙过 13岁生日,随后又写了一封信准备寄往伦敦,为10月1日出生的小孙女 祝贺3周岁生日。她说:“活一天就要高高兴兴地过一天,生活质量就 要高一天。曲波的意志很坚强,但毛病也不少,脾气很急躁。我们俩 都是O型血,都是急性子人,但他心路窄,我心宽,因为我在家里是老 大,他在家里则最小。朋友们都说我把他惯坏了。他要是死在我前面 没问题,我要死了他也很快就死了。曲波对家里的事从来都不管,他 自己到现在衣服也不会洗,饭也不会做,小孩生日他都不记得,我倒 是给他送人情。”是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成功的男人背后往 往会有一位全力支持他的女人。不同的是,这里的这个女人并不比他 的男人逊色。 [em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