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刹听松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5-9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5-9 10:33:56的发言:

小学操场红瓦楼房是大学生宿舍,西边的二层楼我们在的时候没有,是你们在的时候接的。

学校改为机院附小后,有很大的发展,南边界扩大到大学生宿舍。北面又扩建了洗衣房和澡堂。重新向外盖了食堂和礼堂。我们在的时候食堂在围墙内。没有专门的礼堂。

现在完全沦陷了。

我们在时也没有专门的礼堂,是食堂和礼堂2者合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7-5-9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葡萄园友人在2007-5-7 9:23:30的发言:
那个年代西直门也有储藏冰块的冰窖,小时候看到地点就在西直门城楼南侧护城河边。夏天看到工人确实是用长杆钩子将冰块从冰窖里勾出来,再拖到坑边装车。冬天看到工人在护城河里哟内用钢钎起冰,冰块尺寸大概100X50X40左右(CM),从河里拖出后运到坑内一块块码好,码到离顶还有一段距离就铺很厚一层锯末最终盖土。

9 q( [7 a, X5 \6 V3 a5 Q

有照片为证。

发表于 2007-5-9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三在2007-5-9 21:03:39的发言:


  

有照片为证。

这个照片都能找到,你好厉害!

 楼主| 发表于 2007-5-10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在这所学校里,人人都在歌唱,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的音乐修养在他们的熏陶之下,突飞猛进的提高,我很快学会了吹口琴。当我们唱起《让我们荡起双奖》,《我们的田野》等等这些优美动人的歌曲,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感受到班级,老师,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谊和感情。我一直就对童声合唱情有独钟,不同时代的歌曲总是留有时代的烙印。但是只有童声合唱是超越时空和历史,听起来永远是那么纯真而一尘不染。即使现在听《同一首歌》,如果没有前面的童声合唱,后面的歌星演唱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次经过教室,我听到徐蔷薇和几个女生在练习和声,她们在唱一首很熟悉的旋律的歌曲,尤其徐蔷薇唱的非常动人,她告诉我是电影《神秘的旅伴》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尤其头两句,“缅桂花开十里香啊欧啊,朵朵的鲜花哎情谊是长哎”,我听她唱,简直就绝了。徐蔷薇顺便问了我一句“你家住在哪里?看样子,5555555……这样的无名小辈还未进入她的视线之内。旁边我们班的女生小红忙接过来说:“我们老乡。我一楞,原来小红是在开玩笑,她跟我一个大院,父亲好象是局长,她跟徐蔷薇是铁姐妹,形影不离的。我真正认识徐蔷薇还是在家长会上。

冬去春来,一个星期天,学校召开家长会,海虎和成栋的家长都没有来。他们好象也不太愿意出面,主要是徐蔷薇和小红她们女同学负责接待。我在外边看到母亲跟老师和阿姨讲了许多,我有点担心我是否犯了什么错误。徐蔷薇在外边看到我说:“你妈妈给学校提意见了。我当时吓了一跳,老妈没事情干了,怎么跑到这里给学校提意见来了。徐蔷薇笑了笑:“你心惊什么,你妈妈提议学校食堂中餐和晚餐加个汤,你妈妈的建议得到好多同学妈妈的支持,老师很重视,报到校长那里去了.”。我仔细的端详了徐蔷薇几眼,她皮肤很白,眉宇间显现出霸气,虽然显的气质高贵但并无骄矜之态,她又说了一句:“你妈妈说话挺有水平,一看就是个知识分子。就这样我从此解除了与徐蔷薇这些女生无话可谈的局面了。跟这些美女的交往程度也只此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

家长会结束后,我领着妈妈到宿舍,老妈立即把带的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宿舍的其他同学,成栋刚好进来,妈妈给他一分。同学们也都很高兴。我带着妈妈出去参观学校,老妈说,跟老师和阿姨谈了你的情况,都说你进步很大,刚开始你出了不少的洋相,好多事情都不会做。我说,是的,我学会了在衣服上绣名字,钉扣子,用回针方法缝补衣服,学会用剪刀剪指甲等等,即用左手持剪刀剪右手指甲,这些是孟阿姨手把手教的,这个技术一直持续到指甲刀发明之前,我还教会不少人。

妈妈很认真的说:“你们学校非常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提高。老妈接着举出一些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的例子,说学校做得非常有特色。最后,最值得一提的是郑海虎,老师阿姨说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在学习方法上尤其出色。他知道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妈妈说,不要说这么小的小学生,就是她教中学生也都做不到这一点,家长会上,老师阿姨从头至尾都在夸他。海虎的学习方法准备在全年级推广。我听了很诧异,他平时学习非常认真,也从不表现自己,我从来没有注意过他有什么学习的绝招。

我送妈妈回家,经过机院教学楼,足球场和旁边的合作社(商店),我又乘机进去让老妈买点好吃的东西。老妈最后回头看了一眼周围的环境说,这里是院校文化集中的地方,你们学校位置真好。我送老妈走后,又在足球场踢了会球,回到宿舍,听到同学们在议论家长,海虎说:“阿月,你老妈真好,吃的东西,分给我们同学都每人一分,你看某某妈妈真小气。我知道他在说谁,一个后来从军队大院转来的同学,跟我关系不错,他并不小气,但是他妈妈在那里削苹果,吃东西,望都不望其他同学一眼,把同学们得罪了。或许他妈妈太年轻,而他是独子的缘故。当我成为人父以后,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儿童的心灵对感情是最敏感和脆弱的。尤其一些缺乏母爱的孩子。

我们学校在北京朝阳区当时是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住宿生为主,宿舍楼从一楼到三楼全部住满。那个时候朝阳区小学的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记得校长朝阳区小学生运动会动员会上说过,一共有十几所学校组队参加,田径,足球,乒乓球等,我们都是披荆斩棘,勇不可挡,非冠军莫属。

在学校运动会上,成栋和蔷薇是主力,成栋跑的飞快,而徐蔷薇习惯把外衣搭在肩上,叉着腰走着,给人一种潇洒而又不可一世的感觉。学校人才太多,一般比赛我最多年级67名的样子,但是由于是足球守门员出身,因此头脑和手脚都反映快而且灵活,对我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当学校开运动会或者举行什么活动的时候,总有机院的大学生们围着学校的竹篱笆围墙抻着脖子观看,就是我在帖子里说的大学生宿舍和学校南部围墙,他们的童年大都经过战乱和苦难,看到我们在这里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他们怎么能不羡慕和思绪万千呢。

我们每天的生活有阿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每天早餐是面包,枣馒头,稀饭等主食,副食有牛奶,花生米,咸菜等。中餐一般是米饭和肉和鱼类,阿姨说都是找专门的专家按照少年儿童的身体营养需求严格配好的食谱,鱼比较多,有时还有水果。晚餐经常是鸡蛋及其他一些馅的大菜包一个和其他一些零食,不让你吃的太饱。因此几百学生没有见过小胖墩,而且各个精神焕发,身体强健。这些费用全部由国家供给,不要父母掏一分钱。

我从这段生活的经历和以后的跌荡起伏的人生历程,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优越性,首先取决于对下一代的投入和关爱的程度。我看了大量的资料,我们国家比较起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差距,而且很大。

但是我不由得想说,我们也有过美好的年代,我们那个时候,大概是中国孩子们最轻松、最幸福的年代。我们在这所学校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校老师培养我们树立了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生观,我们学习上认真刻苦,体育比赛奋勇争先,文艺演出与人比高下,劳动中吃苦耐劳,在校园里,我们充分体现了了新中国的小主人的精神风貌,散发出别样的清新率真、幸福快乐的情绪。可以说,在北京乃至全国,我们的学校是那一个时代少年儿童美好生活和心灵的见证。

) r; B( t- F%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6 14:53: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10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5-8 21:10:15的发言:

学弟拍的大学生宿舍是原来老建筑.我们在的时候,学校的南部边界就是这张照片的位置,学校改为机院附小后,把边界挪到大学生宿舍楼处,现在人民日报社又要回来了.

教职工宿舍楼确实沧桑,大房檐,排雨水管道,拱门,尤其红砖勾缝的墙面,别看破旧,但完全保留了五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原生态,好!

遗憾的是缺乏修缮,是地震危险楼,横竖的水泥方柱子是抗震用的.

小学操场(远处红楼的位置是原小学大门的位置),那座红楼挺老的,怎么没有见过.小学大门怎么找不到方位.

在我发的照片里,凡是平顶的楼房都是七十年代以后的建筑,老机院的全是尖顶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5-10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插曲:奶奶去世
  
因为这段历史记忆比较清晰,写给喜欢老北京的风俗的朋友们一阅

在我学校生活逐步走向正规的时候,家里出了大事情,奶奶去世了。这是深冬的一个礼拜六,我和我哥哥弟弟去汽车局大院礼堂看相声大会,侯宝林特邀来表演。散场后,我们哥三个兴冲冲的往家走,离家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听到姑妈和大伯母的哭声。哥哥马上说:“不好,可能奶奶出事情了。”我们三个一溜小跑,果然奶奶去世了,姑妈看到我们哥三个,一边哭,一边马上让我们跪下磕头。

接着,局里来人,帮忙联系将奶奶送殡仪馆。这时国家已经开始鼓励火化,但是并没有强制执行。我听到爸爸跟姑妈和大伯母她们商量,她们两个寻死寻活说什么也不同意火化,爸妈决定按照她们的意思办,将奶奶土葬。爸爸说,因为都是国家机关的人参加追悼会,就不带重孝了。接着我就听爸爸和局里人联系八宝山挖墓和刻碑,墓坑要用炸药炸,起码三天,花费不小。

出殡那天,局里父亲的所有同事分乘两辆客车前往北京殡仪馆。我那时年龄小,不记得北京殡仪馆当时在什么地方了,只记得是在老城区。后椐网友考证,是比较大和出名的嘉兴寺殡仪馆,位于现在的平安大道上,即国防部对面。殡仪馆红墙绿瓦,苍松翠柏,是庙宇般的建筑,可能以前是有和尚的。进到里边,我看到鸡鸭牛羊等供品已经摆好,香烛灯火通明的点亮着,很有排场,奶奶棺木放在中央,祭祀大厅不大,父亲的同事们分列两旁,大厅就已经差不多满了。明显带有庙宇宗教的气氛而不显的那么沉重。

仪式开始,二宝爸爸致辞,最后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某某工业管理局全体同仁向季母大人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我哥哥一边一个按着我和弟弟的头跟着三鞠躬。大厅棺木前面有专门给家属磕头哀悼的垫子和烧香的地方,跟现在庙宇里烧香磕头完全一样。接着,姑妈又哭着叫我们三个再给奶奶磕头,她对孙子磕头很重视。姑妈,大伯母也号啕大哭的跪在奶奶棺木前面磕头烧香,就在这时我听到外边放爆竹的声音,赶紧跑出去看,原来两位司机师傅在帮助放爆竹,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爆竹。

接着,我们跟着殡仪馆的灵车,前往八宝山,,记忆中肯定是从复兴门内大街,穿过复兴门到复兴门外大街,前往八宝山,多年后我看到奶奶跟毛主席,周总理他们这些国家领导人的灵车路线是一样的,奶奶真有福气。

在经过汽车局大院门口的时候,看到局长的两辆轿车正在那里等候,原来局长们事先开一个紧急会议,结束后,在这里等候,然后一同加入我们的车列,一起前往八宝山送奶奶一程。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建国初期是无可挑剔的。

进入八宝山后,车队往山上开了很久才到墓地。墓坑已经挖好,工人们正在等候,他们把棺木用绳子吊上,缓缓防入坑内,姑妈,大伯母一直在哭,妈妈也哭的很伤心。局长和爸爸同事们站立两旁,脱帽默哀。跟基督教的葬礼,亲戚朋友站立两旁的形式一样,很文明而且很仁道。棺木放入坑内后,葬礼就结束了。最后埋葬和立碑等都是由墓地工作人员完成。

我耽误了一个星期的课,周日返校,已经上班车了,突然看到姑妈小老太从家里跑过来,原来她是给我带黑纱,并且叮嘱我一定要带一个星期。我有点不情愿,我知道姑妈对孙子带孝很重视,另外想到奶奶为我盖被子中风的,我遵命执行。谁知却带来不少麻烦。

我刚到学校,很多同学注意上我戴的黑纱了,尤其大缸,好奇又不友好的盯着看,而且老是嘀嘀咕咕没完。上课,食堂,做操我也老是引来很多人的目光。大缸神秘兮兮的在同学中散布说,他发现这个星期全校有三个同学戴黑纱,两个高年级的女生,还有就是我。我很难过,不戴觉得对不起姑妈,奶奶,带了又遭同学议论。坚持带了三天后,海虎,成栋和一些不错的同学都来劝我不要戴了,我犹豫不决。这时,我们一个大院的另外一个跟我不错的男生小枫也劝我说:“阿月,你已经带了不少天了,够意思了。不要再戴了,没办法,同学们不接受。”他爸爸也是我们大院的一个局长,平时不怎么讲话,我听他说的有道理,就没有再带。大缸第二天又过来盯着看,想来挑衅,但是一看我没戴了,无趣的走开了。回家其实姑妈也没有再问,我想我也太认真了。另外,我想我们的父辈对旧的风俗是很通融的,但我们这一代为什么如此格格不入呢。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方面,我们这些出自北京各大院的子弟比较起胡同文化出身的子弟们是欠缺的。

S1 ^5 W5 e% R) ^' q9 v# d+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2 7:39: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11 0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往事回忆很精彩,俺想知道后来呢?
发表于 2007-5-11 0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5-10 22:35:41的发言:

出殡那天,局里父亲的所有同事分乘两辆客车前往北京殡仪馆。非常对不起,我不记得北京殡仪馆当时在什么地方了,但是肯定是老城区,好象是东单一带。老北京们应该知道。殡仪馆红墙绿瓦,苍松翠柏,是庙宇般的建筑,可能以前是有和尚的。进到里边,我看到鸡鸭牛羊等供品已经摆好,香烛灯火通明的点亮着,很有排场,奶奶棺木放在中央,祭祀大厅不大,父亲的同事们分列两旁,大厅就已经差不多满了。明显带有庙宇宗教的气氛而不显的那么沉重。
    

50-60年代,城里的殡仪馆比较大的出名的叫嘉兴寺殡仪馆,内有和尚做法事(或是道士),位于现在的平安大道上,即国防部对面,大概是现在的北海宾馆位置。

[em09] |$ l% A% e* Q6 Z) t1 ]*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1 6:56: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5-11 0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对廖老师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他的那个劈成两半的姆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逆向画圆非常圆,俺工作后在制图中用铅笔也试过,效果就不如廖老师的手笔,俺认为那是廖老师得天独厚的姆指条件造诣而成,俺要有这个条件俺也行,关键是没有啊!第二件是他的教研室(当时好像不这么叫)中,桌子上放过一架他制作的大个牵引滑翔机,木制构架、油纸蒙皮做的上机翼,木制前缘下面有一个倒勾,用于挂牵引绳子的,俺在学院南楼见他放过,需要两个人操作,后来俺到航空部研究所工作,自己也做过同样的牵引航模飞机,但是总是忘不了儿时廖老师留给自己的美好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5-11 6:41:03的发言:

50-60年代,城里的殡仪馆比较大的出名的叫嘉兴寺殡仪馆,内有和尚做法事(或是道士),位于现在的平安大道上,即国防部对面,大概是现在的北海宾馆位置。

[em09]

没错,我已经对上号了,当时是从那个方向过来的。但是和尚没有看到。马达老弟真北京通也,解决了我多年谜团。但是可能早不在了。我觉得这种祭祀方式比现在的强。现在的太让人压抑。

发表于 2007-5-11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教音乐的郭老师(女)吗?黑黑的、瘦瘦的、个子不高,带个眼镜,头发总是盘起来的,老是很严肃的样子。我很喜欢上她的音乐课。咱们学校在每年的“红五月歌咏比赛”中能得第一,她功不可没。后来不知道去那里了,来了一个陈廷武(男)老师代替她,陈老师好像是个华侨,中等身材,白白的,头发留的比较长,指挥同学唱歌时,喜欢把头发一甩,可能自我感觉很有派头吧?呵呵!他不光音乐还兼任乒乓球教练,不过好像学生不太服他。我总爱下课后跑到他的办公室玩,听他唱歌,陈老师嗓子很浑厚,唱歌很好听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5-11 6:55:04的发言:
俺对廖老师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他的那个劈成两半的姆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逆向画圆非常圆,俺工作后在制图中用铅笔也试过,效果就不如廖老师的手笔,俺认为那是廖老师得天独厚的姆指条件造诣而成,俺要有这个条件俺也行,关键是没有啊!第二件是他的教研室(当时好像不这么叫)中,桌子上放过一架他制作的大个牵引滑翔机,木制构架、油纸蒙皮做的上机翼,木制前缘下面有一个倒勾,用于挂牵引绳子的,俺在学院南楼见他放过,需要两个人操作,后来俺到航空部研究所工作,自己也做过同样的牵引航模飞机,但是总是忘不了儿时廖老师留给自己的美好印象。

这种大个牵引滑翔机是五六十年代比较高级的智力玩具,好象是苏联引进的。一般需要老师指导才能装成功,单靠学生自己是不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7-5-11 10:31:42的发言: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教音乐的郭老师(女)吗?黑黑的、瘦瘦的、个子不高,带个眼镜,头发总是盘起来的,老是很严肃的样子。我很喜欢上她的音乐课。咱们学校在每年的“红五月歌咏比赛”中能得第一,她功不可没。后来不知道去那里了,来了一个陈廷武(男)老师代替她,陈老师好像是个华侨,中等身材,白白的,头发留的比较长,指挥同学唱歌时,喜欢把头发一甩,可能自我感觉很有派头吧?呵呵!他不光音乐还兼任乒乓球教练,不过好像学生不太服他。我总爱下课后跑到他的办公室玩,听他唱歌,陈老师嗓子很浑厚,唱歌很好听的。

好象也教过我们。

发表于 2007-5-11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奖过奖~~~~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5-11 8:02:31的发言:

没错,我已经对上号了,当时是从那个方向过来的。但是和尚没有看到。马达老弟真北京通也,解决了我多年谜团。但是可能早不在了。我觉得这种祭祀方式比现在的强。现在的太让人压抑。

我决不是北京通,听松学长过奖。当年经常从报纸上看到“某某去世,暂厝嘉兴寺殡仪馆”字样,何为“厝”?曾经查过字典,后来1958年“823”金门炮战,厦门有一个何厝乡,出了几个少年英雄,借助电影和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于是我就记住了“厝”字,顺便也记住了嘉兴寺。儿时的记忆有时是一辈子,到了这把年纪,才知此言不虚。

[em01][em04][em05][em07][em08][em09][em12][em14]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0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也好奇的在嘉兴寺殡仪馆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一个和尚,庙宇深堂,好象只有小人书里能看到的景象。但是其他的设施,如供品,蜡烛,香炉和祭拜场所等等都照常依旧,就是没有和尚做法事了。

一般的平民百姓喜欢这种民俗化传统仪式,应该恢复做法事。

发表于 2007-5-12 0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5-11 20:47:41的发言:

这种大个牵引滑翔机是五六十年代比较高级的智力玩具,好象是苏联引进的。一般需要老师指导才能装成功,单靠学生自己是不行的。

俺说的牵引滑翔机是指无动力滑翔机,据俺了解,当年此类航模无论是在俱乐部还是校际运动会上,一般都是使用自制的模型机,取材比较容易,价格比较低,只有动力机有些是当时从苏联进口的,尤其是微型活塞式发动机国内还不能制造。

廖老师当时的那架上展翼的木制牵引滑翔机是他自己做的,俺印象中他好像是四局下属单位调来的,俺估计他就是一个航模爱好者,他把自己的喜好带到了学校。

一般此类木制牵引航模飞机,原始设计中结构力学方面要有准确的计算,构架尺寸要合理;小时侯,在学生们中普遍使用过一种简易的木制航模器材,学生们按已经提供的正式草图,进行手工计算、裁料、打磨、取得一定的机翼角度,记得粘结时还要使用量角器进行比对,在试飞时还要看风向,航模留空时间越长则证明此架航模飞机更为合格。

俺工作后,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航模飞机,有的就是比赛模型(其中有些还获得奖章),有些是教学模型,可以拆开看到内部构造,还有一些制作精良、特殊取材的可以作展品或礼品,再就是玩具型模型。无论怎样,俺总是经常回忆起廖老师和他那架可以说对俺有启蒙教育的航模飞机。

发表于 2007-5-12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们学校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俺就是五十年代初随父母由东北空军工程部调到老四局的,当时来了许多工程师,俺们是从老前门火车站下的车,那时车站的人力车多于汽车、有轨电车,市区马路上还有马拉的轿车。当时大家住在虎坊路招待所(大致在现在工人俱乐部附近),那边当时就这么一幢三层小楼,周围全是平房,那里是老北京的贫民区,吃水要靠水车从远郊区拉来,拿水牌吃水,当时没有自来水。后来,老四局组建搬到后海北岸醇亲王府(就是现在的宋庆龄故居东侧),俺们也借光住在机关大院中,俺是小学二年级才从果子市甘水桥小学转到一机部子弟小学,缘由主要是家里没人给俺做饭吃,父母老出差,由此才有了与各位相识、相交、相伴几年的校友生活。俺很怀念那一段经历。希望大家帮俺再回忆的清晰一些。
发表于 2007-5-12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学友,大家都知道小学操场东边有一排金属运动器材,有谁记得它们叫什么名字,是怎么玩的?有谁见过机械学院大操场上的滚笼,谁玩过?

发表于 2007-5-12 1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记得学校的运动器材全是可以转动的,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玩,当时这套器材在北京城真可谓独此一份,现在社区用于居民健身的器材虽然品种、功能都很多,但究其源头恐怕还是应追溯到咱们学校那了吧?俺后来去过许多空军航校或机场宿舍,经常看到同类的运动器材或健身器材,记得那时,老四局机关的墙上经常固定了许多带中心孔的铁块,尺寸、重量不同,用钢丝绳连起来,一端有一个把手,可以用手拉动,练习臂力,随心所欲,量力而行。玩转动的器材是需要一定的胆量的,还要了解一定使用方法,记得在学校时,就经常有孩子没注意而摔伤了。俺记得:除了转椅,还有转梯、转伞什么的,其他的俺就记不得了?

发表于 2007-5-12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运动场的沙坑在西南角,跳远、跳高都在此进行。记得当时有一位女生,是俺们班谁的姐,高年级的,田径运动比赛的经常拿第一名,俺们班也有一位男生扔手榴弹特远。而铁饼、链球、标枪好像只有机械学院大学生那边才有。每周学校总在教学楼外的树荫下组织大家用气枪打靶,现在气枪已经不让随便作为学校体育器材了。不知有谁记得在学校操场上放过电影?大家可以站在前后两边来看。

发表于 2007-5-12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俺在网上提及儿时玩过的游戏,好几位学友都举手说自己玩过,太有意思了!!

俺把这些老掉牙的东西讲给俺的孩子听,他们这代人感到非常新鲜,别说玩过,听都没听过。

俺在此请各位学友,还记得怎么玩的吗?写出来,有图吗?画出来,让后代们看看咱们那时的玩意。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5-12 9:46:12的发言:

各位学友,大家都知道小学操场东边有一排金属运动器材,有谁记得它们叫什么名字,是怎么玩的?有谁见过机械学院大操场上的滚笼,谁玩过?

荡木记得吗?有四种玩法。

1。在荡木的两端,把着荡木的吊绳,象荡秋千一样把荡木悠荡起来。

2。在荡木悠荡起来之后,徒手从荡荡木一端跑到另一端。

3。站在荡木的中间不动,徒手随荡木来回悠荡,这是最勇敢的运动。

4。胆小点的可以坐在荡木的中间不动,随荡木左右悠荡,手要随荡木前后移动。

除了第三种,都玩过。我看见一个高年级的男生玩第三种,猫着腰,顺着飞速悠荡的荡木来回摆动身体,站在中间岿然不动,好多人观看,他是大家的偶像,运动员,好象叫赵先探。

在靠东北角的地方是一个方形的木制网格架结构的运动器材。主要练习上下左右钻网格的速度和能力。一攻,一守,看谁钻的快。我动作很灵敏,一般都赢。

发表于 2007-5-12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5-11 6:55:04的发言:
俺对廖老师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他的那个劈成两半的姆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逆向画圆非常圆,俺工作后在制图中用铅笔也试过,效果就不如廖老师的手笔,俺认为那是廖老师得天独厚的姆指条件造诣而成,俺要有这个条件俺也行,关键是没有啊!第二件是他的教研室(当时好像不这么叫)中,桌子上放过一架他制作的大个牵引滑翔机,木制构架、油纸蒙皮做的上机翼,木制前缘下面有一个倒勾,用于挂牵引绳子的,俺在学院南楼见他放过,需要两个人操作,后来俺到航空部研究所工作,自己也做过同样的牵引航模飞机,但是总是忘不了儿时廖老师留给自己的美好印象。

没错,廖老师在学校的两个特点全让你老兄抓住了。

我在学校做航模也是在廖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的。记得当时学校有一个航模活动小组,每周活动两次,主要是做最初级的弹射模型。用桐木和松木做的,松木做机身,桐木做机翼。开始时是从商店买来成套的模型材料,有机身、机翼、尾翼、图纸、皮筋等材料,我们按照图纸的样子拓到木质材料上,然后用刻刀、木锉和砂纸加工成图纸的形状,再用胶水把各个零件粘到一起,最后完成作品。胶水也是完全自制的,是到化工商店买来香蕉水或丙酮,找一些打坏了的乒乓球,用剪刀剪碎泡在香蕉水里,几个小时以后,白乳胶就做成了,非常好用,好像现在孩子们已没有自己做乳胶的了。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看图、加工工艺、空气动力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是不知道这么多的问题,全是廖老师悉心指导,由我们照猫画虎做出来。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相当多的知识,起码是启蒙方面的知识。比如:机翼为什么要有一个上反角,而不是平的?做出来的飞机模型的重心位置如何测量?这些问题都是廖老师给我们回答的。再后来,我们在高年级时已不满足于买成品套材料了,要做大的飞机和更复杂的模型,比如要做牵引模型、自由飞、动力模型等。那时西安门一带有一个刘兰塑胡同,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模型材料,那里就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了。

关于参加朝阳区的小学生航模比赛,记忆中只有一次。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们几个参加比赛的同学周六都没有回家,住在学校,我们每人都准备了两架飞机,以备不测。头天晚上,大家都很紧张,对自己做的模型反复调整配重和试飞,直到万无一失才回宿舍睡觉。

比赛场地在工体北面的一个空地,应是现在三里屯往西面一点,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参加比赛有不到十个学校,参赛的模型也是五花八门,比赛内容就是比弹射模型的留空时间,长者为优。每人有三次机会,成绩取最长者。由于我们的飞机在学校都经过精心的调试,所以在比赛中很快就脱颖而出,把其它学校的远远地抛在后面。大概前三名都是我们学校的。回学校后,还根据成绩发了少年级运动的徽章。

发表于 2007-5-12 1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好!我来串门了,谢谢各位学兄的光临和关注,育新小学的同学们非常感谢各位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大家继续来我校串门。
发表于 2007-5-12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学兄,卫星图片看到了,谢谢!不过不大会看,找不到学校在哪,不好意思,笨点儿!好像关厢下车要往东走一段路,图片上看不出有路呀?你给专业指点指点,谢啦!
发表于 2007-5-12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见过学友谈及当时学校教室中的苏式课桌,俺给孩子画过图样,那是两个人一排,座椅相连的课桌,桌子有翻盖,里面可以放书本或书包,好像桌子一角还有一个放墨水瓶的圆槽,也可以放写打字的墨盒,每周五大扫除,都要将整排座椅立起来,才能将地面扫干净。现在的学校课桌已经再也看不到那种样式的了。
发表于 2007-5-12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5-12 9:46:12的发言:

各位学友,大家都知道小学操场东边有一排金属运动器材,有谁记得它们叫什么名字,是怎么玩的?有谁见过机械学院大操场上的滚笼,谁玩过?

我大致还能记得几样。从南到北依次为转椅;转梯;荡木;肋木;爬杆和滑梯等。[em01][em01]
发表于 2007-5-13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冒充我了,我又发现啦!
发表于 2007-5-13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446、447可是我的,我是真心感谢各位大哥的!欢迎各位大哥都来串门!
发表于 2007-5-13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侯也去过机院附小,印象中比我们学校大,操场也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4 06:17 , Processed in 1.23010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