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4 ^; b) b! `, y9 Q# s (9)一件普通旧物
7 T4 [; R; }: D2 p( @0 Y0 b( o7 c在前面的楼层建造中,雨中漫步曾经为我们亮出她保存了40多年的一件旧物—白地绿花搪瓷碗(见117页2912楼)。触物生景,触景生情,它的出现引起众多校友对附小食堂的回忆。。。
' i: [- A2 R$ D9 h! y在对绿瓷碗的回忆中,又让我想起另外一件物品,它就是曾经默默座落在12号教学楼走廊里的----保温热水桶。这是一种有双层保温结构,带盖儿带锁扣的金属容器(忘了是不是搪瓷的)。它虽然不能像绿瓷碗那样可以用来演奏出“催饭”交响曲,却实在地折射出过去附小学校对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的关怀,着实把喝水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有报道说,人类脑部有75%的水。脱水第一个影响到的器官就是脑,水分太少,会让人疲劳,反映变慢。。。为了健康,一天至少要喝完1200毫升水,相当于两瓶矿泉水,大家切记!)?lt;/p>
1 n2 i5 F0 k( c, F: E2 ~ 记得在上一二年级时,每人都要自备水杯放在课桌里。同学之间尽量不互借水杯。每天,校内负责后勤的工人从开水房推来热水倒进保温桶,供学生和老师课间休息时饮用,上下午都保证桶中有热开水。那时不知怎的,我下课拿着杯子去打开水,有时一见那保温桶,就幻想着龙头流出的不是白开水,而是黄亮亮的冰镇汽水。。。。这是因为平时没事经常和伙伴到机院里一些劳动工地附近乱跑瞎溜达时,总能看到这样的保温桶。那里面装的就是机院自制的汽水(用糖精,色素,苏打什么的做的,没什么营养价值),是为在工地劳动的工作人员消暑解渴配备的。我们这些孩子见了它,就像土狼见到猎物一样,探头勾脑地在桶周围转啊,转啊。。。一旦发现没有大人守卫保温桶,立即快速奔到桶边,抄起放在旁边的杯子,拧开桶下面的出水龙头,刚接上小半杯,便急匆匆地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品尝着那冰凉甜水带给味蕾的刺激。。。一旦听到附近大人的呼喝声,扔下杯子撒丫子就跑,还边跑边回头看,如果没有大人追来,我们便会停下脚步,又小心慢慢地折回来,再围着桶转啊,转啊。。。
9 ]# g. F! l- k7 g+ u幻想归幻想,现实是现实。那蹲放在教学楼走廊里的保温桶却从来只出白开水,不走冰镇汽水。不过它的存在,确实给同学们带来方便,给老师们带来紧张工作后的轻松,可算是一种福利吧。。。文革开始后,保温桶不知去向。在机院发生武斗期间,我见过人们用它装稀饭和菜汤。。。。复课以后,它再也没出现在走廊里。原来负责给它灌水的后勤工人贯彻最高指示承担了其他重要工作。我记得后来学生们去上学时是不带水壶的(那时也没瓶装矿泉水)。真要口渴了就去厕所,打开洗手龙头,嘴对嘴,长流水,一气把生凉白开喝个饱。而老师们上完课后口干舌燥的,是如何解决饮水问题的?这我还真不太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