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9671|回复: 13483

有知道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北京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吗?

 关闭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2-4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机械工业部子弟小学建于五十年代初,后于六十年代解散。是当时北京朝阳区最好的一所小学。有哪位或者哪位的前辈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吗?

回复 论坛版权

举报

发表于 2006-12-5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机部子弟小学在朝阳门外红庙位置,这个学校是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建立的,学生全是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机关单位的子弟,来自北京各地方的一机部所属单位的 子弟,每周由单位派车接送回家一次 其余时间全部住宿,吃食堂,伙食很好,由国家补助,从部长到普通炊事员的孩子一律平等,每个班都有专门生活阿姨照管。学习,生活,文体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是完全苏式的教育,体育,文娱表演年年都是朝阳区第一。

这是一所模仿苏联,提前进入理想共产主义的学校,国家后来负担不起,于五十年代末停办了。这所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完全不比现在的每年几十万元的学费的贵族子弟寄宿学校差,所不同的是国家提供生活费用,基本免费上学。

发表于 2007-2-27 1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北京机械学院附小,机械学院文革中搬到陕西,那个大院子被一家报社占了。我64年毕业,距今已是40多年了。

[em05][em05]
发表于 2007-3-10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机院附小是1950年代成立的,大概是1958年,是以一机部子弟为主的干部子弟学校。学校是由当时的部长黄敬动用部长基金设立的。校址在朝阳区北京机械学院内。目前这个院子是人民日报社的了。当时可乘9路无轨电车到小猪店下车,再向北(沿现在的金台路)走几百米就是学院大门。学校在文化革命中解散,老师大部分到呼家楼中心小学,也有的在一机部安排工作。当时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两周回家一次,后改为每周一次。1961年以前,学生是各单位派车接送,后汽油紧张,改为乘无轨电车。当时学生的家大部分集中在百万庄;甘家口;三里河一带,无轨电车沿现在101路去动物园的路线走。

机院附小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文体等方面在朝阳区学校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尽管学校各方面条件比当时一般学校要好一些,但学校对学生绝不娇生惯养,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一样吃不饱钣,也要靠吃野菜,地瓜面填肚子。与现在的贵族学校不可同日而语。

发表于 2007-3-31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也是机院附小毕业的,请问您是那届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1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就叫一机部子弟小学。印象最深刻的是代表全国少先队员参加“红领巾公园”的奠基礼。我们学校是重点发言的学校。并且多次参加少先队员建设公园的义务劳动。红领巾公园的青山绿水留下了我们的少年情怀。

我是汽车局大院的,除4楼说的当时学生的家大部分集中在百万庄;甘家口;三里河一带,还有和平里和汽车局等,我父亲在四局,后到汽车局工作。

我的班主任是赵雅秀,一个温文尔雅的东北女教师,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妹妹,经常带我们玩。我的生活老师是徐阿姨,很年轻活泼,象大姐姐一样,女孩子们跟她完全不分你我。

我的同学有机院的,男同学有一个叫张远的,跟我关系很好,女同学记得三个,名字叫秦秦,刘允中,刘金玲,记得都很有气质的,现在看好象是当时从全国各地调到机院来的高知子女。不知你们认识吗?

: E3 h. x: ^( g# {5 l7 z,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6:50: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同学大都奔六了,上网的也不多,不幸文革机院又解散了。怀旧或许是有些人说的,是老年人的专利。但是母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训练方面,使我终生受益非浅,这也是格外怀念那段岁月的原因。

发表于 2007-4-11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刹听松在2007-4-7 11:21:44的发言:

我是在55-58年在学校读到小学四年级离开的。如果算届数应该是60届。当时就叫一机部子弟小学。印象最深刻的是代表全国少先队员参加“红领巾公园”的奠基礼。我们学校是重点发言的学校。并且多次参加少先队员建设公园的义务劳动。红领巾公园的青山绿水留下了我们的少年情怀。

我是汽车局大院的,除4楼说的当时学生的家大部分集中在百万庄;甘家口;三里河一带,还有和平里和汽车局等,我父亲在四局,后到汽车局工作。

我的班主任是赵雅秀,一个温文尔雅的东北女教师,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妹妹,经常带我们玩。我的生活老师是徐阿姨,很年轻活泼,象大姐姐一样,女孩子们跟她完全不分你我。

我的同学有机院的,男同学有一个叫张远的,跟我关系很好,女同学记得三个,名字叫秦秦,刘允中,刘金玲,记得都很有气质的,现在看好象是当时从全国各地调到机院来的高知子女。不知你们认识吗?

我的同学大都叫不上名字了,几十年了,天涯海角,流离颠沛,现在回一次北京,就跟过年似的。还记得几个一起玩的,如范通川、陈小平、刁毅~~我们要比你小几届。你是老前辈了。

[em05][em05][em05][em05][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机部子弟小学的学生随父母来自全国各地,这是北京小学少有的情况,我的同学来自北京本地的,河北的,山东的,上海的,东北的,湖北的等等,什么口音的都有,各地的生活习惯也不同,谁也不服谁,孩子们少年气盛。校园里少不了口角,打架。这也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风景线。我因为跟来自湖北的一个同学争抢秋千,打了起来,没想到他哥哥看见了,合伙把我打了一顿。

记得我们的体育老师华老师,年轻英俊,听讲是北体毕业的,是校长亲自要来的。他负责全校的体育教学,印象深刻的是教我们打垒球(或许是棒球),并且组织全校比赛,奇怪的是全校同学们玩的简直都着了迷,甚至有压过对足球爱好的趋势。我自从离开后,再也没有接触过垒球了。现在早就忘记怎么玩了,但是看到台湾,美国等地方青少年对垒球,棒球的狂热,回忆当年如此着迷。就并不感到奇怪了。我足球和短跑还可以,华老师对我不错。但是有一次体育课扔球比赛,旁边一个上海新转过来女同学(家住百万庄)嘲弄了我两句,我回头对这个女同学吐了口痰。华老师看见勃然大怒,让我立即向那个女同学道歉,将我罚站并且扣除我的分数。

一机部子弟小学是音乐的世界,一到休息时间,宿舍里,校园里同学们就唱起“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祖国”,“九九艳阳天”等一首首优美歌曲,这里给每一个孩子们带来歌声,带来美的陶醉。我最难忘记的是一个中秋晴朗的夜晚,全校同学围坐在操场上一边吃月饼。在明净的月光下北京籍的男女两个同学操着正宗的京腔表演京剧清唱,那时我接触的北京籍的同学,无论男女个个都是唱京剧的好手。

北京机院的同学家我去过,住在单独的小洋楼里。记得我的一个同桌叫苏蔓丽,是华侨子女,长的很漂亮,一头卷发,但是后来分班了,又好象后来回南洋了,她很特殊,差不多的同龄人应该认识她。

几十年风云变幻,一机部子弟小学早已远去了,后来的机院附小也已经远去了,那时的同学和老师们早已天各一方,不知音信了。

但是往事却并不如烟,在老北京网,我最衷心遥祝一机部子弟小学的老师,同学们一生幸福,平安!

发表于 2007-4-12 1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参加工作后常去汽车局大院的CMEC,那是70—80年代的事,不知汽车局的大院现在改造成何样?

在一机部,当年汽车局是几局?你说的4局是航空局吗?

[em05][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也很早离开那个大院了,具体情况不怎么清楚。因为看到四楼的网名是四局男孩,所以我提到四局。汽车局就是汽车局,不同于其他局。大院里有好几个局,但是改变合并也很厉害,那个大院习惯叫汽车局。我那时也小,四局是干什么的我也不大清楚,好象是管机械生产设备的。汽车局很早就体制改革撤消了,改为汽车工业总公司,后来因为体制不清,被中央叫停。我们家也很早离开那个大院了,办公楼拆掉了,原址建首博大楼。完全不认识了。
发表于 2007-4-12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对我来讲你是老大哥了,你说的好几个同学的名字我都知道.舒曼丽(姓您记错了)就住在我家楼上,她弟弟现在还住在老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仅仅凭运气和极其模糊的记忆提到几个机院同学的名字,尤其是女同学,没想到真的都有其人。这几个女同学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都很温文尔雅,待人热情,因为我们住宿的都只一两周回家一次,他们经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玩,记得有一个是住小洋楼,家里都是书,一看就是书香门第之家。

我估计我在女同学心目中没有什么印象,一则语不压众,貌不惊人,二则胆小如鼠,怕跟女同学讲话,她们在我眼里,都是骄傲的公主,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估计她们对我很难有什么印象。但是不管如何,请楼上代我向她们问候--一个很多年以前的小学同窗,汽车局大院的小傻瓜向她们致以问候。

, \4 X' n6 u!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5 21:16:4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是姓苏,叫苏曼丽,一个名字和外貌都象外国人的小女孩。长的非常好看。她告诉我她们家是华侨。

文革时机院的同学很多去了西安了,有一部分留守和后来又回北京了,是这样吗?

发表于 2007-4-13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中,1969年林彪的一号令,北京大疏散,机械学院到了陕西,自然很多人家就都搬走了,恢复高考后,借机械院内的北京留守处成立了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在西北留不住人,一些人又回来了。

当时一机部的军管会(军代表)将大院与位于王府井的人民日报社对换,王府井报社的位置后来是机械部设计总院。单位外迁,鹊巢鸠占这种情况很多,如人民大学就成了二炮的地方,80年代学生游行,才退了出来;石油学院现在是一个大杂院,矿院也改了门庭,铁道党校被新影占了,测绘学院被北影占了,文革后这种情况有的已无法纠正,就成了现在的格局。

[em05][em05]
发表于 2007-4-13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楼的你对机院了解的很清楚嘛[em07]
发表于 2007-4-13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起来了华老师好像叫华秋岳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二位学弟,妹这样一说就明白了,非常感谢。我自从离开母校基本上没有再回母校过。我也就没有再和同学联系了。

我大学毕业在大学任教,陕西机院和我们曾经同属机械工业部,有过交流。另外北京黄庄的北京印刷学院听说也是北京机械学院分出来的,我有同学两口子在那里。

" Y% [( }8 K$ z/ C o! v3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0:07: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7-4-13 9:00:47的发言:

一定是您记错了吧?你说的情况和舒曼丽都差不多,,就是姓不对.还有她家不是华侨,她妈妈是越南人.

机院69年搬迁到汉中,72年搬迁到西安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94年改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随家长搬迁的都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象您的同学那个时候已经工作了,不会跟着学校走的.原来的校址现在是人民日班社,原来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还在使用,就是咱们的学校已经改名叫针织路小学,原来的宿舍楼和教学楼都拆了,盖了新的.

请原谅,小学的记忆能模糊到现在这个程度实在不容易。可能就是雨中漫步小学妹说的舒曼丽了。因为一说越南好象有点印象。但是后来真的好象没有看到她了,或许我的记性太差。

我在66年随我大哥的同学,上海的一个老邻居来过北机院,他是北机院65届毕业生,分到天津工作,我看到母校还在,尤其熟悉的操场和检阅台。我当年的宿舍也在,当时心情很激动。但是老邻居说住的是他们机院的大学生,他说已经是机院附小,没有招住宿生了。

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一张母校的张照片。曾经照过,而且老师们带我们去天安门,北海等许多地方玩过,记得我们拍过照片,而且后来看到女同学们在传看,可那时实在小毛头太小不懂事,也没有留存。不知哪位校友有照片,传上来多谢了。

9 {# E! K: t. a* e!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5 21:08:1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华老师当年穿一身雪白的运动服,英俊潇洒,科班毕业,是全校同学们的偶像。

# v8 ?# C* H8 }! B$ a, Z,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5 21:23: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13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刷学院不是从机械学院分出来的,只是有些原机院的老师回北京后到那里任教.学校的照片我如果能找到就传上来.住校生在文革一开始就没有了,是不是转到就近的学校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谢谢小学妹了。能看到母校照片这是我梦寐以求的。

我们的母校绝对是当时北京一流的小学,但是历史的风云变幻,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公正的遗憾。

主要是经济原因,我们大院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在一机部子弟小学读书,是让周围小孩都很羡慕的,他们只能在真武庙小学,青龙桥小学,三里河小学这样的差的多的小学读书,当时甚至是半日制,就是只上半天课,上下午轮流,比如我的弟弟,当然这些学校现在都是西城区名校了。但是论名气论师资条件当时要比我们学校差多了。

我曾在高中读书时碰巧遇到过一位也曾是机院子女的女同学,谈起来正好在小学同届读书,我们却互相不认识,她一直读到毕业,从她那里了解到同学中相当多的一部分都工作了,没有象我们继续读书。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4-13 8:41:12的发言:

文革中,1969年林彪的一号令,北京大疏散,机械学院到了陕西,自然很多人家就都搬走了,恢复高考后,借机械院内的北京留守处成立了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在西北留不住人,一些人又回来了。

当时一机部的军管会(军代表)将大院与位于王府井的人民日报社对换,王府井报社的位置后来是机械部设计总院。单位外迁,鹊巢鸠占这种情况很多,如人民大学就成了二炮的地方,80年代学生游行,才退了出来;石油学院现在是一个大杂院,矿院也改了门庭,铁道党校被新影占了,测绘学院被北影占了,文革后这种情况有的已无法纠正,就成了现在的格局。

[em05][em05]

整个北京机械学院那么大的地方都给人民日报社,北机院也太亏了。我们读书时,北机院就一直在全国各地调师资。机院附小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如果不西迁,早已经是名扬四海了。王府井机械部设计总院去过,很小的地方,现在明白了。当时就很纳闷,怎么机械部设计总院跑到王府井来了。高校还有科大,我大哥就是在中关村校址上的学,我去玩过,科大南迁后一蹶不振。

发表于 2007-4-13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几位学哥学姐们,你们好!我是六四年机院附小毕业的,当时的六四班。我们班上的同学现在还有二十人左右可以联系上,大部分在北京,有一些已退休了。和我们一届的有吴小荣,是吴运铎的二子,长子是吴卓,比我们高一届,现在航天科技集团,是老总一级的。你们讲的华老师可能是上海人或江浙一带的,我印象中短跑还可以,其它没有印象了。我们在校时的校长姓潭,现在如果还在应有八十岁了。我们的班主任曾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有廖永哲,书法、绘画都可以,特点是右手六指,抽烟很凶,对学生很和气,现在已不在世了。六年级时的班主任是郑尧,高高的个子,人很干脆,教我们语文。1998年国庆节前,我们班同学聚会,请了几位老师和阿姨,其中有郑尧、康瑞玲等。现在郑老师也去世了。

我们班也有几个是原汽车局的,周凯就是一个。

当时学校北面有一条小河,周围都是菜地,再往北走就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沿芦苇荡中的小路可以走到农展馆,我曾经在星期六回家的时候走过。现在那里应该是水碓子和朝阳北路了。

红领巾公园也是我们少先队活动的地方,植树、野炊、入队宣誓等。

发表于 2007-4-13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同学中有人后来回过学校,照了照片,已不是印象中的辉煌了,小三层楼房也破旧的不行。还记得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敲钢轨起床吗?

操场北面的水泥滑梯;四周的运动器械;食堂排排坐吃饭。六十年代学校的足球还是可以的,大概在朝阳区排头几名。航模也是可以的,我还参加过区里的比赛,大概还拿过少年级运动员证书。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小学弟对母校的描述立刻打开我尘封几十年的儿时记忆.我回忆的不知道对不对?不要笑话。

我们学校有两座对称的L形三层楼,坐西朝东,南边一座是教学楼,北边一座是宿舍楼,但是我记忆中模糊的是学校有个很大的礼堂,可以看电影和举行集会,但是怎么回忆也找不到它方位了。

操场北面是教师宿舍和校医院,我曾经感冒发烧住了五天院,医生护士忙个不停的照顾,天天吃病号饭好吃好喝。但是绝对不许出去。不能忘记的是老师带着同学来看望我,病好后回家后跟我母亲谈起,她简直不相信,我生病住院,她一点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学校竟然能照顾的如此好。

食堂在西南角,每天吃饭排排座,饭前随着老师喊1,2口令,同学们举手心手背给对面同学看,互相监督是否干净,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我有数次被对面同学举报手脏,要重新洗手后才能就餐。

学弟一说,确实想起学校北面是一条河和芦苇荡,另外是很大一片松林,远远看去一片田园景色,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在松林里乱逛,一个同学哎呀一声,不小心掉进一个大坑里,一看是棺材。吓的我们掉头就跑。

没错,华老师好象是上海人,我们在时刚刚大学毕业分配来。那时他年轻好胜,大有一展宏图之势.

五十年代,我们学校足球,田径全是朝阳区第一,唱歌也朝阳区第一,是我们班的柳刚,家住百万庄,我的好朋友。

盼望学弟学妹们传照片上来,谢了各位学弟妹!

* I0 k: m9 M* ?)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5 21:19: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14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历历,岁月沧桑。[em05][em05]! e4 J# H0 V( ]- ]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4 10:15: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同学中有人后来回过学校,照了照片,已不是印象中的辉煌了,小三层楼房也破旧的不行。

===========================================================================================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每一座建筑都是有生命的,我就是想看老建筑,虽然破旧,它们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它们身上发生的历史,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

我们小时候每到周末局里派车,从复兴门外到朝阳门外的学校往返,每每贯穿老北京东西城区,记得长满青草的古城墙,碧草青青的护城河,华丽的西四,东四牌楼,古朴的北京胡同,繁华的老字号商铺,老北京的历史街区和城市传统风貌一一从车窗外闪过。所有这些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遗憾的是这些老北京的历史风貌比我们的记忆消失的还快,只能在怀旧中追忆当年的场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漫步在2007-4-13 9:00:47的发言:

一定是您记错了吧?你说的情况和舒曼丽都差不多,,就是姓不对.还有她家不是华侨,她妈妈是越南人.

机院69年搬迁到汉中,72年搬迁到西安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94年改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随家长搬迁的都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象您的同学那个时候已经工作了,不会跟着学校走的.原来的校址现在是人民日班社,原来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还在使用,就是咱们的学校已经改名叫针织路小学,原来的宿舍楼和教学楼都拆了,盖了新的.

您的意思是只是我们学校是人民日报社,那么原机院应该还保留,是西安理工大学北京研究生院,那么北机院应该能够恢复啊,怎么就无声无息了呢?

: d9 V! ~5 D' V5 [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5 21:18:47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14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听松大哥说的没错,学校是两栋L型的三层红砖楼,座西朝东,北面的是宿舍楼,上面两层住学生,一层是音乐教室和仓库;南面是教学楼,有教室和办公室。再往南是食堂兼大礼堂。校门在南面,门前是一条马路通往机院大门。您说的教工宿舍是在学校的北面,应该是六十年代初盖的,医务室在教工宿舍的西面二层,我也在那里住过院,也与你说的一样,病好了,家里还不知道。我说的照片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照的,现在学校的两栋楼是否还在,不知道了。关于华老师,你们记的是罗圈腿,我印象中是外八字,尽管跑的很快,但样子并不让人受用。

我们上学的时候,那一带还很荒凉,9路无轨到红庙是终点站,我们在小猪店(后来的小庄站)下车。下车的马路对面是朝阳区文化馆,沿一条土路向北走几百米就是北京机院的在门了。到我们快毕业时,北京市开始开发水碓子一带,盖了一些高层塔楼,这应该是北京市第一批高层住宅建筑,而且这些塔楼全是预制板在地面做好,用吊车吊上去安装,这也是北京首次采用的盖楼工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3 11:31 , Processed in 1.24188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