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 中国明清木构建筑群。今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位于紫禁城午门左 前方,以符“左祖右社”的封建传统礼制。始建于明永 乐十八年(1420),正统十一年(1446)、天顺元年(1457)、 弘治四年(1491)、正德十五年(1520)均进行过修葺和增 筑。清顺治五年 (1648) 和乾隆时又有过较大规模增修。 清帝逊位之后,太庙仍归清室保管。民国十三年(1924) 由清室缮后委员会接收,改为和平公园。十七年(1928) 由故宫博物院管理,废除园名继续开放。1951年 1月划 归北京市总工会,同年 4月30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 化宫。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太庙坐北朝南,围墙两重,外垣正南辟琉璃花门三道,左右旁门各一。内垣正门为戟门,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屋面,单檐庑殿顶,檐下施单抄双下昂斗拱,坐落在汉白玉石护栏围绕的白石须弥座台基上,台基前后踏道三 出。戟门前有单孔白石拱桥5座,戟门左右旁门各一。桥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左为神库,右为神厨。戟门内外原列戟 120根,八国联军入京时全部被盗走。今不存。 戟门内正面为前殿,是太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明代为九开间,乾隆帝晚年为了自己死后神主入太庙,将大殿改为十一间。但是,太庙屋脊上的小兽只有9个,太和殿却有10个,这是唯一的、不可超越的。面黄琉璃筒瓦屋面,重檐庑殿顶,下檐施单抄双下昂斗拱,上檐施双抄双下昂斗拱,台基三重,以汉白玉石 护栏围绕。殿前月台宽阔,台前踏道三出,左右各一出。 殿后台基与中殿台基相连,正中踏道三出。殿内楠木梁 架,柱用沉香木包镶,金砖墁地。每次大祭时皇帝在此 祭祀先祖列帝。前殿左右两厢配殿各十五间,黄琉璃筒 瓦屋面,单檐歇山顶。东配殿祀配享王公,西配殿祀配 享功臣。 前殿即大殿,明代始建,明末被毁,顺治八年(1651年)辅国公叶布舒、镇国公高塞等大臣把明代神主移往历代帝王庙,次年重修大殿。殿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楠木。额满汉文“太庙”。殿内地铺金砖,梁柱、天花板及四柱均贴赤金叶。殿内供神座,神座为木制金漆,帝座雕龙,后座雕凤。该殿一直是皇帝举行大祀之所。 中殿九间,黄琉璃筒瓦屋面,单檐庑殿顶,施单抄 双下昂斗斗拱,须弥座白石台基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围绕, 左右踏道各一出。殿内供奉列圣、列后神龛。中殿左右 配殿各五间,黄琉璃筒瓦屋面,单檐歇山顶,是存贮祭 器的地方。 后殿又称祧庙,殿前有墙与中殿相隔另成一院。墙 正中辟琉璃花门三道,左右旁门各一。后殿及台基等形 制与中殿皆同,殿前月台正中踏道三出,左右各一出。殿后围墙正中辟琉璃花门三道。后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 的地方。清代在殿内置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四神位。 太庙西侧午门前有阙左门,端门北有庙右门,南有 太庙街门,三门均西向,是皇帝由紫禁城前往太庙时出 入的大门。后为行走方便,又在阙左门东不远处辟太庙 西北门。天安门东侧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则是 太庙改为公园时为游人新辟的大门。 太庙建筑虽经多次修葺,但大部仍为明代所建,是 一组珍贵的历史建筑遗产。 沿革: 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此后于清朝顺治八年、乾隆四年屡次修葺与扩建,太庙面积为139650平方米。 太庙在明朝时归内府神宫,清朝时归太常寺。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等等,均需告祭太庙。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26年将其命名为和平公园对公众开放,两年后归内政部。 民国二十年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次年8月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理周恩来将太庙划拨给了总工会。太庙从此变为文化宫,设有剧场、电影院、球场、图书馆、展览室等等。 景观: 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庙的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太庙的正门在对外开放后,改设为长安街上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正门。 五彩琉璃门:是祭殿的正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 大戟门:此门得名于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120枝。大戟门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门外东间有一座小金殿,专供皇帝祭祀时更衣盥洗所用。 燎炉:大戟门内稍东与西南方各有一座黄砖燎炉,专为焚烧祝帛而设。 三大殿: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 前殿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 后殿,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 劳动人民文化宫: 现在三大殿中的前殿和中殿为展览室。后殿内设小剧场。正门外的东南的宰牲房和治牲房已改为图书馆。 配享 清朝太庙分配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王,西供奉有功大臣。具体说东殿供: 武功郡王礼敦 慧哲郡王额尔衮 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 礼烈亲王代善 睿忠亲王多尔衮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豫通亲王多铎 肃武亲王豪格 克勤郡王岳托 怡贤亲王胤祥 超勇襄亲王策凌 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 恭忠亲王奕欣 西殿供:
超等英诚公赠王爵扬武勋古利 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费直义英东 一等大臣赠公爵额宏毅亦都 内大臣、二等果毅公图忠义尔格 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图昭勋赖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图文襄海 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文和廷玉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兆文襄惠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傅文忠恒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阿文成桂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福文襄康安 这之中只有张廷玉是汉人。
此外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是因为死后无子,绝嗣。故顺治将他们供入太庙。再除怡贤亲王胤祥、恭忠亲王奕欣是特例外,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因军功而被赐予此项殊荣。 |